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假如二戰日本不南下而是配合德國攻打蘇聯,二戰的結果是否改變?

雲淡天高163191643


大格局應該不會變,反法西斯必勝嘛。

而且就算是日本配合德軍一起夾攻蘇聯,蘇聯在英美的幫助下,還是可以頂住的。在遠東,蘇聯一直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隨時防備著日本。而且西伯利亞廣袤的國土和惡劣的環境,那就是天然的防線,如此巨大的戰略縱深,足以把日軍給拖死,耗死。

有人說是因為諾門坎戰役,日軍被蘇軍給打怕了。其實不然,當時日軍並未太落下風,且不說雙方各持己見的傷亡數字。就從當時日軍二十三師團摩拳擦掌,準備再上去和蘇聯人幹就足以得出這個結論。單論戰鬥,當時的日本關東軍,並不慫蘇軍。只是日軍方面從大局考慮,知道在遠東和蘇軍耗,不過是在浪費事件。畢竟無論是工業基礎還是兵員儲備,他們都比不過蘇聯。即使是在蘇德戰爭最困難的那段時間,日軍依然沒有太大的機會。要知道當時他們也已經深陷中國戰場,分身乏術啊。

所以總結來看,核心原因有兩點。

首先第一點,蘇聯準備很充分。

在和日本於諾門坎初次交手以後,蘇聯方面對於日本的威脅是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的,所以他們才會在遠東軍的規模上大力擴張,以至於最後擁有了一支近百萬的精英部隊。

1938年6月28日,蘇聯在原遠東特別集團軍的基礎上擴編成了遠東方面軍。其轄有第1、第2集團軍和哈巴羅夫斯克軍隊集群,人數在七十萬左右。其完全有能力對抗日本關東軍。

有這麼一支強大的軍隊駐紮在遠東地區,日本就算是有進攻的想法也需要掂量一下自己的斤兩,拿著自己的武器欺負一下沒有裝備的中國還行,來跟百萬戰鬥民族硬剛還是有太大的風險。

而值得一提的是,就算是德軍在正面戰場和蘇聯開戰以後,蘇聯方面也沒有將遠東軍大量撤回國內。反而是為了防備日本在背後捅刀子,不斷地向遠東征兵。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遠東方面軍增加了第25和第35集團軍,第二年又組建了空軍第9和第10集團軍。軍隊規模超過140萬人。即使是到了莫斯科戰役最焦灼之時,仍然有130萬左右的蘇軍駐守在遠東。在這種嚴密的佈防之下,日本想要在背後捅刀子,真的很難。甚至於可能會被蘇聯人搞死,得不償失啊。

其次是第二點,蘇聯廣袤地戰略縱深。

西伯利亞乃是苦寒之地,大片的地方是無人區。所以日本進軍蘇聯的路線非常單一,二戰時期的交通運輸遠不如今天發達,從東北進入蘇聯必須越過西伯利亞、烏拉爾山脈,這兩道屏障對於亞洲人來說簡直就是噩夢一般的存在。

大規模的軍隊作戰需要充分考慮運輸問題,日軍想要對蘇聯中央產生威脅,就必須將軍隊和物資運送到戰場內部。可如何跨越那兩道屏障是日本高層最為難的問題,僅僅是在沒有敵人干擾的情況下就很難完成運輸任務。堅壁清野這種戰術,況且上百萬的遠東軍又不可能讓日本這麼“順心”,拿破崙時代人家就玩過兒,對於蘇聯人來說,嚴寒山脈都是“基礎操作”。

總而言之,“主場”作戰的蘇聯佔盡地理優勢,兩座屏障的作用不亞於百萬遠東軍,日本如果不怕死在半路上,儘管去便是。

當然,不是說日本沒有機會。

曾經有網友提出過一個腦洞。既然從陸地上進入蘇聯有點不可取,那麼日本是否可以在海上尋求突破。畢竟按照日本當時的海軍建設來看,蘇聯的太平洋艦隊就是個渣渣。雖然北冰洋環境惡劣,但其是可以通航的,比如1932年蘇聯就開闢了從摩爾曼斯克沿本國北部海域穿過白令海峽達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的北方航線,全長約5600海里。

日軍艦隊完全可以沿著這條航線,用航空母艦給蘇聯人上演幾次“偷襲珍珠港”。甚至於繞過西伯利亞,將軍隊投入到蘇聯腹地,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的包餃子。

不誇張的講,這個想法是真的牛,如果能配合德軍成功搶佔港口,日軍甚至可以封鎖英美支援蘇聯物資的大部分路線,把蘇聯控制得死死的。沒有了英美的支持,蘇聯人可真就難了。

當然了,這個風險很大,這是遠距離的奔襲,雖然會有許多的近海航程,但西伯利亞杳無人煙。這個奔襲過程中,如何保全和隱蔽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而且在後續的作戰中,想要一口吃下蘇聯是不可能的,很難做到一招制敵,那麼在這期間如何保證補給就是個大問題了。

