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中環股份2.98億美元收購SunPower資產,出價貴在哪?

中環股份2.98億美元收購SunPower資產,出價貴在哪?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必有紛爭。

近日,中環股份收購海外資產事件在網絡上引起熱議,持續發酵。

簡單梳理一下整件事的經過:

中環股份11月11日晚間發佈公告,擬投資2.98億美元,參股從SunPower 公司分拆出來的MAXEON公司。

12日,ID名為“加息首季”的網友發佈長文質疑此次交易是高溢價收購劣質資產,國有資產面臨重大風險。

13日,中環股份迅速作出回應,發佈澄清公告,並聲稱將啟動法律程序依法維權。

15日,加息首季強勢“硬剛”,發佈應訴承諾。

至此,事件已經從少數人關注演變到全行業圍觀,一時間唱空中環股份的輿論甚囂塵上,其當日股價應聲下跌2.92%。

19日,中環股份不得不召開投資者說明會回應質疑。而在面對媒體們提問時,中環股份董事長和董秘過於官方和敷衍的回答,不但沒有打消投資者們的疑慮,反而使真相更加撲朔迷離。

針對中環股份被質疑的核心兩點:收購企業估值是否過高以及收購技術是否先進,本文試圖對之剖析,還原真相。

光伏傳奇的曲折發展之路

SunPower創始人斯萬森在斯坦福攻讀博士期間,某次去加油站,發現加油排著很長的隊,他便開始思考替代能源,彼時太陽能電池已用於衛星,這給了他啟發。

1985年,已身為斯坦福大學教授的斯萬森創立了太陽能公司SunPower。

在學界深耕多年後,斯萬森將技術帶到了工業界,SunPower不斷創造著太陽能行業的各種技術記錄。

2005年,SunPower在NASDAQ上市,成為美國資本市場的光伏標杆企業。

2007年,SunPower收購了大型太陽能系統公司PowerLight。

2008年,SunPower電池的光電池效率達到23.4%,創下晶硅太陽能電池世界紀錄。

至此,SunPower似乎走上了一條康莊大道。

然而,現實並非如此,中國光伏企業的迅速崛起,不斷蠶食SunPower的市場份額。雖然中國光伏企業在技術層面上遠不如SunPower,但其強大的成本優勢使之在市場上無往不利。

SunPower 2010年後連續虧損,資金見底。在生死攸關之際,SunPower只好將60% 股份以14億美元的價格賣給法國能源巨頭道達爾。

在獲得資金可以進一步研發,改進技術降低成本後,於2013年,SunPower業務恢復增長,成本進一步下降,實現2010年以來首度扭虧為盈。

可好景不長,受累於公用事業發電業務等重資產的長週期投資以及上游高昂的硅料價格,2016年起,SunPower再次出現了連年的虧損。

面對危機,SunPower選擇了退出公用事業電站的開發,出售非核心業務,回籠資金,專注於北美住宅和商業業務。

2018年,SunPower賣掉了旗下的微型逆變器公司、太陽能發電公司8point3以及公用事業光伏電站項目。

在調整發展方向後,SunPower固定資產的比重大幅下降,從2017年的37%降至2019年第三季度的26.7%。2019年第二季度,公司已實現扭虧為盈。

在拆分出售之前,SunPower的業務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從事上游高效太陽能電池片、組件及光伏系統製造的SunPower Technologies (SPT)。第二,從事下游北美住宅與商業分佈式光伏銷售與安裝業務的SunPower Energy Services (SPES)。

中環股份收購的Maxeon正是從SunPower拆分出的SPT業務。在剝離Maxeon之後,SunPower瘦身成功,得以輕量化發展,今後將聚焦於盈利能力更強的分佈式發電、儲能和服務業務。

著眼未來的中環股份

中環股份入股MAXEON後,持股比例28.8%,為僅次於道爾達的第二大股東。

中環股份的主營業務是單晶硅的研發和生產,通過此次合作可以獲得MAXEON的IBC電池及疊瓦組件技術,打通產業鏈下游,提高其電池及組件業務的技術水平。

同時,SunPower豐富的國際銷售渠道和品牌效應可以拉動中環股份硅材料的海外銷售業務,進一步提升全球知名度。

此外,中環股份強大的資金實力以及與SunPower 數年的合作關係,有望將單晶硅材料技術與MAXEON公司的 IBC電池技術相融合,大幅提升產品性能、提升產品轉化效率、降低製造成本。

單從標的來看,這是一筆非常不錯的交易。
那麼,再來看備受爭議的估值問題,是否真的偏高?

