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盧旺達風情,千丘之國


盧旺達 是非洲中東部的一個國家,全稱盧旺達共和國,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內陸國家。盧旺達國旗啟用於2001年10月25日,由一位工程師也是藝術家設計。藍色代表人民必須為和平而戰方能使經濟持續成長並帶來快樂生活;黃色代表人民必須安居樂業以促進永久的經濟發展;綠色象徵藉由人民合理的開發達到繁榮的希望,也象徵國家的資源。右上方有一二十四道光芒的太陽標誌。

盧旺達東鄰坦桑尼亞,南連布隆迪,西和西北與剛果交界,北與烏干達接壤,國土面積26338平方公里。境內多山,有“千丘之國”的稱謂。

主要民族有胡圖族、圖西族和特瓦族。官方語言為盧旺達語、英語、法語和斯瓦西里語。

盧旺達是落後的農牧業國家,被聯合國確定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農牧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的92%。由於人口增長過快和戰爭的影響,糧食自給不足,年缺糧30%左右。

1994年的內戰和大屠殺使盧經濟崩潰,財政枯竭。

新政府成立後,採取了發行新幣、使盧朗貶值70%,並實行匯率自由浮動、改革稅收制度、私有化等一系列恢復經濟的措施,經濟逐年增長,國家重建初見成效,經濟已超過戰前水平。

2016年10月28日,盧旺達當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任期從2017年至2019年。

氏族從15世紀開始聚結成王國,1700年時,盧旺達境內一共有8個王國。其中由圖西族“Nyiginya”氏族統治的盧旺達王國從18世紀中期開始逐漸壯大,到19世紀時已在國王基加利四世的統治下達到巔峰。

公元前700年到公元1500年間,一些班圖人群體遷入盧旺達,毀林開荒種植農作物。

16世紀,圖西人建立封建王國。

1884年,柏林西非會議將這片領地作為德屬東非的一部分劃歸德意志帝國,標誌著盧旺達殖民時代的開始。

1890年,淪為“德屬東非保護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比利時委任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改由比利時"託管"。

1935年,比利時引入了新的身份證制度,其上會標明證主是圖西族、胡圖族、特瓦族或是入籍人士。

1962年7月1日,宣告獨立,成立共和國。

1973年7月5日,成立第二共和國。1990年10月,僑居烏干達的圖西族難民組織盧旺達愛國陣線與胡圖族政府軍爆發內戰。1991年6月,實行多黨制。1993年8月4日,盧政府和愛陣在坦桑尼亞阿魯沙簽署和平協定,決定結束內戰。

1994年4月6日,胡圖族總統哈比亞利馬納因飛機失事遇難身亡後,內戰再度爆發,並導致近百萬人遇害的大屠殺。1994年7月19日,愛陣取得軍事勝利,奪取政權。

2009年底,盧旺達正式成為英聯邦新成員,它是繼莫桑比克之後第二個非英國殖民地國加入英聯邦,是英聯邦第54個成員。2016年10月28日,盧旺達當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任期從2017年至2019年。

盧旺達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內陸國家。東鄰坦桑尼亞,南連布隆迪,西和西北與扎伊爾交界,北與烏干達接壤,國土面積26338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國中名列第149位,與布隆迪、馬其頓、海地和阿爾巴尼亞面積接近。

盧旺達地處非洲中東部,西接剛果民主共和國,北鄰烏干達,東面和坦桑尼亞接壤,南部與布隆迪交界,國家處在赤道以南幾個緯度範圍內,屬內陸國家。首都基加利位於該國中心附近。

盧旺達境內多山,有“千丘之國”的稱謂。整個國家都處在高海拔地區:最低點魯濟濟河也高於海平面950米。中西部以山區為主。境內最高的山位於西北部的維龍加山脈火山鏈,其中卡里辛比火山高4507米,是盧旺達的地理最高點。

盧旺達國家公園也有一些稀有或瀕危的植物物種,如貓尾樹和幾內亞雞冠蘭等。三個國家公園中所發現的大型哺乳動物種類也是最多的,公園也均屬於指定保護區。

阿卡蓋拉國家公園擁有包括長頸鹿和大象在內的典型稀樹草原動物,而火山國家公園則是世界上約三分之一山地大猩猩的棲息地。

紐格威森林公園擁有包括黑猩猩和魯文佐裡樹棲疣猴在內的13種靈長類動物,其中魯文佐裡樹棲疣猴會有多達400只進行群體活動,數量上超過非洲的其他任何靈長類動物。

動物的棲息地。盧旺達境內生活有670種鳥類,從東到西分佈的種類有所不同。西邊的紐格威森林發現過280種,其中包括魯文佐裡蕉鵑和豔鷓鴣在內的26種為艾伯丁裂谷特有。

國歌《美麗的盧旺達》,歌詞大意:啊,盧旺達,給我生命的大地,我無畏地、不疲倦地讚美你!今天當工候起你的成功,就要歌頌曾經創造不可磨滅的共和國的先鋒。眾姊妹,眾弟兄,盧旺達的兒女們挺起胸,讓我們擁抱她,在和平與真理中,在自由中,在和諧中。

盧旺達主要由三個民族構成:胡圖族、圖西族和特瓦族,其中胡圖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5%,圖西族約佔14%,特瓦族佔1%左右。1994年後,為消除大屠殺帶來的民族隔閡,增強國家凝聚力,政府倡導民族和解,不再區分民族,統一稱為盧旺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