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如何緩解天然氣供需矛盾?以英國“氣荒”為例

全文4287字,閱讀大約需要

7分鐘

南方能源觀察

微信號:energyobserver

eomagazine@126.com

漢銳 甫言

時間已進入2019年第三季度,天然氣冬季保供再次成為業內各方關注的議題。上個冬季,中國國天然氣供應形勢相對平穩。隨著2019年天然氣消費增速的回落,以及國家產供儲銷體系建設的逐漸落地,似乎未來一段時間已不會再出現天然氣供應緊張的情況。但事實真會如此嗎?

回顧2017-2018年採暖季,天然氣從業者還心有餘悸。2017年底,一張原載於《中國青年報》的河北某小學學生被迫在室外學習,靠曬太陽取暖的照片(見圖1)被國內外新聞媒體爭相轉載,讓中國的“氣荒”一時成為全球

關注的焦點。國際LNG現貨價格也隨著中國各大國有石油公司的大規模緊急採購而應聲大漲。

如何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以英国“气荒”为例

圖1:中國青年報刊載圖片

形成“氣荒”的原因早已有廣泛而深入的討論:既有未落實資源就超計劃“煤改氣”的原因,也有土庫曼斯坦供應異常的因素,既有經濟穩中向好天然氣利用快速發展的客觀條件,也有入冬前下調門站價格的刺激作用,還有氣候相較往年較為寒冷的不利情況,本文不再一一贅述。而在同一個採暖季,遠在歐洲的英國受到極端天氣影響,也出現了階段性的天然氣供應緊張,供需矛盾一度十分嚴峻。

面對“氣荒”,中英兩國的應對方式有很大區別:國內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幾乎都被調動起來,動用了相當的行政資源,包括強制性的限制甚至停止工業用戶的供氣,由政府主導出面打通管網瓶頸,設法發揮華南地區相對富裕的儲運設施能力,通過減少南下氣量增補華北地區的天然氣供應。而英國則主要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將“氣荒”悄無聲息地化解掉了,其過程中絲毫看不到政府的影子,甚至連能源監管部門都沒有介入。為了更好的借鑑英國通過市場化機制化解“氣荒”的經驗,我們特別將此過程覆盤,並具體分析不同市場參與者在期間的應對措施。

1 英國天然氣市場機制概述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英國開始對天然氣產業進行市場化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將天然氣管網(包括輸氣和配氣)從產業鏈剝離併成立獨立的管網公司,獨立後的管網公司以公開透明的方式向所有市場參與方進行無歧視公平開放。同時,監管部門允許符合條件的公司參與天然氣開採和銷售業務,並率先開放大型工業用戶直接在批發市場購氣或自主更換供應商,之後又允許中小型工商業用戶自主更換供應商,並於1998年全面開放包括終端居民用戶的零售市場。

伴隨著這些改革措施,英國的天然氣供應商數量,從改革前由英國天然氣公司(British Gas) 獨家壟斷髮展到今天的70多家,並形成有近100家的天然氣貿易商、生產商、大型工業用戶、銀行和投資基金等金融機構共同參與的天然氣批發市場(National Balancing Point – 即“NBP”)。批發市場的價格完全由市場參與者根據供需關係決定,產品包括當日交割的現貨合同,以及在將來不同時間點交割的遠期合同(均為標準化產品)。不同的公司可以根據風險管控需要,選擇不同的產品。通常情況下,大型工業用戶由於有專業人員跟蹤分析市場,多傾向於選擇浮動價格,並根據市場變化決定是否鎖定價格風險或改用其它備用燃料。中小型工商業用戶和居民用戶則基本上選擇通過某一供氣商,鎖定在未來一段時期 ( 通常為一年) 的氣價,而供氣商也會根據其風險偏好,通過批發市場鎖定一部分或全部價格風險。

2 英國“氣荒”的發生和影響

2018年2月底,歐洲大陸遭遇來自西伯利亞百年一遇的寒流。在之後的10余天裡,歐洲天然氣需求急速攀升。由於時值取暖季末期,歐洲大部分儲氣庫庫存普遍偏低,無法及時補充氣源,歐洲各國均出現了階段性的供需失衡。

