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永康陵蹲獅/橋陵獅/順陵獅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乾陵獅/橋陵蹲獅/興寧陵獅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永康陵蹲獅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興寧陵蹲獅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乾陵蹲獅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乾陵蹲獅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獻陵立虎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昭陵走獅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昭陵走獅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順陵走獅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順陵走獅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橋陵蹲獅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橋陵蹲獅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建陵蹲獅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順陵走獅/橋陵蹲獅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橋陵蹲獅/順陵蹲獅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定陵蹲獅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獻陵華表基座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獻陵華表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泰陵華表/橋陵華表/乾陵華表/獻陵華表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乾陵無字碑 碑頭雕刻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乾陵述聖記碑力士雕像

帝陵鑿築

唐代帝陵從唐太宗李世民葬九嵕山開始,除唐武宗端陵和唐僖宗靖陵外,都構築在山上。“依山為陵”一方面是為了顯示氣勢雄偉,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防盜。陵園的平面佈局自乾陵開始形成定製,墓室鑿在山南的半腰處,高踞陵園北部,為全陵主體建築,四周築圍牆,分內外兩道,內城牆四面設門,南門內修築獻殿。外牆南面有3道門,石刻群(石獅、王賓像、碑石、石人、石馬、鴕烏和華表)置於由南而北的第二、三道門之間。第一道門外分佈著皇族和文武大臣的陪葬墓。此外昭陵因山南地形險阻,在陵北玄武門內修築1座祭壇,是舉行大典的場所,為唐十八陵中所僅有。


帝陵石刻

唐帝陵石雕是一部藝術版本的《資治通鑑》。唐帝陵留下的大量石刻造像,包括石虎、石獅、犀牛、蕃像、石碑、石人、仗馬、鴕鳥、翼馬、天鹿(獨角獸)、獬豸、華表、石羊等十餘種。原有石刻(不包括陪葬墓)共一千餘件,如今包括殘件在內僅存不足五百件。

帝陵石刻的藝術變化,是唐代政治、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反映了大唐帝國的興衰。 十八唐帝陵石刻大致可分為4期:

①、初唐時期,獻、昭陵石刻群組合尚無定製,獻陵使用石虎守陵,石刻風格雄健有力,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風格。

②、盛唐時期,包括乾、定、橋3陵,石刻群組合制度化,石刻群氣魄雄偉。

③、中唐以後,包括泰、建、元、崇、豐、景、光、莊等8陵,石人中出現相對而立的文臣和拄劍武將,石馬矮小,石刻製作粗疏、體態無力、線條鬆散,說明安史亂後,唐王朝政治、經濟由盛轉衰。

④、晚唐時期的章、端、貞、簡、靖5陵,石刻體態瘦小,神情萎靡不振,反映了唐王朝政治、經濟窘困,已瀕臨滅亡。

唐陵石刻通常分為三期:第一期(初唐獻陵、昭陵),形制特大,風格雄健,組合尚未形成定製,但對其後影響甚巨。如獻陵四神門外置石虎,到乾陵之後易為石獅;昭陵六駿,嬗演為北神門外仗馬三對。第二期(盛唐橋陵、乾陵、定陵),承襲前期形制大的特點,且種類和數量俱增,雕刻精湛,造型生動,組合基本形成定製。如神道上,一般自南而北依次排列華表、翼獸、駝鳥、仗馬、翁仲及蕃酋像等。第三期(中、晚唐諸陵),形制趨於卑小,雕刻走向粗簡,顯露了唐王朝江河日下之勢。


附錄: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大唐帝陵簡介

唐代從公元618年建國,至公元907年滅亡,歷時289年。共21帝20陵(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合葬乾陵),除昭宗李曄( yè)的和陵和哀帝李柷(zhù )的溫陵分別在河南偃師和山東菏澤外,其餘18座陵墓集中分佈在陝西省乾縣、禮泉、涇陽、三原、蒲城、富平6縣,東西綿延100餘公里。幾乎與渭水漢九陵成平行一線。據宋敏求《長安志》記載,昭陵和貞陵周圍一百二十里;乾陵周圍八十里;泰陵周圍七十六里;定、橋、建、元、崇、豐、景、光、莊、章、端、簡、靖等13陵周圍四十里;獻陵周圍二十里。清代陝西巡撫畢沅曾對18陵進行整修,樹立題碑。

唐的大陵制度沿襲漢代,是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動亂歲月,將堆土為陵轉變為依山為陵的產物。唐代290年的歷史中先後出現了20位帝王,除去末代兩帝不在陝西安葬外,其餘都葬在長安以北的塬上,地跨號稱“唐十八陵”。陵區一般可以分為3個部分:陵山、陵園(內外城)、下宮和陪葬墓群。

陵山的選擇必須要巍然獨特、氣勢俊秀,站在山陵之巔向南近可以俯視整個陵園,向遠可以眺望涇、渭大川。當初,唐德宗的葬禮有日本使者參加,他跟隨到了嵯峨山,看到其氣勢壯觀,深為震撼,回國後廣為傳頌,後來把京都近郊一座山命名為“嵯峨山”,太子的宮邸亦稱“嵯峨院”,及至太子即位便是歷史上的“嵯峨天皇”。

唐代著名石刻:昭陵六駿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1907年 未被破壞的昭陵六駿


昭陵六駿是世界上任何一本關於中國美術史的著作都不能不提的古代石刻藝術傑作。

唐貞觀十年(636年),文德皇后病逝後,李世民在今陝西省禮泉縣東北22.5公里的九嵕(音zōng)山上修建昭陵。建陵時,李世民下令:“朕所乘戎馬,濟朕於難者,刊名鐫為真形,置之左右。”

