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開封那些事兒—鎮河鐵犀的傳說

鎮河鐵犀在河南省開封市許鐵牛村,為明朝河南巡撫于謙為鎮降黃河洪水災害而建。 鎮河鐵犀表達了人民要求根除河患的強烈願望,也是古代中州大地迭遭水患的歷史見證。

開封那些事兒—鎮河鐵犀的傳說

鎮河鐵犀

鎮河鐵犀在河南省開封市東北2公里許鐵牛村,為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河南巡撫于謙為鎮降黃河洪水災害而建。 鐵犀高2.04米,圍長2.66米,坐南向北,面河而臥。它渾身烏黑,獨角朝天,雙目炯炯,造型雄健。背上鑄有于謙撰寫的《鎮河鐵犀銘》:“百鍊玄金,溶為金液。變幻靈犀,雄威赫奕。填御堤防,波濤永息。安若泰山,固若磐石。水怪潛形,馮夷斂跡,城府堅完,民無的墊溺……”鎮河鐵犀雖是古人未能正確認識自然的產物,卻表達了人民要求根除河患的強烈願望,也是古代中州大地迭遭水患的歷史見證。

開封那些事兒—鎮河鐵犀的傳說

黃河自金初南流之後,開封即成為瀕河之城,屢遭洪水肆虐之苦。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夏六月,河水襲入開封,全城屋舍多沒水中。永樂八年(1410年)秋,河決開封,環城200餘丈,7000餘項良田頓成澤國。宣德五年(1430年)于謙履任後,體察民情,重視河防,在修葺黃河大堤與開封護城堤的同時,又鑄此鐵犀以鎮洪水。鐵犀當時被安放在新建的回龍廟內,坐北向南,面城背河。

天順元年(1457年)于謙在"奪門之變"中遇害,開封庶民在回龍廟旁又建庇民祠一座,追思于謙治河的功績。

崇禎十五年(1642年),河決祥符之朱家寨與馬家口,回龍廟及庇民祠俱毀於河水,並被黃河掩埋於地下,鐵犀僅體之一部顯露地表。清順治年間被掘出,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重建廟宇,改名鎮河鐵犀廟。今廟已不存,獨留鐵犀。

河南開封地方,將明代在當地治水有功的于謙視為水神,曾將龍王廟改為於公祠,塑像供奉,同時供在廟中的還有傳說協助於謙治水的兩兄弟"下得住"與"擋得牢",俗稱為"將軍"。反映于謙治黃的傳說故事《殺"豬"宰"羊"》在開封流傳頗廣。

靠近黃河口的山東利津縣、墾利縣等地方,舊時船工信奉的水神,其中有一位叫做"小聖",當地方音"聖"與"僧"相近,因此又附會傳說神為西天取經的唐僧的兒子,因此叫"小僧"。舊時各船皆在船長艙中設佛閣供奉小聖泥塑神像,每餐都敬頭碗飯。黃河口六河口地方舊有小聖廟,有廟會。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的李志強著《中國北方俚曲俗情》一書中說,天津河東鹽蛇,舊有小聖廟。《長蘆鹽法志》載:"小聖,海神也,舊有廟在河西,封平浪元侯。每年五月初旬,遊人傾城而至。二月二十一二三日,有勝會,閨人鹹集津門,婦女戴七星花,以通草為之。"

蔣詩的《沽河雜詠》寫小聖廟會:

二月連朝有盛會,

剎那五月賽元侯;

津門士女傾城至,

戴七星花結伴遊。

從"船船蕭鼓賽元侯"、"剎那五月賽元侯"的描寫可以看出,小聖與小聖廟會是因船家而興起的,本為海神,由海入運河,在天津立足,形成大廟會,盛極一時。

黃河口舊時的大港在利津縣城東關,這裡的船上溯可至河南、山西,出黃河口則經常駛往煙臺、天津等地,很可能是航行到天津的船隻將小聖神"引進"到了黃河口地區,成了黃河入海口地方的一位水神。這神靈由海上到天津,又過海到了山東,他的"原籍"身世到今天反不易查明瞭。黃河口地區的船工與漁民,因為經常出河口而入於大海,因此他們除了崇信河神以外,與南北航海者一樣,普遍信奉海神娘娘(天后),也與海上的人一樣世代相傳著危難時娘娘送燈的神話故事。這一點,與沿海的船工、漁民相同,而與只在黃河中航行的人不同。

開封那些事兒—鎮河鐵犀的傳說

鎮河鐵牛

開封鐵犀最為有名,犀在開封城東北郊外,近旁有村,名為鐵牛村。犀高約2米,獨角朝天,為明代政治家于謙(1398-1457年)督鑄。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和永樂八年(1410年),黃河在開封兩次決口,造成了很大的一個災區。危難之際,于謙受職為河南巡撫。宣德五年(1430年),隻身到開封上任。在巡察了黃河水情,採取了治理措施之後,於正統十一年(1446年)鑄成鐵犀,並親撰《鎮河鐵犀銘》鑄在犀背。其銘文曰:

百鍊玄金 溶為金流 變幻靈犀 雄威赫奕 填御

堤防 波濤永息 安若泰山 固若磐石 水怪潛形 馮

夷斂跡 城府堅完 民無墊溺 雨順風調 男耕女織

四時循序 百神效職 億萬閭閻 施之衽席 惟天之俯

惟帝之力 爾亦有庸 傳之無極

當時鐵犀安放在黃河岸邊新建成的回龍廟中。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黃河決口,回龍廟被黃水蕩平,鐵犀深陷泥淖中。清順治年間,將鐵犀挖出。康熙年間,巡撫閻興邦治豫,三年無大水患,遂於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修廟宇,改回龍廟為鐵犀鎮河廟,廟共三進,前院供奉河神金龍四大王,後院安放鐵犀,面北向河。

閻興邦親自撰文,立改建鐵犀鎮河廟碑和鐵犀銘碑。其《鐵犀銘》全文是:

昔明中葉 河悍未戢 維於中丞 鑄犀鎮壓 馮夷

效順 水怪潛蟄 越二百年 莫繩舊業 店背而傾 犀

殘而溺 我來豫土 黃流宄翕 天子聖神 百靈環集

爾宅爾田 不汜不齧 既釐廟貌 作亭樹碣 嶷嶷者犀

錚錚者鐵 以衛金堤 以豐玉粒 爰勒茲銘 用紹前哲

此後,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在張灣決口,鐵犀廟在洪水中化為廢墟,但鐵犀與閻興邦所立兩碑均保存下來。1940年,侵華日軍將鐵犀掠至開封城,欲溶鐵製軍火,鐵牛村村民奮力抗爭,最終設法收回了鐵犀。近年,開封市郊區黃河河務局,為展示地方文物,發展黃河旅遊事業,原擬將鐵犀移往風景遊覽區,但鐵牛村村民以"鐵牛村不可無鐵牛"為由,堅決不同意搬遷。河務局尊重群眾意願,改變計劃,照原犀翻鑄一尊,以此開封有了兩尊鐵犀。真犀與兩通古碑留在鐵牛村北。我到村中打聽知道,今村中百餘戶,居民雜姓,以閻、任、王三姓居多。所在地勢低窪,村莊建在土崗上,類似黃河灘中的臺房。

開封那些事兒—鎮河鐵犀的傳說

新鑄鐵犀安放在建設中的柳園口黃河遊覽區內,設臺,作護欄,周圍植柳。鐵犀面向黃河,立犀前可沐河上之風,可聞嗚嗚濤聲。臺上設座置鐵犀,座上鑲扇形

《鎮河鐵犀碑》,碑文是:

鎮河鐵犀為明正統十一年五月(公元1446年)河南巡撫于謙所建,系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原物在開封城東北鐵牛村。五百多年前鑄鐵犀鎮河只能反映飽嘗河患之苦的開封人企圖藉助神力制服黃河的強烈願望,然而鐵犀不僅沒有鎮住河,甚至自身也難保,曾兩次被決口後的黃河泥沙淤埋在地下。1948年人民治黃,依靠工防和人防,確保了黃河四十多年安瀾。今天我們重鑄鐵犀,是想提醒人們不忘河患,居安思危,團結治黃,努力把黃河的事情辦得更好。

犀的原型是牛,但它是神牛,設計它的人自然要使它與生活中的牛有所不同,其最明顯的不同,就是使它只生一隻角。但是一旦要它走回到百姓的生活當中,大家所認同的還是它的牛的本質,鐵犀所在處以它為榮,但村名並不叫"鐵犀村",只叫"鐵牛村"。對於鐵犀與鐵牛的不同,人們也用傳說故事作解釋,使它仍歸於牛的一群。《開封民間故事集成》中有一個《鐵牛啃麥苗》的傳說頗具幽默感:

在很久很久以前,鐵牛村流傳著一個鐵牛啃麥苗的故事。

一天早上,鐵牛村的一個拾糞老頭到村外拾糞,路過自己的麥地,發現麥地的麥苗被什麼東西啃得一片一片的。第二天村裡其他人家麥地的麥苗也是被啃得一片一片的。到第三天全村各家的麥苗都有被啃的印。當時,全村人都非常奇怪,大家決。心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

當天夜裡,各家麥地裡都有一個人在暗暗觀察。突然,有一家的麥地裡有個黑乎乎的東西在啃麥苗。他慢慢地走近去看一看,好像是鐵牛,第二天他把看到的情況告訴了村裡人。起初大家還不太相信,後來大家商量了一下,晚上多出幾個人看看。到了晚上,鐵牛又出來啃麥苗啦。大家仔細一看果然是鐵牛。這氣就不打一處來,他們拿著木棒、鐵鍁、扁擔照著鐵牛打去,這麼七上八下的把鐵牛的一個角打掉,耳朵也剷下來啦。從此鐵牛再也不出來啃麥苗啦。但至今鐵牛隻有一個角,耳朵再也長不出來了。

這樣,犀就還是牛,是一頭殘缺了的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