根據中環2.98億美元獲得28.8%股權計算,MAXEON公司估值10.33億美元,投資前估值7.35億美元,目前Sunpower的總市值11.84億美元,也就是說SPT業務估值佔到SunPower的62%。而前文也提到了,SunPower盈利能力更強的核心業務是SPES業務,且SunPower也一直在出售SPT相關業務。

這麼看來估值的確偏高了,這也就是“加息首季”質疑的原因。

但再往深了想,SPT業務拖累SunPower是因為其所需的資本強度高,營運週期長。對於一個十億美金級別的企業來講不堪重負,但對於一個接近三百億人民幣市值的中環股份來說未必不可承受。而且不同公司的營運能力也有顯著差別,並不能簡單的通過是否盈利來判斷一個業務的好與壞。

據中環股份董事長沈浩平透露,此次投資籌劃了3年之久,前兩年都在論證IBC電池技術成本的下降空間。

可見,中環股份關注的重點是技術是否可行。這也是被質疑最多的另一個焦點。

目前,產業界很多人士認為IBC技術成本過高,沒有產品競爭力。

中環股份做了兩年的技術論證後選擇溢價收購,對IBC技術的競爭力應該是有著十足的自信。此外,中環股份選擇發展技術難度最高的IBC技術,對未來無疑有著很大的野心。

SunPower的發展歷程似乎也可以支撐中環股份的做法。

1975年,太陽能板的成本約為100美金/瓦。

1992年,SunPower擁有了第一套小型量產生產線,太陽能板成本50美金/瓦。

2000年,SunPower太陽能板成本下降到10-15美金/瓦。

2004年,SunPower菲律賓工廠出廠產品成本降至5-6美金/瓦。
關於估值是否過高,僅從公開的數據來看,難以下定論,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成本最終會降下來,這一點是肯定的。

光伏下一代技術,方向未明

說完估值 ,再來談談技術。

晶硅類電池的技術方向包括單晶和多晶。由於多晶電池的技術路線較為單一,且效率不如單晶,多晶將被單晶全面取代已成業界共識。

單晶包括P型和N型。P型電池中PERC技術因其高效性、低成本性,成為了當下主流的電池技術,但隨著PERC電池轉換效率接近理論極限,其提升越來越困難,行業逐漸開始關注下一代的技術發展。

而N型電池成為未來提高轉換效率的方向,目前技術路徑主要包括TOPCon(隧穿氧化鈍化接觸)、HJT(異質結)和IBC(叉指背接觸)。

TOPCON技術通過降低背面的表面複合和金屬複合,大幅度提升N型電池的VOC和轉換效率,一般效率可以達到23%。但是TOPCon電池背面收光較差,量產難度很高,目前有佈局的企業包括:天合、LG、REC、中來等。

HJT技術則是通過增加一層非晶硅異質結來提高VOC開路電壓,從而提高電池片的轉換效率。HJT效率可達23%-24%,工序少、可實現量產,但是其設備貴、投資成本高,阻礙了其大規模產業化,目前已經有松下、晉能等公司佈局。

IBC技術擁有最高的轉換效率,可以達到25%以上,由於結構特殊、工藝複雜,其技術難度極高,設備投資和成本也很高。今年11月黃河公司西寧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剛剛建成國內首條量產規模IBC電池及組件生產線,目前佈局的企業包括LG、中來、SunPower。

從實現產業化難易程度來說,HJT和TOPCon技術更被國內業界看好,從發展上限和護城河深度來看,IBC技術無疑更勝一籌。

但不論是哪種技術,離大規模產業化都還有一段路程要走,至於最終誰能成為下一代技術的黑馬,取決於電池效率的提升及成本下降的空間,仍需要時間來判斷和見證。

最後,如果僅因目前IBC電池成本高於P-PERC電池組,就對IBC嗤之以鼻,那麼目光未免過於狹隘。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顯著標志,而科學技術的提高則是生產力發展的顯著標志。

蒸汽機車剛出現的時候,笨重昂貴卻跑不過馬車,連瓦特都覺得它沒有前途。但如今的中國高鐵,正在世界上重新定義交通系統。

如果當初人們沒有堅信機器會代替畜力成為交通工具,那人們是否現在還過著“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