與寒流同時到達的暴風,還導致英國北海部分氣田發生故障,上游向NBP市場的供氣量減少,供需缺口逐漸加大(見圖2),這無疑導致本來已經嚴峻的局面雪上加霜。2018年3月1日,英國國家管網公司(National Grid)發佈了有史以來的第二次供氣系統嚴重短缺的預警。

如何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以英国“气荒”为例

圖2:2018年2月20日-3月10日英國北海天然氣產量

因為供需平衡被打破,NBP價格出現大幅上漲,由0.55英鎊/英熱單位左右,快速跳漲至約3.7英鎊/英熱單位(見圖3),漲幅近7倍。

如何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以英国“气荒”为例

圖3:2018年2月20日-3月10日英國天然氣需求及現貨價格

3 英國的應對措施

由於有英國擁有發展多年較為成熟的天然氣市場,當價格出現大幅波動時,所有市場參與者包括上游生產商、中游貿易商、大型基礎設施(如儲氣庫,LNG接收站和長途運輸管線等)運營商及下游的大型用戶均能根據透明的市場價格信息,自主做出對自身最佳的決策。

1. 資源側

(1)天然氣供應商/貿易商

由於正執冬季,英國天然氣生產已處於高負荷狀態,基本不具備增產條件。因此英國的天然氣供應商和貿易商普遍從LNG資源和歐洲大陸的儲氣庫資源方面著手。

在LNG資源方面,由於當時亞洲LNG價格高於歐洲天然氣價格,歐洲LNG接收站接貨量相對較少。2018年2月底,各接收站普遍庫存較低,基本僅剩用於維持設備低溫的庫存,原計劃在當年4月亞洲進入淡季後重新接貨。但當英國天然氣現貨價大漲並超過亞洲LNG 市場2018年3月的遠期價格時,許多接收站和其背後的貿易商抓住商機,果斷將僅存的部分庫存在英國現貨市場高價賣出,並改變航運計劃,將原本計劃2018年3月份發到亞洲的LNG資源轉發歐洲。貿易商的套利行為直接增加了歐洲市場天然氣的供應。如圖4所示,英國LNG接收站的供氣量從寒流前的500萬立方米/天左右迅速升至8500萬立方米/天。

如何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以英国“气荒”为例

圖4:2018年2月20日-3月10日英國LNG氣化量

在歐洲儲氣庫資源方面,由於歷史原因,歐洲大陸國家如德國和法國儲氣庫的供氣能力約佔其市場總體的20%,遠高於英國3%的比例。但在此次事件中,雖然英國自身的儲氣庫出氣能力有限,許多貿易商通過英國與荷蘭、比利時的海底跨境管網,全力將歐洲大陸儲氣庫剩餘庫存運往英國,以獲得更高的銷售利潤 (見圖5)。由於歐盟不少國家已經開展了天然氣市場化改革,相關價格機制完備,所以儘管當時的寒流也造成歐洲大陸的供氣偏緊,但將自身有限的天然氣庫存調往英國的市場行為,並沒有引起任何爭議或國家間的糾紛,也完全不需要政府的干預,充分按照市場原則優化了資源的流向。

如何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以英国“气荒”为例

圖5:2018年2月20日-3月10日荷蘭、比利時-英國海底管道進口量

2. 消費側

1)可中斷用戶

(1)燃氣電廠

由於天然氣現貨價大幅上漲,燃氣發電成本超過燃煤發電成本,電力公司啟動原本因為經濟性差而閒置的燃煤電站,停掉等量的燃氣電站,並將原本計劃用於發電的天然氣在現貨市場高價賣出。從圖4可以看出,儘管電力市場的需求因為寒流大幅上揚,在需求缺口最大的2018年3月1日和3月2日,英國總體用於發電的天然氣氣量,比寒流前減少了約3000萬立方米/天。

如何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以英国“气荒”为例

圖6:2018年2月20日-3月10日英國燃氣發電用氣情況

(2)大型工業用戶

由於燃氣成本已經高於燃油成本,許多大型工業用戶如煉油廠、化工廠等改用儲備的燃料油來滿足生產需要,並將剩下的天然氣在現貨市場賣出獲利。儘管大工業用戶在2018年3月1-2日的需求只比寒流前減少了約3百萬立方米/天左右(見圖7),但對於本來已經緊繃的供應系統來說是“雪中送炭”。