很可能去了就回不來了。而且還有一點很麻煩,蘇聯海軍不咋地,但是英美強啊。雖然當時還沒有撕破臉皮,但英美肯定是不願見到蘇聯的徹底失敗,那麼北冰洋上,日軍會有兩個大敵,遠的不說,就是白令海峽怎麼過,都還是個問題。一邊是蘇聯,一邊是美國。

所以在這種外界因素的威脅之下,日本採取的任何海洋戰略都會嚴重受阻,嚴重的話還會徹底失去主動權,像大規模登陸蘇聯一事,有很大的可能是會以失敗收場的。

綜上所述,日本進軍蘇聯存在很多“不可操作性”,可能性不大。

當然了,我們可以假設一下,如果他們真的可以聯合德軍滅掉蘇聯,那麼雙方都不會再受到能源問題的困擾,兩國隨後就可以合兵一處拿下東亞地區,進而迂迴包圍歐洲,如此一來世界局勢也會被徹底扭轉。那麼估計就真的是德國稱霸歐陸,日本大東亞共榮,美國逃之夭夭,英國瑟瑟發抖了。



白話歷史君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會有大的改變。

日本有120萬大軍被牽制在中國戰場,預計可以使用的額外兵力最多100多萬人。

後來日本用於南下作戰的南方軍,不過75萬人。

如果日本出兵100萬攻打蘇聯遠東和外蒙古,蘇軍必須也使用100多萬人來對付。

但蘇軍還是可以應付的,蘇聯遠東特別集團軍就是對付日本的,規模相當宏大。

1938年6月28日,該集團軍擴編為遠東方面軍。

在蘇德戰爭最困難時期,遠東方面軍曾經將一部分兵力調往西線前線救急,但主力基本沒動。

遠東方面軍向蘇德戰場抽調23個師(其中步兵師16個,騎兵師2個,坦克師4個,摩托化師1個)、19個旅(其中:步兵旅3個,空降兵旅3個,炮兵旅13個)和航空兵部隊,總兵力約25萬人、火炮和迫擊炮約3300門、坦克約2000輛和其他技術裝備。此外,開赴前線的補充兵員有10萬餘人。

但是,調動這麼多部隊,不代表蘇聯遠東特別集團軍沒有實力。

即便是在莫斯科最危險的時刻,遠東方面軍主力也沒有動,始終保持著相當的規模。

這說明斯大林的頭腦很清醒,知道日本的威脅。

根據林三郎的《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一書中記載,從1941年到1945年,遠東方面軍兵力分別為

135萬、130萬、115萬、117萬、120萬。

而此時的蘇軍不是以前的蘇軍,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武器裝備、兵員素質、戰術戰法都有極大提高,比日軍強多了。

那麼,即便是以蘇聯遠東方面軍現有規模,對付100多萬日軍還是有把握的。

退一步說,蘇聯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領土遼闊,自然條件惡劣,是非常不適合用兵的地方。

20年代日軍曾經出動8萬干涉軍,進入過內戰混亂中的西伯利亞,最終被紅軍趕了出來。

日軍對西伯利亞條件的惡劣心有餘悸。


也就是說,即便蘇聯遠東方面軍不是日軍對手,只要層層堵截,步步後撤,依靠遠東和西伯利亞巨大的面積,也絕對能拖死日軍。

僅僅西伯利亞就有1200萬平方公里,比中國還大,具有非常大的戰略縱深,日軍難以速戰速決。

所以,如果日本夾擊,蘇聯和蘇軍都會非常困難,但仍然能夠堅持一段時間,至少二三年是沒有問題的。

歐戰是1939年爆發的,蘇德戰爭是1941年6月爆發,美國是1941年12月珍珠港被襲擊後參戰。

即便沒有珍珠港被襲擊,美國參戰也是必然,最多推遲到1942年而已。

當時德日聯手仍然沒有擊敗蘇軍,那麼等到美國參戰結果還會是一樣。

甚至因為日軍北上打蘇聯沒有南下,此刻美軍參戰以後日軍就會嚴重缺乏石油。

美軍和日本拖一拖,就會比較輕鬆的擊潰缺乏油料的日本聯合艦隊,大獲全勝。

所以,日本北上夾擊蘇聯,難以改變戰局。

大家別把斯大林當做傻子。


薩沙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當德國與蘇聯在莫斯科陷入僵持的時候,德國盟友日本卻偷襲了珍珠港。這一事件,標誌著美國正式進入了二戰戰場,也為盟軍最終的勝利,埋下了伏筆。

(偷襲珍珠港)

那麼,假如日本不招惹美國,而是配合德國一同進攻蘇聯,二戰的結果是否會有所改變呢?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擺在日本面前的一共有兩條路。

