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 舌尖上的燒烤

作為一個吃貨,這一週的夜生活過得極為規律,每天趕在 10 點半之前回家,打開塵封已久的電視機,把頻道調到 CCTV-1,看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每一幀畫面都精緻,每一個情節都感人,每一種食物都叫人的肚子重新回到飢餓狀態。在這個時間段看美食紀錄片有點憋屈,靜靜看完一集之後,有人選擇在淘寶下單買零食。我看著外面的夜色,總覺得要是不吃點夜宵什麼的,都對不起這個紀錄片的總編導陳曉卿。

在這個初夏的夜晚,我茫然四顧,何以解憂,唯有烤串。

舌尖上的燒烤

烤串算是北京一景,一個離開北京的朋友,每次回到北京第一站總是去烤串店,吃幾串羊脆骨,來兩個肥腰子,露天喝兩瓶普京啤酒,才得以確認,真的是回到了北京。在我的凌晨烤串地圖上,第一站是木屋燒烤,我走路穿過一條馬路就是,營業到凌晨 3 點,10 點半之後還有的烤串打折。這裡自然風格的小木屋精緻,更主要的是食材放心,我喜歡這裡的烤羔羊肉,也喜歡這裡的烤生蠔。這家起源於深圳的燒烤店還有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創始人之一叫奧巴馬,真的是他,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弟弟。

烤串算是北京一景,一個離開北京的朋友,每次回到北京第一站總是去烤串店,吃幾串羊脆骨,來兩個肥腰子,露天喝兩瓶普京啤酒,才得以確認,真的是回到了北京。

要是稍微遠一點,我願意去老李烤串,這根本就不是個餐館,就是保利大廈後門的一個攤販,每天晚上 9點出攤,一直煙熏火燎到凌晨。這裡算是北京一景,不長的炭烤爐子上,密密麻麻排列著幾百串羊肉串,同時燒烤,小夥子使勁用蒲扇扇火,冒起濃煙。周圍坐滿了人,甚至有點人聲鼎沸的意思,這裡是許多小明星的聚點,經常可見類似郭美美打扮的姑娘開著豪車前來。

舌尖上的燒烤

我也願意去各種串串香,成都的串串香在北京不多,其中代表作是國美第一城的玉林串串香。串串香總是以迷你為前提,一串上只有一塊肉。這裡的牛肉經過醃漬,卻不過分地嫩,而是有嚼勁。太嫩的牛肉令人疑慮。許多人來這裡總是點 100 串麻辣牛肉,放在紅湯裡慢慢煨煮,串串香重在一個“煨”,而不是“涮”,煨更有一種過小日子的幸福感。

在成都譜系的串串香中,有不少是北方沒有的涮品,比如兔肚頭,比如雞冠,就連排骨都不常見。一小塊排骨,不是為了吃肉,而是為了那種細細咀嚼,在肉裡挑骨頭,在骨頭裡挑肉的快感。

如果我心情好,也可能會穿城跑到北蜂窩路的一個攤上吃燒烤。這裡有 10 張小桌子,都擺在戶外,一家三口擺了 15 年,白天不營業,只有晚上才出現,直接到凌晨,一塊錢一串,五塊肉,便宜得令人可以大方地說:

老闆,來 100 串!

那些遍佈北京大街小巷的燒烤小館,得了北京厚德之韻,我以前不知道什麼叫衚衕串子,以為就是開在衚衕裡的烤串店。

串 串 香 重 在 一個“煨”,而不是“涮”,煨更有一種過小日子的幸福感。

在所有烤串類型中,最令我心動的說出來有點不好意思,是烤腰子。對於一個姑娘來說,好腰不過二尺,腰要瘦;對於一串烤腰子來說,好腰子不能少於五個,一定要肥。腰子要肥碩,上面有一塊肥油,烤得火候剛好,一口下去應該是酥的,牙齒徑直切過肥油,直抵肥腰,幻化成一種嫩,微微帶著腰子應該有的淡淡腥羶,混以辣椒孜然,雜糅香料與火,生猛咀嚼,快感頓生。

除了肥,好的烤腰子還要妖,顧盼生姿,妖嬈無比,上佳的烤腰子堪比蒂塔 · 萬提斯 (Dita Von Teese),在一個舞池之中,眼見著她慢慢脫去衣裳。

北京四處都有烤腰子,但是從眾多烤腰子裡尋找心儀的那一款,如同在大海里尋找一朵剪裁得體的浪花。

後來我終於找到了這家晉元樓,這裡的腰子碩大,不糊弄,味道足,下料猛,很性感,兩根粗壯的鐵扦子穿著五枚腰子。這是一餐幸福的源泉,五枚腰子可以想象成“嫵媚腰子”,腰子可以想象成粉子,在夏天露出小蠻腰,滑膩而柔美,肥腰閃爍放光芒。

