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6 開啟天璣,智能投顧將是投資者必然選擇?

編者按:15年開始,“互聯網+財富管理”進入智能投顧的升級快車道,由此誕生了彌財、藍海智投、京東“智投”這類新興服務平臺。

瀚德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楊望、杭州天堂硅谷互聯網金融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董羽翀在《金融博覽》中撰文表示,如果到今天,還延續聽從營業廳投資顧問買賣股票、債券,量化投資和智能投顧的高速化、準確化和智能化的投資方式甩人幾條街,未來3-5年,資本市場會給出答案。

開啟天璣,智能投顧將是投資者必然選擇?

以數據和技術為核心驅動力的金融科技,憑藉其智能性、便捷性、低成本的特性迅速變革著傳統金融,對傳統金融各領域的衝擊不言而喻。如今,金融科技的風向標又指向了資產管理市場,依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投顧正將資產及財富管理“去人工化”,提供一種門檻低、成本低、客觀透明的智能投資服務模式。那麼智能投顧的出現,是對傳統投顧的顛覆還是互補?

智能投顧能否助力傳統投顧?

智能投顧(Robo-Advise)也稱作機器人(19.78 -0.90%,診股)投顧,是根據投資者的投資偏好、風險承受水平以及預期收益目標等要求,依託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並運用經濟學中的現代資產組合理論(M P T)和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理論,為用戶提供投資建議,制定個性化資產組合方案,並實時監測市場動態,對資產配置進行動態調整,以提高資產回報率,讓個人投資者也能享受到專業的、低成本的投資諮詢和資產管理服務。

在傳統投顧模式下,公司會根據客戶的投資風格偏好、風險承受能力和預期收益水平,提供包括資產管理、信託、稅務、保險和房地產諮詢在內的多種服務,主要服務對象是高淨值客戶,且多以一對一的模式為主,這就使得傳統投顧存在業務受眾面窄、投資門檻高、知識結構單一等問題。實際上,傳統投顧雖然仍佔據市場主流地位,但其問題早已暴露。首先,傳統投顧的獲客率並不高,且需花費大量時間為大客戶定製專業報告,而後者往往沒有時間或耐心研讀報告。其次,人的精力和知識領域畢竟有限,很多所謂的傳統投顧專業知識並不紮實,有時會被資深投資人問得無言以對。最後,傳統投顧難以做到客觀公正。由於薪資和理財產品銷售業績直接掛鉤,不少投資顧問會推薦有利於自己而並不適合投資人實際情況的產品。在這樣的背景下,具備投資門檻低、管理費用少、客觀公正且服務面廣的智能投顧應運而生。

對於傳統投顧而言,智能投顧優勢明顯。第一,投資門檻低。傳統上的資產配置主要為私人銀行加主權基金等大型金融機構提供服務,服務對象受限。而智能投顧將投資門檻降低至幾百到幾千元不等,徹底釋放了長尾市場的潛在發展空間。第二,管理費用低。傳統投顧的賬戶管理費都在1% 以上,而智能投顧依託於大數據抓取和雲運算技術,節省了人工成本,管理費低至0.25% ~ 0.5%,且隨著客戶的增多邊際成本降低。第三,公開透明。機器人會挑選最適合投資人的投資組合,不會因個人業績而破壞投資者的利益。第四,戰勝人性。投資最重要的是設定止盈止損點並嚴格執行,然而,人性的弱點常會動搖投資者的決心,做出不理智的決定。智能投顧會按預先設定好的程序執行,幫助投資者戰勝人性的弱點。

智能投顧引爆全球,美國先行

目前,智能投顧已成為金融科技領域繼區塊鏈後又一個風口,而其在全球的興起並不是偶然。

首先,在大數據時代,數據量呈規模增長為重塑投資領域新格局奠定基礎。根據EMC 和IDC 聯合發表的《數字宇宙研究報告》,2013 年至2020 年全球數據量將增長10 倍,從4.4 萬億G B 增至44 萬億G B。海量的數據從多維度記錄客戶的消費行為、信用記錄和社交信息,通過大數據分析,能夠更精準進行用戶畫像,從而深入描繪客戶的投資與風險偏好,給出符合客戶需求的投資組合及投資建議,提升用戶體驗,增加用戶黏性。其次,經濟的快速發展,從一定程度上驅動著投資者理財需求旺盛,長尾客戶潛在空間巨大。據貝恩公司《2015 年中國私人財富報告》,2012 年~ 2014 年中國個人持有的可投資資產年均複合增長率已達到16%,遠高於同期G D P 增速。而在投資於互聯網理財的3 億人中,可投資資產在1000 萬人民幣以上的高淨值客戶只有不到1%。智能投顧的出現,使長尾客戶巨大的藍海市場的挖掘成為可能,彌補了傳統投顧流失的客群和商機。最後,投資者資產結構配比發生變化,對於高風險的股票類投資和混合型基金,智能投顧可以運用人工智能和實時數據跟蹤,對該類資產進行動態平衡調整,保障投資者收益,做出正確投資決策。

