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评价国民党将领中的顾祝同?

1195125793


顾祝同,字墨三,江苏涟水人,毕业于保定军校第六期步兵科,曾任第三战区战区司令、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他既是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也是“五虎上将”,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

顾祝同在黄埔军校教授部任战术教官,1925年东征棉湖之战,救了何应钦一命,从此奠定了顾在国民党军界的基础。东征结束之后,顾祝同从中校团副,一下子晋升为少将副师长。北伐初期为第3师师长,“龙潭战役”之后升任第9军军长,该军下辖三个师,师长和团长多为黄埔一期生;副团长和营长多为黄埔一到三期生,连排长则为黄埔三到五期生,是蒋介石和何应钦最信赖的嫡系部队。

抗战时期,顾祝同担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长达8年之久,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是非常稀罕的。顾祝同的第三战区在整个抗战期间真的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顾祝同的第三战区基本上没进行过大的战役,唯一较大的战役是浙赣会战,但是此战并没有实现与日军决战的计划,其余时间都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多数时间都用在了对付新四军上面。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就是顾祝同一手策划的,顾祝同此举很是受到蒋介石的赏识。

顾祝同是蒋介石手底下最有权势的三人之一(何敬之、陈辞修),是嫡系中的嫡系。早年比较好色,但却有“军中圣人”的美誉。逃到台湾之后,蒋介石的忠心耿耿者一个个都靠边站,唯有顾祝同被内定为太子蒋经国保驾护航的辅政大臣,一直得到蒋介石的重用,真可谓“不倒翁”了。此人1987年去世,享年94岁。


历史军魂


顾祝同,字墨三,江苏涟水人,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看电影《大决战》,蒋介石总是用宁波腔叫他“么山”。我看过很多关于顾的文献档案,各种文史资料的论述基本上都是负面的,说他在第三战区司令长官任内,霸占一名戏剧演员,引来正室争风吃醋之类。说他生活豪华,1942年浙赣会战失利,战区长官部一度退走福建山区,因为当地电力缺乏,每天要耗用5加仑汽油发电等等。



1987年1月,顾祝同病逝台北,享年94岁。翌年1月,《顾祝同将军纪念集》出版,收入了顾祝同本人的一些著述以及昔日同僚、部下对他的回忆文章。这些内容与我以往看到的文史资料截然不同,顾祝同似乎是一个忠厚长者。据他们介绍,顾祝同为人沉默寡言,喜恕哀乐不形于色,有时候莫名其妙被蒋介石责骂,他心里也想得通,领导日理万机,常有不可告人的烦恼,对我发泄,我如申辩,领导岂不更加烦恼。

试问,现实生活中的你我做得到吗?明明不是自己的过错,或者只是一些小差错,撞到心情不好的老板,结果拿你出气,一顿臭骂,你还得陪笑脸。从这一角度来说,蒋介石或许不是一个好老板,但顾祝同绝对是一个好员工。

不过话又说回来,《顾祝同将军纪念集》出于死者为大,想尽办法收入正面材料,不免容易误导读者。比如顾祝同自述,我这个人秉性忠诚朴拙,生平为党国服务,除清廉自矢,认真负责,劳怨不辞外,他无所长,亦无其他嗜好。仔细分析,对蒋介石忠诚不假,清廉不好说,至于没有嗜好就是睁眼说瞎话。1930年中原大战前后,蒋介石曾经批评顾祝同、陈继承、蒋鼎文:“你们这些人,除了刘峙,个个日嫖夜赌,成何体统?”电报原文我不记得,大概意思就是这样。

因此,但凡是人,无论名人还是凡人,都是多面的、立体的。后人评价顾祝同应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避免拨高或丑化,尽量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冯杰


顾祝同,国军中的老资历,老油条和常青树,非一般人可比,颇得蒋介石信任和倚重。

在黄埔系没有占据主导之前,保定系在军方势力非常强势,顾祝同是保定系中的佼佼者,也带动了一批保定系的发迹。

1922年之后,年轻迷茫的顾祝同选择投奔孙中山,并结识了蒋介石。两个人一见如故,并开始了后来几十年的合作生涯。之后,在东征,北伐运动,中原大战中,顾祝同的表现相当优越,攒够了晋升的资本,也获得了军中的资源和认可。

最重要的是,顾祝同在1936年西安事变中表现出的冷静和对蒋介石的忠诚,得到了老蒋的极大信任,连宋子文也对他佩服之极,从此被引为心腹,地位一时无两。

不久之后,蒋介石把经略西北的任务就交给了他。1937年1月5日,顾祝同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主任,坐镇潼关,指挥善后事宜,颇有虎视一方的架势。

抗战期间,顾祝同统领一方,担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参与决策,做出了贡献。1945年,是顾祝同人生履历的巅峰。

