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劉備臨終之前,為何將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

尚宮女史


說到白帝城託孤,咱們光知道這件事是將後主劉禪託付給了軍師孔明,其實是託給了兩個人,另一個人就是李嚴,這個李嚴掌管軍權,孔明管的是治理國家方面的各種大事小事,李嚴在三國當中咱們並不是很出名,咱們聽說的機會也很少,但劉備這一舉動,其實明顯可以看到,他對於諸葛孔明並不是完全信任的。

先說李嚴,他其實是之前劉璋的手下,並且也是很重要的核心人物,後來劉備進入川蜀之地後,劉表劉璋很多的手下都到了劉備的賬下,畢竟他們同樣都算是漢室的宗親。李嚴也算是蜀漢核心層面的人物了,他和之前跟著他的關張諸葛都是不一樣的,他是沒有跟著一路打天下的人,算是後期加入進來的,但是也正是因為他的讓路,讓劉備的大軍可以順利的進入蜀地,佔據一方,成為三分天下的一角。

這麼說來其實李嚴算是劉備建立蜀國的功臣,而且除此之外,他的軍事能力是很強的,可能真的在臥龍先生之上,孔明其實是後世人的嘴將他吹出來的,他的軍事實力其實並不高,像赤壁之戰,完全就是周瑜的功勞,根本沒有借箭,借東風一事。

而李嚴呢,曾經蜀中之地發生了叛亂,李嚴僅僅率領了5000多的兵馬,就將動亂平定,還斬殺了好幾名大將,這種戰績真的很了不起。這一點就可以看到劉備看人沒看錯。諸葛亮非得北伐,第一個反對的人就是李嚴,其實人家想的並不是沒有道理,蜀國的實力真的不夠和魏國PK,再加上當時的環境,還有一個吳國虎視眈眈,萬一北伐當中吳國來犯,那麼蜀漢就等於滅國的風險。

同時咱們要看到的是,劉備他也很信任李嚴,就跟上面說到的是,李嚴他是劉表的部下,後來又投到劉璋的門下,他的這條路很明顯,就是他還是漢臣,對於劉家效忠的心確實是日月可鑑,這樣的情況下,他就只可能是一個臣子,不可能有篡位這樣的想法。

相反再說軍師孔明呢,明擺著劉備就有些不信任他,確實是很厲害的軍師,但是也是為了防止一權獨大的現象發生。劉備死之後,蜀漢這些大臣們基本上就聽軍師的話,而且劉禪還小,根本在這些大臣們的心中沒有樹立起什麼樣的形象,於是基本上孔明跟代行皇帝沒什麼區別,但是萬一哪一天真的取而代之了,劉備地下有之還不知道上哪哭去呢。

要是再加上李嚴這樣的人存在,就能將孔明制衡住,因為他不是荊州勢力當中,作為局外人,更能形成一種制衡。可是終究是胳膊擰不過大腿,在先主死後沒多久,諸葛孔明其實在各個方面的權利都要比李嚴更大,他反對北伐,後來又在運輸糧草中出現了重大失誤,於是就把他給貶了。

雖然說是這樣的形成了權利的分立,但奈何人家孔明人氣高呀,劉備的軍隊當中都是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荊州派,也就是一路跟著他從啥也不是到富貴建國的,誰也不願意權力好好落在了外人手裡,肯定就有所想法的。

只是劉備的初衷是好的,後來沒得到很好的發展罷了。


小五暢聊世界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知道這兩個人在劉氏政權中的地位,因為諸葛亮已是婦孺皆知,所以在此我就不再贅述,我們重點來看看李嚴。

李嚴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託孤大臣,但是李嚴和諸葛亮不一樣,他以前在劉表手下幹活。後來投奔劉璋,雖然換了主子,但是劉璋非常器重李嚴,甚至還任命他為護軍,在綿竹一帶對抗劉備。

但是李嚴直接投降再次認劉備為主,同劉備一起平定成都。劉備拿下益州之後,李嚴和諸葛亮、法正、伊籍、劉巴五個人一起制定了《蜀科》,改變了益州法不威、德不舉、刑不嚴的禍根。

可以說李嚴是構建蜀漢法律體系的基礎的重臣之一。劉備在和曹操爭奪漢中的時候,李嚴坐守後方,盜賊馬秦、高勝起兵謀反,聲勢浩大參與人數過萬,一路攻取打到了資中縣。此時劉備戰事吃緊,沒有餘力顧及鎮壓之事,而李嚴僅僅率領半數於對方的五千士兵前往討伐,直接將謀反的馬秦、高勝等人一併擒殺。事情平息了不久,越嶲郡高定也率軍圍攻新道縣,救火隊長同樣是李嚴,高定兵敗逃走以後,劉備加封李嚴為輔漢將軍。

我們可以看出李嚴有很強的軍事才能,但是如果你認為李嚴僅僅是一個將才那你就錯了,他在犍為任職太守的時候,鑿通天社山,修築沿江大道,大興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悅之”。可以說李嚴在內政方面也有些許的才華。

李嚴功勞不小,但是遠遠沒有到達和諸葛亮齊名的地步,但是為什麼劉備要託孤於他呢?並且軍事重權交給了李嚴,只讓諸葛亮主持內政。有很多人猜測是劉備不信任諸葛亮,怕諸葛亮取劉禪而代之,但是我認為恰恰相反,劉備其實是非常信任諸葛亮,反而不信任李嚴,你且聽我慢慢說來。

