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雲核讀書:我們如何走到今天?

今天請允許我推薦一本最近閱讀的《我們如何走到今天》的科技類圖書,它是斯蒂文*約翰遜的作品。文中選取了我們平常很容易就接觸的三樣東西——玻璃、聲音和光線作為切入點,給我們科普很多小知識,而且列舉了的案例通俗易懂,非常有意思,在下文我會詳細介紹。如果想看電子版的朋友可以給我留言,我可以提供百度雲下載。

雲核讀書:我們如何走到今天?

一句話概括這本書:用“變焦歷史”的角度列出3項發明和手機結合,從變焦歷史來看手機。

玻璃

手機的主要材料是二氧化硅,就是玻璃。玻璃發現是偶然事件,2600萬年前,隕石墜入撒哈拉沙漠,帶來的高溫軟化,融合了沙子中的二氧化硅。

為了批量生產玻璃,人們開始使用熔爐產生有1000度以上高溫。起先因為總是引起火災,被迫一小群土耳其的玻璃作為藝人聚集在威尼斯附近的沙拉諾島,形成“信息溢出”(信息匯聚競爭高速發展)的環境,製造玻璃的工藝飛速增長,製作出了透明玻璃(海藻燒成灰加入)。

雲核讀書:我們如何走到今天?

透明玻璃給我們帶來了3個全新的世界。(微觀、宏觀以及自己)

1、顯微鏡。讓我們看到微觀世界、細胞、原子,奠定現代醫藥學、量子力學、生物學的基礎;

2、望遠鏡,哈勃望遠鏡,能博捉到幾十億光年外的光;

3、鏡子,讓我們看清楚自己的長相。

玻璃還變成了光纖(隔熱堅硬導電透光,大西洋下的光纖一把手就能握住),傳輸著各個國家之間的數據信息,改變了人類的交流方式。

聲音

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就有了收集聲音的願望。

雲核讀書:我們如何走到今天?

案例一:

法國的阿爾西巖洞裡,阿爾西是一個古老的巖洞,在那裡面,每一幅壁畫的位置都有一個標記,這個標記的地方就是說話時聲音最洪亮、聲音共振最好的地方,如果你在這個位置喊一聲,你可以聽到7種不同的回聲。

雲核讀書:我們如何走到今天?

案例二:

19世紀,人們製造出了第一個可以收集聲音的儀器—聲波記錄儀。他的原理是一頭是個大喇叭,用來收集聲音,上面有一層很薄的羊皮紙,用來震動,最後還有一支筆,在 紙上畫出這些震動,這個發明第一次把聲波從空氣中抽離出來,把它可在了物力的介質上。當然這個儀器最開始的時候只能記錄聲音,並不能發出聲音。二十年後,留聲機出現,人們才開始實實在在把捕捉的聲音回放出來。

泰塔尼克號裝上冰山的事件啟發:我們可以通過聲音看見東西,用聲音定位。聲波在水下傳播的時候,要比空氣快四倍,且不受雜音干擾,通過它的反射原理就可以很清楚地探測到遠處有什麼東西。

雲核讀書:我們如何走到今天?

案例三:

聲吶的運用除了探測冰山和潛艇,預付們運用聲吶他側哪裡有魚,地址學家用它來探測海底地貌,醫生用聲吶做超聲波檢查。

雲核讀書:我們如何走到今天?

光線

現在夜空的亮度,是150年前的6000多倍。

雲核讀書:我們如何走到今天?

案例:

沒有蠟燭的時候,人們的睡覺分為2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天剛黑的時候,所有人都先睡4個小時,然後起床上廁所、生小孩、聊天,然後再睡4個小時。照明的出現重塑了我們的睡眠習慣。

沒有電燈之前,蠟燭一直是佔有統治地位的照明手段(公元前埃及和希臘就有蠟燭的相關記錄,古代的蠟燭皆以動物脂肪製造。在1800年後,以石油所提煉的石蠟才開始出現。東漢晚期中國已經有蠟燭,只是使用不普及)窮人一般都是燒牛油,便宜但亮度低還有濃煙。有錢人燒鯨油。用叉子捕到鯨以後,在鯨的腦袋上開了個洞,進入鯨魚的頭部用勺子刮油,捕鯨是高危行業。

雲核讀書:我們如何走到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