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在“夾縫”中成長壯大的廣場舞

轟轟烈烈的廣場舞

近來,四川多地高溫持續,不知道你家附近的廣場舞大爺大媽們,是否還堅守在那片廣場上和最炫民族風的歌聲裡?

不要以為天熱,就能嚇退大爺大媽對廣場舞的熱情,就算烈日當頭,也自有能跳舞的地方。自貢的廣場舞人群就轉戰地下隧道,在炎炎夏日,獨覓一份清涼,翩翩起舞。

在“夾縫”中成長壯大的廣場舞

大爺大媽們在隧道內跳廣場舞。

跳出國門的廣場舞

說起廣場舞,相信在國內沒有人會覺得陌生。然而廣場舞大媽們,似乎已經不再滿足於國內的廣場,更有大媽把廣場舞跳到了國外。

四川68歲的張大媽於2012年12月,遠赴美國探親。一個偶然的機會,張大媽向其它華人大媽倡議跳廣場舞,隨後團隊陣容不斷擴大,甚至吸引了印度、俄羅斯等國的大媽一起參與。

今年6月,一組中國大媽在莫斯科紅場跳廣場舞的照片在網上熱傳,並稱中國大媽跳廣場舞還引來當地警察瞭解狀況。後經證實,跳舞的一部分遊客來自閬中和成都。這組照片在網上迅速引發廣泛關注,有網友甚至傳言這些舞者們遭到了警察驅趕。

在“夾縫”中成長壯大的廣場舞

大媽們在莫斯科紅場跳廣場舞。

白熱化的廣場舞之戰

當大媽們熱火朝天的在廣場起舞時,“反舞者”也如火如荼的抵制著她們。雙方的對峙幾乎進入白熱化階段。

遂寧一小區的住戶們為了抵制廣場舞,用潑糞和刷瀝青、踢音箱等方式反對,而廣場舞者則用喇叭漫罵反擊;成都一小區與廣場舞者積怨兩年,終於在去年4月份爆發,住戶們向跳舞的大爺大媽們拋水袋,而樓下的人邊罵邊躲,甚至向樓上豎中指,結果事情依然沒有的到好的解決;今年上半年,石人公園附近一位住戶在某天下午選擇了每五分鐘報警一次,連續報警幾十次的極端方式,投訴石人公園的壩壩舞從早到晚音樂不停擾民。

國內的其它地方也出現許多類似的事件,抵制廣場舞的人們放藏獒、高音炮轟,甚至拿槍警告……層出不窮。可廣場舞卻依舊如同一顆倔強的野草,頂著壓力茁壯成長。

廣場舞不過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們鍛鍊身體的一種方式,卻為何會遭受如此多的詬病和反擊?

幾家起舞,幾家愁

廣場舞音量超標 嚴重擾民

曾有記者以手機測音量軟件對公園內老人跳舞的音樂聲進行測試。測試發現,靠近音箱的地方,音量竟然超過100分貝;距離音箱10米處,音量依然在80-90分貝之間。而在遠離公園超過100米的地方,音量依然在65-80分貝之間。

依照國家環境保護局制定的《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居民區的晝間噪聲不得超過55分貝,夜間不得超過45分貝。廣場舞的音樂聲,無疑大大超過了這一標準。而按照普通人的聽覺,在60-70分貝左右,人們會感到吵鬧、有損神經;70-90分貝左右,人們會覺得很吵,神經細胞會受到損害;90-100分貝則會使聽力受損,而100分貝以上則有可能致聾。

在“夾縫”中成長壯大的廣場舞

相比無線調頻耳機,跳壩壩舞的市民更愛大功率音箱。

無視規定 噪音屢禁不止

成都在廣場舞“禁噪”方面煞費苦心。今年4月,成都市在人民公園啟動“無聲廣場舞”試驗。公園方還派人到廣州市天河公園觀摩學習,並向“消聲客”何乾梁取經,詳細詢問買什麼耳機,如何設置無線發射頻段等問題。

熟料,一個月之後,人民公園啟動“無聲廣場舞”試驗夭折。一位跳了6年壩壩舞的大爺表示,無聲廣場舞除了不方便和影響聽力外,還有個原因就是沒氣氛。

5月份,當時正值高考、中考臨近,當時的南充環保、教育、公安等部門已提前出臺了護考“禁噪令”,規定“兩考”禁噪時段為5月14日至6月13日。然而,“禁噪令”實施不到一週,部分地區廣場壩壩舞居民依舊我行我素,不控制擴音器音量,影響到了考生們的正常學習,被影響的考生們苦惱又無奈。

廣場舞怎會有如此大的魔力,讓大爺大媽們不懼嚴寒酷暑,不畏相關規定,始終紮根在一片廣場上?

