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大宋朝有这么一个书生,他比辛弃疾大爷只差一把剑!

1154年春,南宋都城春意盎。

有个书生和各地学子大咖云集临安府,准备参加大宋国考。那年,是一个科举大年,生源质量极高,名人辈出,堪称大宋“梦之队”。

皇帝老爷为一睹大宋“梦之队”的风采,亲临考场策问,而书生也在其中。

书生的对手都有些谁呢?

陆游:堪称最高产的诗人,也是现存诗歌最多的大文豪,经典名句“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堪称千古绝唱!

范成大:这个人不用多说,钱钟书先生早有评价——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

虞允文:文武全才,曾有两万人马对抗六十万金兵的壮举,毛主席有评——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张孝祥:当科状元!

……

殿试中,十八般武艺齐上阵,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咖们是各展拳脚、竞相绽放,一番激烈地较量后,最终书生脱颖而出,进士及第。

那年,他二十六岁,年少入仕,被派到基层去当县令。

大宋朝有这么一个书生,他比辛弃疾大爷只差一把剑!

2

当时的那个天下吧,穷的厉害。

老百姓穷,就交不上税,交不上税,国库就会空,然后国家就更穷!毕竟那会的中国老百姓都是自然经济,估计加起来也赶不上现在某个明星随便露个脸的收入。

也该着书生倒霉,他刚上任,就赶上了天大旱。哎哟,老天爷这样一搞,那可真是民不聊生了。

咱封建社会就说封建社会的事,当时的朝廷,哪还管老天爷大旱不大旱,该交的粮食,你还得交!于是,县大牢里开始关满了交不上税的百姓。

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书生深谙此道。

他很聪明,也很敏锐,很快便发现了官吏们有贪污剥削百姓赋税的情况。于是,他下令放了“囚犯”,并张榜通知百姓,减少税额、延长期限。

书生的爱民举措得到了百姓的拥戴,没多久,百姓便纷纷主动交纳了租税,并疯狂为他打call,一时传为佳话。

后来啊,书生的名气传到了当朝丞相的耳朵里,丞相贼赏识他,说东南竟然还有这样的人才?于是便调他留京工作,也算在中央混了个铁饭碗。

大宋朝有这么一个书生,他比辛弃疾大爷只差一把剑!

3

按说书生能有此奇遇,理当安分守己,好好过他的小日子。但也许性格使然,当他看到大臣同流合污,把王朝搞得乌烟瘴气时,终究还是没忍住。

于是,书生便开始了一个“真书生”的日常——时不时上两折子,喷喷时政,怼怼奸臣。

一身浩然气,为人直敢言,这是当时朋友对他的一致评价。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怼人怼多了,总免不了要过度。某次怼人的时候,书生精神头十足,怼得有些忘乎所以,突然蹦出来句:“你这就是在指鹿为马!”

这话一出,当时皇帝那个鼻孔一下子就张大了,简直气得快要冒了青烟!昂,你说他指鹿为马,那岂不是说我是秦二世?还反了你了!

于是,皇帝叫他快滚!

这次,书生真的很伤,伴君如伴虎啊!他被贬到了穷乡僻壤去提点刑狱,说白了就是外派去调查疑难案件,也就是离皇帝远一点,免得看到你来气。

大宋朝有这么一个书生,他比辛弃疾大爷只差一把剑!

4

只怪书生命不好,当县令碰到大旱,提点刑狱居然又碰上了叛乱。

书生不是辛弃疾,没练过,去平叛就是把脑袋往裤腰带上别。

他犹豫过,他也很怕死,但他还是咬着牙去了。

对此,皇帝并不看好,说他是仁者之勇,爱咋咋地。

或许是天意,书生的浩然正气感染了士气,他的为人深得士兵爱戴,从而得到了额外附加值属性加成,竟然一鼓作气把叛军给打回去了。

皇帝听闻捷报,觉得这个书生还是有些能力,不仅能写诗,还能打仗,可以用用。

于是,他把书生调到北方,随时准备迎战抗敌。

大宋朝有这么一个书生,他比辛弃疾大爷只差一把剑!

5

也不知道书生心里是否明白,皇帝已经把他当了炮灰。但他爱国的心,从未改变。

无奈,那时的当权丞相却是空有一颗力主北伐的心,但专权无道,排挤忠良,而且还偏偏是个军事低能儿。

看着战局不利却偏要求败的朝廷,书生费劲口舌不断上折子大骂,却也无济于事,朝廷丝毫不为所动。

渐渐的,书生开始心灰意冷,年纪也大了,身体开始日渐虚弱,无奈之下,只好上书退休。

书生退休多年后,当权的丞相仍旧不死心,固执的非要北伐,国家已经被他搞得千疮百孔了,却不停的一次又一次折腾。

最后还要启用另外一个六十八岁的大爷,去做枢密院都承旨,全权指挥军事,继续打仗,继续北伐。

这位大爷我们都很熟悉,姓辛,名弃疾。可惜很不幸,辛大爷一辈子好不容易有机会干件大事,却还没来得及上任,就病死家中。

辛大爷都死了,当权的丞相却仍要出兵,得知此消息后,我们七十多岁的书生终于忍不住了!他从病床上挣扎起身,拿起笔,给朝廷上了最后一封折子——

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唯有孤愤!

又书十四眼别妻子,笔落后,愤怒了一生,孤独了一生的书生终于笑了,含笑九泉。

这位忠君爱国,清廉一生的老书生,就这样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的一生,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壮举,为朝为政也没有什么杰出举措,曾举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叫朱熹,可能这就是书生最出名的政绩了。

但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一定都听过他的名字。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些诗是他写的,你猜的没错,老书生名叫杨万里。

6

之前,我一直以为杨万里只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山水田园诗人,像陶渊明一样。因为他的诗中,从来都没有孤愤,只有美好的生活。而事实上,当看到他的平生事迹,读了他临死的钱的那封折子,才明白他是如此一位刚强坚毅的书生。

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唯有孤愤!

这十二个字,是他一生委屈与无奈的控诉,也是他顶立天地间最好的证言!

看史书的时候,总会偶尔看到一些很熟悉的名字,而这个名字给我的印象,往往不太一样。杨万里,就是其中一个。

当临太平日,杨君可安矣!

此生愿,仅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