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 飲食結構vs癌症高發,選哪樣?2018全國最新癌症報告重磅預警

飲食結構vs癌症高發,選哪樣?2018全國最新癌症報告重磅預警

活在當下,你是怎樣理解這四個字的呢?

在我看,是1+N層意思。

第一層,也是最重要的一層,是:

活著……

朋友圈裡,看到一篇沉重的自傳體文章——《當31歲遇上癌症》,出自一位31歲的媽媽,她在去年例行體檢時發現甲狀腺癌。作為一個並沒有癌症家族史的工作狂+吃貨,她覺得,工作壓力+靠燒烤外賣類夜宵給身心減壓,“成就”了她不堪展望的未來。

最近,這類文章特別多,關於癌症、關於早猝。管閒事的心提醒我:又到了敲警鐘的時候了。

恰逢國家癌症中心日前發佈最新一期癌症報告、也剛好是2018全國腫瘤防治宣傳週(有沒有覺得我們醫院的小貼貼特別好看特別關注患者安全),就此寫一兩篇,一來跟大家說說:癌症到底離我們有多“不遠”,二來聊聊那些與飲食密切相關的致癌因素。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2018《中國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分析報告》的詳情(注: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數據一般遲3年,本次報告發布數據來源於2017年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收集彙總的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腫瘤登記處2014年的惡性腫瘤登記資料):2014年全國新發惡性腫瘤病例約380.4萬例,死亡病例229.6萬例:

飲食結構vs癌症高發,選哪樣?2018全國最新癌症報告重磅預警

屋主要特別認真地跟大家說:高發及高死亡率的幾種癌症,都與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密切相關!密切相關!(下面這張圖,點擊放大看會更清晰)

飲食結構vs癌症高發,選哪樣?2018全國最新癌症報告重磅預警

讀到這裡,一定會有男性同學竊喜:乳腺癌跟我沒關係。

BUT,非也!!!男性也有乳腺,也會得乳腺癌——我確定不是我手抖,也不是你眼花(嗯,就這,不用多解釋了)。

接下來,在細說危險飲食因素與癌症高發的關係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致癌因素的分級。2018年3月,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對曾經發布過的致癌物清單進行了再次更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文末的參考文獻處複製粘貼到瀏覽器中一閱詳情)。

IARC這個機構自1971年以來就對900多個致癌因素進行評估,最終400多個被確定為對人類致癌或者可能致癌,並按照確定➡️不確定的程度,具體分為下面四個級別:

致癌物等級 IARC

  1. 一類致癌物:明確對人體有致癌作用的物質,有120種;

  2. 二類可能致癌物:致癌可能性較高的物質,即動物實驗已證實有明確的致癌作用,但人體作用尚不明確,有380種(比如前段時間炒得沸沸揚揚的星巴克咖啡丙烯酰胺事件,回顧舊文刷屏的“星巴克咖啡致癌”?想了解真相的來看一下官方數據可知詳情);

  3. 三類未知致癌物:不明確是否能導致人類癌症,有502種;

  4. 四類可能不致癌物:不太可能導致人類癌症的物質,有1種:己內酰胺(一種有機化工原料,可進一步加工成錦綸纖維、工程塑料、塑料薄膜等)。

提示

WHO這份一類致癌物清單中,許多都是日常常見飲食和常接觸物質,比如酒精飲料、中式鹹魚、加工肉類、大氣汙染、太陽輻射和吸菸等,但請不要過於恐慌——IARC的致癌分級依據,是致癌證據的確鑿程度(人群比照和動物實驗證明報告),和致癌強度並沒有必然聯繫。也就是說,致癌物等級≠致癌強度;

但是:

  • 如果你對多種致癌物接觸過於頻繁,累積的癌症發生風險一定是偏高的;

  • 如果你本來就有某個癌症病種的家族病史,或屬於高危人群,請儘量規避相關致癌因素。

飲食結構vs癌症高發,選哪樣?2018全國最新癌症報告重磅預警

替換高清大圖

接下來,重點到了!

說一說120種一類致癌物中,與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相關的那些:

酒精,及含酒精飲料中的乙醇及乙醛

——就喝酒這件事而言,不管你於情於理多麼不願意接受事實,酒精是一類致癌物,確鑿是板上釘釘的定論!無論小酌還是大醉,均增加頭頸癌、口咽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結直腸癌、胰腺癌、胃癌等的發生風險。

所以,這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某毛藥酒,就算它把自己吹上了玉帝的凌霄寶殿,究其本質,依舊是酒精!!!依舊是一類致癌物!!!說句不好聽的,穿不穿馬甲,它都是個危險小妖,死活是變不成美猴王的!!!

吸菸及二手菸

——增加肺癌、喉癌、唇癌、舌癌、口腔癌、食道癌、胃癌、結腸癌、胰腺癌、膀胱癌、腎癌、宮頸癌等的發生。二手菸煙霧及三手煙煙油尤甚。

加工肉製品

——指的是醃製、熏製、發酵等方式加工的肉類,增加結直腸癌發生率。(但是,請不要認為吃了就一定會致癌,再次強調:致癌性≠致癌強度,是否致癌,受進食量、進食環境、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影響)

中式鹹魚

——可能與鼻咽癌相關

不含菸草的檳榔果及檳榔嚼塊

——經常咀嚼檳榔,與口腔癌的發生密切相關

不含菸草的檳榔嚼塊

——混入菸草成分,增加口腔癌、食管癌、咽喉癌的發生。

華支睪吸蟲(感染)

——又名肝吸蟲,與腺癌相關。所以,請儘量不吃醉蝦蟹、淡水魚生魚片。

麝後睪吸蟲(感染)

——同上,與膽管癌相關。

黃麴黴毒素

——長時間食用含低濃度黃麴黴毒素的食物,會增加肝癌、胃癌和腸癌的發生。

苯並芘

——這個厲害了(下篇細說),會增加皮膚癌、肺癌、肝癌、胃癌、腸癌等多種癌症的發生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與胃癌的發生密切相關

太陽輻射

——過度暴露前提下,紫外線可導致皮膚癌。

室外空氣汙染

——致肺癌,且患膀胱癌的風險增加。(好扎心)

柴油發動機排氣

——與肺癌、膀胱癌相關。

飲食結構vs癌症高發,選哪樣?2018全國最新癌症報告重磅預警

其它那些跟飲食和生活習慣不那麼相關的,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貌似最後兩條相關性也不大,或者說基本上是逃不掉的)。

為了不讓篇幅太長信息量太大,且鑑於屋主正在飽受病毒肆虐、發熱犯病中(所以腦子不太靈光),咱們下一篇再來具體說說:上面列舉的這些與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相關的一類致癌物,都藏匿在哪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食物和環境中,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儘可能避免(或減少)接觸和攝入。

遂謙碎碎念

每次看到那些真實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因癌症而早早離開、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故事,我都會唏噓不已:生命太脆弱了,我們需要不厭其煩地多規勸多科普,哪怕每次只是多影響一個人的生命質量、多挽救一個家庭的健康意識,都是值得的……疾病,防重於治!我們要一起努力!


感謝您的閱讀,更多專業營養科普內容(成人及母嬰),歡迎關注我的個人自媒體:搜索微信公眾號“遂謙的營養小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