燒烤全世界流行。在拉丁巴西烤肉餐廳吃飯,往往有大開肉戒的感覺。各種烤肉花樣繁多,熱鬧的拉丁音樂,巴西的樂隊伴奏,一個又一個高大威猛的侍應生不斷地穿梭在你身邊,他們高高舉著長長的烤肉叉,大塊大塊的牛肉穿在叉上。

巴西烤肉中,我最喜歡牛肉中的三角肉。這是腰部的一塊肉,外面帶著一層肥肉,烤之前就不需要醃製,烤前在上面撒上一些鹽就可以了,外面的一層烤熟了,大廚會把烤熟的一層切到客人的盤子中,然後再撒鹽,再烤。這種口感豐潤自然,能感覺到有汁水,不由得叫人想起 1998 年的羅納爾多,那時他還是“外星人”,沒有降落到地球,沒有大腹便便,想到此,不免傷逝。

舌尖上的燒烤

印度風格的菜館裡也少不了燒烤,兆龍飯店一層的“天都裡”的名字來源於 Tandoor,這就是印度的燒烤爐。與常規的烤羊肉不同,這裡的烤羊肉卷是將羊肉剁碎,混合以香料,來自印度北部黝黑的廚師將羊肉用手握在一根粗壯的扦子上,再放到烤爐裡烤。烤出來類似香腸,一吃才知道這是“內涵帝”,眾多香料的滋味紛至沓來,猶如一群印度姑娘身披莎麗朝你飛奔而至。吃烤雞腿則需要一點蘸料,酸奶里加入薄荷碎,口感有一些陰柔,搭配上口腔中的火熱。其實雞腿在烤制之前,也需要塗抹酸奶等眾多香料。常見的香料往往有小豆蔻、薑黃、丁香、桂葉..還有更多的香料很難翻譯成中文,只屬於印度當地。

在土耳其的美食中,Kebab 算是國菜,其實這也是燒烤。在伊斯坦布爾餐廳,有 Doner kebab,字面含義是“旋轉燒烤”,其特色在於旋轉,一片片瘦肉被穿在一根垂直的鐵扦子上,猶如一個碩大的圓柱體,然後放在烤爐裡烤,偶爾會有些蔬菜,如番茄、洋蔥等放在肉串上,以蔬菜的汁液保持肉片的溼度。

有時候我也會提前打電話,跟麗都飯店的熟食店預訂一隻烤雞。個人感覺,這裡的烤雞買回去放涼了之後更好吃。剛出鍋的烤雞皮酥脆,肉嫩,似乎多汁豐盈,放涼了之後,就覺得筋道,雞肉可以絲絲縷縷地撕下來,可以下酒。

一 吃 才 知 道這 是“ 內 涵 帝 ”,眾多香料的滋味紛至沓來,猶如一群印度姑娘身披莎麗朝你飛奔而至。

舌尖上的燒烤

做烤雞的地方很多,這裡的烤雞有一些不同。雞是250 克一隻的三黃雞,重量嚴格控制,增一分不好熟,減一分不豐滿,猶如雞中模特。每天限量 40 只,需要提前4 小時預訂,如果來晚了,就會沽清。雞需要醃製,但僅僅是輕度醃製,猶如涉世未深,此時的雞依然保持清純。

然後在烤爐裡烘烤,不停翻轉,令油脂盡出。一隻雞,在烤爐裡“鍛造”,在火上煎熬,猶如在世上苦苦度日。

一個半小時之後,烤雞已成,表皮金黃,經過煉獄的雞,已經開悟,修得正果,風姿綽約。

吃此雞,需要帶著一點虔誠,細細咀嚼,從雞腿到雞胸,從雞翅到雞脖,每每有所領悟,心懷感激。可以配醬料,歐美人往往配番茄醬,國人則配醬油,其實什麼都不用配,品其原味,微微鹹,略微香,相當鮮。它長到 250 克,不再長大,在烤爐裡翻滾,然後變成一隻烤雞,等著你,等著你拿牙齒啃噬,用舌尖感觸。

吃 此 雞, 需要帶著一點虔誠,細細咀嚼,從雞腿到雞胸,從雞翅到雞脖,每每有所領悟,心懷感激。

選自《青春飯,我們都愛重口味》小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