劉備入蜀以後,以劉備為核心的荊州集團取代了以劉璋為首的東州集團(法正、李嚴、孟達、吳懿等人)。除了以上兩個政治團體以外,還有本地貴族豪紳所代表的益州集團。東洲集團和益州集團一直就不對付,但是劉璋靠著法正、李嚴等人維持著統治。

劉備作為第三方進入益州,致使劉璋的東洲集團出現分化,有的人服他,有的人不服他,而李嚴、法正等人是前者。劉備奪取西川后還聽取法正建議娶了吳懿的妹妹,這是為了拉攏東洲集團的人心,以穩住自己在這裡的腳跟。但是他畢竟是一個外來統治者,人家本地的貴族豪紳本來就對劉璋虎視眈眈,劉備取代劉璋根基不牢,人家肯定也有想法,要不然為何還會有人頻頻造反呢?

所以遏制這些人就得靠常年和他們打交道的東洲集團,事實也證明劉備是對的,李嚴的確阻止了多起反叛實力。

所以劉備之所以託孤給李嚴,一是為了拉攏東洲集團的人心,二是要靠李嚴這些人解決內患。

但是劉備用他卻不信他,我們可以看出來表面上是兩位託孤大臣,但是兩個人的分量是不對等的。諸葛亮無論是權利地位還是人心所向都壓著李嚴一頭,劉備都想好了,如果李嚴有謀反的意圖就讓諸葛亮及時扼殺在搖籃中。

自古以來的確有君王為了維護自己的宗室統治,託孤多位大臣讓他們互相牽制,但是被託孤的大臣往往應該是權利地位相等的,要不然根本起不了相互制衡的作用。我們上面也說了諸葛亮穩壓李嚴一頭,這正說明劉備壓根就沒想讓他們互相牽制,就是讓諸葛亮看住了當時以李嚴為代表的東洲集團。

諸葛亮陪著劉備一路走來建立蜀國,為了興漢鞠躬盡瘁,而李嚴是背叛劉璋的降臣,劉備是做君王的人,該防著誰他肯定心裡能沒有底嗎?諸葛亮扳倒李嚴以後獨攬大權,直到死也沒有逼劉禪讓位。

話說到這,我們回到問題

劉備臨終前為何將兵權給李嚴,而不是交給諸葛亮?

我認為有以下幾條原因:

一、劉備夷陵敗給陸遜,國力虛弱,外患雖重,內憂更甚,怕自己死後國內矛盾爆發,萬一反叛勢力再次興起,要靠李嚴等東洲集團的人協助遏制。

二、蜀國後期人才凋零,能承擔重任的人沒有幾個,而李嚴算是一個軍政全才,可以利用。

三、安撫東洲集團的劉璋舊部,儘可能緩解東洲集團和自己本家的矛盾,統一戰線。

四、諸葛亮治國雖強,但是領兵能力不如李嚴,劉備又想用李嚴,就得以諸葛亮為手、以李嚴為槍,讓手得握住槍。

劉備和曹操孫堅他們相比,起勢太晚,根就沒有扎牢,蜀國後期內部關係錯綜複雜,各個派別相互爭鬥,諸葛亮也是苦苦支撐,通過戰爭轉移內部矛盾。

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衣缽企圖力挽狂瀾,可惜已經無力迴天,蜀國作為漢朝的代表,率先退出三國爭霸的歷史舞臺。

楊角風發作


劉備在永安託孤的時候,有兩個託孤大臣,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李嚴。劉備把政務交給諸葛亮,讓他輔佐劉禪;卻把軍隊交給李嚴,讓他擔任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

劉備的這個決定,在後世看來,是一個非常奇怪的決定。尤其從李嚴後期的表現來看,感覺劉備基本上是所託非人。劉備是那麼聰明睿智的一個人,他為什麼竟有這樣的昏招呢?

我們先來看李嚴被託孤後的表現。

(李嚴雕塑)

一是建興四年(226年),諸葛亮在漢中,準備北伐,想把李嚴調到漢中來,讓他鎮守漢中,自己放心前往北伐。但是李嚴百般推脫,還是隻想呆在原地(江州),並且還讓諸葛亮把當地五個郡劃出來組成巴州,讓他擔任巴州刺史。以至於這件事,連當時的尚書令陳震都說他“腹中有鱗甲”。

二是建興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軍進攻漢川,諸葛亮再次調李嚴去漢中防守,他還是不願意去,還假裝說司馬懿在誘降他,他走了的話,江州一帶會丟掉。於是諸葛亮讓他兒子負責江州防務,又升他為驃騎將軍,這樣李嚴才去了漢中。

三是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出兵祁山,讓李嚴負責糧草押運。因為道路泥濘李嚴押運困難,怕遲了受軍法處置,便讓諸葛亮退兵。但諸葛亮退兵後,他卻又對劉禪說,糧草很多呀,諸葛亮為啥要退兵呢?諸葛亮把李嚴讓他退兵的信給劉禪看,於是謊言不攻自破。諸葛亮趁機彈劾李嚴,劉禪把李嚴廢為庶人,流放到梓潼郡。

大家看看李嚴的這個表現,他哪裡是值得劉備那樣高度信任的人呢?劉備當時為什麼會做出這樣奇怪的決定呢?

或者說,劉備這樣做,是昏招,還是另有玄機呢?

