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秦始皇的先輩誰的功勞大?

寧靜致遠liu


按照先後順序來說,秦國至少這三位國君的功勞比較大,一個是秦襄公,一個是秦穆公,一個是秦孝公。

秦襄公最大的功勞就是為大秦爭取到了一個諸侯王的地位,大秦才有了和其它老牌諸侯國平起平坐的機會,比如齊國、晉國、燕國這些國家都是在西周成立的時候,就已經生成的諸侯國。而秦國的建國基本上是在西周滅亡,東周開始的時候。可以說秦國是最新生成的國家。

話說秦襄公是如何取得諸侯王的位置的呢?

原因就是那個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在點燃烽火的時候,其他諸侯王沒有去,秦襄公去了,雖說周幽王最後死了。但是,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在,為了表彰秦襄公,他就給了秦襄公一個諸侯王的稱號,封地就是在今天的西北一代(也就是後來大秦的地盤),可是,這一片地當時是被西戎族佔據著,秦襄公到死都沒有把這塊土地給打下來。

也就是說秦襄公有諸侯王的稱號,但是他沒有自己的領土,相當於周平王給他開了一張空頭支票,不要小看這張空頭支票,因為有了他,你出師收復失地才有名,才能深得民心。

直到一百多年以後秦穆公的時代,他才算是把西戎族給打敗了,自此秦國有了屬於自己的土地。

秦穆公很重視人才,百里奚就是這一時期秦國最傑出的人才之一,秦穆公重用了百里奚,秦國逐步強大了起來,但是這一時期的秦國也就是比之前強大一些,他遠不是東面鄰國晉國的對手。

秦穆公是很想東進和晉國打仗的,但是,最終他還是沒有動手,因為晉國太強大了,根本不是秦國想打就能打的。

要想把晉國給滅了擴大自己的地盤,就必須要有決勝的把握,為了強大,秦國一直在尋求強國的機會。

可是,機會並不是你想要他就會有的,這個機會要到兩百多年以後才會有。這個時候已經是秦孝公的時代了。

秦孝公為了把秦國做強做大,剛繼位的他,就開始為變法而搜索人才了。這時候春秋戰國時期的最偉大的變革家魏國的商鞅就出現了。

秦孝公和商鞅商談了四次,前三次他對商鞅並不怎麼感冒,但是隨著瞭解的深入,他漸漸的覺察到這個商鞅就是他想要的人才了。

為了配合商鞅變法,他讓商鞅放手去做,不管商鞅做什麼變動他都支持商鞅。

商鞅開始在秦國大展身手了,他把秦國從百姓到貴族,從土地到經濟全部改了一遍,總之,只要你立有功勞,就會升官就會發財。比如說打仗的士兵,只要在戰場上殺死一個敵人,就升一級爵位,種地的農民只要你的收成比別人多,就會有特殊的獎賞。

有了這種規定,秦國打起仗來如同虎狼之師一般,在戰場上他們都殺紅了眼,那時候強大的魏國都被秦國逼得遷了國度,可見當時的秦國強大到何種的程度。

在秦孝公統治的時期,秦國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在經過秦昭襄王和範睢統治的時代,秦國達到了頂峰時期,這一時期的長平之戰,秦國名將白起坑殺了趙國四十多萬士兵,從此趙國一蹶不振。秦國成了戰國七國之中的真正的老大。

就是經過前面這幾代秦國君王的努力,秦始皇才最終統一了中國。


史學達人


秦始皇先輩(往上數七代,從秦獻公開始算)的功績中,秦武王(一年)、秦莊襄王(三天)和秦孝文王(三年)在位時間很短,沒什麼建樹,功績肯定排在後面。

秦昭襄王19歲繼位,在位56年。但前面的41年,都是宣太后執政,魏冉、白起等文武重臣,都是他母親任用的。秦昭襄王41後,他才真正執政,執政時間為15年,因此,他在位期間的功績雖然大,但有不小的水分。

