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8 鄂州“根文化”知多少?古樓街道打造鄂州“根文化”觀察

鄂州“根文化”知多少?古樓街道打造鄂州“根文化”觀察

水墨鄂州


夢想有根。無論歷史多麼遙遠、歲月如何蹉跎,無論社會怎麼發展、如何轉型,都離不開文化之根,根深才能葉茂。

尋訪老鄂城的根,首先從地名開始。

“地名記錄歷史,‘四眼井’是老鄂城幾百年來唯一一個沿用至今的地名。”八旬老人王義夫,是古樓街道四眼井社區的“土著”,“幾代人生在古樓,長在古樓。”

今年,老人受邀參加鄂州地名普查工作,“我很自豪啊,現在唯一一個老地名就是我住的地方,而且這個地名自宋代就有了。”

四眼井不僅僅是個地名,還是一口古井,一處實實在在的文物,就在十字街。通過普查,老人還發現,以這口古井為中心,周邊地名就有400餘條。

“更讓人驚訝的是,古樓轄區有據可查的地名達5640條,在全市首屈一指,其中不乏沿用了千百年的地名。一個地名,一個故事,古樓區域裡有多少故事呀!”老人感慨道。

一古樓、二寶塔、三眼橋、四眼井、五家巷、六大房、七星塘、八卦石、九曲亭、十字街”,古武昌十景代代相傳,儘管有的已難覓其蹤,但絕大部分與古樓、四眼井有著割捨不斷的歷史淵源,它們也見證了鄂州的發展。

從四眼井往北,行不過百米的便是古樓,人們熟知的庾亮樓。在這座樓上,晉代刺史庾亮曾在樓上賞月,並因此得名。詩仙李白登樓,《陪宋中丞武昌夜飲懷古》一詩,讓這座閣樓名聲大噪。

千百年來,庾亮樓佇立古樓老街,靜翻歷史書頁。

鄂州“根文化”知多少?古樓街道打造鄂州“根文化”觀察


(源自網絡)

四眼井的北面,有一幢西式建築,在大革命年代,見證了鄂城人民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從這裡,開國元勳賀龍帶領部隊參加南昌起義。

從四眼井往東,便是吳王古城遺址。公元221年,孫權改鄂縣為武昌,取“以武而昌”之意。同年8月,孫權在武昌稱吳王,並在漢代鄂縣舊城址之上“城武昌”,它是東吳立國的第一個都城。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這裡仍可見保存較好的東、南城垣及城壕遺蹟。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地面所見城垣及城壕遺蹟逐漸消失。其護城河,就是濠塘,直至本世紀初才淡出人們的視野。”肖開發是一位長期關注鄂州歷史文化的老居民。

“還有,鄂州有3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均與古樓有關。”我市文博專家熊壽昌說,“古樓是鄂州的歷史文化之根,其核心都在古樓這條老街上。”

歷史底蘊是豐厚的,歷史風雨也是無情的。曾經,庾亮樓年久失修,很少對外開放。街道兩側商鋪、房屋雨棚高低錯落,甚至堆滿垃圾;樓下,因為商販圍牆經營,在牆上釘釘子,牆面千瘡百孔。賀龍軍部成為A級危房,裡面亂搭亂建現象嚴重。

“再不搶救,鄂州的歷史文化之根怕只能到書本之中尋找了。”有識之士疾呼。

順應社會發展,回應群眾關切。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實地考察調研,對吳王城遺址保護作出指示,市人大常委會及時作出《關於加強吳王城遺址保護工作的決定》,相關部門立即啟動相關工作。

老街的整治有了轉機。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古樓街道組織人員,全面整治老街容貌。清理街邊死角、高層垃圾,整治攤販,規範商戶經營,老街變整潔了。

2016年,修葺一新的賀龍軍部開門迎賓。這裡是賀龍任軍長時唯一保存完整、有據可查的北伐戰爭時期軍部舊址。2013年,鄂州市劃撥200萬元對舊址進行全面維修。2014年底,維修項目通過省文物局專家組驗收。

建設國際航空大都市,給古樓老街的發展帶來了新夢想、新機遇。

“如何發展?我們沒有大片可供開發的土地,可我們有全市獨一無二的人文資源,擁有深厚歷史人文底蘊是古樓最大的特色,也是我們要寫的一篇最有深度的文章。”古樓街道主要負責人說。

打造鄂州“根文化”,藉助老街的文化力量,營造心靈港灣,發展文化休閒旅遊業,建設全新的文創商圈,這顆種子已在古樓人心中悄悄種下。

“早先,我們就到成都錦裡、寬窄巷子取過經。前年,還會同市旅遊局邀請相關項目規劃專家到鄂州來,探討如何將古樓建成一條文化老街,讓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魚與熊掌兼得。”古樓街道相關負責人說。

古樓老街的發展更引起了市委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多次到古樓街實地考察。據悉,古樓街道計劃與上海華東設計院洽談合作,整合庾亮樓、四眼井、賀龍軍部、孫權廣場等特色人文資源,建成長達一公里的旅遊休閒仿古街。

老歌新唱,尋根追夢。相信,古樓老街定會出新詩佳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