如何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以英国“气荒”为例

圖7:2018年2月20日-3月10日英國大工業用戶用氣情況

上述市場行為在為企業創造額外收入的同時,也間接的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天然氣現貨市場的短缺情況,有效緩解了供需矛盾。

2)終端居民用戶

由於終端居民用戶的氣價通常都是提前一年鎖定的,因此短期的價格劇烈波動對終端用戶並沒有直接影響。除專業媒體外,大眾媒體對這次“氣荒”的報道很少。對絕大部分公眾來講,這次“氣荒”好像從未發生過。

3. 儲運設施運營商

在充分市場化的機制下,儲運設施運營商(例如National Grid公司或儲氣庫運營公司)通常只負責根據合同委託其運輸/儲存的天然氣供應商或貿易商等市場主體“指定”安排運行,並向所有市場參與者發佈詳盡的運行信息。因此,參與應對“氣荒”的,更多是天然氣生產商、銷售商、貿易商和下游用戶等市場主體。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當時已進入採暖季末期,在寒流到來之前英國儲氣庫原本已調整至注氣流程。但隨著寒流逼近,各供氣商和貿易商

結合氣象預報信息和對現貨市場價格的判斷,及時暫停了注氣並安排儲氣庫進行注採轉換,從而在用氣需求最高的幾天,實現了超過8000萬立方米/天的採氣量。寒流過後,各儲氣庫又再次迅速完成注採轉換恢復注氣。英國現貨市場的價格大幅上漲,為儲氣庫提供了足夠的套利空間,從而使其有限的儲氣庫資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短期內實現了兩次注採轉換,為有效化解“氣荒”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如何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以英国“气荒”为例

圖8:2018年2月20日-3月10日英國儲氣庫注採氣量

4. 市場監管機構

在市場參與者的共同努力下,處於“氣荒”中的英國天然氣市場波瀾不驚,沒有任何企業或居民用戶的供氣被強制中斷,在寒流過後現貨價格迅速回歸到之前的水平(見圖3)。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所有行為都是企業出於自身的商業利益而採取的自發行動,沒有政府或監管部門對其施加任何壓力,政府也未因為批發市場上價格的短期跳漲而採取強制干預措施。事實證明,歐盟所推動的一體化的能源市場,完全有能力通過其完善的市場機制自主化解此類供應挑戰。

4 參考借鑑

目前中國已邁出天然氣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一步,即通過成立國家管網公司徹底實現跨省長輸管道的輸銷分離。英國的經驗或許可以為中國下一階段的天然氣市場化改革提供一定的參考借鑑。要真正實現市場化下的“X+1+X”模式,仍需要諸多配套機制:一方面,目前中國的輸銷分離並不徹底,省網和城市燃氣管網的第三方准入並未出臺明確意見或時間表。另一方面,中國仍缺少市場化定價機制,當前的上海和重慶交易模式無法形成各方普遍認可的標杆價,也沒有針對可中斷和調峰需求的定價機制(由於儲氣調峰價值無法體現,國內儲氣庫往往沒有根據供需形勢配合調整注採的積極性)。在形成真正的多樣化標杆價格前,上下游各方之間在定價合理性和日常運行協調的過程中存在多重矛盾,

政府機構仍將不得不長期扮演“協調人”的角色,以平衡各方利益。此外,管道等基礎設施的能力釋放準則尚不明確,相應的一級和二級交易市場並未建立。

2019-2020年採暖季即將到來,中國的天然氣供需平衡仍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第一,按照歷年的氣象規律,冷、暖冬往往交替出現,連續出現暖冬的概率相對較低;第二,年初土庫曼斯坦康采恩恢復向俄羅斯出口天然氣,今年冬季其向中國供氣的穩定性將再次經受考驗;第三,受2018-2019年冬季供應相對穩定,以及2019年天然氣消費增速放緩的影響,各級政府和大型用戶對冬季保供可能出現盲目樂觀心理和觀望情緒;四是,無論年內能否掛牌,國家管網公司的成立已箭在弦上,而資源、批發、下游零售等各環節與獨立管道運營公司的運行協調機制尚未經過檢驗,管網公司也將更多地從自身運行安全角度出發,控制其運行調節空間(如管存波動容忍度)。中國天然氣市場化改革的充分性和緊迫性,是我們從2017-2018年中英兩國“氣荒”的對比中得到的最重要的啟示。

本文不代表本刊觀點

如何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以英国“气荒”为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