秦獻公是秦孝公的父親,年少時在魏國流亡30年,對魏國因變法變強大有很大體會。他即位前,秦國經歷四代亂政。他繼位後推行了系列改革,取消了殉葬制度,穩固了國君的權力,是很有作為的一位君主,在秦國由弱變強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紐帶作用。

至於秦孝公和秦惠文王,二人功績應該排在前兩名,至於誰更大,則很難評說了。

如果非要選一個的話,我選秦孝公吧,理由:《大秦帝國》中,侯勇的演的秦孝公太帥了,呵呵。


孤舟釣江雪


正如題主所說。

論秦國曆代君主,對秦國最終統一所做出的貢獻。

秦孝公,毫無疑問是貢獻最大的。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

或許有人會說秦國最大的功臣的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甚至說是宣太后。

誠然,這些人都在秦國的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是他們為秦國開疆拓土,打下了秦國萬世基業,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請大家不要忘了。

秦國強大的根本是什麼?

是什麼支持著秦國取巴蜀、舉鄢郢、戰長平,以至於平滅六國?

那是因為實行商君之法!

如果沒有商君之法,從根本上改變了秦國的現狀,那麼秦國將永遠是那麼那個被魏國打得像兒子一樣的偏遠小國,永遠只能龜縮在西垂之地苟延殘喘,等待著自己被滅亡的那一天。

可以說,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從來沒有真正的強盛過。

或許有人會說。

在春秋時候,秦國的秦穆公不已經是春秋五霸之一了嗎?那時的秦國不就已經強盛了嗎?

但是你們摸著自己的良心說。

春秋五霸。

除了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之外,所謂的秦穆公、宋襄公,真的算得上是天下霸主嗎?

顯然太過兒戲了吧。

如果說秦始皇手中的秦國是行業內的一家巨頭公司,那麼惠文王、昭襄王,包括秦武王,那都是這個公司的開拓者,奠基者。

但真正給這個公司確定了正確道路的那個人,毫無疑問是秦孝公。


盜帥夜留香YE


秦始皇之所以能統一全國,他的祖輩中有三個人功勞最大,他們分別是秦襄公,秦穆公和秦孝公。

秦國曆史上,有那麼多明君,為何偏偏是他們三個呢?