第一條路是南下路線,就是日本出兵掠奪東南亞地區的豐富資源。

由於這條路線,正是日本在二戰中選擇的路線,因此其優缺點也清晰擺在了他們面前。

就優點來說,由於日本自身是資源貧瘠的島國,而美國又漸漸停止了對他們的資源出口。那麼日本軍隊南下,不僅可以解決資源短缺這一問題,成功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並且還能有助於他們對於“大東亞共榮圈”的構建。

而南下的弊端也是很明顯的。由於東南亞國家,大部分都是歐美列強的殖民地。日本想要掠奪資源,自然就會招惹到其背後的宗主國。儘管歐洲的國家暫時自顧不暇,但美國卻肯定會向日本開戰。這樣一來,日本不僅會平添一個強敵,而且還會陷入多線作戰的巨大壓力之中。

(諾門罕戰役)

第二條路是北上路線,也就是日本向蘇聯出兵,協同德國佔領蘇聯。

當然,這條路線肯定是有好處的。畢竟假如日本能同德軍在莫斯科勝利會師的話,不僅除掉了蘇聯這個大敵,而且對軸心國集團會是一個極大的鼓舞,那麼整個世界就只剩下英美兩個國家能夠抵抗。如此一來,軸心國集團就會離征服世界更近了。

不過,北上也存在弊端。日本本來就資源匱乏,而即使他們佔領了蘇聯廣大的遠東地區,對中國戰場上的作戰,也沒什麼毫無幫助。甚至還會讓他們本就短缺的資源,更加緊張。

事實上,為了制定戰略進攻路線,日本早在1938年,就曾策劃過張鼓峰事件,其目的就是為了要摸一摸蘇聯的底。但由於時間太短,日本未能達到目的。

第二年,日本又在諾門罕與蘇聯大打出手。可偏偏在戰爭達到白熱化的時候,德國突然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一舉動徹底寒了日本的心。

因此在1941年,當德國準備進攻蘇聯時,日本又跳出來和蘇聯簽訂了一個《蘇日中立條約》,自此正式放棄了北上這一選擇。

說穿了,日德雙方根本就是互不信任,各自為戰。這樣的結盟,註定會是失敗的。

(太平洋戰爭)

那麼,假如日本寧願犧牲自我利益,堅定北上,那麼二戰的結果會改變嗎?

答案是不能。

日本全力北上,的確有極大的可能佔領蘇聯遠東地區,但是,前面我們已經說了,那裡既沒有石油,也沒有其他資源。這樣,日本就會陷入資源短缺的窘境中。沒有資源,還是得向東南亞出兵,這樣一來,還是得招惹到美國,太平洋戰爭一樣不可避免。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日本北上支援德國,難度一樣不小。由於蘇聯國境龐大,到莫斯科的路途非常遙遠,因此蘇聯人只需要將鐵路炸掉,日軍就只能跋山涉水幾千裡,等他們走到莫斯科,莫斯科戰役早都結束了。

而且嚴格地說,日軍也不一定就能打得到莫斯科。由於蘇聯戰略縱深足夠,他們完全可以效仿中國軍隊的抗日經驗,將日本人死死拖住。這樣一來,日本不僅支援的目的達不到,而且還掉進了又一個泥潭中,這完全就是在自掘墳墓。

也就是說,假如日本北上,那麼他們僅僅是暫時避開了招惹美國這一弊端。但伴隨著戰爭的持續發展,日本將會很快在短時間內陷入資源用罄的局面中,他們的多條戰線將會迅速崩盤。如此一來,孤立無援的德國,同樣難有作為,軸心國一樣難逃失敗的命運。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如果當時日軍沒有南下而是配合德國攻打蘇聯,那麼二戰的結果雖然不一定能夠改變,但是蘇聯肯定會在德國和日本的夾擊下潰亡。

德國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眾所周知,德國發動對蘇聯的戰爭是在1941年6月22日的巴巴羅薩計劃,當時德軍主要分為三路,也分成了三個集團軍群:北方集團軍群、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三個集團軍的戰略目標分別為:北方集團軍群,負責一路打到列寧格勒並戰略列寧格勒;南方集團軍群主要進攻基輔方向,越過哈爾科夫後攻佔斯大林格勒;中央集團軍群是主攻方向,先攻佔明斯克,再攻向莫斯科並佔領莫斯科。德軍計劃在1941年佔領莫斯科,基本消滅蘇聯的戰爭能力。