蒋介石命令何应钦和顾祝同,飞回南京,参加中国战区接受日军投降的仪式,并受理日本侵华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茨的投降,国军中不少人非常艳羡和嫉妒。

顾祝同一生追随蒋介石,为人持重,关键时刻总能选择对,参与了近代历史上许多重大的事件。顾祝同虽然没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之上,但也颇有几分忠义,能力也是同时代的精英。1987年1月17日,顾祝同因病去世,享年94岁,也算是善终。


秦右史


顾祝同(1893一1987)。字墨山,江苏涟水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24年黄埔军校建立。顾祝同担任军校战术教官兼管理部主任。蒋介石邀请顾来军校,认为顾宽诚敦厚、忠心耿耿,对其非常信任。

由于在广州粤军中与蒋的交情,顾祝同从此走上发达之路。成为蒋黄埔嫡系的重要成员,五虎将之一。

北战战争中,任粤军第三师师长,率军北上,在龙潭战役中,歼敌三万人,27年升任第九军军长。这年冬季,顾奉命组织对抗演习,蒋介石特意赶去参观。演习结束时,突然有人发射实弹,打中顾身上,击中衣袋中一块银元,可谓命大福大。顾又舍身救蒋,使蒋从心里与其更近了一步。

1941年,顾祝同参与策划皖南事变。下令围歼新四军。新四军除两千佘人突出重围,四千五百余人被俘,其余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谈判被扣压。同室操戈,欠下共产党累累血债。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顾祝同以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的名义受降主官,进驻杭州,接受驻浙江日军投降。并参加了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在南京接受中国战场日军的投降仪式。

在解放战争战场上,顾祝同反共不遗余力,更得蒋信任,担任了陆军总司令。在执行蒋的"哑铃攻势“中,在山东尽折其锐。其后,官越做越大,打仗却一败再败。丢掉大陆后,于缅甸游击又无建树,只有逃回台湾。

顾祝同一生官运不衰,去台后被圈定为替蒋经国保驾护航的"辅国大臣",重登耀位,多次提拔指导蒋经国。去台后任代国防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72年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






周勇华2




顾祝同作为蒋介石的八大金刚和五虎上将之一,自然能力是不差的。在蒋介石的众多高官中,顾祝同的最大特点就是忠勇和可靠。

顾祝同,江苏涟水人。和蒋介石一样,毕业于保定军校。


1920年,在孙中山身边认识了蒋介石,两人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24年,孙中山创建黄埔军校时,顾祝同就是教官。

1924年11月,蒋介石以黄埔军校生为班底,组建了两个教导团。顾祝同任教导二团第一营营长,团长是王柏龄。



在东征时,何应钦的教导一团受到陈炯明的爱将林虎数倍兵力的沉重打击,在最危急的关头,王柏龄逃跑,顾祝同率领教导二团顶了上来,才换来了一场大胜。

东征结束后,顾祝同就被任命为第二团团长。第二次东征后,更是被任命为第三次参谋长兼副师长。在北伐中,他更是凭借军功,被任命为第3师师长。

在第二次北伐时,顾祝同升为第九军军长。这时国民党军中最重要的两支部队就是第一军和第九军,由何应钦指挥。但蒋介石对何应钦已经不太放心,意图重新调整军队干部人选。

蒋介石命令顾祝同的第九军搞一次军事演习,顾祝同却命令下边的黄埔军校生真枪实弹打了起来,蒋介石大怒,要求惩办相关人员。顾祝同心领神会,把两个何应钦的铁杆旅长给换了下去。

事后蒋介石称顾祝同:顾将军宅心仁厚,深知我意。



西安事变时,何应钦命令刘峙和顾祝同分两路向西安进发,武力解决问题。顾祝同私下向宋美龄宣誓效忠,拒绝率兵西进,要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蒋介石回到南京后,对顾祝同的绝无二心、唯命是从、誓死追随深表赞扬。


抗战爆发后,蒋介石任命顾祝同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把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浙江和福建都划归了第三战区。

第三战区除了在抗战中对日军沉重打击外,还发动了臭名昭著的皖南事变。从此顾祝同更加受到蒋介石的宠信,就连他的老上司何应钦也说:顾墨三对蒋公实在是太百依百顺了。



在解放战争期间,顾祝同在山东战场上与粟裕的华东野战军正面交锋。因为74师在孟良崮被歼灭,顾祝同随后被免职。

1948年5月,顾祝同接替陈诚担任国防部参谋总长。但当时因为在国统区政治和经济上的连续大溃败,大局已经无法挽回。

1949年1月,蒋介石被迫下野。但实际上权力还控制在蒋介石手中,顾祝同就是蒋介石最可靠的代理人。

1949年11月29日,刘邓大军逼近四川,顾祝同为了防止机场被解放军占领,亲自率领警卫部队参战。等到第二天蒋介石父子赶到,才一起奔赴台湾。



到了台湾后,蒋介石痛感在中国大陆的失败,运行全面整党整军。他先后剥夺了和自己有二心的阎锡山、白崇禧等人的职务,同时任命了一些年轻的将领担任军官,顾祝同的职务被周至柔接替。