於是,在昭陵北側祭壇的北司馬門內,樹立起了六駿的石刻。據考證,六駿以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畫作為藍本雕刻完成,每件寬204釐米,高172釐米,厚40釐米,重達3.7噸。


說它是中國美術史上的大名譽品,一方面因其高超的藝術手法,另一方面也因為它是唐代石刻中少有的現實題材作品。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1916年2月,賓大博物館高110米的圓形無柱穹頂展廳落成。獨具慧眼的博物館館長高登決定舉辦一箇中國藝術大展,作為展廳的揭幕展。

為了籌備這個展覽,高登向世界各大古董商發出了邀請函,希望他們攜寶參展,當時中國最有名的大古董商盧芹齋也收到了高登的邀請。

一個為籌備中國藝術大展,一個為開闢美國市場,高登與盧芹齋走到了一起。

高登第一次在紐約見到二駿是在1918年3月9日。13日他在給盧芹齋的信中寫道:“上星期六,您的助手帶我參觀了大都會倉庫並見到了兩匹石駿。我十分高興能見到這著名的雕刻,得知它們在美國已有一段時間。我會從博物館角度提出一個最佳方案,與我的同仁商討購買的可能性。”

此後的一個月,高登一方面著手把二駿借到博物館展覽,一方面不遺餘力地遊說賓大博物館董事會買下這兩件藝術品。他在給董事長哈里森的一封信中寫道:“這些浮雕自七世紀以來,一直出現於歷史記載,證明中國人視其為藝術領域內的優秀作品。它們是非宗教、純世俗藝術品,對我館佛教雕刻收藏能起到完美的平衡作用。因為中國早期雕刻是宗教的天下,六駿因而成為稀世之寶。這些石刻實為獨特的不朽之作。”

高登的確是一位學養深厚的學者,他一眼便發現了二駿的非凡之處。而作為中國文物專家,盧芹齋更加明白它們的價值。一場曠日持久的討價還價由此拉開序幕。

盧芹齋開價15萬美元,在90多年前算是天價了。為了能湊足這15萬美元,高登四處求告。而盧芹齋的目的只有一個,趕快拿到錢。在高登籌款的日子裡,盧芹齋反覆發來催款信,一會兒說陷入財務危機,一會兒說其他買家有意購買二駿。

為了穩住盧芹齋,爭取更多時間,高登竟說服董事會以2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盧的另兩件青銅器。不過,協議中寫明,當他們付清15萬美元后,可以把青銅器退回去。


此後的兩年多里,高登和哈里森四處化緣,可賬本上數字的累計速度卻像蝸牛爬一樣慢,直到1920年底博物館收到一位名叫艾爾德里奇·約翰遜的慈善家的慷慨捐助。

最終,經過還價,賓大博物館以12萬5千美元的價格,買到了昭陵二駿。長達三年的購買二駿事宜,最終落下帷幕。為此,博物館還專門在二駿陳列櫃的下方掛上了“艾爾德里奇·約翰遜先生捐贈”的銅牌。

昭陵六駿的故事並未就此結束。二駿被賣到美國後,餘下的四駿,又成為各路文物盜賊搶奪的目標。


關於四駿的險些流失過程,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話說二駿入藏賓大博物館後,文物販子畢士博雄心勃勃,誓要搞到另外四駿,讓昭陵六駿在賓大團聚。於是,畢士博來到陝西。當時的陝西督軍已換成了陳樹藩。為了方便盜運,畢士博勾結了陳樹藩的父親—絲綢商人陳配嶽。在金錢的驅使下,陳配嶽答應協助畢士博偷運四駿。


畢士博和陳配嶽到了禮泉後,謊稱政府指示要將四駿運往西安好好保存,把四駿裝入了大木箱。當地一個愛國紳士不相信畢士博的鬼話,派人暗中偷偷跟蹤。只見畢士博沿渭河走到西安城北的草灘時,將四駿打成數塊,然後裝箱準備由水路運走。


愛國士紳得到消息後,立即向省議會告發。此時,陳樹藩的死對頭,駐紮在渭河北岸的靖國軍也知道了消息,他們向社會揭露,陳樹藩縱容出賣國寶。面對輿論的譴責,陳樹藩只好命人將四駿運到了陝西省圖書館保管。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颯露紫(現藏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毛色紫紅,奔馳如風。李世民平定東都擊敗王世充時所乘。石刻中的人物名叫丘行恭,是李世民的大將。


據《新唐書》記載,在唐軍與王世充軍決戰時,李世民的坐騎颯露紫,前胸中箭。危急關頭丘行恭趕到,他張弓四射,箭不虛發。敵人退卻後,丘行恭為颯露紫拔箭,並把自己的坐騎讓給李世民騎,救了李世民一命。對於這匹馬和這個人,李世民都有很深的感情。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拳毛騧(gua)(現藏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毛黃卷曲,嘴黑。李世民平定劉黑闥時所乘。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白蹄烏(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通體純黑,四蹄雪白。李世民平定薛仁杲時所乘。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青騅(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蒼白雜色。李世民平定竇建德時所乘。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什伐赤(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來自波斯的棗紅馬。李世民與王世充、竇建德作戰時所乘。


大唐十八陵石刻舊影(下篇)


特勒驃(現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毛黃嘴白,突厥所贈。李世民平定宋金剛時所乘。

“昭陵六駿”以形傳神,形神結合,高度概括地塑造了它們的立行奔馳的身姿、步態,充分展現了它們的勇武、剛烈。昭陵六駿是我國古代雕塑史上千古不朽的藝術傑作。


© 版權聲明Copyright statement

文章來源長安範兒,法律支持楊華律師,侵權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