在戰爭開始的幾個月裡德軍進展非常順利,到了7月份的時候德軍的中央集團軍攻入了斯摩稜斯克,在經過2個月的戰役後,德軍成功地佔領了這裡,並殲滅了40萬左右的蘇軍。

在攻佔斯摩稜斯克之後,莫斯科門戶大開,這個時候德軍面臨著兩種選擇,一種是直接進攻莫斯科,德軍許多高級將領包括古德里安在內都非常支持此刻進攻莫斯科;另一個選擇就是分兵南北兩翼以保障中央集團軍群的側翼安全,尤其是當時在南部基輔地區的戰役,此刻已經進入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如果抽調中央集團軍群的坦克部隊南下,則可以包圍基輔地區的蘇軍大集團軍,實現一場大規模的殲滅戰。

希特勒最終選擇了讓中央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南下參加基輔會戰,這就為蘇聯為保衛莫斯科贏得了時間。

基輔戰役開始於1941年7月份,到了斯摩稜斯克戰役結束後,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迅速南下,切斷了基輔地區80多萬蘇軍的後路,實現了大包圍。

基輔戰役一直持續到了9月26日結束,蘇軍在此戰中傷亡近20萬人,被俘65萬多人,這也是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圍殲戰。

雖然德軍在基輔取得了空前的勝利,但是也失去了進攻莫斯科的最佳時機,時間很快就來到了10月份,莫斯科戰役終於打響。此戰德軍集中了大約190萬人,蘇軍則集中了125萬人,戰役一開始德軍就發動了規模空前的攻勢。

在11月15日的時候德軍已經完成了對莫斯科外圍的作戰,即將攻入莫斯科市區,德軍計劃發動鉗形攻勢,實現慣用的兩翼包抄從而佔領莫斯科。到了11月底,因為天氣變得異常寒冷,德軍的攻勢被天氣所阻斷,攻勢越來越弱,大量的重裝備無法發揮作用,被德軍丟棄。


而在這一戰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的就是蘇聯從遠東地區調來的40萬部隊,幾乎全部投入到了莫斯科的保衛戰中,如果沒有這部分軍隊,那麼整個莫斯科戰役蘇軍的人數就只有80多萬人,顯然是無法阻擋德軍的攻勢的,所以如果沒有蘇聯的遠東部隊,莫斯科也斷然守不住,那麼蘇德戰爭再1941年就基本結束了。

如果日軍參與對蘇聯的作戰分析

很多人有個印象就是日軍戰鬥力不及蘇軍,比如在諾門坎,蘇軍就擊敗了日本最為精銳的關東軍,但在當時來說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諾門坎戰役中,蘇聯軍隊的傷亡實際上是比日軍要多的,雖然最終獲勝的是蘇聯。

諾門坎戰役,蘇軍陣亡失蹤9,703人,受傷15,251人 ;日軍陣亡失蹤8,440人,受傷8,766人 。要知道此戰蘇聯派出了他們最為優秀的指揮官朱可夫,而且還是在擁有大量裝甲部隊的情況下,也只是取得了這樣的戰果,可見如果日軍進攻遠東地區的蘇軍,那麼在當時來說至少在戰鬥力上日軍並不輸蘇軍。

二戰爆發前,蘇聯在遠東地區擁有大約70萬兵力,戰爭爆發後,蘇聯大量徵兵,遠東地區軍隊數量一度達到了134萬多人。而當時日本關東軍在東北大約有70多萬的兵力,當時因為南下,最終動員了上百萬軍隊南下進攻東南亞地區,如果這部分兵力北上再加上70多萬精銳的關東軍,那麼至少蘇聯在遠東地區的部隊根本就動彈不得,也就無法支援西線戰局了。

如果德國和日本夾擊蘇聯

如果德國和日本夾擊蘇聯,那麼蘇聯將基本在1941年就失去了繼續戰爭的能力,最多挺到1942年就只能投降了。德國在1941年佔領莫斯科之後,就意味著蘇聯的主要城市已經被德國佔領,而遠東地區因為日軍的進攻,一是無法支援西線作戰,二是遠東地區的工業也無法正常生產,而在整個蘇德戰爭期間,因為蘇聯遠東地區沒有遭受攻擊,所以也源源不斷地向西線蘇德戰場提供了大量的軍事物資。可以說,日軍的北上將消滅蘇聯在遠東地區的軍事力量,同時佔領蘇聯遠東地區,而在西線,德軍會基本佔領蘇聯的主要工業地區,如此一來,蘇聯就失去了繼續作戰的能力,在1941年失去莫斯科之後,1942年會接著被德國吊打,直到投降。


如果蘇聯退出戰爭

如果蘇聯退出戰爭,二戰也不一定是軸心國獲勝,世界上當時還有一個最強大的國家,美國。在蘇聯退出戰爭之後,日本也必然會進攻東南亞,從而爆發與美國的戰爭,甚至在蘇聯退出戰爭的情況下,美國會提前加入戰爭,幫助英國防守德國。而日本也會在太平洋和美國一爭高下。由於美國擁有比日本更為強大的海軍,因此日本基本不能再太平洋戰場上獲勝,而德國的海軍並不強,面對傳統海軍強國美國和英國,實際上攻打英國也是力不從心。所以戰爭結局並不能改變。


