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你會買銀行的理財,還是買銀行的股票?

你會買銀行的理財,還是買銀行的股票?

本文作者是少數派研究員:王煜東


銀行理財一直都是很多人所青睞的理財產品。對投資人來說,這樣的產品沒有淨值波動,到期兌付,加上銀行的實力和品牌,讓人覺得比較安心。

但是銀行理財的收益率其實在不斷下降,同時隨著資管新規的出臺,銀行理財產品很有可能會打破剛性兌付。這個時候投資人就會需要有新的選擇。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個可能的替代選項,這就是銀行的股票。

銀行理財,未必是最好的保障

在大多數人的意識中,理財產品是由銀行銷售並管理的,可以穩穩地賺到3到4個點甚至更高的收益。在這樣的預期下,投資人並不太關注理財資金到底投向哪裡,反正銀行會保本保收益,只要選擇收益率最高的即可。

然而投資都會面臨風險。其實絕大多數理財產品都在合同中明確註明了“本理財計劃不保障理財收益且不保證本金”,換言之,在法律意義上,投資者要自己承擔投資風險。雖然此前銀行理財產品基本上都保本保收益,但我認為未來未必如此。尤其是資管新規的出臺,在加速打破這種銀行理財剛性兌付的現狀。

你會買銀行的理財,還是買銀行的股票?

另一方面,銀行理財的收益率其實在不斷降低。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從2018年初4.8%-4.9%下降到了如今的4%左右。未來可能還會持續下行。

你會買銀行的理財,還是買銀行的股票?

那麼我們投資銀行的股票會不會是更好的選擇呢?

為什麼投資銀行股?

首先,其實銀行是一門好生意

銀行傳統業務模式很簡單,即吸收存作為為負債、發放貸款作為資產。以工行為例,2018年底的資產總額27.7萬億、負債總額25.35萬億,而銀行資本金只有2.3萬億。

我們可以簡單地把資本金這個東西,簡單地理解成開一家銀行需要多少錢。也就是說,如果你用2.3塊買入持有工商銀行的股票,成為它的股東,就可以擁有27.7塊的資產幫你賺錢。相當於你用極低的負債成本(大約1.65%),加了10倍左右的槓桿投資了實體經濟的債權。

因此,銀行的淨資產收益率能達到14%,意味著1塊錢淨資產每年可以增加1毛四分錢。但是在股票市場,你買入的價格大約只有9毛錢。

其次,優質銀行的股息率不但超過不少理財產品,還能逐年提升。

我們一般會把銀行上一年的股息,除以當前股價,來計算股息率。當前主要銀行的股息率都能達到4-5%。

另外,對於優質銀行,比如下圖的招行銀行,興業銀行而言,它們的盈利每年都在增長,銀行股息支付率基本維持穩定。

假如我們2012年買入,按照初始買入成本計算,每年真實股息率是在持續上揚的。如果持有銀行股,長期的股息收益也會不斷增長。

你會買銀行的理財,還是買銀行的股票?

(數據來自於Wind)

最重要的是,市場對銀行股的認知,還存在著普遍的誤區。

現在市場上有兩個主流觀點,導致很多投資人不敢買銀行股。第一是覺得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質量不好,報表公佈的不良率水分很大。第二是覺得中國的銀行存貸利差高,未來很難持續。

我們的研究覺得,這兩個觀點都是市場的誤區。

首先銀行的資產質量是沒有什麼水分的,它真實的不良率跟公佈出來的不良率是差異並不大。

另外我們還發現,其實中國的銀行的存貸利差並不高,甚至低於國外的銀行的平均水平。

比如工商銀行和美國的富國銀行,營業收入差不多,但是中國工商銀行的淨利潤要比富國銀行高一倍。這裡主要的原因,在於人力成本便宜,所以產生了高淨利潤。這種帶來利潤的因素是可以持續的。

結語

相信很多朋友更願意選擇銀行理財,而不是選擇銀行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股票資產會有比較大的波動。我們的情緒會受到股價波動的影響,漲了就了興奮,跌了就難受,這樣就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

其實我們也可以通過找到優秀的資產管理人,讓這樣的管理人幫我們做投資決策。長期來看,這樣做大概率可以獲得比銀行理財更高的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