11.27 北京:老師也要“再教育”?京源學校詮釋“當代好課堂”變形記

中國網 北京11月27日 (記者 劉佳)《平凡的世界》裡的“愛情線”、《紅樓夢》裡的價值觀……還是那本經典名著,還是那些熟悉的劇情和人物,但不同的切入點讓厚重的名著“改頭換面”,即便代入課堂也絲毫不顯沉悶。11月25日,北京市京源學校就為我們演繹了經典名著的“別樣打開方式”——經過“再教育”的授課教師,實力詮釋師生高頻互動的“當代好課堂”。

北京:老师也要“再教育”?京源学校诠释“当代好课堂”变形记

石景山區教師獲頒“當代好課堂”項目證書

課堂上教師坐起“冷板凳”

“老師當教練,學生滿場跑”的課堂形式,如今已經成為京源學校的常態。11月25日,在高中語文教師謝文娟的課堂上就是如此。當天,她的授課內容為《平凡的世界》,但“套路”之外的是,她主打的是愛情線。

北京:老师也要“再教育”?京源学校诠释“当代好课堂”变形记

謝文娟《平凡的世界》教學現場

“這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謝文娟告訴中國網記者,這是一節自由閱讀課程,以往這類課程缺乏有針對性的引導,雖然教師有意“放”但卻不得章法,最終又不得不回到“收”的傳統模式。如今,教師從課前開始“放”,將一本書按不同的線索切分成多個專題,讓學生提前自主預習,然後在課上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解決課前問題,真正的“疑難雜症”再留給教師集中處理。這樣的一節課下來,學生全程狀態“在線”,徹底顛覆過去的“教師唱獨角戲”的局面。

課堂“翻轉”就出現在這近一年的時間裡。“‘當代好課堂’這個項目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專家型導師,為我們提供手把手的指導與幫助,讓我們確實對於教課有了新的視角和抓手。”謝文娟說。2018年,“當代好課堂”項目進入京源學校。曾經在講臺上“呼風喚雨”的老師們,突然又有了“再充電”的機會——專家進校為他們提供職業“再教育”。謝文娟的指導教師正是一名來自上海市的特級教師。“廖老師先後多次進入我的課堂聽課,然後再針對我課堂中出現的問題向整個語文教研組提出指導意見。”這種“以點帶面”的評課方式,不僅讓謝文娟這樣的教學骨幹受益,更讓教研組內的其他教師同時進步、提升。在這1年中,謝文娟請專家進課堂、和團隊走出去,教學“功力”大大提升。“項目開展一年,學生更加敢於表達、發言和聆聽了,而且也更有秩序,綜合素養得到提升。而我,也從更多的鮮活案例中收穫了先進的教育經驗,視野和理念也得到了提升。”

3年內“當代好課堂”覆蓋一線教師

“曾經的個性化課堂不是真正的個性化,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11月25日,在石景山區“當代好課堂”優秀課堂展示暨現場交流研討會上,京源學校校長白宏寬這樣說道。這種“形而上學”的個性化,在多數學校是普遍現象。“當代好課堂”項目引入1年,“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者”不再只是一句口號。

北京:老师也要“再教育”?京源学校诠释“当代好课堂”变形记

北京市京源學校校長白宏寬發言

白宏寬告訴中國網記者,目前,項目覆蓋全校初一、初二、高一、高二4個年級,共11位教師參與項目研究。之所以參與到這一項目之中,白宏寬透露,是源於對原始課堂狀態問題的發現。“以前課堂上,老師講、學生聽,學生不再積極主動思考,而是等著老師‘喂’,越來越懶惰。”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白宏寬認為,是老師沒有真正基於學情去制定個性化教學與課堂設計,因此,課堂上常常出現“兩頭效應”——學優生、普通生經常“開小差”,老師的講課內容只能滿足中等學生的學習需求。與這一現象同時出現的,還有老師經常抱怨課時不足。“我認為,教材設計者是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積累和課前預習,所以設計了課時要求,但是我們的老師卻忽略了這一點。”而“當代好課堂”項目正為這些問題開出了“藥方”——老師制定學習路徑圖,學生課前自主預習,課上小組“共治”,最後老師出面解決難題。這種方式讓學生總動員,更讓教師苦練內功,激活課堂。

項目開展近1年,京源學校每週都能迎來項目組專家的入校、進課堂指導和實時全員評課。項目受益者不止京源學校一家。據介紹,2018年12月,該項目組織專家對3所線下示範校進行基線調研,並先後通過集中培訓、入校指導、線上授課等方式多方位輸出“好課堂”理念。截至目前,“當代好課堂”項目在石景山區線下示範校入校指導209人次,隨堂聽課83節並進行點評,專家示範課11節,專題講座43次,專題報告10次,優秀課例評析9次,專題講座12次,並分別於百餘位教師以及學科教研組教師進行評課交流活動。(圖片來源:北京市京源學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