老威觀史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實際上一直以來都有人刻意的去誇大美國在二戰中的作用。而有意的去淡化蘇聯和中國所發揮的作用。就我本人而言非常不恥這種說法。蘇聯和中國在二戰中的作用無可替代。美國同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美國的參戰,盟國上下壓力頓時減少了很多。而且由於美國的參戰,使得盟國加速了戰勝法西斯國家的速度。但在我看來蘇聯和中國的作用要比美國更大一些。坦率的說,蘇聯和中國缺少任何一個國家,盟國想要贏得二戰都屬於痴人說夢。但如果沒有美國參與的二戰盟國依舊有贏的機會。況且美國從一開始就決定了必定會參戰。美國之所以參戰如此之晚很大程度上就是抱著坐收漁翁之利的想法。事實也同樣如此,憑藉二戰美國再次大發戰爭財,並且順勢接替了英國世界老大的寶座。



很多人否認中國對二戰作出的貢獻是因為當時的國家正是軍閥混戰疲弱不堪的時候。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但即使這樣也不能否認中國對於抗擊法西斯的貢獻。當時的中國戰場雖然是次要戰場。但是中國卻死死的拖住了日本侵略者。就憑這一點哪個國家都不敢否認中國的貢獻。如果沒有中國的付出,蘇聯勢必會在德國和日本的夾擊之下潰敗。蘇聯失敗也就意味著二戰盟國失敗。正是由於中國的付出才是的日軍沒有過多的精力去策應德國進攻蘇聯。在整個二戰期間蘇聯基本沒有受到日本的大規模進攻。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



要知道二戰時期蘇聯在德國的猛烈進攻中整個蘇聯搖搖欲墜。最後蘇聯硬是靠著戰略縱深和頑強的抵抗頂住了的軍隊進攻。如果沒有中國死死拖住日軍,日軍從西伯利亞策應德國進攻蘇聯的話,蘇聯必定會腹背受敵,即使美國馬上參戰也挽救不了蘇聯的失敗。中國在抗日戰爭過程中雖然沒有什麼亮眼的戰績。但是就憑著“捨得一身剮 敢把皇帝拉下馬”的氣勢用無數的生命在抵抗侵略者的進攻並且策應盟軍。如果沒有中國拖住日軍,那麼蘇聯必敗,蘇聯一敗盟國必敗。



美國參戰之後,美國和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打的難分難解。要知道這個時候的日本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即使如此美國也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才擊敗了日本。如果二戰時期全盛時期的日本和美國死磕,這個勝負真的猶未可知。所以說中國在戰爭中對日本侵略者的消耗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日軍南下東南亞的時候,中國遠征軍遠赴緬甸抗擊日軍,雖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也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要不是中國遠征軍奮力抗擊日軍,整個東南亞就落在日軍之手了。“老態龍鍾”的東南亞英軍貌似在面對日軍的時候除了舉手投降也沒有其他辦法了。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 歡迎大家留言探討發表自己的觀點。


小小小百科全書


整個歷史上,曰本就沒有出現過真正的戰略家,它就只是一個東亞地區的強國罷了,既然是三國軍事聯盟,德國戰敗,日本何存,就是在偷襲珍珠港時,他們自己上層軍方都擔心,一旦半年攤瘓不了美海軍,戰爭就失敗了,但還是壓命去賭,美英法內心打的主意都是日德進功蘇聯,而日本想稱霸亞洲,如果他一開始和德國進攻蘇聯,美國找不到參戰的理由,日本人拚進全力,蘇聯必敗,蘇聯,包括沙俄的軍力總是被很多人吹棒,但稍微學點軍事史的人,都會明白、就是在沙俄整個征服戰爭,沒有幾場戰爭打得乾淨漂亮的,俄羅斯領導人的智慧很高,合縱聯盟,所以俄羅斯從一次一次危機中,總能最後險勝,所以俄羅斯反而越做越大,俄羅斯人知道什麼時候出手,什麼時候妥協,反觀日德,士兵,軍隊,作戰有素,勇猛,但最終失敗,就是工業強國。這些除天時,地利外,與他們過渡自信,不會隱忍,缺少眼光有很大的關係,當然希特勤的戰略是,日德西東夾擊蘇聯,而日本人內心是大亞州,而不是去西伯利亞 ,還有可能擔心拿下蘇聯後,日德關係咱發展,日本人很多時候硬搬死理,現在他都還在爭吵蘇聯進軍東北違反曰蘇條約,這個世界上什條約都是隻管一時,那能管一事 ,所以有部真實的電影叫佐爾格,就獲得了日本的機密,日本無意進功蘇聯,使西伯利亞幾十萬休息很好的大軍投入到西線,戰爭在僵持階段,這股有生力量多可怕。1905 年的在東北的曰俄戰爭,強大的沙俄還是退出了東北。海軍失敗,一戰在東線,與拼湊的奧匈帝國打了幾年,差點蹦潰,蘇芬戰爭,那就叫幾百萬人的小芬蘭那麼膠著,所以不是不能夾擊蘇聯,而是蘇聯給了它利益後,撿了芝麻,輸了整個戰爭,如果日本軍隊真的不經打,美國人不會丟原子彈,美國人估計戰領日本有可能死傷幾十萬到百萬。在緬甸戰場,新加坡英軍也是敗退,不管現在日本人怎麼樣解讀戰爭,也解脫不了它就只是一個拼命三郎而已,戰略上就是小兒科。入侵中國就是趁人之危,偷襲美國那叫自不量力。


