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人臉識別由於漏洞而禁止使用嗎?

最近,豐巢快遞櫃可用照片代替真人來刷臉進行取件。該漏洞被發現,並且豐巢客服回應稱,該功能僅為測試使用,並未正式投入使用,並已採取措施進行下線,或等系統完善後再上線。其實,關於人臉識別出現漏洞的負面新聞並不是第一次了。

之前,在美國人臉識別發生的大失誤是將很多國會議員判別為罪犯,導致在攝像頭拍到議員的時候直接觸發了警報。美國另一個城市,也發生了人臉識別漏洞,造成市民恐慌。這兩個案例的發生造成美國多城市禁止人臉識別的使用。

人臉識別由於漏洞而禁止使用嗎?

可見人臉識別技術一直不夠成熟,也不夠安全,還存在諸多問題,但是有必要需要禁止使用嗎?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人臉識別也讓我們享受到了便利。人臉識別技術頻繁應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上班可以刷臉打卡、買東西支付可以刷臉、出入安檢可以刷臉、甚至回家開門也可以刷臉完成。

由此可見,人臉識別並不都是負面的。畢竟,科技與技術向來是把“雙刃劍”。前沿的科學技術發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為人們帶來生活便捷,同時也衍生出對人們不利的一面,比如個人隱私的竊取與不安全隱患。既然避免不了,就要盡力去預防。

如何防範人臉識別漏洞帶來的風險?

1.促進技術發展,提升人臉識別的準確率。加快推動生物識別技術與大數據、雲計算等融合發展,不斷提升生物識別技術準確率,降低技術使用成本,鼓勵企業加大投入和技術研發力度,縮短生物識別技術從研發到使用的週期,為生物識別技術在各個領域推廣使用提供技術保障。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技術標準體系,研究制定生物識別基礎技術、特徵提取、安全加密等技術標準,明確生物識別信息的應用場景和安全要求,指導提升行業生物識別技術應用的安全水平。

2.規範法律法規,防範人臉識別技術安全風險。從行業規範開始,進一步明晰標準,嚴格市場準入,組織權威檢測,促進產業健康發展,有效防止部分廠商為了商業利益誇大宣傳而使用戶難辨真偽,避免引發行業亂象。同時,要提高企業網絡安全防護等級,加強數據存儲安全,設置預警、終止等相應程序,一旦出現問題能夠第一時間發現並快速解決,最大可能防止原始信息洩露,保護公民個人隱私;要進一步研發漏洞糾錯程序,對不法分子企圖隱藏真實身份採取的各種遮掩手法,逐一識別破解,把安全風險降到最低限度。對於製作、銷售、購買、使用他人面具及運用3D打印技術等非法手段獲取他人面部識別特徵謀取不法利益的,從法律層面予以防範和打擊。

3.應用警務科技,發揮人臉識別技術的更大效能。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日趨成熟,通過互聯網、移動手機等終端,可以實現廣泛應用的客觀條件。各級公安機關要牢固樹立“向科技要警力、要戰鬥力”的思想,不斷更新理念,普及相關科技知識,學會常用的操作本領,把人臉識別技術更加廣泛地應用到抓捕在逃人員、甄別違法人員、查證無名屍源、調查失蹤人口、比對視頻監控、排查證人描述、身份信息識別、重點人口查詢等諸多方面,節省公安工作成本,更加便捷高效地打擊犯罪、服務群眾。

總之,對人臉識別技術,我們既要充滿信心,用開放、包容的態度來看待其中不盡完善的地方,也要保持理性、審慎的姿態應對“刷臉”時代的到來,實現“刷臉”不“變臉”。建議加快建立健全人臉識別技術使用統一標準,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和制度規範,使人臉識別技術朝著高安全性、高便攜性、非接觸性以及低成本的方向良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