我個人覺得,劉備當時之所以這樣做,還是因為他在託孤的時候,不完全相信諸葛亮,想找一個人來制衡諸葛亮的表現。(從劉備在託孤的時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就可以看出,劉備實在對諸葛亮還是不放心。還有,劉備託孤時還專門對諸葛亮說,讓他不可大用馬謖,也是擔心諸葛亮會做大的表現。)

李嚴為什麼會成為劉備選擇的作為制衡諸葛亮的重要力量呢?我覺得劉備是看重這幾點。

第一,李嚴對劉備很忠誠。李嚴本來是劉璋的人,當是劉璋派李嚴去抵禦劉備,可是李嚴卻率部投奔了劉備,自此死心塌地跟隨劉備。劉備要選一個忠誠的人來輔佐劉禪,在關羽張飛包括法正都先後去世的情況下,李嚴是第一選擇。

(劉備劇照)

第二,李嚴的能力很強。李嚴原先在劉璋手下的時候,就以才幹出名,擔任成都令。後來劉備入駐成都後,讓他和諸葛亮、法正、劉巴、伊籍一起制定安定蜀地的法律文本《蜀科》,後來劉備在漢中的時候,地方上兩次造反,李嚴不待劉備下命令,就帶著很少的人馬平定了動亂。可以說,李嚴無論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被證明是一個能人。讓這樣一個人來分諸葛亮的權,劉備覺得比較恰當。

其三,李嚴有獨斷專行的性格。主要表現在他擔任犍為太守的時候,曾表現出獨斷專行的一面,比如郡功曹楊洪、牙門將王衝都曾與他發生矛盾,最後被他攆走。

有人可能會說,李嚴既然獨斷專行,那就是很糟糕的品格,劉備怎麼會看重他這一點呢?其實不然。獨斷專行的人,正好是抑制權臣的一個有效力量,因為他不會被別人左右,不害怕權臣。假設今後諸葛亮要做權臣,欺凌劉禪,那麼李嚴將是一股對抗諸葛亮的重要力量。

有人又會說,如果諸葛亮不做權臣,那麼,李嚴不就是一個阻礙分裂力量嗎?

這一點,劉備也是有充分考慮的。

一者,劉備當時最擔心的是諸葛亮成為曹操那樣的權臣的問題,所以他必須要那樣做。

二者,如果諸葛亮不是權臣,李嚴也不會反到哪兒去。憑諸葛亮的度量和能力,他能夠輕鬆化解這個矛盾。(諸葛亮是證明過這一點的,當年法正就曾經獨斷專行,別人要諸葛亮處置法正,但是諸葛亮沒有,而是很好地包容了法正。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敗了,諸葛亮還痛哭,說若是法正在,劉備斷不會敗。諸葛亮這哭,是哭給劉備看的啊)

(諸葛亮劇照)

最後的實踐證明,劉備的考慮是非常周詳的。諸葛亮鞠躬盡瘁,堅持北伐,沒有成為曹操那樣的權臣。李嚴雖然確實成為一股阻礙的力量,但是諸葛亮很好地包容了他,最後萬不得已,才彈劾他。而且據史料記載,諸葛亮去世的時候,李嚴還痛哭不已,覺得從此沒有人再會用他了,最後激憤而死。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是一個誤會。

“統內外軍事”,並不意味著掌握兵權

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三國志.李嚴傳》

許多朋友就因為這句話,認為劉備臨終前將軍權交給了李嚴。

好吧,我們先看看什麼叫“統”軍事。

所謂“統”,只是執行一些日常管理工作,許多權力都沒有(第二節會探討)。

官渡之戰前,袁紹以審配、逢紀“統軍事”。

眾數十萬,以審配、逢紀統軍事,以田豐、荀湛、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率。——《三國志》。

顯然,官渡之戰前,審配、逢紀“統”軍事,並不意味著他們掌握了南下大軍的兵權。

無論是田豐、許攸,還是顏良、文丑,都不從屬於審配、逢紀。

所以,所謂的“統”軍事,應當主要是指軍隊的日常管理,而不涉及敏感、核心部分。

李嚴統內外軍事,應當指的也是不涉及敏感部分的日常管理。

敏感環節:劉備將兵權還是給了諸葛亮

兵權,至少意味著以下幾個方面:

1、發兵權。

發兵權,也就是軍隊去打誰的權力。

蜀承漢制。東漢時,即使是最高軍事行政長官的太尉,也是沒有發兵權的。

軍隊去打誰,什麼時候出兵,都是由朝廷決定。

所謂朝廷。自然就是後主“以父事之”的諸葛亮了。

2、將校任免權。

要掌握兵權,你下面的將校總是要“自己人”才行吧。如果上下都是朝廷的人,那職位再高,也是打工的呀。

任免權在朝廷,由護軍負責執行。

李嚴是中都護,名義上是可以對“內”軍可以執行任免,對於外軍,則沒有相關權力。(劉備死後,蜀漢天子在成都,留鎮永安的李嚴實際上也管不著)

任免權在朝廷。具體地說,在後主“以父事之”的諸葛亮手裡。

3、軍事執法權。

要掌握兵權,自然是要掌握軍中的生殺大權。

這種軍法權,來自於天子授予的節和節鉞。

劉備時期,關羽“假節鉞”、張飛、馬超、諸葛亮“假節”。

李嚴,直到劉禪繼位後,才獲得“假節”。

也就是說:劉備沒有授予李嚴執行軍法的權力。

即便到了劉禪時期,獲得“假節”的李嚴,也只能處決違反軍紀的“無官位之人”。

至於中高級人員的軍事執法權,還在朝廷手裡。也就是:還在諸葛亮手裡。

換而言之,所謂兵權,當然是在諸葛亮那裡!