但这并不代表蒋介石不再信任顾祝同,而是让他担任了国防会议的秘书长,这是蒋介石在台湾的最高决策机构。


蒋介石在台湾的所有动作,都是为蒋经国能够上台铺路。顾祝同就是最重要的顾命大臣,他一路都在为蒋经国保驾护航。

蒋介石去世后,也是在顾祝同的努力下,蒋经国才顺利当上了国民党中央主席。托孤重任完成,顾祝同才辞去一切职务,开始安度晚年。

直到蒋经国坐稳位置的1987年,顾祝同才含笑死去,他终于可以去九泉之下见他的大老板了。


新知传习阁


顾祝同,字墨三,1893年生,浙江人。曾就读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军,从此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军人生涯。曾任国军第三战区的司令、参谋总长,陆军总司令、国防部长等职,是国军一级上将。
顾祝同于1922年与蒋介石相识。黄埔军校成立后,蒋介石任校长,顾祝同任军校的战术教官。军校成立教导团时,顾祝同任营长,因作战有功,后升任团长,部队扩编后担任第三师师长。1927年,以黄埔军校学生和教导团为基础的部队改编为第一军和第九军时,刘峙与顾祝同分任两军军长。在北伐、东征、军阀混战中,顾祝同屡立战功,职务一再升迁。
抗战爆发时,身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的顾祝同,根据蒋介石的命令,曾亲自密谋、指挥了惊闻世界的皖南事变,致使叶挺将军被俘,项英等高级将领被害及数千官兵战死的惨痛悲剧。
解放战争初,顾祝同任陆军总司令,在晋冀鲁豫战场被我陈粟大军横扫,被消灭国民党军44万人。1948年,顾祝同调任参谋总长一职,参与、制定及指挥淮海战役,最终国民党军队被歼灭5个兵团22个军55个师共55.5万人。全国解放后,顾祝同败逃到台湾,又先后担任一阵参谋总长兼国防部长、战略顾问委员任副主任等职。
顾祝同在解放战争中,屡战屡败,为何始终获得蒋介石的重用呢?主要有如下原因:
1. 顾祝同自从结识蒋介石后,对其始终效忠,对蒋的命令或意见,从来都是坚定不移地执行,没有异议。
2. 曾与蒋介石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校友,受蒋信任。
3. 了解蒋介石的为人与秉性,从不设立自己的小团体,也从不形成自己的派系。
4. 在西安事变发生后,作为“讨逆”军西路中总司令的顾祝同,对讨伐并不起劲,而是满口赞许宋氏兄妹的意见,蒋介石对此颇有好感。
总之,蒋介石的用人原则必须是忠诚、可靠,不能有反心异志,因此,对屡战屡败的顾祝同始终委以重任就可以理解了。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雲绯文学号:芳绯文学
欢迎点赞和评论

雲绯


在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中,顾祝同是很重要的一员,他是蒋介石的“八大金刚”和“五虎上将”之一。在解放战争中,顾祝同屡战屡败,却一生官运不倒,是军中的常青树,可谓奇迹。
顾祝同曾在保定军校毕业,1922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战争。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北伐大本营的参谋长蒋介石,从此开始了两人数十年的交集。
黄埔军校成立后,蒋介石邀请顾祝同担任中校战术教官。在东征和北伐时期,顾祝同深受蒋介石的信任。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便由一名中校晋升为中将军长。
西安事变后,顾祝同等率大军将东北军和西北军全面包围。在他的压力下,东北军的二十五个师整编成四个军十个师,并调往苏北、皖北、豫南等地;西北军整编为三十八军下的两个师。这样,顾祝同完全将东北军和西北军支解,为蒋介石立下了汗马功劳。
抗战期间,顾祝同任第三战区司令,为排除异己,对新四军发动了皖南事变。
解放战争,顾祝同先后担任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等职。他担任总司令时,指挥山东战役,导致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被歼;任参谋总长时,导致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彻底失败。
逃到台湾后,顾祝同不但没有被追责,反而成了“辅国大臣”,一直被重用,直到1987年96岁时,因病去世。
顾祝同在数十年中,屡战屡败,却是军中常青树,他是怎样做到的呢?

