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崇禎為什麼沒有南遷?

每天一堂幽默


其實不是崇禎不願意南遷,南遷的問題他並非沒有考慮過,只是最終沒有成行罷了。至於為何沒能南遷,我認為主要是由四個原因造成的。一是曾有南遷之議,崇禎猶豫不決,錯過最佳時機。二是南北被起義軍隔斷,南遷較為危險。三是大臣們爭執不下,無法達成一致。四是前線敗的太快,朝廷反應不及。

曾有南遷之議,崇禎猶豫不決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三,大臣李明睿曾勸崇禎放棄北京,儘快南遷。

其實崇禎是有南遷意向的,但是他卻不願意承擔放棄國都這樣的罵名,於是崇禎對李明睿說道,“我也意圖南遷,但是外廷大臣都不同意,怎麼辦?”

李明睿勸說,“天命微密,當內斷聖心,勿致噬臍之憂。”請崇禎不要再猶豫,儘快做出決斷。

但是崇禎始終沒有辦法下決心,直到三月初四,前線已經極為危急,南遷之事才被正式提出來。崇禎對大臣們說,“李明睿有疏勸朕南遷。國君死於社稷,聯將何往?又功朕教太子先往南京,諸卿以為如何?”他的意思是說,我本來是不想遷都的,都是李明睿勸說的,你們認為這個意見怎麼樣?

結果大臣陳演堅決反對南遷,嚴厲譴責李明睿,“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民心。不殺李明睿,何以治天下!”

兵科給事中李時亨也說道,“奉太子往南,諸臣意欲何為?將欲為唐肅宗靈武故事乎?”(“安史之亂”,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遙奉李隆基為太上皇)

事情到了這一步,也就沒人再敢提遷都的事情了,崇禎眼見反對的呼聲太高,自然也就沒有辦法選擇南遷了。

南北被起義軍隔斷,南遷較為危險

我們先來看一下崇禎十七年時,明末農民起義軍的活動地圖。(如下圖)

由圖可見,從北京到南京的大片地區,都是起義軍的活動區域,這種情況下南遷,護衛兵力太少,一旦被發現,恐怕太過危險;護衛兵力如果太多,行動速度必然受影響,且目標過大,難免會被起義軍追上吃掉。

土木堡之變的教訓歷歷在目啊,當時主場作戰的明英宗朱祁鎮數十萬大軍,面對也先的幾萬起兵就被殺了個全軍覆沒,更何況如今是客場作戰,而起義軍的規模也遠超也先的兵力,如果貿然南遷,豈不危險。

其實在大臣們眼中,皇帝的命都不重要,問題是他們的小命可金貴啊。

大臣們爭執不下,無法達成一致

到了明朝末期,朝廷的運轉效率是相當低的,尤其是大臣們為了各自的利益,對於一件事往往要爭論許久,還是無法達成一致。

對於南遷這種大事同樣如此,有人贊同,就有人反對。其實說穿了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主要原因無非三條:

一是南遷危險,自己小命重要,就如上面所說。

二是大臣們多年積攢的家產可都在北京城呢,要他們放棄所有財產,跟著皇帝南遷另起爐灶?他們能願意才怪,國庫空虛皇帝給他們借錢都借不到,還會主動放棄?

三是不願放棄權利,例如在太原陷落之後,李建泰曾提議護送太子南遷這件事,原本是有備無患的好事,畢竟南京方面也有一套班子,一旦北京有變故,南京方面可以迅速組成班子運轉。可是北京這些大員們不願意啊,一旦以男方為主,自己的權勢豈不是要受影響?

在如此危急的時刻,大臣們卻仍然為了自己的利益,爭得面紅耳赤,完全不顧及國家利益,豈不可恨?回頭來看,崇禎皇帝所說的“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是亡國之臣爾”難道沒有道理嗎?

前線敗的太快,朝廷反應不及

以上這些原因只是皇帝和朝廷遲遲沒有決定的原因,而真正導致南遷失去希望的,是前線戰事惡化的速度太快,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從李自成起兵,到北京城被攻破這段時間的大事件。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七天之後開始率軍向京城進發。

正月二十六日,崇禎帝行遣將禮,李建泰開始率兵前去平叛,然而並無任何作為,一路敗退回保定。至二月,形勢急轉直下,李建泰派人上奏說:“賊勢大,不可敵矣。願奉皇太子南去。”

三月初六,崇禎發佈“命天下兵勤王”的詔令,並詔令吳三桂、唐通、劉澤清率兵回京。然而劉澤清並未奉詔;吳三桂則由於距離較遠,裹挾百姓入關行軍速度較慢,遲遲未能到達;只有唐通率領八千人抵達京城。

三月十五日,李自成率大順軍抵達居庸關,駐守居庸關抵達唐通見敵軍勢大,直接率領所部開關投降,京城最後一道防線告破。

三月十七日,大順軍兵臨北京城下。

三月十九日,北京城破,崇禎帝於煤山自盡。此時吳三桂剛剛到達山海關。

僅僅三個多月,李自成就一路從西安打到了北京,最終攻破了京城,一路走來簡直如摧枯拉朽一般,這個時候還想要遷都,還怎麼來得及。


綜上所述,不論是崇禎南遷,還是太子南遷,一方面由於崇禎自己猶豫不決,另一方面由於朝廷爭論不下,已經錯過了應對時機。再加上前線敗的速度實在太快,等到三月初四南遷之議失敗,無論是號召天下兵馬勤王,還是再選擇遷都,都已經來不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