理性多角度的觀察世界


我覺得,大的結果不會改變,但是二戰的時間將會延長。

如果小日本不去招惹太平洋的美軍,那麼,羅斯福不可能在1941年便會對日作戰。也就不會有太平洋上一系列的對日攻擊,更不會有隨後對日本本土的轟炸。

這樣,日本用於太平洋的100多萬精銳部隊,便可以從東北直接攻擊蘇聯,加上駐守的關東軍,最多可以有150萬以上的兵力投入到對蘇作戰。

當時,蘇聯疲於應付西線戰場的德國人,對於東線戰場,我認為留守的遠東方面軍,僅夠用於防守。

不過,並不代表斯大林對於小日本沒有防備。保守估計,遠東方面軍尚可抽調20個左右的師,儘管都是二流的部隊。

總體來講,蘇聯的遠東軍總計可用人數不超過130萬左右,而小日本可以有150萬以上的兵力。但當時的蘇軍,已經在戰爭中脫胎換骨,武器裝備和戰術戰法都有極大的改觀,雖然是二流的蘇聯軍隊,但戰力要強於日軍的精銳部隊。

同時,本土作戰的蘇軍,依託廣袤的西伯利亞地區和惡劣的自然環境,即便戰爭初期會稍處被動,但只要背靠戰略縱深,逐步後撤,抵擋住小日本應該不是難事。

東西兩線同時發力,蘇聯的形勢一定會非常緊張,但是!如果能夠相持一到兩年時間,英美等國必然能夠從歐洲戰場抽身來援。

所以,如果德日兩國同時攻擊蘇聯,相信二戰的結果不會發生改變。但!蘇聯方面將會有更多的犧牲。





文史不假


二戰日本不南下而是配合德國攻打蘇聯,二戰的最終結局不會改變,但是會影響蘇聯的反攻進度。

首先,日本如果選擇北上戰略,對蘇聯的威脅並不大。

在蘇德戰爭爆發以後,蘇聯並未放鬆對日本的警惕,雖然從遠東地區抽調了一些部隊加強歐洲戰場,但是依然保留了大量的部隊,甚至在補充了一些新編部隊以後,蘇聯在遠東地區的總兵力還得到了加強。

蘇德戰爭爆發以後,蘇軍在遠東地區共有703714人,而到1941年12月1日,遠東地區的蘇軍增加到了1343307人,而到了1942年7月1日,蘇軍更是達到了1446012人。當然,蘇軍在遠東地區的部隊很多都是先組建的,其戰鬥力和歐洲戰場的部隊不能相比,坦克、火炮、飛機的裝備數量也遠低於歐洲戰場,但是依託要塞進行防禦還是沒問題的。

而日本關東軍鼎盛時期不過70多萬人,坦克、大炮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比蘇軍差的多。加上日軍缺乏汽車,後勤難以保證,因此無法對蘇軍構成什麼威脅,更談不上牽制蘇軍。

其次,日本即使不南下,不偷襲珍珠港,美國一樣會參戰,德國和日本難逃失敗的命運。

很多人把美國參加二戰歸咎於日本偷襲珍珠港,其實這個看法並不正確。早在珍珠港事件爆發以前,在1941年的3月,美國就通過了《租借法案》,宣佈所有和軸心國交戰的國家都可以得到美國援助。

除了物資援助之外,美國還派遣艦隊協助英國船隊護航,並公開表示將會直接攻擊任何看到的德國潛艇。在美國正式參戰前,美國的驅逐艦和德國的潛艇就已經發生了交火,並有美國驅逐艦被擊沉。

實際上,美國此時對德國的態度已經非常明確,不公開宣戰僅僅是因為美國還沒有完成戰備而已。偷襲珍珠港只是讓美國參戰的時間提前,但是不會改變美國參戰這個結果。所以即使日本北上,美國最遲在1943年一樣會參戰。