1. 顾祝同对蒋介石的命令是绝对服从

顾祝同对蒋介石绝对服从,哪怕是他已认为蒋介石的命令有瑕疵。如在孟良崮战斗中,对张灵甫提出由他自己吸引共军,再由国军实施反包围的“中心开花”战术。顾祝同是有顾虑的,担心若增援部队不能按时到达,七十四师就有被歼的可能。但他看到蒋介石已同意,便默不作声。最终,增援部队始终未到达,导致七十四师被歼。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中,不少将领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但顾祝同都以“总统的命令,不能违背”为由而拒绝采纳。

2. 不建立自己的派系

顾祝同对蒋介石的秉性十分了解,不能自立山头。顾祝同怕被蒋介石怀疑自己有异志,多次拒绝部下要求自己建立自己的派系做法。他说到:委员长要我干一天就干一天,不要我干就不干。千万不能有建立小团体的想法。否则,你们就是害我了。

3. 忠诚

顾祝同对蒋介石言听计从,而且特别忠诚。特别是1949年底,解放军直逼重庆。顾祝同怕机场失守,蒋介石无法逃脱,便将自己的指挥部设在“美龄号”专机上,亲自指挥警卫部队顽强抵抗,直到次日凌晨,蒋介石赶来。此事令蒋介石非常感动。
在辅佐蒋经国继位期间,顾祝同遵照蒋介石的意旨,尽心铺路、辅佐,可谓全心全意。
正因如此,国民党高级将领顾祝同虽然指挥能力低下,却始终能成为军中的常青树。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当年评四十三名战犯的时候,顾祝同可是排名第6(前5是蒋介石、李宗仁、陈诚、白崇禧、何应钦),此人的资历和地位可见一斑。

现在官方史料对这个人评价不高,这是肯定的,当年在中央苏区搞“绥靖”,他弄得苏区死难80万人,整个赣南闽西“无不焚之居,无不伐之树,无不杀之鸡犬,无遗留之壮丁,闾阎不见炊烟,田野但闻鬼哭”。

之后的皖南事变,罪魁祸首也是他。

不过顾祝同对蒋家王朝表忠心到是一把好手,“西安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却任命顾祝同为讨逆军西路军总司令 (东路军总司令为刘峙)。准备讨伐张学良、杨虎城叛军。(国民政府内部有些人估计巴不得老蒋出事)

宋家肯定不干啊,宋美龄让顾祝同不要干,顾祝同慌忙应允,他向宋美龄立誓道“祝同对委座绝无异心”。

结果这个老滑头,人家刘峙突飞猛进,他在南京拒不就职协助孔祥熙、宋子文策划和平营救蒋介石的活动。

事情完了,他自然也又上了老蒋的法眼,老蒋马上任命他为总司令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

抗日战争的时候嘛,平心而论,他确实是有贡献的。但内战中他的表现嘛,确实不怎么样。

不过他对蒋家王朝忠心,后来还被蒋介石给“托孤”辅佐蒋经国,1987年去世,算是善终。


国史拾遗


烟酒阁大学士国军将领系列二:陆军上将、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顾祝同。

顾祝同(1893-1987年),字墨三,外号“假面佛”。江苏省涟水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南下追随孙中山。

与蒋介石相识后,衷心耿耿,唯命是从,是蒋八大金刚之一、五虎上将之“忠将”。协助蒋筹建黄埔军校并任教官,在东征北伐、军阀大战中奋勇作战,立下汗马功劳。

在西安事变中违背何应钦出兵西安命令,听从宋美龄、宋子文指示,全力支持和平解决。被蒋介石大加赞赏,升为陆军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

抗战时顾祝同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后掌管三个战区之多,指挥国军在沦陷区江苏、浙江、福建一带作战。

抗战胜利后任陆军总司令、国防部参谋总长,指挥各绥靖公署国军。1949年蒋介石下野,继续依靠顾祝同掌握军队,与桂系抗衡。

顾祝同虽然为军事最高指挥官,但是没有自己派系私党,做事相对公平,并关照能打仗的将领,尽量为有能力的将领开脱。

去台湾后任代国防部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等职。其后成为蒋介石“托孤大臣”,辅佐蒋经国。1987年1月17日在台北去世,终年94岁。




顾祝同毕业保定军校后,担任黄埔教官。投靠保定学长蒋介石,参加两次东征,得到迅速提升。

顾祝同(1893-1987年),字墨三,江苏淮安涟水人,外号“假面佛”。顾祝同自幼入私塾学习7年,长于书法字画、工词赋。

1909年入县高小,次年考入陆军小学。武昌起义后,加入少年炸弹队。1914年入湖北军官预备学校,毕业后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以优异成绩毕业。

1920年7月,顾祝同南下投奔孙中山。1922年1月,顾祝同与蒋介石相识,叙及蒋介石1906年毕业于保定军校,是顾的师兄,双方一见如故,引为知己。

几天后蒋力荐顾为上尉副官兼军士教导队区队长。顾祝同铭感蒋介石知遇恩深,从此数十年鞍前马后,荣辱相随。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陆军军官学校,蒋介石出任校长,顾祝同参加筹建并任军校战术教官兼管理部代主任。






