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從數字化到智慧化:智慧博物館呼之欲出

博物館是社會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理解過去,思考當下,啟示未來的重要公共文化場所。我國博物館已成為海內外遊客領略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社會公眾教育、科學研究、休閒娛樂的重要場所。在信息技術革命的帶動下,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和移動通訊技術興起與發展,一種以物、人、數據動態雙向多元傳播為核心的智慧博物館呼之欲出。

當你走進博物館,面對的不是一個個冰冷的櫥窗,而是通過數字化虛擬出來的古代世界,櫥窗裡的文物擺放在它千百年前所在的位置,甚至可以看到古人在你身邊徜徉,你可以在這樣的場景中拍照,從他們口中聽到曾經發生的故事……這或許只是未來智慧博物館中某一角落的縮影,當博物館智慧化的大門向你敞開時,任何期望瞭解古代文明的方式,或許都可在我們熟悉的博物館中變為現實。

從數字化到智慧化:智慧博物館呼之欲出

博物館數字化,帶來革命性變化

智慧博物館是近年來在數字博物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概念。傳統實體博物館因觀念、技術、場地、展陳能力限制,以及出於對文物保護的考慮,所展示的文物信息量往往不足,大量藏品沒有展出機會,而且在時間、空間、展示形式上也受到諸多侷限,制約了博物館社會教育和文化傳播的功能。為此,數字博物館應運而生。

數字博物館為傳統實體博物館帶來了革命:將實體的文物以數字化的形式展示給觀眾,藉助多媒體、虛擬現實等方式在實體博物館內搭建數字展廳,以實現傳統展覽不具備的展示功能;依託互聯網,搭建網上虛擬博物館,實現藏品在線展示。目前,國內許多博物館均在努力開拓數字化管理、展示的平臺。

然而,數字博物館建設目前存在諸多問題,數字化建設千篇一律,甚至濫用聲光電技術;虛擬博物館內容空洞、信息匱乏;信息單向傳遞導致的時效性、真實性、交互性和現場體驗感不強,觀眾反饋差;博物館之間信息交流差,系統不兼容,形成一個個信息孤島。記者曾在某博物館發現,數字展廳觀眾寥寥無幾,播放展覽背景的多媒體影片少有觀眾看完,大廳自動導覽機幾乎無人問津……同時,觀眾普遍反映數字展示平臺不夠醒目,內容較為簡單空泛,影片時長控制不合理,不考慮觀眾切身感受等諸多問題。

智慧博物館針對數字博物館技術主導的誤區,注重以需求為驅動,重新梳理和構建博物館各要素,提供“物、人、數據”三者之間的雙向多元信息交互通道,藉助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實現以人為中心的信息傳遞模式,從而實現博物館服務、保護和管理的智能化自適應控制與優化。

目前,智慧博物館建設處於起步階段,博物館距離實現智慧化還任重道遠,然而國內眾多博物館結合自身特徵,不斷做出有益的嘗試,無疑推進博物館從數字化向智慧化的轉型升級。

從數字化到智慧化:智慧博物館呼之欲出

智慧服務,以公眾需求為核心

以公眾服務需求為核心,用多維展示互動形式,實現公眾與博物館藏品的高度交互,為公眾提供無處不在的服務,是智慧服務的內涵。

一些博物館嘗試將本館特色與數字技術相結合,打造獨具特色的數字展示方式。湖北省博物館對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及其他7件樂器進行高精度文物模型復原,對文物復原件及部分原件進行真實錄音,並且統籌在一個平臺上,通過觸控屏進行操作。這套“3D古樂器演奏系統”使眾多遊客能夠以手指敲擊或者彈奏的方式對“樂器”進行自由演奏,並且不會對文物造成傷害。這套系統使遊客在虛擬場景下‘觸摸’並演奏古代樂器,在互動的基礎上使觀眾感受古代文明發出的韻律。

充分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實現博物館展示與體驗、教育與研究、分享與傳播功能,是智慧博物館的重要特徵。故宮博物院推出的“3D故宮”iPad應用軟件,就可以通過虛擬的主人公的視角遊覽故宮,系統還帶有每個景點的語音講解,可以使用戶將有趣的歷史知識與全景式故宮圖像結合起來,使觀眾足不出戶領略故宮的魅力。

智慧保護,文物保護應該防患於未然

智慧保護的理念要求在智能感知技術和無損檢測技術的基礎上,對博物館藏品的健康狀況和影響因素進行定量監控分析,在文物損壞前掌握其各項特徵,實現文物的預防性保護,並形成一套完整的“監測—評估—預警—調控”預防性保護流程。對此,許多博物館也已做出一定成果。

文物修復具有不可逆轉性,湖北省博物館正在嘗試在計算機上對文物進行3D虛擬復原,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虛擬修復。目前,已有100餘件文物進行虛擬復原。

從數字化到智慧化:智慧博物館呼之欲出

此外,許多博物館對文物保護如何從“搶救性”向“預防性”轉變,做出了積極嘗試。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實驗室對200多種藏展材料進行測試,運用標準化方法,繪製出“藏展材料適用性等級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則開展了文物保存環境監測系統建設一期工程,即在展廳佈設環境因素傳感系統,建立全國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測平臺,對包括大氣溫溼度、土壤溫溼度、二氧化碳、光照紫外線、有機揮發物等進行監測和相應的調控設施,系統實現自動預警功能,能夠及時、迅速地解讀數據,實現自動化分析等。

智慧管理,應對龐雜數字信息

面對數量龐大的藏品及藏品記錄、每天多則數以萬計的觀眾,如何以智能控制技術為支撐,優化博物館管理模式和工作機制,為博物館決策提供支持,是智慧管理的重要要求。

南京博物院已將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應用於文物管理,對每件文物進行藏品檔案文字錄入、圖片資料掃描和數碼照片處理、攝像數字化處理,為每件文物建立唯一的身份憑證,並將RFID標籤與文物藏品數據庫相結合,使管理人員便於完成文物藏品管理、查詢、統計報表方面的工作。同時,南京博物院還將RFID技術應用於庫房文物管理,在文物入庫前預先錄入電子標籤,此後文物進出庫房,系統會進行自動掃描,並將掃描信息錄入計算機,為文物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依據和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