第三,日本北上影響最大的是日本可能會崩潰的更早,而德國則可能會好過一些。

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很多物資需要進口,南下就是為了奪取東南亞石油、橡膠、糧食、有色金屬等戰略物資。北上的話軍事壓力更大不說,關鍵是蘇聯的遠東地區一窮二白,人口不足百萬,一沒資源二沒工業,連農業都不能自給。

日本如果真的北上,那麼在美國的禁運下其國內的工業將面對原料匱乏的窘境,其軍事實力也會迅速下降。而另一方面,如果日本不進攻東南亞,那麼到中國的戰略通道滇緬公路就不會受到影響,中國可以獲得更多的援助物資。

此消彼長,日本在中國戰場的壓力將會大大增加,而進攻遠東地區失敗以後,日本陸軍將面臨崩盤的可能。所以日本的失敗將會比歷史上更早。

但是日本進攻遠東地區雖然不能對蘇聯陸軍構成太大威脅,不過日本海軍可以封鎖蘇聯的太平洋地區各港口。這麼一來歷史上從美國運送援助物資到蘇聯的太平洋航線將不能使用,蘇聯獲得的援助物資將會減少很多。蘇德戰場上的德軍壓力將會大大減輕。

而且美國雖然不會改變參戰的結果,但是如果沒有珍珠港事件,美國肯定會推遲直接參戰,這對德國也是利好消息。因此德國的失敗時間將會推遲。

當然對德國不利的一面時,因為美國推遲參戰,那麼德國有可能會堅持到美國原子彈研製成功,並享受到核武器試驗場的待遇。

結語

所以總的來說,日本北上不會完全改變二戰的結局,不過日本可以通過犧牲自己來換取德國晚一些失敗,並失去世界上第一個遭到原子彈攻擊的國家的殊榮。


不沉的經遠


這個問題是典型的明知故問。

關於日本北上進攻蘇聯的問題,靜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已經做過多次分析:

如果日本執意北上進攻蘇聯,那麼他的覆滅節奏將大大提前。

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德日兩國各懷鬼胎

很多人說,在蘇德兩軍鏖戰莫斯科時,日本要是能夠夠義氣地在蘇聯的遠東插上一刀,讓蘇聯腹背受敵,那形勢將會大不相同。

但事實證明:這隻能是德國的一廂情願。

對於身處歐洲十字中心且資源匱乏,國土面積狹小的德國而言,向東進攻蘇聯是解決土地和資源問題的最佳途徑,蘇聯廣袤的國土面積和豐富的資源是德國能夠維持戰爭的最重要本錢。

但是日本並不需要呀,首先日本已經侵佔了東北,華北,華中,華南等大部分地區,我國的豐富資源能夠維持日軍相當長時間的作戰需要。而最緊俏的石油資源,雖然在我國境內並未找到,但是東南亞的大型油田完全可以滿足。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海洋大國的日本,到底是利用海上實力拿下東南亞油田,還是捨近求遠,配合德國夾擊蘇聯,拿下蘇聯的裡海油田呢?

要知道在實現瓜分世界的偉大理想前,德日兩國首先要解決的是自己的生存問題。

所以於情於理,日本都不會北上進攻蘇聯。即使日本不情願地北上,也會因為和德國戰略格格不入,最終雙方無法默契配合。

2、蘇聯沒那麼容易失敗

1939年5月爆發的諾門坎戰役給號稱“皇軍之花”的關東軍以刻骨銘心的印象,雖然蘇聯傷亡同樣慘重,但明顯日軍更容易倒下。

即使是莫斯科會戰,蘇聯命懸一線時,蘇聯遠東軍區的部隊仍然保持了百萬數量的規模。儘管30萬西伯利亞師調往西線,遠東軍區很多士兵都是徵召的退伍軍人,但仍然能夠讓日軍望而卻步。

很多人說真正讓日軍不敢北上的原因是蘇聯恐怖的工業能力,這種說法很有道理,但真正能夠保證蘇聯不死的,是更為恐怖的斯大林模式。

作為蘇聯第二代領導人,斯大林在其執政生涯裡,為應對蘇聯複雜的國內外形勢,確立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高度集中,尤其是在國家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所以蘇聯才能夠在德國的瘋狂進攻下實現絕地反擊。如果日本強行進攻蘇聯,可能也會迅速拿下大部分遠東地區,但只要斯大林模式存在,蘇聯就能夠集中所有力量,將日軍徹底趕出蘇聯領土。而且在蘇聯大工業的支撐下,能夠對日軍造成更大的傷亡,使日本更快覆滅。

進攻遠東,對於日軍而言絕對是得不償失的,蘇聯恐怖的戰略縱深以及天寒地凍的惡劣環境,足以拖垮已經將戰線拉得很長的日軍。

3、美國因素始終存在

德日夾擊蘇聯,絕對不是德蘇日三國之間的事情,作為世界大戰,各大國毫無例外都被捲入其中,尤其是美國。

而作為綜合國力遠遠高於德日的國家,美國的選隊將會直接影響二戰的結局。

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前,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對同盟國進行廣泛的援助。莫斯科會戰結束後,蘇聯成為美國的主要援助國之一。