11月黄埔学生军为骨干组建军校教导团,顾任教导团第2团营长。1925年2月,校军参加对陈炯明的东征作战。

顾祝同率团在淡水、棉湖等攻城战役中,奋力苦战,开创校军以少胜多的先例。8月成立国民革命军,校军为第1军,顾祝同任第1军第2团参谋长。

9月初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顾祝同率部担任惠州正面攻坚任务。顾祝同身先士卒,编组敢死先锋队,冒着猛烈火力终克惠州城,战后升任第1军第3师副师长。




北伐开始后,顾祝同战功卓著,升任中央军第9军军长、军委会委员,逐步为蒋介石倚重。

1926年6月,蒋介石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7月誓师北伐,顾祝同留师潮梅守备后方,并成功击溃周荫人部,因此升任3师师长。

扫清后,顾祝同部随第1军开赴北伐前线,协同中路军攻克南京。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政府相庭抗理。

5月蒋介石决定继续北伐。顾祝同击溃张宗昌军,克复安徽滁县。6月在江苏宿迁、山东郯城重创孙传芳,升任第2纵队总指挥,领军进击鲁南。




宁汉战争开始,蒋介石令北伐军转进扬州西征讨唐。8月蒋介石通电下野,孙传芳率部乘机反攻,袭占龙潭,顾祝同部南下增援获胜,升任嫡系第9军军长。

1928年1月4日,蒋介石复职,顾祝同被推选为军委会委员。3月蒋介石整军再度北伐,顾祝同的第9军担任攻打充州的主力。

顾祝同在鲁南作战中,颇有斩获,并在此后的领兵作战中,不乏战绩,渐为蒋介石所倚重。






军阀大战中,顾祝同以奇袭一举突破冯玉祥西北军防线,夺占归德升任洛阳行营主任,主政西北。

1929年1月,蒋介石借“统一告成”,提出“编遣”,实际为削夺地方军事实力。

这自然引起激烈反弹,蒋介石中央军与阎锡山、李宗仁、冯玉祥等各派军事力量的矛盾激化,开始长达五年之久的军阀混战。

蒋桂战争爆发,蒋介石在分化收买同时,调动重兵压境,顾祝同奉令率军由蚌埠西进武汉。

4月蒋桂战争结束,蒋介石控制两湖,顾祝同接替鲁涤平任武汉卫戍司令长官。10月升第1军军长。

1930年5月, 中原大战爆发,顾祝同为陇海线右翼总指挥,他采用奇袭行动,一举突破冯军防线,夺占归德。

战后顾祝同升任第16路军总指挥、洛阳行营主任,自此掌管西北军事大权。


图为新桂系军事领袖白崇禧。

顾祝同剿灭石友三、进攻苏区和福建第19路军,为蒋介石在军事上杀伐,获得飞黄腾达。

1931年5月,顾祝同调任国民政府警卫军军长兼第1师师长。该军是蒋介石的近卫军,装备精良,军事训练以德国军事操典为范。

7月石友三河北举兵反蒋,蒋介石令顾祝同任南路集团军第2军团总指挥,率警卫军及第1、2、3师北上讨伐。

顾祝同不负众望,再建战功,消灭石部6万余人。11月顾祝同当选为中执委员,12月调任江苏省政府主席。

1933年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进行第5次围剿,顾祝同任主力北路军总司令,率5个纵队进剿,遇到红军激烈抵抗,一无所获。

爱国将领李济深、蒋光鼐等在福建发动反蒋抗日的福建事变。顾祝同率第3路军协同入闽军进入福建作战,闽变平息后,顾祝同返回江西作战。




顾祝同升任四川行营主任,遵循蒋介石命令,借追击红军为名,布置中央军势力进入西南诸省。

蒋介石在围追堵截红军的同时,心里还有另一个算盘:虽然名义上统一了,但中央所能影响的仅限东部江浙几个省而已,桂、湘、川等地中央势力还不能到达。

1935年11月初,蒋介石在重庆成立四川行营,以加强围追堵截红军为由,染指川政。顾祝同调任四川行营主任,统一指挥西南各省军事及地方绥靖事宜。

蒋介石此举,等于在西南各省地方势力都归属四川行营节制,顾祝同又立了大功。后调任贵州省政府主席兼省保安司令,一时甚为风光。


西安事变爆发后,顾祝同顶住顶头上司何应钦压力,坚持和平解决事变,终于牢固了在蒋介石心目中的地位。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张学良、杨虎城软禁了军委会主席蒋介石,民国政府内部顿时一团混乱。

