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大明是怎样被昏庸的朱由检亲手送上不归路的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年号崇祯(1627年-1644年),后世称为崇祯帝。

大明是怎样被昏庸的朱由检亲手送上不归路的

朱由检在他的哥哥在位时原本是信王,自小就长在深宫里,他的哥哥明熹宗朱由校体弱多病,自少年时期就身体不好,而且熹宗作为一位皇帝,不喜爱朝政却痴迷于木匠,加上当时正是魏忠贤之党异常猖狂的时期,阉党不断祸乱朝政,在明熹宗驾崩之后,信王根据兄终弟及的传统,坐上了本来不是他的王位,而此时的大明江山,已经摇摇欲坠,朱由检其实是接手了一个巨大的烂摊子。

世人评价朱由检时,往往都会说他是明朝为数不多的明君。确实,朱由检的确是比明朝的前几位皇帝在政事方面表现的更为出色,更何况他十七岁便坐上了皇位,可以说是年少有为。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朱由检即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肃清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魏忠贤在熹宗在位时期,谋权篡位,以私利杀害了不少无辜百姓,以权谋私,大肆敛财,几乎架空了明熹宗的权利,魏忠贤之流的猖獗让当时明朝的官场上可以说是一片黑暗,而朱由检肃清阉党,无疑是为当时明朝的官场带来了一丝光明。他重用了很多有才之人,自己也非常的勤于政事,常常彻夜不眠的批阅奏折,处理公文,一篇《罪己诏》更是表明了他想要复兴大明王朝的强烈愿望。然而为何明朝还是亡国在他的手上了呢?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上吊,正统意义上的明王朝灭亡了,后人在评论崇祯皇帝时,有一种论调特别受人尊崇,那就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很多人都认为崇祯皇帝勤勉有加,为病入膏肓的大明拼命续命,并没有历史上那些亡国之君的荒淫腐败之相,仿佛一切的错都是崇祯朝的大臣们的,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大明是怎样被昏庸的朱由检亲手送上不归路的

首先朱由检即位时的明朝已将是千疮百孔,因为明朝长期的混乱统治,导致当时国库十分空虚,国家财政不够,而朱由检为了扩充国家财政又增加了额外的赋税,这让当时的百姓和商人都苦不堪言,民心有怨气,不爱戴皇帝,自然统治难以为继;虽然朱由检想大力扩充财政,但是当时的明朝又连年自然灾害,百姓收不上粮食,连饭都没得吃,哪里来的钱交税,而且明朝末期又发生了巨大的瘟疫,这让积贫积弱的明王朝更是雪上加霜,财政的空虚又让朱由检有心无力,让明朝末期的皇室十分贫穷。百姓生活的苦难,自然少不了农名起义的频发,朱由检在位十七年,与农名起义的斗争就有十七年,他先是与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斗争,后由于李自成的起义军斗争,打来打去,极大的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实力,长时间的斗争,和明王朝的不得民心,使得起义军不断壮大,最终被李自成灭国。

其实大明王朝在朱由检的手上并不是非亡不可,朱由检面对的问题主要是两个,一是西北地区的“流贼”,就是农民起义军队,李自成、张献忠等,二是来自东北地区不断壮大的后金(清朝)。崇祯皇帝同时面对着这两大强有力的对手,拆东墙补西墙,最终两边都没堵上。

但是,在崇祯年间,真的一点机会都没有吗?其实,至少有两次机会,崇祯皇帝可以挽回局面,或者至少可以为大明王朝再争取几十年时间。

第一次是崇祯十五年(1642年),大明王朝同时面对农民军和满清内外交困已久,不堪重负的兵部尚书陈新甲派遣使者与清朝议和,后此时被崇祯皇帝知道,召见陈新甲,之后崇祯皇帝默许陈新甲与清方议和,其实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当时虽然清朝已经在东北占据了有利的地位,关外几乎已经全部丧失,但是皇太极并没有入主中原的想法,而且皇太极终其一生也未能正面突破山海关。

如果能以山海关为界,先与清廷议和,平定内乱后休养生息,再与皇太极一争高下,关外之地失而复得也未可知。即使不能收复关外之地,但是至少能力保关内不遭受满清铁骑的践踏,不致使华夏民族衣冠沦丧。可惜,最终秘密和谈的消息被言官们得知,言官们纷纷上书弹劾陈新甲,爱面子的崇祯皇帝只好把所有的罪责都推给陈新甲,最终和谈也不了了之,崇祯皇帝只得继续两面作战。

大明是怎样被昏庸的朱由检亲手送上不归路的


第二次是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在陕西西安称帝,并率大军一路东征,一路上势如破竹,李自成一月份从西安出发,三月份就打到了北京城下。其实,这一段时间,朱由检完全有时间进行转移,崇祯皇帝可以迁都到南京,明朝有个先天优势,明朝是两都制,南京有一套备用班子,只要皇帝南下,到了南京以后政府机构可以照常运作,而且当时南方还有相当多的兵力可堪调用,与李自成划江而治、甚至划淮而治都是很有可能的。

从后面南明的历史中就可以看出,清军消灭了李自成之后南下,南明尚有江北四镇、湖南何腾蛟、福建郑芝龙等兵力,再加上崇祯皇帝无可置疑的正统身份,南方军民必定跟随崇祯一起抗击以异族身份入侵的清兵。

而且,南下之后的朱由检还有一个优势,虽然说出来很多人要骂人,但是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南下之后朱由检虽然丢掉了北方的半壁江山,但是也是丢掉了一个沉重的包袱,西北与河南遭到流贼的破坏,山东则经常遭到满清的侵略,此时的北方已经是一个烂摊子了,全靠江南的财政支持,如果没有北方的拖累,朱由检完全可以凭借南方的经济和兵力,巩固长江或者淮河防线,而且李自成将会夹在朱由检和满清之间,南下之后的崇祯皇帝将会处在一个十分有利的位置,反而是李自成将要承受南北双方的压力。如果崇祯皇帝能够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果断抛弃北方,将一举扭转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而且能够利用江南的经济构筑坚固的防线,再图恢复也未可知。

大明是怎样被昏庸的朱由检亲手送上不归路的


有人说,明朝276年“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些品质能够做到固然好,但是也应该审时度势。“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崇祯皇帝是不割地,但是自己死后明朝的全部领土都成了满清的,这就是不割地?崇祯皇帝是死社稷了,但是留下的百姓呢?任由他们被异族欺凌?任由民族文化和传统遭到敌人的摧毁?难道这就是一个帝王应该做的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