“夾縫”中成長的廣場舞

廣場舞的溯源

大媽們如此熱衷的廣場舞,究竟是如何火爆傳播的呢?其實,正如大多數文化的發展一樣,廣場舞也有自己的歷史可以追溯。

廣場舞蹈源於社會生活,產生在人民群眾之中,群眾是廣場舞的創作者和表演者。曾有公眾人士表示,“廣場舞”基本上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大喇叭”加“忠字舞”的結合。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城市中的文化廣場如雨後春筍。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廣場文化越來越受到關注,廣場舞也走進人們的視界,成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

在“夾縫”中成長壯大的廣場舞

如今的大媽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時,正處於少年時期,當時“歌舞”作為文化思想宣傳的一部分,發展正盛。深受影響的大媽們,也在思想深處燙下了“文藝”的烙印,走過數十年時代變遷的她們,經歷了改革變遷和風風火火的年代,辛苦勞作了大半輩子,當培養出兒女之後,生活又歸於平淡,人們常說返老還童,也正是這樣,在漸入暮年之時,為了健康的體魄和打發空餘的時間,童年的影響力作用在了她們的身上,“文藝”範開始在大媽們的身上甦醒,於是“拉幫結派”的廣場舞初現雛形。

不管是從眾心理,還是被喚醒的愛好,亦或是對健康的追求,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廣場舞中來,整支隊伍也不斷壯大,覆蓋全國,甚至走向了世界。

老年人的文化意識遭主流文化排擠

在“夾縫”中成長壯大的廣場舞

老人本是社會的弱勢群體,顯然無法適應日新月異的網絡數碼時代,在這個年輕人文化意識佔主流地位的年代,多數老人並不會使用電腦等智能產品,即便是掌握了一些電腦方面的技術,也很少有老人願意像年輕人一樣終日守在電腦前。出於對健康的考慮,他們更希望能夠到戶外鍛鍊身體,與和自己年歲相當、更有共同語言的人在一起活動。

因此,文化壁壘逐漸形成,這使老年人們的文化活動空間越來越小,同時,他們在這方面的需求也日益被邊緣化。

活動空間的侷限 迫使老年群體更加抱團

年輕人的健身活動種類豐富多彩,並有專門的區域比如健身房之類可供選擇,而針對老人的活動場所並不多見,這方面公共設施的建設做的並不健全,也很少被提及。對於年輕人來說,或許這些設施並無太大實際意義,而對於老人來講,閒暇時間大部分要在類似環境中度過。

在活動空間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他們便主動的“開疆拓土”,號召有共同愛好的人,利用生活範圍內的空間來實現自己想要的生活狀態。

儘管廣場舞萌發於當今文化、空間的“夾縫”之中,但也正是這雙方的擠壓,才促使了廣場舞隊伍的聚集壯大。

廣場舞只能成為“無解難題”?

政策監管

對於廣場舞噪音的監管,各地都處於摸索階段。達州在去年8月出現了禁噪“神器”:人民廣場噪音治理實現了電子遙控,音量分貝持續超標8分鐘,市政公用電源會立即斷電。附近住戶大發感嘆“睡覺也特別香”。

成都目前擬出臺條例方案,控制廣場舞造成的負面影響。什麼時間允許跳?在哪裡跳?音量控制在多少分貝內,都將是辦法涉及的重點。

在“夾縫”中成長壯大的廣場舞

某地大媽嘗試帶耳機跳舞。

道德約束

作為老年人社交、健身的重要方式,廣場舞不該在反對聲中“散場”。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日漸增多,跳舞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活動,更是人與人溝通交流的生存狀態。 跳舞健身,緩解疲勞,讓心情調整到愉悅狀態“無可厚非”;反對噪音汙染,爭取安寧休息生活環境“理所當然”。如何讓舞蹈隊和周圍居民達到“雙贏”? 這就需要城市規劃管理者重視老年人的需求,合理開發、利用公共空間。

同時,居民不被噪音干擾的權利也應當受到尊重,在空間有限的現狀下,是協商讓渡,還是制定公約,反映著公民的理性與公德,在愈發強調個人利益的大環境中,“換位思考”就顯得彌足珍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