何应钦出任国民军代总司令,他任命顾祝同为讨逆军西路军总司令,刘峙为东路军总司令,要求迅速进军西安,同时派空军轰炸西安。

宋美龄认为此会威胁到蒋介石的生命安全,她迅速约见顾祝同,要求他不要执行何应钦向西安进军的命令。

顾祝同原来一直受到蒋介石的恩宠,但北伐时攻打蚌埠一战,使蒋介石对他改变了看法,转而扶持刘峙。现在蒋夫人亲自相求,他向蒋夫人立誓:“祝同对委座绝无异心” 。

在刘峙挥军急进西安之时,顾祝同寻找借口不到职。正当何应钦要更换司令官时,26日张学良互送蒋介石到南京。

顾祝同此举再次赢得蒋介石绝对信任,立即提拔为陆军总司令兼第1集团军总司令,为顾祝同取代何应钦创下基础。




多次受顾祝同关照的整编25师师长黄百韬。

顾祝同担任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不搞自己的派系、私党,做事亦相对公正。多次照顾会打仗的将领,为他们开脱。

顾祝同尽管不培植私党,但他的老乡观念、同学观念还是很浓厚。他对王敬久、王仲廉、冷欣、韩德勤、方先觉等同乡的提拔尽心尽力。

他的子弟辈如顾希平、顾锡九、顾心衡、顾新葆、顾祝 君、顾祝荣、赵锡田、王连庆、也都是他培养起来的。

顾祝同对能够带兵打仗的将领非常照顾,即使其犯了军纪,也常从轻处理。如对无派系无靠山的黄百韬,认为他是个能打仗的人才。在处理黄百韬救援张灵甫不力的事情上,刻意为黄开脱。



抗战开始后,顾祝同任第3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淞沪会战。后留在沦陷区指挥3、7、9战区(江苏、浙江、福建)在敌后作战。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20日军委会将全国划分为五个战区,上海方面的作战指挥归属第三战区,顾祝同为副司令长官,负责实际指挥作战。

国军在吴淞、浏河、江湾、庙行、牛行、宝山、罗店等纵深各线与日军血战,粉碎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鬼话。

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后,国军撤出上海。顾祝同奉令以第三战区一部兵力退至南京,归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指挥,组织南京保卫战,其主力向芜湖、宣城方向转进。

南京失陷后,顾祝同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兼江苏省主席、第24集团军总司令等职。管辖江苏、浙江、福建、皖南等省区部队与日军作战。




第三战区部队一直处在敌后作战。顾祝同采取稳定内部,保存实力,持久防御的方针,在指挥中央军作战的同时,也充分利用杂牌军力量,团结抗战。

顾祝同第3战区参与、协作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皖南冬季攻势、淞沪皖边区作战、福州攻略战、萧山诸暨战役、闽海战役、浙东战役和策应长沙会战等各战役。

指挥所部打击、牵制了大量日军,甚至一度率军逼近上海,在沦陷区有力配合了主战场的对日作战。

但是顾祝同受命发动皖南事变,伏击北渡抗日的新四军,兄弟相残,为自己脸上抹下大大的黑墨,欠下血债,受到全国人民的声讨。

1945年1月顾祝同升任军委会赣州行辕主任,指挥第三、七、九等三个战区。

1949年9月,日本战败投降,蒋介石电令顾祝同为第三战区受降主官,负责办理辖区内日军投降及遣俘事宜。

后随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飞回南京,参加中国战区接受日军投降仪式,接受中国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的投降。





解放战争中顾祝同竭尽心智,发起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屡败屡战、疲于奔命。

1946年1月,第三战区撤销,顾祝同调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撤销军事委员会,成立国防部。顾祝同升任国防部首任陆军总司令。

6月蒋介石挑起全面内战,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军。调顾祝同兼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负责指挥中原作战。

顾祝同采用“活动堡垒”、“分区隔 离”、“竭泽而渔”,来对付中野。结果中原解放军巧妙地避其锋芒,大踏步后退,分东西两路迂回侧后,大量消灭了国军有生力量,让顾祝同的分进合击计划落空。

1947年3月,蒋介石的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郑州绥靖公署改为陆军总司令部郑州指挥所。顾祝同坐镇徐州,重新配置兵力。

将所辖24个整编师60个旅共45万余兵力,分为三个兵团,采取加强纵深,密集靠拢、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方针,发动沂蒙战役,攻势锐猛。

华东、华北两野战军则分兵钳制,中间突破,声东击西,穿越沂蒙,北赶莱芜,连续击破顾祝同发动的三次攻击。

粟裕还在孟良崮全歼了王牌军整编第74师,最后包围了郓城。顾祝同苦心谋划的山东重点进攻彻底败北了。


1948年国共最后决战到来,顾祝同奔波于各战场。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在蒋介石直接干预下,国军兵败如山倒。

