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蘇聯級戰列艦的型深是多少?為什麼戰列艦的吃水部分比水面多?

一生忠麥


蘇聯級戰列艦並未建造完成。

蘇聯級戰列艦是蘇聯於二戰前夕設計製造一級戰列艦。是斯大林時期設計的戰艦,該級別的設計計劃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期提出,但從來沒有服役過。最初計劃建造該級別15艘戰列艦,並計劃於1947年完工,使之併成為蘇聯海軍主要的攻擊力量。

1940年開始建造四艘該級艦,分別是:蘇聯號,蘇維埃俄羅斯號,蘇維埃白俄羅斯號,蘇維埃烏克蘭號。

日本大和號戰列艦

如果該級艦建造完成,那就是當時除了日本大和級戰列艦之外最大的戰列艦,但二戰之後,改計劃浪費的資源,對當時的蘇聯經濟是極大的負擔。此外,在二戰中證明真正海上霸主已經從戰列艦轉向了航空母艦,所以即使完成了也無法將給蘇聯帶來任何實際上的好處。於是在1950年,該級艦被全部解體。

正在右舷齊射的美國海軍衣阿華號戰列艦_(BB-61)

戰列艦是裝有厚重裝甲和大口徑主炮的大型軍艦,是人類創造的最龐大和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是大艦巨炮主義時代的極致產物。就以最初的風帆戰列艦舉個例子。

風帆戰列艦是一種大型的木質帆船,在其上裝有50門以上甚至上百門不同口徑的火炮,最典型的是裝有74門火炮的船型,船上有700名船員,吃水量達到1630噸。在一戰期間更是出現了大和號等排水量達到60000噸的鉅艦。

威斯康星號戰列艦(BB-64)

吃水深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1、裝備有多門大口徑重型火炮;2、不只是全鋼製的船身還有加厚的防護部位;3、為了保持航速本身攜帶的大馬力蒸汽機和鍋爐;4、船員數量以及船上的各種生活物資及設備。


鼎盛成寧


軍迷中瞭解蘇聯級戰列艦的人並不多,在1939年5月定型的標準排水量59150噸滿載達到65150噸、最長269.4米、水線處長260米、最大寬度38.9米、水線處寬36.4米、滿載狀態下吃水10.4米、型深是16.7米。從紙面數據上來看甲板之下露在水面上的側舷僅有6.3米,而水下部分多達10.4米,可見它就是藏在水下的龐然大物,巨大的水下部分只有在船塢裡可以看到,露在水面上的部分就是優雅的戰列艦輪廓。

而家喻戶曉的日本大和級戰列艦標準的排水量65000噸、滿載排水量72810噸,最長263米、水線處長256米、甲板最寬寬38.9米、吃水10.4米、型深是17米。可見大和級的水下部分比蘇聯級還要大一些,同樣作為超級戰列艦兩者在尺寸設計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日本要求的戰艦幹舷還要更高一些,這是為了適應太平洋尤其是西南太平洋多發的熱帶風暴,為了加強戰艦的抗浪性而增加了幹舷高度。

而吃水部分為什麼設計的這麼多呢?其實蘇聯設計人員也不想這樣,蘇聯軍艦活動的波羅的海、黑海、白海、巴倫支海都是較淺的海域,船隻吃水過大隻會帶來使用上的不便,著名的甘谷特級戰列艦就在二戰期間多次擱淺在波羅的海海域,相比之下的日本海軍就沒有這些顧慮了,因為太平洋是足夠寬廣深邃的戰場。大吃水也是明顯的優勢所在,根據阿基米德浮力定律不難理解,船隻體積重量一定時排水量越大儲備浮力就越大,而水下部分的多少就決定了儲備浮力的大小,很明顯把水下部分設計的更大會明顯提高船隻的抗沉性。

此外,巨大的水下部分更方便設置防魚雷裝甲帶,而且水下部分也是炮彈難以擊中的部位,將更多的部分隱藏在水下有助於提高戰列艦的防禦能力,因此各國技術人員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都會盡可能的提高水下部分的體積。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戰列艦都是這樣,在地中海活動的意大利海軍就偏向於吃水較淺的戰列艦,維內託級戰列艦吃水僅有8米,原因就是地中海太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