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北京:老师也要“再教育”?京源学校诠释“当代好课堂”变形记

中国网 北京11月27日 (记者 刘佳)《平凡的世界》里的“爱情线”、《红楼梦》里的价值观……还是那本经典名著,还是那些熟悉的剧情和人物,但不同的切入点让厚重的名著“改头换面”,即便代入课堂也丝毫不显沉闷。11月25日,北京市京源学校就为我们演绎了经典名著的“别样打开方式”——经过“再教育”的授课教师,实力诠释师生高频互动的“当代好课堂”。

北京:老师也要“再教育”?京源学校诠释“当代好课堂”变形记

石景山区教师获颁“当代好课堂”项目证书

课堂上教师坐起“冷板凳”

“老师当教练,学生满场跑”的课堂形式,如今已经成为京源学校的常态。11月25日,在高中语文教师谢文娟的课堂上就是如此。当天,她的授课内容为《平凡的世界》,但“套路”之外的是,她主打的是爱情线。

北京:老师也要“再教育”?京源学校诠释“当代好课堂”变形记

谢文娟《平凡的世界》教学现场

“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谢文娟告诉中国网记者,这是一节自由阅读课程,以往这类课程缺乏有针对性的引导,虽然教师有意“放”但却不得章法,最终又不得不回到“收”的传统模式。如今,教师从课前开始“放”,将一本书按不同的线索切分成多个专题,让学生提前自主预习,然后在课上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课前问题,真正的“疑难杂症”再留给教师集中处理。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学生全程状态“在线”,彻底颠覆过去的“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

课堂“翻转”就出现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当代好课堂’这个项目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专家型导师,为我们提供手把手的指导与帮助,让我们确实对于教课有了新的视角和抓手。”谢文娟说。2018年,“当代好课堂”项目进入京源学校。曾经在讲台上“呼风唤雨”的老师们,突然又有了“再充电”的机会——专家进校为他们提供职业“再教育”。谢文娟的指导教师正是一名来自上海市的特级教师。“廖老师先后多次进入我的课堂听课,然后再针对我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向整个语文教研组提出指导意见。”这种“以点带面”的评课方式,不仅让谢文娟这样的教学骨干受益,更让教研组内的其他教师同时进步、提升。在这1年中,谢文娟请专家进课堂、和团队走出去,教学“功力”大大提升。“项目开展一年,学生更加敢于表达、发言和聆听了,而且也更有秩序,综合素养得到提升。而我,也从更多的鲜活案例中收获了先进的教育经验,视野和理念也得到了提升。”

3年内“当代好课堂”覆盖一线教师

“曾经的个性化课堂不是真正的个性化,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11月25日,在石景山区“当代好课堂”优秀课堂展示暨现场交流研讨会上,京源学校校长白宏宽这样说道。这种“形而上学”的个性化,在多数学校是普遍现象。“当代好课堂”项目引入1年,“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北京:老师也要“再教育”?京源学校诠释“当代好课堂”变形记

北京市京源学校校长白宏宽发言

白宏宽告诉中国网记者,目前,项目覆盖全校初一、初二、高一、高二4个年级,共11位教师参与项目研究。之所以参与到这一项目之中,白宏宽透露,是源于对原始课堂状态问题的发现。“以前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学生不再积极主动思考,而是等着老师‘喂’,越来越懒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白宏宽认为,是老师没有真正基于学情去制定个性化教学与课堂设计,因此,课堂上常常出现“两头效应”——学优生、普通生经常“开小差”,老师的讲课内容只能满足中等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这一现象同时出现的,还有老师经常抱怨课时不足。“我认为,教材设计者是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积累和课前预习,所以设计了课时要求,但是我们的老师却忽略了这一点。”而“当代好课堂”项目正为这些问题开出了“药方”——老师制定学习路径图,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上小组“共治”,最后老师出面解决难题。这种方式让学生总动员,更让教师苦练内功,激活课堂。

项目开展近1年,京源学校每周都能迎来项目组专家的入校、进课堂指导和实时全员评课。项目受益者不止京源学校一家。据介绍,2018年12月,该项目组织专家对3所线下示范校进行基线调研,并先后通过集中培训、入校指导、线上授课等方式多方位输出“好课堂”理念。截至目前,“当代好课堂”项目在石景山区线下示范校入校指导209人次,随堂听课83节并进行点评,专家示范课11节,专题讲座43次,专题报告10次,优秀课例评析9次,专题讲座12次,并分别于百余位教师以及学科教研组教师进行评课交流活动。(图片来源:北京市京源学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