1948年秋,蒋介石撤销郑州指挥所,设立徐州剿总司令部,刘峙为总司令,顾祝同调任国防部参谋总长。

10月临危受命,制定挽救败局的全盘计划,并以参谋总长身份,亲自指挥武汉、徐州两大军事集团的军事行动。此时辽沈战场正在鏖战,锦州告急。

顾祝同飞沈阳督战,但败局已定。11月初,国共在淮海地区展开大规模决战。顾祝同奉令到徐州督战,他按照蒋介石的方案,呕心部署,将全部精锐兵团集结徐州,准备决一死战。

但刘峙只顾敛财,根本不顾部队死活。结果他所指挥的军队被华东野战军分割钉死在徐州、宿县、蚌埠三点上,转动不得,让解放军“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最后生擒了杜聿明将军。

到1949年1月初,顾祝同直接指挥的主力部队,基本被消灭。


国共和谈破裂,解放军渡江南下。顾祝同受命组织广东、两广及西南军事,作最后挣扎抵抗。

1949年4月,解放军开始渡江南进,直取南京。顾祝同和何应钦等军政要员离开南京。

7月蒋介石在广州组织非常委员会,重新委任顾祝同为陆军总司令,组织粤桂防线。

10月中旬,广州解放,顾祝同随蒋介石飞重庆指挥西南军事。12月,蒋介石特任顾祝同为西南军政长官,胡宗南副之。

负责指挥国民党在四川、云南、贵州、 广西等省的残余部队。解放军攻入四川、重庆,顾祝同所指挥的西南军队也土崩瓦解了。


1950年3月,西昌解放,国军在西南的军事彻底失败。顾祝同离开大陆飞赴台湾,出任代理国防部长,继续执掌军权。

其后顾祝同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任“国防会议秘书长”、“战略顾间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是大陆去台后极少数还受重用的将领。

1972年7月, 79岁高龄的顾祝同任蒋介石“总统府陆军一级上将战略顾问”。次年5月,82岁的顾祝同与何应钦一起访问金门、澎湖诸岛,一路谈笑风生,不亦说乎。

来到金门时,顾祝同兴致勃勃地手举高倍望远 镜,望向大陆对岸。顾祝同顿时沉默下来。他凝视望远镜里的大陆对岸,沉默不语。

蒋介石晚年选定蒋经国为接班人,并圈定顾祝同为“托孤大臣”。顾祝同不负重托,经常提携、点拨蒋经国,使其在政治上迅速成长。

1985年8月,顾祝同患脑微血管栓塞,从此卧榻不起。1987年1月17日凌晨,终老于台北三军总医院,终年94岁。


对顾祝同的盖棺论定:第一:顾祝同有相当的军事能力,是合格的参谋总长人选。

从顾祝同战争经历来看,顾祝同确实有相当的军事能力,并非像陈诚、刘峙之流。在早期北伐和军阀混战期间,虽有蒋介石照顾因素,但其从底层军官一直到军长,是依靠军功一步步升上来的。

顾祝同抗战中能以三战区之兵力,游击在东部日战区,长期牵制日军重兵,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蒋介石更不会让其指挥三个战区之多。

解放战争期间,顾祝同在苏北以密集靠拢、稳扎稳打的战术,给华野造成极大的压力。而国军内部评论说:华东国军的最高指挥官,是一任不如一任。

顾祝同制定的军事计划,算是上乘完美,但多受蒋介石临时随意的更改。部队也因派系原因,阴奉阳违,保存实力,这种环境下,再好的军事计划都是废纸。


第二:国军内部有三各半派系:陈诚、胡宗南、汤恩伯。何应钦和顾祝同比较低调,算半个派系。

蒋介石曾对何应钦说:“敬之啊,你身兼数职实在忙不过来,保个人任军政部长吧。”何应钦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说能忙的过来。

不久蒋介石旧事重提,何应钦才发现蒋要拿走他当了14年的军政部长,便坚持保顾祝同接任。

但陈诚仍然当上了军政部长,后来又出任东北行辕主任,打压何系将领杜聿明、陈明仁、陈玉章等。所幸顾祝同后来当上了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

顾祝同原本是何应钦的四大金刚之一,出于对蒋介石的顾忌,何、顾一直没有明显的派系,但杜聿明、关麟征、邱清泉、郑洞国是何系大将。何失去兵权后,这些将领都受顾祝同关照。

顾祝同对无派无靠山的将领,但是能打仗的也颇多照顾。如第7兵团司令官黄百韬,是国军著名无派系、无靠山猛将,顾祝同对其一直提携。


左为顾祝同,中间为何应钦,右为白崇禧。

第三:顾祝同懂军事不关心政治,没有派系,一心效忠蒋介石,是蒋介石最信任的军事将领。

蒋介石的心腹爱将:陈诚掌政治,宋子文掌钱财,顾祝同掌军事。

军事是蒋介石的起家之本,对于白崇禧、何应钦之流,蒋是绝对信不过的,虽然两人身为国防部长,指挥作战权参谋总长顾祝同的。

顾祝同没有政治野心,对蒋唯命是从,他的任务就是认真制定作战计划、亲赴前线督战和执行、失败,再制定作战计划...周而复始,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毫无怨言,从不放弃。

