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谷歌Pixel 4:拳打“全面屏”,腳踢“手機AI”

對於大部分國內的普通消費者而言,“谷歌手機”可能是個略顯陌生的產品。但對於那些極客玩家、海外手機用戶,以及所有的手機廠商而言,由谷歌親自主導設計的一系列Android“親兒子”產品,卻可謂是每代都不能小覷。

一方面來說,這是因為“谷歌手機”從來都搭載最新版的Android系統,且由谷歌直接提供軟件維護,能在長達三年左右的時間裡始終提供最先進的Android原生功能體驗,十分適合作為開發用機。而更為重要的是,自從谷歌終結與特定手機品牌的合作關係,改為完全自主原創設計“谷歌手機”以後,其在外觀風格、硬件配置、功能側重等多方面就常常“不走尋常路”,甚至經常幹出逆整個行業潮流而動的事來。


 谷歌Pixel 4:拳打“全面屏”,腳踢“手機AI”


是谷歌不懂消費者的心嗎?身為全球最大互聯網公司的谷歌,理應比其他所有的手機廠商都明白什麼是“流行趨勢”。但即便如此,谷歌還是選擇了無視行業風潮,這或許反而可以被視作是Android“老大哥”對於整個行業的一種不滿甚至是警告。比如說就在昨天晚間發佈的最新型“谷歌手機”Pixel 4上,我們就看到了其對於智能手機外觀、拍照,以及AI方面的諸多反思和表態。

“醜陋”的外觀,挑戰著全面屏的業界地位

2018年,面對當時席捲業界的“全面屏”風潮,即便是谷歌也不得不作出應對。他們先是修改了Android系統的原生代碼兼容更多的全面屏類型,後來又推出了採用兩種不同全面屏設計的Pixel 3系列機型,以方便開發者進行適配。


 谷歌Pixel 4:拳打“全面屏”,腳踢“手機AI”


Pixel 3和Pixel 3XL

的確,作為整個Android生態的領導者,谷歌有責任幫助手機廠商開發新產品,但這似乎並不意味著他們就認同“全面屏”作為智能手機設計的唯一解。至少在最新的Pixel 4系列上,我們就能看出谷歌對於全面屏進行了一定的反思。


 谷歌Pixel 4:拳打“全面屏”,腳踢“手機AI”


Pixel 4

Pixel 4採用了怎樣的外觀設計?乍看之下,它簡直就是對當前“極致屏佔比”風潮的一種叛逆。Pixel 4全系都採用了普通的無劉海造型,特別是配上一個相當大的“額頭”和相對窄的“下巴”之後,整個手機正面視覺上呈現出一種略微怪異的“頭重腳輕”感覺。說它比當前任何一個主流手機品牌的全面屏旗艦都要更加醜陋,可能不會有人否定。


 谷歌Pixel 4:拳打“全面屏”,腳踢“手機AI”


那麼,為什麼谷歌要這麼做呢?當然不是因為谷歌的設計師們不懂得審美,而是因為Pixel 4在寬大的“額頭”裡塞入了包括Soli雷達芯片、索尼最新的IMX520 800萬前置攝像頭、紅外面部識別組件、立體聲揚聲器在內的“滿滿當當”的配置。其中,Soli雷達作為谷歌自研的手機“隔空交互”核心組件,能夠實現亞毫米級別的精確手勢識別;紅外結構光組件本身在面部識別準確度、防止(照片)欺騙方面的優勢自然不是傳統攝像頭可比;更不要說高品質的大尺寸前置自拍鏡頭和揚聲器本身都是全面屏時代被許多品牌捨棄的設計。

可是,消費者真的不需要它們嗎?或者說得更直白一點,手機行業真的應該捨棄更好的自拍效果、捨棄更好的外放音質、捨棄更安全的生物識別、捨棄更個性化的造型和功能設計,僅僅只為了遷就一個“屏佔比”?或許,這就是谷歌Pixel 4想要通過那獨特而有些醜陋的外觀設計,提醒我們的第一件事。

AI+低像素雙攝,比幾千萬的多攝更強?

2016年穀歌推出了初代Pixel機型,正如它的名稱所示的那樣,其從一開始就選擇了拍照作為其功能的重點研發方向。但是和大部分主流品牌選擇以公眾“看得到”的攝像頭數量和傳感器像素來宣稱拍照設計“有誠意和配置高”不同,谷歌的產品從一開始就走了一條不同的道路,而且是令大部分廠商都相當尷尬的一條道路。


 谷歌Pixel 4:拳打“全面屏”,腳踢“手機AI”


Pixel 2時代,單攝旗艦壓倒了一眾多攝對手

谷歌做了什麼?很簡單,從初代Pixel 1一直到前代的Pixel 3,谷歌一直採用“單攝+強大的AI算法”來實現高畫質、準確的白平衡以及出色的夜景成像效果。並先後靠著此種單攝設計在DXO的評價體系中擊敗了傳統手機品牌的雙攝、三攝、四攝旗艦。

到了最新的Pixel 4上,谷歌終於採用了主攝+長焦的雙攝設計。但在具體的CMOS選擇上,Pixel 4依然拒絕使用超高像素型號,轉而採用了“老舊的”IMX363 1200萬全像素雙核對焦CMOS。


 谷歌Pixel 4:拳打“全面屏”,腳踢“手機AI”


