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趙白鴿:人文對話夯實“一帶一路”民意基礎

趙白鴿:人文對話夯實“一帶一路”民意基礎

人文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形成的思想體系,它主要強調以人為本,以及追求自由平等和自我價值的體現。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從精神層面體現了人文對話的重要意義。當今世界,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裡。在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於同一個時空裡,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文對話應該成為“一帶一路”中一個最基本的基礎,如果沒有人文對話,有再多基礎設施,有再多GDP,也是與以人為本的精神是相違背的。

文化是進行人文對話的基礎和先導。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它的最終成果是產生集體人格,是促進和平與發展,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力量。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傳承著優秀的歷史文化。人類歷史上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的文明都已式微甚至消失,唯有中華文明一脈相承,從未間斷。如何理解和認識中華文明可持續發展的精髓,並通過容易被世界所接受的方式傳播出去,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

加強“一帶一路”人文對話,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第一,加強對各國文化的研究、學習和借鑑。例如,包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安娜·卡列妮娜》以及《靜靜的頓河》等俄羅斯小說在內的俄羅斯文化,曾經對一代中國人產生了極大影響,今天我們在研究俄羅斯經濟、政治發展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俄羅斯文化的研究。再如,在哈薩克斯坦,多種宗教和文化能夠和諧共處,對待西方文化又能夠做到“以我為主”的選擇性吸收,有許多經驗和觀點值得學習和借鑑。

第二,與各國文化交流應該更注重“國際視野下的直覺之美”。1985年,美國石油大王哈默訪華時,曾將著名畫家陳逸飛的作品《家鄉的回憶——雙橋》作為禮物送給鄧小平,表達了對中國投資的理由——因為中國太美麗了!這表現了文化的魅力,也表明了人文對話的巨大作用。同時也告訴我們,一種文化的傳播不應以自己的深奧來設置障礙,而應該更直覺地為世人接收。我們應向陳逸飛先生學習,梳理出一種國際視野下的直覺之美,讓世界心悅誠服地瞭解和接收中國文化,這是人文對話的基礎。

第三,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的機遇。第四次工業革命始於這個世紀之交,是在數字革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特點是,同過去相比,互聯網變得無所不在,移動性大幅提高;傳感器體積變得更小、性能更強大、成本也更低;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也開始嶄露鋒芒。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讓文化成為精神與生活方式的核心,以形成根本的精神價值,具有重大的意義。同時,我們也應該應用新的科技推動文化發展。

第四,構建人文對話和文化傳播的多元化主體。人文對話和文化傳播不完全是政府之間的行為,也不完全是文藝團體的工作職責所在。人文對話的主體是人和社會,我們應該集聚起一切社會力量,包括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媒體等,共同推動人文對話和民心想通。只有這樣,才能建成穩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系第12屆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藍迪國際智庫專家委員會主席。本文根據其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承辦的“‘一帶一路’高端人文對話論壇”上的發言整理。主辦方整理)

編髮:馮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