顾祝同从来不反驳业余军事家蒋委员长的指令,无论对错执行到底,这与贪财懒惰的刘峙、骄奢无能的胡宗南形成鲜明对比。蒋介石临死前将蒋经国托付给顾祝同,足见其对顾祝同信任。


烟酒阁大学士


顾祝同,字墨三。生于1893年,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江苏省涟水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毕业。隶属于许崇智嫡系出身。随后投靠蒋介石,从师长,到军长,再到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可以说,顾祝同属于国民党实力派。也是蒋介石倚重的心腹干将,是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在国民党军中素有“军中圣人”之说。是国民党军中少有的官运亨通之人,也是国民党政坛的不倒翁。

在蒋介石的黄埔系高级将领中,何应钦地位最高,应该是仅次于蒋介石的、而陈诚权势最大,发展的最好,有小委员长之说,也有自己的嫡系部队,也就是大家共知的土木系。而顾祝同就属于第三位了。顾祝同以东征陈炯明起家,在1927年34岁的顾祝同担任第9军军长兼第3师师长,起家部队第3师是蒋介石中央系的嫡系之师。从中校教官跃升为中将军长顾祝同就用了三年,从此之后,顾祝同就是和蒋介石彻底地捆在了一起,顾祝同最大的特点就是唯委员长马首是瞻,明明知道蒋介石是乱命。也一样是奉性到底。在辽沈战役的时候,顾祝同在沈阳让卫立煌出兵辽西 。解救廖耀湘。卫立煌拒不执行,顾祝同说是奉总统之令,顾祝同就是反复强调一句话:“总统的命令,不能违背。”卫立煌让顾祝同签字确认,顾祝同不敢只是苦劝。卫立煌道:你是三军总长。这个决定你做不了主吗,如果做不了,你当三军总长干啥,顾祝同讪讪而退。

在1935年,国民党军首次进行军衔评定和晋封,顾祝同被授予陆军二级上将,仅次于何应钦和刘峙。可见蒋介石对顾祝同的重用,在西安事变中,强烈反对武力解决西安事变,拒不执行何应钦的命令,事后,蒋介石对顾祝同甚厚。抗日战争期间,担任第9集团军总司令、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管辖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以及福建和浙江两省)大概有八年之久。但顾祝同在同日本的作战中,没有指挥过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其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唯一“出彩的战役”就是在皖南战役中俘虏了叶挺。抗日战争结束以后,1945年国民党设立国防部(何应钦任部长),任命三军军种司令,52岁的顾祝同出任陆军总司令,与海军总司令陈诚、空军总司令周至柔并列为军方的三巨头。

虽然在抗日战争里不出力,但在同共军做战却是积极向上,但无奈本事不济。在1947年顾祝同下辖指挥两个兵团共60个旅(师)45万余人进攻华东粟裕,但把王牌七十四师送给了粟裕,成就粟裕一生最出彩的一仗。在同年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顾祝同奉命堵截。顾祝同认为刘伯承必走沙河,于是派21师堵在沙河,一旦刘伯承过沙河立即截杀,顾祝同还不放心,又派了一个团就在沙河边上监视,但蒋介石得知以后,认为刘伯承不能走沙河,蒋介石作为三军总司令居然给一个团长下令。让其撤走。但刚刚撤走,刘伯承就到了,大军顺利渡过沙河,而且沙河水位突然暴涨,21师眼睁睁看着刘伯承扬长而去。而事后蒋介石对顾祝同严加斥责。顾祝同虽然委屈,但也愿意替委员长被黑锅,其实吧也真算顾祝同倒霉,他所遇见的粟裕刘伯承都是一等名将。是他们对手的国民党还真没有。

1948年,顾祝同转让三军总长,辅佐蒋介石处理全国战局,但国民党民心丧失,兵变如山倒,顾祝同虽然呢能力不错。但也无法挽回国民党的败局,1950年顾祝同前往台湾,就此落寞。1985年去世,终年94岁。

顾祝同与何应钦一样,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何应钦是因为蒋介石的防范和戒备,顾祝同没有则完全是故意的,以此向蒋介石表示忠心。但就军事指挥能力而言,不如卫立煌,汤恩伯,关麟征。依靠早年的战功、以及以后的资历而做到军中首位。但顾祝同在政治是玻璃球,很圆滑。不党不群,无派无系。因此上说,蒋介石对何应钦是既重用又防范,对陈诚和顾祝则是绝对信任的。而且在蒋介石在临终之际,在军事上完全委托顾祝同帮扶蒋经国,可见,蒋介石对顾祝同的信任和重用。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