劉備安排的本意

1、利於緩解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此前,蜀漢的權力體系相對平衡。

可是,很短的時間內:關羽、張飛、馬超、法正、黃權相繼去世(或離開)。

此時,蜀漢政權結構出現了一個隱患:權力中樞,荊州派佔據明顯優勢;地方上,東州、益州派依然影響極大。

這種不平衡,對蜀漢的集權帶來了極大的隱患。(李嚴之前任犍為太守,犍為是蜀漢州郡兵最多的地方)

因此,從夷陵之戰敗歸後,劉備提拔李嚴,從犍為太守,迅速提拔到了權力中樞。

劉備希望藉此加強中央與地方豪強的溝通。

2、平穩過渡的臨時舉措。

彼時,吳蜀尚未言和,雙方仍然處於對峙狀態。

永安作為對吳前線,當然要安排一個人來主持。

李嚴之前表現出了相當不俗的軍事能力。諸葛亮後來曾把李嚴與陸遜相提並論。

因此,以李嚴統籌內外軍事,留永安,主持對吳防禦。

3、加強蜀漢集團的軍事指導能力。

此前,諸葛亮的才幹主要表現在行政、經濟上,在軍事上,表現不多。

而李嚴,已經表現出了不錯的軍事才能。如果大家合作得更好一些,李嚴未必不能給與諸葛亮足夠的幫助。


總的來說,劉備託孤時,並沒有把兵權交給李嚴。

蜀漢本就是最弱的一方,他根本沒條件為了平衡而製造內鬥。

一方面,“火箭提拔”的李嚴在名望、功績上與諸葛亮相去甚遠,難以對諸葛亮的首輔地位構成威脅;另一方面,李嚴既有軍政才能,又能作為東州、益州本地勢力的代表安撫人心。

這本可能是一個主次分明、有效合作的託孤組合。

可惜···最終劉備的苦心沒有實現。

朋友,不知您怎麼看呢?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導語:劉備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主公,他雖大器晚成,但政治智慧不可否定。在用人上更是玩轉了東州派、本土派、荊襄派、元老派這四大蜀漢政治派系,臨終託孤的人事安排也是綜合了諸葛亮與李嚴的能力特點,以及派系之間的制衡約束,說白了就是給後主劉禪留下一個更好的政治環境。可以說劉備託孤是一本政治家的教科書。

221年7月,劉備為奪回荊州,親率數萬大軍伐吳,卻於次年被吳將陸遜大敗於於猇亭,劉備收拾殘兵退守永安(白帝城)。223年,劉備惱羞於夷陵慘敗而一病不起,臨終之前託孤於諸葛亮,並對諸葛亮說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話: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而同時,劉備又以李嚴為副,讓其與諸葛亮共輔少主劉禪,並將兵權交給了李嚴。

那麼,既然劉備對諸葛亮如此器重,卻為何將最為重要的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呢?

派系是主要原因

蜀國的政治派系,法正是蜀漢政權東州派的核心大佬,這個派系是劉焉入蜀的時候帶過來的,成為劉焉政治集團的骨幹,其中還有李嚴、吳懿、黃權、許靖、劉巴、孟達、董允這些名臣,從這些名單中能看出劉備是有多麼倚仗這個政治派系了吧。

而在此之外,蜀漢政治體系中還有元老派,以關張趙、簡雍、孫乾、糜竺等為代表;荊襄派以諸葛亮、黃忠、魏延、龐統、馬良、馬謖、蔣琬、費禕、楊儀等為代表;益州本土派以譙周、周舒、杜瓊、張翼、張嶷、馬忠等為代表。

“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亮每奇正智術。”——《三國志.法正傳》

從這個派系劃分就能看出劉備的用人思想非常具有智慧。元老派是劉備最親近的勢力,文掛高層虛職,武掛高層實職,這是保底的人事安排。高層文職的實權分屬荊襄派與東州派,這其中穿插著“軍事高參”,典型的例子就是入川之戰的軍事高參龐統與法正以及漢中之戰的絕對軍事靈魂法正。而益州本土派無論是劉焉時期還是劉備時期,都成為打壓的目標,他們代表著益州士紳利益,又相對保守,故而只是用作維護地方團結,如張翼這種名將也在劉備時期都沒有較高建樹。

在權衡各派系的政治博弈中,劉備最想倚仗的就是東州派,無論是軍事還是政治,因為元老派與荊襄派暴露出很多問題。

元老派屬於早衰問題,關張死後軍事無所依靠,元老派後輩們集體衰落,出現人才斷層;

荊襄派屬於沒落與不和並存,諸葛亮是荊襄派的代表,但似乎人緣並不太好,早期的黃忠、魏延等一系列武將對他並沒有親近,文臣倒是都成為諸葛亮的心腹,這與劉備的人事安排也有一定的關係,治內之臣確實無法與各軍事官僚骨幹達成默契,畢竟一個是賺錢的,一個是花錢的,這種情況自古皆是一對天然的矛盾體,而人才斷層於關羽被殺之後,荊襄地區的招賢納士人、才引進計劃宣告永久性破產。

