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中日甲午戰爭中武器裝備的差距有多大?

一、單論武器,甲午清軍裝備與日軍裝備相差不大,甚至略有優勢

如前期所述,據日方統計資料,甲午陸戰,日軍人均只消耗了8發子彈,即擊潰了清朝陸軍。可資對比的是:甲午戰爭前,清軍有大炮和機關炮1733門;日軍有大炮294門。清軍裝備有洋槍23萬支,舊式鳥槍等4萬支,12萬參戰部隊有85%裝備了槍支;參戰日軍的槍械裝備率則達到了100%。總體而言,中日陸軍裝備差距不大。若單純就武器而言,甚至可以說,清軍還略佔優勢,如藤村道生所言,"北洋陸軍裝備和,……它比使用村田式步槍和青銅山炮的日軍優越。"

中日甲午戰爭中武器裝備的差距有多大?

真正的差距在於武器的整齊劃一。

清朝陸軍的武器裝備,主要依賴向外國購買。其數量相當龐大。如:湖廣總督張之洞在1894年奏報,買快槍9250支、火炮30尊、子彈700萬顆、炮彈1.44萬顆;兩江總督劉坤一到1894年,已購槍支1.5萬支,子彈280萬顆。還是在這一年,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上奏,已向各國訂購快槍2.8萬餘支、快炮56尊,以及合計1500多萬顆的炮彈、子彈。此外,其他各地也都自行採購了大批槍炮。

中日甲午戰爭中武器裝備的差距有多大?

這些槍炮到貨後,大都被清軍及時裝備。如甲午戰爭中,各地督撫從德國所購的1萬餘支毛瑟槍,1萬餘支馬梯尼槍,先後裝備各軍。在1894年10月和11月,劉坤一協濟各省後膛洋槍1.4萬支,廣東調撥各地洋槍1.8萬餘支,子彈360萬顆。

但由於朝廷沒有統一規劃,地方所買槍支、火炮,來自美、德、英等各國,型號各不相同。僅淮軍就裝備了美國的亨利馬梯尼後門槍、德國的毛瑟槍、三十響快槍等好幾種。其他清軍中還有哈乞開斯、士得槍,甚至國內土產的抬槍、鳥槍、火繩槍等。清軍所用的來復槍就有14種之多。

中日甲午戰爭中武器裝備的差距有多大?

日本在發展軍事工業之初,因大量依賴進口,也遇到過相同的問題。但是隨著日本軍事工業的發展,很快就發明了明治十三年式、十八年式步槍和野炮、山炮、大口徑臼炮等,並批量生產、裝備全軍,實現了武器的統一化。武器的統一化,使日軍在部隊的統一訓練、彈藥補給的統一製造調配等諸多方面,遠勝於清軍。

二、清朝陸軍最要命的問題,在於對近代戰爭毫無概念

但甲午之役乃日本陸軍近代化改革後首次出海作戰,在衛生預防等方面,自身缺陷亦不少。其最終能以壓倒性的優勢擊潰清朝陸軍,關鍵因素並不在武器的統一化,而在於其部隊的作戰理念與訓練模式均已實現近代化。略而言之:

中日甲午戰爭中武器裝備的差距有多大?

首先,清軍將領還墨守鎮壓太平軍時的"經驗",對近代戰爭毫無概念。譬如,清軍部隊大多不知如何部署步兵與炮兵,往往將炮兵陣地安排在"第一線步兵陣地內或其間隙",使"火炮成為顯著的目標,在戰鬥的初期階段,屢次被日本炮兵破壞。"而參加甲午戰爭的18位日軍旅團級以上軍官中,有一半曾到歐美留學或考察,深知如何利用火炮以給清軍致命打擊。

其次,清軍士兵普遍訓練不足,大多數時候,只要求"演走各樣陣法,步伐既甚整齊,釋放連環槍炮,聲響亦均連貫"即可。戰爭爆發後臨時招募的新兵,更幾乎沒有訓練,只是學習"一齊將矛舉起向前一衝,口中就喊一聲'殺'。"反觀日軍,不僅步兵訓練有素,且已有了獨立的工兵與輜重兵。而清軍尚不知後者為何物。

中日甲午戰爭中武器裝備的差距有多大?

如此,從國外購置的武器雖然先進,但在清軍官兵手中,卻難以發揮應有效力。譬如:清軍進攻時,"沒有整然的秩序","經常用的隊形是在散開的一隊中揮舞大旗開火,開火為隨意射擊"。清軍射擊的子彈"多從(日軍)頭上通過,達到很遠的距離。他們不考慮利用地形地物,從不用跪射、臥射,一律站著射擊"。清軍士兵開炮前,先要搖動大旗,恰好成為日軍射擊的靶子。

中日甲午戰爭中武器裝備的差距有多大?

此外,清軍不懂得如何保養武器,也是很要命的問題。劉坤一駐紮山海關時,發現"自天津運往山海關機器炮四十尊,有彈十萬枚,由火車運送到關,堆積沙土中,閱數十日,無人收管。經德國某教習前往查看, 謂子藥全行潮溼, 不堪應用"。

緣此,平壤戰役中,清軍在與日軍人數基本持平(1.2萬),而彈藥補給遠勝於日軍(清軍步兵每人平均消耗了三四百發子彈)的情況下,自損2000餘人,僅擊斃日軍180人,也就不足為奇了。簡言之,甲午中日陸戰,乃是近代化之日軍與中世紀之清軍間的對壘,其勝負不問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