因為他們三個在不同的時期,給秦國開啟了不同的新時代,正是在他們的引領下,秦國一步步走向強大的。

可以說沒有秦襄公,中國歷史上,就不會有大秦這個諸侯王國。

當然了秦襄公時期的秦國,是典型的有名無實之國,等於是周天子只給了他一張空頭支票。因為那時候的秦國的地盤,是被犬戎族佔領著。

本來秦始皇最早的祖先,是給周王室養馬的。

但是,到了西周末年,因為秦襄公救周幽王有功,被周平王加以重用。周平王就把當時狄戎佔領的地盤給了秦襄公。

意思就是說,只要你有種把犬戎族給趕走,這塊地皮就是你們家的了。

大家不要小看這個有名無實的頭銜,只要周天子給秦襄公這麼一個頭銜,秦襄公就可以徵兵去攻打犬戎去了,而且他們出兵在當時也是名正言順的。

但是,從秦襄公開始,秦國一連幾代,都沒有把犬戎族給趕走。

到了秦穆公的時候,這種現狀才得到了改善。正是秦穆公讓秦國的這個頭銜,從虛到實得到了轉換的。

大家都知道秦穆公時期,他任用的有一個比較有名的宰相叫百里奚。

百里奚有個好朋友叫蹇叔,秦穆公正是在他們兩個人的輔佐下,開始從有一點地盤,到把整個犬戎族,全部給趕出秦國的地盤的。

奮鬥了這麼多年,秦穆公終於成了一個可以和晉國、齊國、燕國等老牌諸侯國家平起平坐的一個新型諸侯國。

但是,這時候的秦國依然很弱,因為它的東面就是強大的晉國。

秦國若是想擴展地盤,也僅僅是可以向西開發。

但是,那時候最好的地盤,恰恰都是在東面。而東面的國家,都是一個比一個強硬,像晉國、趙國和齊國這種的。

可以說只要秦國沒有足夠的實力,他們就不敢東出,因為東面的國家,當時的秦國根本不敢和他們較量。

秦國真正走向強大是從秦孝公開始的,秦孝公就是任用商鞅變法的那個明君。

秦國從商鞅變化開始,真正的成了戰國七雄的老大。

這一時期,商鞅帶領著秦軍,南征北戰,把當時最為強大的魏國,給打的遷都到了東面,而且魏國之前從秦孝公手裡搶來的地盤,商鞅從魏國手裡又給奪了回來。不但如此,他們還佔領了很大一塊屬於魏國的地盤。

正是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強大的,讓其它六國足以畏懼的地步,其它六國為了抑制秦國的發展,開始連橫,對抗大秦帝國。

自此之後,秦國走向強大就再也沒有衰退下來,直到秦始皇統一全國為止。

所以,秦始皇之所以能統一中國,秦襄公,秦穆公和秦孝公功不可沒。


漢史趣聞


漢初政論家賈誼在《過秦論》裡說,秦始皇是“奮六世之餘烈”建立大秦王朝的。也就是說,秦始皇是站在先輩六代人的肩膀上才成就他自己的。但是,在秦始皇的六代先輩裡,只有三個人是數得上有功勞的,這三個人分別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王。

秦孝公的功勞自不必多說了,在他的父親秦獻公死前,秦國一直被魏國欺負,秦國人活得很悲壯而又很窩囊。等到秦孝公上位時,他決定改變秦國這一窮二代的面貌,重振秦國雄風。於是他重用商鞅進行變法。經過二十餘年的奮鬥努力,秦國實力大增,徹底改變了軍事處於劣勢的地位。而秦孝公在有生之年,還發動幾場對魏國的戰爭,奪回了不少土地,這為將來秦國向東擴展準備了條件。

秦孝公死後,儘管秦惠文王以謀反罪車裂功高震主的商鞅,但所幸沒有廢棄商鞅制定的政策。在秦惠文王時期, 他銳志進取,繼續向外擴張,收復河西,取得上郡。同時任用張儀,挫敗合縱聯盟。之後又率兵出征巴蜀,開發成都平原,為秦最終統一準備了雄厚的物質條件。

秦惠文王死後,秦武王死得早,沒什麼突出貢獻。然後是秦昭王上位,這個耐活且詭計多端的人在位數十年,為秦國統一天下可是幹了不少實事。秦昭王時期,他大敗楚國,數困三晉,搞得那幾個諸侯國無力反抗。之後,他竟然又聯合各國攻打齊國,將強大的齊國打得一敗塗地,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更讓人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東擴, 秦昭王消滅義渠,鞏固了大後方。接著,他大膽東出,大敗趙國,又滅周王室。總之,秦昭王在他的五十六年秦王生涯中,可謂是為秦國立了豐功偉績,他所取得的一系列軍事勝利,使秦國統一六國基本成為定局。

秦昭王之後,秦孝文王及秦莊襄王都享國日淺,沒有什麼作為,而到了秦始皇上位後,才再次振作,徹底統一了中國。


月望看歷史


不知道大家看過《大秦帝國之縱橫》沒有,大秦幾部曲,我首先接觸的就是《縱橫》,為什麼呢?因為我對縱橫家特別感興趣 ,特別是張儀、蘇秦。還記得那句“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那種指點江山的意氣,很瀟灑很囂張。