“靖雖年逾七十,愛樂人物,誘納後進,清談不倦。丞相諸葛亮皆為之拜。”——《三國志.許靖傳》

元老派先於荊襄派沒落,故而蜀國政權各大要職中都由荊襄派佔據,這是一個政權統治者最不願意看到的,這樣的政權架構也是其他派系最難以接受的,故而東州派與荊襄派的矛盾逐漸產生。劉備為何娶劉章的寡婦嫂子吳氏為皇后,就是為了穩定東州一派,贏得吳懿、吳班等東州大族的支持,並且許靖、劉巴這些人的官職雖皆為虛,但名分上都高於諸葛亮,這就是劉備的制衡手段,名與權是分離而設的,自古以來的厚黑政治家都是這麼幹的。

所以軍權交給李嚴劉備作為政治家的手段!

二、李嚴能力突出,深受劉備信賴。

1、軍事能力得到劉備認可。

李嚴原是劉璋部下,在綿竹歸降劉備,被任命為裨將軍。在218年,盜賊馬秦、高勝等數萬人在資中縣作亂,此時劉備率主力在漢中與曹操鏖戰,李嚴僅用臨時召集的五千人馬輕鬆平定。後來又擊敗高定,展現出過人的軍事素養,受到劉備的重視和信賴,被任命為輔漢將軍,鎮守巴東。

但在人才濟濟的劉備集團,李嚴還只是重點培養目標之一,位置並不靠前。而後不久,關羽、張飛、馬超相繼陣亡,夷陵之戰,劉備又喪失了一大批優秀的將領,所以劉備在託孤之時,有領兵經驗的李嚴就成了可供選擇的託孤人選之一。

2、有主見,有性格,辦事果斷。

李嚴這個人很有主見,辦事果斷,雷厲風行,經常和同僚發生衝突。在劉備看來,這不是什麼缺點,只有這樣性格的人才敢和諸葛亮叫真,發揮其作用,如果把位置留給一個唯唯諾諾的人,哪能牽制住諸葛亮呢?而當時李嚴的職位不過是輔漢將軍,無法和諸葛亮平起平坐,所以劉備當著諸葛亮的面任命李嚴為尚書令,代理都護,掌內外兵權。

三、劉備對諸葛亮放心不下,為預防諸葛亮大權獨攬。

縱觀之前歷代帝王託孤,都會安排多個託孤大臣相互牽制,不然皇帝的位置岌岌可危。但即便當初有多個託孤大臣,也難免權歸一人,威脅後代統治,最著名的當屬西漢的霍光。劉備自然不願意看到這種局面出現,所以在託孤的時候,他不能讓諸葛亮一人獨攬大權,必須安排一個人分割他的權力,互為牽制,這樣對劉禪最為有利。

故而讓諸葛亮主政、李嚴主軍,以互相制衡。

那麼,劉備對諸葛亮說:你有定國安邦的才能,可以成就偉大的事業。如果我兒子劉禪值得輔助,你就輔助他;如果他不是那塊料,你就取代他吧。

劉備口頭上這樣說,其實內心裡的想法,誰都可以想象得到的。

諸葛亮流著眼淚說:我一定當好輔助君主的大臣,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

試想,劉備連“槍桿子"都交給了另外一位輔政大臣了,還讓諸葛亮自立為巴蜀之主?這不是詔令李嚴,如果諸葛亮謀逆,就“斃”了諸葛亮嘛?

那麼李嚴的結局如何呢?

但是李嚴的情商真的不算太高,作為千年老二他當的有點心不甘情不願,而且把這種情緒表達的淋漓盡致,小動作頻繁,甚至很多人都看出了李嚴的不安分,尚書令陳震就曾經告訴諸葛亮李嚴這人腹有鱗甲有發動兵變的危險。

所以諸葛亮對李嚴即使用又嚴加防範。

只是劉備的想法未免有些理想化了,諸葛亮對掌握兵權的李嚴如鯁在喉,兩個人是蜀漢朝堂之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一直處於爭鬥之中。權利之爭必有一傷,在這場黨爭之中,情商不高,人際關係非常不好的李嚴最終敗北。

據三國志之中記載,建興九年,諸葛亮率軍第四次北伐,李嚴則被安排負責糧草工作。由於連日大雨,李嚴無法運送糧草,便催促和魏軍相持不下的諸葛亮儘快撤軍。諸葛亮無法,只得迅速撤軍。李嚴督運糧草不力,竟然愚蠢到將過錯推卸到諸葛亮身上,他設計上書給幼主謊稱諸葛亮是以退為進,誘敵深入後再突襲。當諸葛亮回來之後,又說諸葛亮沒有盡力征討。

幸而諸葛亮留下了李嚴親手書寫的信函,正是李嚴催促他撤退的密信。李嚴最後落得被罷黜為平民徙梓潼郡的下場,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有人覺得李嚴犯得錯誤實在太過幼稚,根本就是小學生水平,所以猜測這只是諸葛亮拉他下馬的計謀。

低情商導致李嚴沒有像司馬懿一樣的韜晦,高調的結果就是自己毀了自己的前途。如果他能安心等待,只需要四年時間,諸葛亮就在五丈原歸天,論資排輩大約蜀國沒人能壓住李嚴了。

可惜歷史從來沒有假設!

