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开封那些事儿—镇河铁犀的传说

镇河铁犀在河南省开封市许铁牛村,为明朝河南巡抚于谦为镇降黄河洪水灾害而建。 镇河铁犀表达了人民要求根除河患的强烈愿望,也是古代中州大地迭遭水患的历史见证。

开封那些事儿—镇河铁犀的传说

镇河铁犀

镇河铁犀在河南省开封市东北2公里许铁牛村,为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河南巡抚于谦为镇降黄河洪水灾害而建。 铁犀高2.04米,围长2.66米,坐南向北,面河而卧。它浑身乌黑,独角朝天,双目炯炯,造型雄健。背上铸有于谦撰写的《镇河铁犀铭》:“百炼玄金,溶为金液。变幻灵犀,雄威赫奕。填御堤防,波涛永息。安若泰山,固若磐石。水怪潜形,冯夷敛迹,城府坚完,民无的垫溺……”镇河铁犀虽是古人未能正确认识自然的产物,却表达了人民要求根除河患的强烈愿望,也是古代中州大地迭遭水患的历史见证。

开封那些事儿—镇河铁犀的传说

黄河自金初南流之后,开封即成为濒河之城,屡遭洪水肆虐之苦。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夏六月,河水袭入开封,全城屋舍多没水中。永乐八年(1410年)秋,河决开封,环城200余丈,7000余项良田顿成泽国。宣德五年(1430年)于谦履任后,体察民情,重视河防,在修葺黄河大堤与开封护城堤的同时,又铸此铁犀以镇洪水。铁犀当时被安放在新建的回龙庙内,坐北向南,面城背河。

天顺元年(1457年)于谦在"夺门之变"中遇害,开封庶民在回龙庙旁又建庇民祠一座,追思于谦治河的功绩。

崇祯十五年(1642年),河决祥符之朱家寨与马家口,回龙庙及庇民祠俱毁于河水,并被黄河掩埋于地下,铁犀仅体之一部显露地表。清顺治年间被掘出,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重建庙宇,改名镇河铁犀庙。今庙已不存,独留铁犀。

河南开封地方,将明代在当地治水有功的于谦视为水神,曾将龙王庙改为于公祠,塑像供奉,同时供在庙中的还有传说协助于谦治水的两兄弟"下得住"与"挡得牢",俗称为"将军"。反映于谦治黄的传说故事《杀"猪"宰"羊"》在开封流传颇广。

靠近黄河口的山东利津县、垦利县等地方,旧时船工信奉的水神,其中有一位叫做"小圣",当地方音"圣"与"僧"相近,因此又附会传说神为西天取经的唐僧的儿子,因此叫"小僧"。旧时各船皆在船长舱中设佛阁供奉小圣泥塑神像,每餐都敬头碗饭。黄河口六河口地方旧有小圣庙,有庙会。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的李志强著《中国北方俚曲俗情》一书中说,天津河东盐蛇,旧有小圣庙。《长芦盐法志》载:"小圣,海神也,旧有庙在河西,封平浪元侯。每年五月初旬,游人倾城而至。二月二十一二三日,有胜会,闺人咸集津门,妇女戴七星花,以通草为之。"

蒋诗的《沽河杂咏》写小圣庙会:

二月连朝有盛会,

刹那五月赛元侯;

津门士女倾城至,

戴七星花结伴游。

从"船船萧鼓赛元侯"、"刹那五月赛元侯"的描写可以看出,小圣与小圣庙会是因船家而兴起的,本为海神,由海入运河,在天津立足,形成大庙会,盛极一时。

黄河口旧时的大港在利津县城东关,这里的船上溯可至河南、山西,出黄河口则经常驶往烟台、天津等地,很可能是航行到天津的船只将小圣神"引进"到了黄河口地区,成了黄河入海口地方的一位水神。这神灵由海上到天津,又过海到了山东,他的"原籍"身世到今天反不易查明了。黄河口地区的船工与渔民,因为经常出河口而入于大海,因此他们除了崇信河神以外,与南北航海者一样,普遍信奉海神娘娘(天后),也与海上的人一样世代相传着危难时娘娘送灯的神话故事。这一点,与沿海的船工、渔民相同,而与只在黄河中航行的人不同。

开封那些事儿—镇河铁犀的传说

镇河铁牛

开封铁犀最为有名,犀在开封城东北郊外,近旁有村,名为铁牛村。犀高约2米,独角朝天,为明代政治家于谦(1398-1457年)督铸。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和永乐八年(1410年),黄河在开封两次决口,造成了很大的一个灾区。危难之际,于谦受职为河南巡抚。宣德五年(1430年),只身到开封上任。在巡察了黄河水情,采取了治理措施之后,于正统十一年(1446年)铸成铁犀,并亲撰《镇河铁犀铭》铸在犀背。其铭文曰:

百炼玄金 溶为金流 变幻灵犀 雄威赫奕 填御

堤防 波涛永息 安若泰山 固若磐石 水怪潜形 冯

夷敛迹 城府坚完 民无垫溺 雨顺风调 男耕女织

四时循序 百神效职 亿万闾阎 施之衽席 惟天之俯

惟帝之力 尔亦有庸 传之无极

当时铁犀安放在黄河岸边新建成的回龙庙中。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决口,回龙庙被黄水荡平,铁犀深陷泥淖中。清顺治年间,将铁犀挖出。康熙年间,巡抚阎兴邦治豫,三年无大水患,遂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修庙宇,改回龙庙为铁犀镇河庙,庙共三进,前院供奉河神金龙四大王,后院安放铁犀,面北向河。

阎兴邦亲自撰文,立改建铁犀镇河庙碑和铁犀铭碑。其《铁犀铭》全文是:

昔明中叶 河悍未戢 维于中丞 铸犀镇压 冯夷

效顺 水怪潜蛰 越二百年 莫绳旧业 店背而倾 犀

残而溺 我来豫土 黄流宄翕 天子圣神 百灵环集

尔宅尔田 不汜不啮 既厘庙貌 作亭树碣 嶷嶷者犀

铮铮者铁 以卫金堤 以丰玉粒 爰勒兹铭 用绍前哲

此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在张湾决口,铁犀庙在洪水中化为废墟,但铁犀与阎兴邦所立两碑均保存下来。1940年,侵华日军将铁犀掠至开封城,欲溶铁制军火,铁牛村村民奋力抗争,最终设法收回了铁犀。近年,开封市郊区黄河河务局,为展示地方文物,发展黄河旅游事业,原拟将铁犀移往风景游览区,但铁牛村村民以"铁牛村不可无铁牛"为由,坚决不同意搬迁。河务局尊重群众意愿,改变计划,照原犀翻铸一尊,以此开封有了两尊铁犀。真犀与两通古碑留在铁牛村北。我到村中打听知道,今村中百余户,居民杂姓,以阎、任、王三姓居多。所在地势低洼,村庄建在土岗上,类似黄河滩中的台房。

开封那些事儿—镇河铁犀的传说

新铸铁犀安放在建设中的柳园口黄河游览区内,设台,作护栏,周围植柳。铁犀面向黄河,立犀前可沐河上之风,可闻呜呜涛声。台上设座置铁犀,座上镶扇形

《镇河铁犀碑》,碑文是:

镇河铁犀为明正统十一年五月(公元1446年)河南巡抚于谦所建,系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原物在开封城东北铁牛村。五百多年前铸铁犀镇河只能反映饱尝河患之苦的开封人企图借助神力制服黄河的强烈愿望,然而铁犀不仅没有镇住河,甚至自身也难保,曾两次被决口后的黄河泥沙淤埋在地下。1948年人民治黄,依靠工防和人防,确保了黄河四十多年安澜。今天我们重铸铁犀,是想提醒人们不忘河患,居安思危,团结治黄,努力把黄河的事情办得更好。

犀的原型是牛,但它是神牛,设计它的人自然要使它与生活中的牛有所不同,其最明显的不同,就是使它只生一只角。但是一旦要它走回到百姓的生活当中,大家所认同的还是它的牛的本质,铁犀所在处以它为荣,但村名并不叫"铁犀村",只叫"铁牛村"。对于铁犀与铁牛的不同,人们也用传说故事作解释,使它仍归于牛的一群。《开封民间故事集成》中有一个《铁牛啃麦苗》的传说颇具幽默感:

在很久很久以前,铁牛村流传着一个铁牛啃麦苗的故事。

一天早上,铁牛村的一个拾粪老头到村外拾粪,路过自己的麦地,发现麦地的麦苗被什么东西啃得一片一片的。第二天村里其他人家麦地的麦苗也是被啃得一片一片的。到第三天全村各家的麦苗都有被啃的印。当时,全村人都非常奇怪,大家决。心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当天夜里,各家麦地里都有一个人在暗暗观察。突然,有一家的麦地里有个黑乎乎的东西在啃麦苗。他慢慢地走近去看一看,好像是铁牛,第二天他把看到的情况告诉了村里人。起初大家还不太相信,后来大家商量了一下,晚上多出几个人看看。到了晚上,铁牛又出来啃麦苗啦。大家仔细一看果然是铁牛。这气就不打一处来,他们拿着木棒、铁锨、扁担照着铁牛打去,这么七上八下的把铁牛的一个角打掉,耳朵也铲下来啦。从此铁牛再也不出来啃麦苗啦。但至今铁牛只有一个角,耳朵再也长不出来了。

这样,犀就还是牛,是一头残缺了的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