所以你問我秦始皇先輩誰功勞大,我選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又稱秦惠王,嬴姓,趙氏,名駟,秦孝公之子,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繼位,繼位不久就幹了一件震驚天下的大事,以宗室多怨,誅殺衛鞅。商鞅何許人也?法家的代表人物,秦孝公的知己,使秦國強大起來的第一人。文王雖然誅殺了商鞅,但是並沒有廢除商鞅在秦國立的法律,而是嚴格遵守了商鞅之法,如此,秦國才能真正的成長起來,為秦始皇一統六國積蓄能量。



那麼秦惠文王究竟做了哪些事呢?秦惠文王是秦國第一位王,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

東進攻魏,秦國不僅把魏國黃河以西的地盤全部吞併,而且在黃河的東岸建立了東進的前進陣地。而後秦惠文王大敗六國聯軍,穩定了邊境情勢。之後,又吞併了巴蜀之地,還奪去了楚國的漢中,在地理上對楚國形成了壓制形勢。而巴蜀之地成為秦國的第二個糧倉,成為秦國進攻楚國的基地。惠文王還趁義渠內亂的時機,攻佔了義渠十五座城池,為秦國取得了大片優質的牧場。此地成為秦國戰馬的重要來源。




秦惠文王和張儀是知己,猶如孝公和商鞅一樣,互相成全了對方。是秦惠文王打下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根基,並且幫助秦國發展壯大。

所以說,秦國能有後來的一統天下,我覺得與秦惠文王關係重大。


帥哥不是帥


不請自來!

秦始皇的先輩誰最大?我覺得是秦昭襄王,原因很簡單:秦昭襄王在位時期,將秦國曆代先君的打下的基礎變成了勝利的果實,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秦昭襄王一生的功績可用圖中話語來概括:弱六國,滅西周,五十六載圖霸天下。

秦昭襄王時期主要政績包含多個方面:

a、將遠交近攻和近交遠攻兩種策略進行了創造性的使用。穣侯魏冉主要越過韓魏進攻齊國,範睢主張盟齊伐韓魏。兩張外交戰略的應用都體現在昭王時代

b、治國顯著:大思想家荀子和昭王同時代,儘管荀子的主張和秦國的綱領想衝突,但荀子仍然對昭王評價極高

c、鞏固巴蜀:挫敗巴蜀殘餘反秦勢力,鞏固巴蜀糧倉,為今後決定秦國命運的長平之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d、滅西周:滅西周,逼天子退位,表明秦國一統天下的決心,更凸顯此時的秦國傲立於九州,無人能敵的實力



軍事方面的卓著功勳:完全可媲美始皇帝

代表作:伊闕之戰,合縱伐齊,鄢郢之戰,長平之戰,汾城之戰

這些經典的戰役帶來的不僅僅是向山東六國展現秦國與日俱增的國力,更獲得了大片國土,為始皇帝統一中國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

始皇帝的先輩們的功績,昭襄王功績最大,不知條友有何看法?


刀刀開心


秦孝公,毫無疑問。沒有秦孝公支持商鞅變法,秦國雖是戰國七雄之一,但是天下最終是要統一的,秦國所以必定會淪為統一的犧牲品而不是統一的主導者。

商鞅變法的意義就不再多說了吧,他構建了秦國統一的基礎,使得秦國真正的走上了戰國風雲的歷史舞臺,使得秦國有了一席之地。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人治固然重要,但是要求極高,條件極其的苛刻,一旦出現昏君,前面的所有努力全部白費。比如魏國,三家分晉之後,魏國一家獨大,李悝改革之後,魏國一躍成為了春秋首霸,但是卻沒有長久的堅持下去,說到底還是人治和法治的差距。