總結:歷來人們對諸葛亮多是崇拜,看到諸葛亮拿出證據懲治小人當然會拍手稱快。但諸葛亮是人並不是完美的神,被劉備託付軍權的李嚴也不應該是個弱智,其中曲折,大概只有當事人自己知曉了。


路之意


這是胡說八道。

劉備白帝城託孤,真正的託孤大臣就是諸葛亮。


李嚴是副託孤大臣。之所以給李嚴也安個託孤大臣的名號,主要是為了安撫益州的士族。

我們來看一看《三國志先主傳》是怎麼記載的:

先主病篤,託孤於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再看看陳壽對劉備託孤的評論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這一段,兩了兩個內容。

一是,明確指出劉備是舉國託孤於諸葛亮。沒有別人什麼事。

二是,劉備對諸葛亮完全信任。(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這兩點,在當時的蜀漢應該是一致的共識,所以諸葛亮才能全權掌握蜀漢的軍政大權。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寫到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劉備去世以後,蜀漢實質上進入了諸葛亮時代,一切內政外交,官吏任命、賞功罰罪、整軍備戰,都由諸葛亮全權做主。

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作為顧命李嚴,權力十分有限,只能在諸葛亮的許可下開展工作。

李嚴的弱勢表現,一方面是因為自身能力無法與諸葛亮匹敵。但是最根本的,是因為沒有先主劉備的青睞。

李嚴也沒有什麼兵權,劉禪即位以後,李嚴長期鎮守江州(重慶),兵力可能有兩萬多人。

亮命嚴將二萬人赴漢中。亮表嚴子豐為江州都督督軍,典為後事。(三國志李嚴傳)

兩萬的兵力,算是很強大的力量了。但與諸葛亮掌握的軍隊相比,就顯得無足輕重了。


上將噯福斯


李嚴的才能和諸葛亮不相上下,諸葛亮也曾經說過: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方性也。正方指的就是李嚴,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李嚴處理事情思維敏捷,不拖泥帶水。兩人唯一的區別在於李嚴權利心太重,而諸葛亮則要淡然許多。那麼劉備臨終前,為什麼要將兵權交給權利心很重的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呢?

劉備白帝城託孤是個很詭異的事情,當時劉備退守到永安白帝城,在奄奄一息時召成都的諸葛亮快速趕到,然後將軍國大事託付給諸葛亮。其中有兩句話很重要,一句是讓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諸葛亮當時為丞相),執父子禮。另一句是交代諸葛亮如果劉禪可以輔佐就輔之,不能輔佐就取而代之!

應該說,劉備對諸葛亮的態度是很複雜的。諸葛亮是劉備團隊早期的創建人之一,在劉備尚且在荊州流亡時就已經加入了。因此,劉備對於諸葛亮是非常信任和欣賞的。但是諸葛亮畢竟年輕,且才能遠遠在劉禪之上,如果讓諸葛亮輔政,在功成名就、大權在握的那一天,諸葛亮的忠心是否還在,存疑?因此,劉備不得不防備。而劉備採取的帝王術就是試探!

古往今來,以相父居位的都沒有好下場。因此,劉備第一招就是讓劉禪尊諸葛亮為相父。劉備認為諸葛亮會惶恐的不敢接受。沒有想到,諸葛亮接受了。既然諸葛亮接受了,那麼劉備就要徹底搞清楚諸葛亮是否忠心。於是劉備提出了第二個更尖銳的問題,你願意忠心輔佐劉禪嗎?有一天會取而代之嗎?

這時的諸葛亮已經是嚇得汗流浹背,驚慌於剛才自己的失誤,於是趕緊表忠心,諸葛亮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說這句話就能讓劉備放心了嗎?不會的,以劉備的雄才大略,怎麼可能放心讓諸葛亮獨權呢?於是才有了劉備二次託孤李嚴的事情。

劉備召駐軍永安的李嚴前來,任命李嚴為中都護,督內外軍事,留鎮永安。這其實是一招妙棋!

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劉備的整體安排,看一看劉備是如何平衡劉禪、李嚴、諸葛亮三者關係的!劉禪為君主,其下託孤兩位大臣。一個是諸葛亮,丞相,統管內外軍事,相父,鎮守成都。一個是李嚴,中都護,統管禁軍,兼管永安一切軍事,鎮守永安。

一個留在劉禪身邊,出謀劃策,輔佐政事。一個留任在外,治理邊疆,以防不測!也就是說,假如李嚴叛變,諸葛亮可以率領成都重兵討伐李嚴,以維護蜀國穩定。假如諸葛亮在內篡權,李嚴可以在永安起兵,並且迅速佔據漢中,繼而威脅成都,平叛在內禍亂的諸葛亮,這就叫平衡。

當時蜀國有四個地方比較重要,一個是漢中,一個是永安。一個是南中,一個是成都。成都為治所,最重要,諸葛亮當政。永安次之,永安為蜀國防備東吳的門戶,李嚴當政。再次之是漢中,漢中為蜀國防備魏國的門戶,魏延當政,受成都節制。最次之是南中,南中四郡是蜀國的後方,鄧方當政,受成都節制。

因此,劉備同時託孤李嚴和諸葛亮,是想讓兩人相互制衡,共同輔政而已。至於後期諸葛亮大權獨攬,以至於廢李嚴為庶民,那都是因為諸葛亮和李嚴的為官目標不一致罷了!