毋庸置疑,智能投顧的發展離不開資本的驅動。據野村證券研究,智能投顧的核心技術人工智能全球投資規模呈爆發式增長,2015 年高達23.88 億美元,與此同時,智能投顧的資產管理規模也日益擴張,截至2015 年年底,全球智能投顧資產管理規模已經達到500億美元,預計將於2020 年達到2.2 萬億美元,佔到全球資管行業的2.2%。

智能投顧在中國市場有望爆發

2015 年,Fintech熱潮席捲全球,中國也成為了受益方之一。智能投顧作為Fintech最具代表性的細分領域之一,為中國資管市場改革帶來了無與倫比的機遇和挑戰。具體來說,國內智能投顧平臺在業務模式上存在差異,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獨立建議型、混合推薦型和一鍵理財型。

值得一提的是,獨立建議型的智投平臺與國外的Wealthfront、Betterment等明星公司最為相似,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客戶的基本信息、風險偏好、投資期望收益和期限等方面進行分析,為用戶配置滿足其要求的金融產品組合。這類智投平臺只為客戶提供投資建議,並不代銷其他機構的金融產品,平臺本身也不開發金融產品。

與獨立建議型不同的是,一鍵理財型智能投顧平臺的用戶不直接參與具體的金融產品配置方案的制定,用戶只需選擇“智能投顧”這項業務,平臺就會根據用戶的需求和以往的社交、行為數據自動配置金融產品。這類智投平臺適合對理財產品不瞭解,或是沒有時間研究產品的小白用戶使用,投資者只關注“收益率”這個結果,其他過程都交給機器人來完成。這類平臺的代表公司有懶財網,以信託和現金為主要投資標的,以及“網銀貸”旗下的理財產品“錢大人”。

混合推薦型平臺作為獨立建議型和一鍵理財型兩者的融合模式,其在產品推薦中融入部分平臺自身產品,既向用戶推薦其他機構的金融產品,也推薦平臺參與開發的金融產品。

在大資管時代下,智能投顧讓高門檻的財富管理行業從小眾化轉向普惠化、多元化,無疑已成為資管行業公認的發展方向之一。然而,由於存在投資產品的市場不同、分業監管的限制以及投資者的差異等不同點,與美國等先行者相比,機器人投顧的中國發展之路仍存在許多侷限性。

第一,中美E T F 資產規模和存量存在巨大差異。在美國,資產配置的理論和實踐均經歷了多年積累和驗證,且在長遠視角下,股票、債券等基礎資產的表現及相關性趨於穩定,使得資產配置擁有相對較強的依據;而中國股市波形大,T +1 的制度和缺乏做空機制等均限制了資本市場的創新發展。同時,美國ETF體量大,品種全。

第二,國內分業監管阻礙著智能投顧的發展。在美國,投資顧問監管牌照涵蓋了資管和理財服務兩塊業務,這從一定程度上節省了企業獲取不同牌照和重複監管的成本;而我國投資顧問和資產管理是兩項分屬不同法律法規的業務,僅有投顧資格的公司無法代客戶交易,並且從事資產管理需先成立產品才能募集資金。現階段,尚無專門的法律條款對智能投顧業務進行規範,使得智能投顧在中國市場發展出現瓶頸。不過,2015 年3 月證監會發布的《賬戶管理業務規則( 徵求意見稿)》中已經呈現出了投資顧問可涉足資產管理業務的趨勢, 兩項業務不能同時開展的問題有望在不久的將來得到解決,而這也將有助於準確定義機器人投顧及其未來的發展。

第三,投資者的差異。美國投資者大多是機構和大戶,長期投資的理念在美國有著很高的接受度,且資本市場的有效性加之稅收、複雜的交易機制讓機構投資者的專業價值得以凸顯。而在國內的投資市場,散戶佔到絕大多數,投機性強,追求短期收益的趨勢大於長期穩定的理財,因此更關注投資的短期價格波動。

綜上所述,目前美國智能投顧市場規模在500 億美元,我國市場正處於初期培育期間,13 億的市場體量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智能投顧在中國的崛起指日可待。然而,初期存在市場教育成本高、監管制度不健全等諸多問題,需要理性對待和處理這些問題。具體來說,我國應因地制宜,針對金融市場上高比例的個人投資者,個性化制定以主動投資為主的策略,通過對股票等投資品進行大數據分析並提供相應的買賣策略來開拓智能投顧的新方向。

當然,從長期來看,以風險分散為主的、追求長期穩定回報的資產大類配置模式仍是我國智能投顧需要把握的未來發展趨勢。此外,智能投顧的發展與金融監管的核心使命並不衝突,兩者的協同互助,能夠顯著地減少市場的趨同交易和化解羊群效應的負面影響,因此,我國的智能投顧雛形逐漸清晰,飛速發展計日可期。

(本文節選自《金融博覽》2017年第4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