孝公問商鞅,何可得天下?商鞅回答說:“法制不移,代有明君。”首先也要堅持的是法制不移,法治堅持,即便不是明君,也不太可能出現昏君亂國之事發生。

孝公之後,惠文王,昭襄王等等功績也很大,但是可以說只不過是在朝著商鞅設置的既定道路前進罷了,有了航行的目標和方向,至如何行駛便都只是過程罷了。

所以,秦始皇能夠統一,孝公最為重要。


看點兒歷史


秦盡七世之功,而成天下一統的霸業。

七世,缺一不可。各有千秋。

秦之霸業始於秦獻公嬴師隰,其整合秦公室五世之亂,終使秦國在繼承順序上不再同室操戈,穩定秦公室的統治秩序,功不可沒。


秦獻公嬴師隰

為霸業打下堅實基礎的則是秦孝公嬴渠梁。力排眾議,任用商鞅變法,使秦擁有會戰諸侯的實力。


秦孝公嬴渠梁

發展期,則是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時期。在此,我想為秦武王嬴蕩正名。其英年早逝,有吞吐天下,牽撅九鼎的能力,奈何斷絕臏骨,從而有了昭襄王之後繼父兄之業,繼續向東推進,會獵列國的偉業。

秦惠文王嬴駟


秦武王嬴蕩


秦昭襄王嬴稷

成熟期,秦孝文王嬴柱,秦莊襄王嬴子楚,此二王統治時長共計3年零3天。繼莊襄王崩逝後,千古一帝,華夏祖龍秦始皇帝嬴政13歲繼承王位,文治武功亙絕古今,是封建制度的奠基人,其後繼王朝皆尊之為“祖龍”。

秦孝文王嬴柱

秦莊襄王嬴子楚


秦始皇帝嬴政

赳赳老秦,七世而成中華不世之功。


敦頤先生


功勞最大的無疑是秦昭王。其次是秦襄公,第三是秦孝公。

秦昭王在歷代秦國國君裡在位最長,所以他在位期間,很多政策貫徹的很徹底,很長久。

秦昭王在位期間,有兩大舉措,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個是殲滅六國軍隊的有生力量,特別是重用號稱人屠的白起,在往東兼併六國的每一次大仗,都斬首幾萬到幾十萬,特別是著名的伊闕之戰,斬首二十四萬,長平之戰,殺敵四十餘萬。據史書統計,在秦昭王時代,只白起一人帶領的軍隊,就殺死東方六國超過百萬軍隊。如果不是秦昭王和范雎跟白起的矛盾太深,弄死了白起,那麼這一數字還會增長。通過殲滅東方六國的生力軍,秦國軍隊在往東兼併的過程中,優勢越來越大。

秦昭王重用范雎,而范雎提出了遠交近攻的兼併方針,不斷蠶食韓趙魏三國的土地,並有效地擊破六國的合縱局勢,保存了秦國的優勢。白起經過幾次大戰打垮了趙國楚國的軍隊,秦國又霸佔弱小韓國的上黨,垣雍等魏國的咽喉地區,使得與秦國接壤的幾個大國無力單獨對抗,只能眼看著自己的國土被秦國不斷蠶食。

整個秦昭王時代,秦國已經形成東向統一六國之勢,只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後代國君再次驅使秦國大軍基本就可完成,正好秦始皇千古一帝,橫空出世。

其次是秦襄公。沒有秦襄公,就沒有後來的秦國。因為秦襄公之前,贏姓的祖祖輩輩在周代都只是大夫,沒有資格封地的。在周平王東遷建都鎬京的過程中,秦襄公護駕有功,才給封了一個諸侯,才有了封地,秦國才能逐漸擴大地盤,才有機會成為春秋五霸,成為戰國七雄,到最後橫掃六國,統一天下。

第三就是秦孝公,因為秦孝公的變法,秦國才真正強大起來,可以和東方六國爭雄,才有機會將國力逐漸壯大,給後來的吞併六國建立基礎。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秦國,加強秦國的軍功爵制度,使秦國的軍隊面對東方六國,更加團結,更加暴虐。從秦孝公開始,史書上記載秦國的戰事,大批量地出現斬首數萬,十幾萬的數字,從秦孝公開始,秦國軍隊有了統一天下的氣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