諸葛亮受任託孤重任,目標是攻,以巴蜀為基地,進而奪取關中,平定天下。而李嚴的任務是守,守住巴蜀的東方門戶,使東吳和魏國都不能順長江而上。目標不一樣,則造就了行為的不一樣。

李嚴曾經勸諸葛亮受九錫,稱王。諸葛亮的回答是:若哪一天能夠滅掉魏國,俘虜曹叡,那麼我願意和你一起封官加爵。到時別說受九錫了,十錫也是可以的。這說明,在諸葛亮眼中,伐魏立功是第一重任,在沒有功勞的基礎上想加爵稱王,無疑是想篡權謀位!

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

兩人從這一刻起開始在政治上有明顯的分歧,諸葛亮一心以北伐為重,想調李嚴入漢中,督管糧草事宜。但是李嚴只想著永駐江州,做一方諸侯而已。

諸葛亮為了取得李嚴支持,於是升李嚴為驃騎將軍,讓李嚴的兒子李豐接替李嚴繼續留守江州,這才請的李嚴移築漢中,幫助北伐。

後來,李嚴因為連日下雨,道路泥濘,糧草難以及時運達,於是誆騙諸葛亮撤軍。諸葛亮隨後以貽誤軍機的名義上表劉禪,廢李嚴為庶民,流放梓潼。自從,蜀漢進入諸葛亮獨權時代,也是全盛的伐魏時期。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李嚴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文可以治理州郡,武可以防守邊疆。才能和諸葛亮不相上下,只是兩人在為官目標上不一樣而已。劉備臨死時,為了平衡權臣的厲害關係,設置了兩位託孤大臣,一個是李嚴,一個是諸葛亮。為的就是讓兩人相互制衡,相互牽制。沒有想到的是,兩人面和心不合,最後李嚴被廢為庶民,劉備的安排也付之東流!