為什麼谷歌不使用超多攝設計?小米創始人雷軍早在2017年的互聯網大會上就說出了原因。他當時感嘆到,谷歌Pixel 2只需要用一個攝像頭就能拍出完美的虛化效果,背後就是強大的AI性能在支撐。事實上,谷歌不僅用AI在單顆攝像頭上實現了虛化效果,他們還用AI來計算準確的白平衡、用AI來“算”出高清的變焦照片、用AI來強化手機的暗光成像能力、用AI來拍出傳統需要超廣角鏡頭才能做到的廣角全景照片。

說實在的,如果對智能手機的成像原理略有了解,就應該明白谷歌這種“重AI、輕硬件”的設計,在手機上其實是完全正確的。一方面來說,智能手機本身簡陋(請原諒我使用這個詞,但事實如此)的光學鏡頭,註定了它們其實根本就不可能真正滿足數千萬級別像素所需的物理解析力;其次,在本身所有的智能手機都嚴重依賴算法對像素、對畫面的後期“修復”和調整的前提下,實際上所有的超高像素CMOS都根本不可能100%發揮出性能,不如選用相對低的像素等級,換來更快的算法處理速度以及更實用的照片文件大小。


 谷歌Pixel 4:拳打“全面屏”,腳踢“手機AI”


況且,谷歌所使用的IMX363 CMOS雖然並非最新型號,但它的2PD(雙核對焦)結構註定了其在全焦段上的對焦速度都要遠勝過現在的4000萬、4800萬和6400萬CMOS們。對於任何一個相機來說,能夠快速、準確的對焦才是畫面清晰的最先決條件,很顯然,雖然成像算法嚴重依賴AI加速甚至是獨立AI處理器,但谷歌並沒有因此忘記相機最本源的一些東西。

人工智能很有用,但不能以用戶隱私為餌食

是的,我們多次提到了谷歌對於AI的重視。事實上谷歌對於AI技術在手機上的運用,要比絕大多數手機品牌都早得多。早在2017年秋季,谷歌Pixel 2手機就已經內置了由這家互聯網巨頭自主研發的Pixel Visual Core AI處理器,這比麒麟970的“獨立NPU”、比驍龍855的“向量加速器”都要更早。或者可以說,谷歌才是第一個在智能手機上配備獨立AI單元的Android手機品牌,沒有之一。

從Pixel 2到Pixel 3,“Pixel Visual Core”這個脫胎於大名鼎鼎的“阿爾法go”的移動AI處理器經歷了一次技術改進,而到了最新的Pixel 4上,它則進一步換代增強,變成了能負擔更多功能的“Pixel Neural Core”AI芯片。


 谷歌Pixel 4:拳打“全面屏”,腳踢“手機AI”


Pixel Neural Core能做什麼?簡單來說,它首先還是承擔起了絕大部分拍照優化相關的數據處理工作,從無損變焦到能提前顯示處理後效果的“Live HDR+”,從基於機器學習的全局白平衡新算法到支持自動對齊像素的“星空攝影”模式,這一次在Pixel 4上都是由這顆谷歌自研的AI處理器支撐。但除此之外,相比前兩代僅僅只能用在拍照上,這一次的Pixel Neural Core還增加了對語音的處理能力。


 谷歌Pixel 4:拳打“全面屏”,腳踢“手機AI”


錄音轉文字+自動翻譯,無需聯網

比如說,在Pixel 4的出廠自帶軟件裡,這一次就增加了一個名為語音備忘錄的新APP,它能夠做到實時錄音+翻譯+自動轉換為文字記錄的功能,對於商務人士來說相當實用。但最厲害的是,所有的這些處理都是在Pixel Neural Core處理器裡本地化完成的,不會有任何數據被上傳到任何雲端服務器上,即便手機處於飛行模式,AI翻譯和語音轉文字功能也完全可用。同時,如果用戶希望,他們可以隨時刪除Pixel 4上所有的本地AI處理數據,進一步避免自身隱私外洩。

眾所周知,在大部分的消費級設備上,與語音相關的AI應用背後其實都是雲計算和大數據在起著作用。這意味著你對AI助手說出的所有話語都會被上傳到雲端,會被分析、獲取其中的內容,然後再由雲端服務器發回答案給手機/智能音箱或是智能電視。雲計算的好處在於它不需要終端設備本身具備很強的AI性能,因此可以降低成本和售價。但它的壞處就在於,我們實際上並不知道AI助手到底什麼時候在“偷聽”,也不知道我們所有的話語是不是化作了大數據的“餌食”,或是其中的隱私內容被不恰當地存儲在了我們看不到、摸不著的“雲”上。


 谷歌Pixel 4:拳打“全面屏”,腳踢“手機AI”


正因為如此,當谷歌強調Pixel 4的AI邊緣計算(本地非雲端處理)能力時,他們當然是有在炫耀自家的AI處理器性能。但更重要的是,這實際上是谷歌對於當前“手機AI”的一種表態。即在他們看來,AI並不應該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以用戶的個人數據作為“養分”。因此,儘管邊緣計算意味著更高的成本、更高的技術需求,但它的確比“雲AI”更尊重用戶本身。正如消費者有權要求網站“不跟蹤”、有權要求搜索引擎“遺忘”自己一樣,面對越來越廣泛存在的大數據和AI需求,谷歌認為消費者也應當有權拒絕被收集信息,同時還能繼續享受AI服務。而Pixel 4,正是這種思想在現代智能手機上的一個鮮明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