這就非常尷尬了,因為德日兩國可以夾擊蘇聯,但卻不能阻止美國對蘇聯的大力援助。而因為蘇聯在抗擊法西斯戰爭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使得美國對蘇聯的援助不斷加碼。蘇聯不僅沒有被德國法西斯打垮,反而迅速恢復了生產能力,成為抵抗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美國等西方國家和蘇聯的聯合,意味著資本主義世界和共產主義的矛盾已經轉化為法西斯陣營和反法西斯陣營之間的矛盾。

在這樣的形勢下,不僅蘇聯內部不會崩塌,外部的反法西斯同盟也不希望它倒下。所以德日夾擊蘇聯是絕對無法將蘇聯消滅的。尤其是日本,不僅無法消滅蘇聯,還可能過早的將自己送上滅亡之路。

所以最終日本選擇掉頭南下。

某種程度上說,日本南下挑戰美國,不是單純的軍事擴張,更像是日本一場狗急跳牆式的自救。

因為日本在德國橫掃西歐後,對西歐國家在亞洲的殖民地進行了瘋狂的搶掠,嚴重損害了美國的利益。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中斷了對日本的石油供應,凍結了日本的在美資產,使日本瞬間陷入困境。

如果此時的日本不選擇突圍,等待日本的結果就是被徹底困死。相比於被吊打的陸軍,作為傳統海洋強國的日本,海軍尚可一戰,於是日軍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偷襲珍珠港,走上了作死的不歸路。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前些天在去防川的路上參觀了張鼓峰戰役紀念館,張鼓峰戰役其實是日本北上的一次嘗試,結果是遭到了蘇聯紅軍的沉痛打擊。當然,日蘇投入的軍力不能相提並論,蘇聯無論在裝備(坦克、飛機),還是戰略戰術都要勝一籌的。當然,在日本軍部也存在悲北上和南下的區分,經過張鼓峰、諾門坎的戰役之後,日本基本確定了南下的戰略。

(東寧要塞群是日本關東軍最後的要塞群,也是近代以來日俄之間長期博弈的最後據點。)

日本的對外擴張最重要的目標是中國東北地區,關東軍其實是日本對外擴張以及日本國家軍事化的重要的因素。關東軍在東北苦心建立了軍事設施,但是從東北地區進一步北上入侵蘇聯似乎並不是合理的目標。另外,假如說日本北上入侵蘇聯的話,第一個前提是日本與德國有一致的戰略目標,比如說征服蘇聯,但是在軸心國內部並沒有這樣的戰略協調,德國、日本、意大利其實是修正主義國家,四處擴張,即便是德國也沒有確定一個明確的政府方向,征服不列顛失敗之後,希特勒將矛頭轉向了蘇聯。連希特勒也沒有定力,何況日德相距遙遠,不可能有共同的征服目標,何況遠東地區那時候還沒有發現現在這麼多資源,解決不了日本戰爭的資源需求。
第二個前提是日本與英美達成比較好的關係,不繼續在中國大陸南下,也就是說,日本要建立一個大陸帝國。問題在於日本就是一個島國,它是海洋世界的一部分,征服西伯利亞的苦寒之地並不是日本可以承擔的,日軍在一戰之後也曾大規模介入十月革命之後的內戰,但是最終還是被趕出來了。即便在俄羅斯處於內戰的時候,日本與其他國家一起尚且不能征服,何況蘇聯在三十年代已經實現了工業化。
另外,斯大林對於法西斯國家的入侵也是有認識的,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法西斯主義攻擊的首要的對象是共產主義。斯大林也在努力防止兩線作戰,在蘇的簽署互不侵犯條約之後,日本怎麼可能單獨去進攻蘇聯呢?
到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的時候,中日戰爭已經進入了僵持階段,中國大陸吸引了大部分日本陸軍。如果進攻蘇聯,也有可能在初期能夠取得比較大的進展,但是日本同樣面臨著戰線過度擴張的問題。
影響二戰結局的重要因素是美國參戰,如果日本不襲擊珍珠港,美國是不是就不參戰了呢?並非如此。美國參戰的主要原因其實還是歐洲戰場,即便珍珠光事件爆發,美國還是將歐洲戰場作為主攻方向。
日本南下或者北上都改變不了二戰的基本態勢以及最終的結果,但是過程卻有很大的差異,如果不南下,至少東南亞地區不會遭受兵禍,而蘇聯可能不得不兩線作戰了。
作為海洋世界一部分的日本雖然一直覬覦大陸,日本對歐亞大陸的研究也是世界領先,但是日本永遠沒有辦法成為大陸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