每日趣評


222年,夷陵之戰中,劉備被東吳打得大敗,撤退到現在四川奉節。經此一戰,劉備不想再東征東吳了。

劉備放心不下,臨終託孤

223年2月,劉備病情嚴重,估計自己在世時間不長了,就把諸葛亮召到奉節。

劉備立下遺詔,委託諸葛亮與李嚴共同輔助少主劉禪。

劉備任命李嚴為中都護,全權負責軍事管理,留在奉節駐守。

把兵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劉備是根據自己的判斷和目標、以及用人標準來確定的。

第一、少主劉禪身邊需要諸葛亮這樣的賢相

劉備託孤的時候,少主劉禪16歲。

知子者莫若父。劉備對自己兒子很不放心,不知道他以後有沒有能力管理蜀漢。所以,劉備希望遴選一位既忠心保主、又有能力治理國家的賢良大臣,來輔助少主劉禪。

否則,劉禪皇位是無法保住的。

按照這樣的標準,在當時的蜀漢,確實只有諸葛亮了。就是選定諸葛亮,劉備也還是想從心理上確認諸葛亮的赤膽忠心,想從言語上聽到諸葛亮的錚錚誓言。

劉備對諸葛亮說:你有定國安邦的才能,可以成就偉大的事業。如果我兒子劉禪值得輔助,你就輔助他;如果他不是那塊料,你就取代他吧。

劉備口頭上這樣說,其實內心裡的想法,誰都可以想象得到的。

諸葛亮流著眼淚說:我一定當好輔助君主的大臣,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

劉備還是想再次鞏固強化諸葛亮的丞相輔政心理,而不會篡權奪位。劉備把兒子叫到床前,命令他認諸葛亮為相父。

劉備從情感上、心理上確定了諸葛亮不能、不會排斥劉禪。

劉備就是要諸葛亮全心全意輔助劉禪,而不要分散精力去管理軍事。所以,另外指定一位大臣——李嚴統領軍事。

第二、李嚴是劉備心中合適的軍事帥才

此時的蜀漢,很多大將老的老、死的死,可用的已經不是很多。

劉備認為,諸葛亮適合輔助君主、進行政治管理;而李嚴更適合管理軍隊、以及領兵打仗。

李嚴年輕時,就以能幹而聲名遠播。劉備早就聽說了。

213年,李嚴率領所屬部隊向劉備投降,受到劉備重用。李嚴軍事才能也得到充分發揮,兩次成功平定匪徒叛亂。

218年,江湖大盜馬秦、高勝網羅了近10萬人,發動叛亂,並佔領了資中縣。

劉備當時在漢中,與曹操打仗,沒有軍隊可以調配用來平定叛亂。

李嚴當機立斷,沒有依賴援兵,只是率領自己屬下5000人馬,前往資中征討賊人。

李嚴利用“斬首行動”策略,帶領5000精兵,直接向馬秦、高勝衝去,在萬軍叢中,砍下了馬秦、高勝的頭顱。

看見這種形勢,幾萬敵軍四散逃命。李嚴以少勝多,取得完美的勝利,解除了前方劉備的後顧之憂。

後來不久,高定率領軍隊圍攻新道縣,李嚴接到命令,帶領部隊快速奔馳趕去救援。

李嚴集中兵力,速戰速決,很快把高定徹底打敗,高定隻身逃往深山老林。

通過兩次平叛,劉備看出了李嚴傑出的軍事才能,加封他為輔漢將軍。

李嚴具備了優秀軍事領導人的優良品質:果斷、勇敢、超強戰鬥力!所以,劉備將兵權交給李嚴,是有依據的。

第三、劉備謀劃蜀漢朝中重臣應該制約平衡

最直接表現出來的就是諸葛亮老謀深算、心眼太深,需要一個性格孤傲、不可一世的人來實現平衡,李嚴是非常適合的人選。

李嚴性格孤僻,不喜歡與人拉幫結派。因為遷移官邸的事情,李嚴與另外一位官員意見不合,李嚴直接把那位官員逼走了。

李嚴固執己見,不主動與其他官員交往,這樣的官員適合輔助少主劉禪。

以上是明擺著的權臣之間的平衡,暗中還有派別之間也需要平衡。

諸葛亮等人屬於荊州派,李嚴等人屬於益州派。

如果把軍政大權全部交給諸葛亮,則荊州派力量過於強大,荊州派官員很可能仗勢胡為、欺壓他人;

而其他力量自然產生怨恨情緒。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勢必不可避免,蜀漢一定混亂而亡。

劉備自己不願、也不希望劉禪再與東吳戰爭了。李嚴屬於益州派,他不會去為荊州派爭奪地盤、擴充實力的。

劉備把兵權交給李嚴,就是告訴東吳:蜀漢不想與你爭鬥了。

與東吳不再進行戰爭,李嚴守衛蜀漢的東部,基本上沒有問題的。

玩了一輩子政治的劉備,臨死之前還在費盡心機、為寶貝兒子謀劃佈局、安排人事,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李嚴能不能真的擔起軍事重任,還需要看天時地利人和。

我是:岳飛的飛。

歡迎批評、一起成長!


數學張教員


劉備臨終前有兩個託孤大臣,李嚴和諸葛亮。劉備把兵權交給了李嚴,把相權交給了諸葛亮。那麼,劉備這樣分配權力有什麼樣的深意呢?


劉備死時,蜀漢的內政和外交都處於十分危險的地步。如果,劉備稍有不慎,蜀漢政權立馬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所以,劉備的臨終按排也就顯的相當重要。

諸葛亮是劉備非常相任的重臣,他們君臣之間從相知到相信,彼此相伴走了十幾年。用劉備的話說,是魚和水的關係。諸葛亮是一個磊落的政治家,其人品和道德都無可挑剔。把蜀漢政權交給他,劉備很放心。

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去會有一個政治理想。為了這個理想的實現,他會用生命去實踐。諸葛亮就是這樣的人。

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恢復大漢江山。也正是這一點,讓劉備不放心。劉備怕的是,他死後。諸葛亮會不惜一切力量去實現這個理想,雖然,諸葛亮一生謹慎。

所以,劉備把蜀漢的一切都交給了諸葛亮,唯獨留下一了軍權,他倒不是完全為了制衡諸葛亮。只是希望,諸葛亮在有所行動時,不要太放任了。

其次,李嚴是劉墇的老人,同時又是劉備信任的人。他和雙方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這樣的人物對穩定蜀漢的亂局和領導階層的人心,有著相當大的作用。雖然,劉備把軍權給了李嚴,但卻沒有給他開府建制的權力。在很大程度上,李嚴還是的聽命於諸葛亮。所以,李嚴這個託孤大臣,更多的作用,只是一面旗幟的作用。

然而,一生知人的劉備,這一次走眼了,他低估了諸葛亮的能力,高估了李嚴的能力。


一葉小舟168521774


劉備在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以後,貿然的發動了夷陵之戰,結果以失敗告終!

失敗以後的劉備退守白帝城,223年6月,大限將至的劉備進行了託孤,《三國志》記載:"章武二年,先主徵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為何劉備會將軍權突然交給李嚴呢?

  1. 劉備死前最後的努力――整合整個蜀漢集團的各種勢力!蜀漢集團從建立之後,就以派系的區分林立,一方面是前期劉備沒有入住四川以前,和他一起打拼和籠絡的勢力,以諸葛亮、關羽、劉璋等人為代表,另一方面則是四川的本土派,也就是李嚴這些本地的士族大官。本來劉備在的時候,這些派系都互相看不順眼,誰也不理誰,但起碼可以保證表面的和諧,安穩不出事,然而,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使用的大部分都是自己帶過來的實力,現在這部分實力受損嚴重,如果以李嚴為代表的本地派不堅定的站在蜀漢政權這一邊,可想而知,劉備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會在頃刻之間化為烏有。所以,劉備在病逝前託孤,將軍權交於本地派的代表李嚴,就是為了拉攏這一派的勢力,來保證蜀漢政權的安穩運行!

  2. 劉備為兒子劉禪的統治地位留的後手――一股可以限制諸葛亮的勢力!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對於整個蜀漢政權的重要性,我們也都瞭解“白帝城託孤”的經典橋段:劉備任命諸葛亮為蜀漢的丞相,同時說了一段話“劉禪如果成才的話,先生就好好的輔佐他,如果他不成氣候,先生完全可以取而代之!”,這句話說的諸葛亮誠惶誠恐,因為劉備將軍權交給了素來和諸葛亮不和的李嚴,可見,劉備還是希望自己的後代享受自己打下的江山,怎麼會拱手送給諸葛亮呢?所以,軍權交給李嚴,一是提醒諸葛亮,二是防範諸葛亮!

所以說,劉備將軍權託付給李嚴,政權交給諸葛亮,一是為了穩固蜀漢的各種勢力,二是確保劉禪的統治地位!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