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農村老話說“街頭一席地,勝種十畝田”有什麼道理嗎?

農人解說


農村老話說:“街頭一席地,勝種十畝田”有什麼道理嗎?

農村的老話和俗語真是包羅萬象,有關於農事,天氣,為人處事等方面,每句老話通俗易懂,都是老一輩人流傳下來的寶貴經典,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街頭一席地,勝種十畝地,單從字面上講,街頭是指在鄰靠大街交通方便或地理位置重要的街口有個像席一樣的小地方,即便做個小買賣的收入,要比你辛辛苦種十畝田的收入要強得多。

老人們流傳下來的俗語,講得都是大實話。這句話放到現代來說,可以說一語道破,百分之百中獎。

在經濟快速發展商品化的今天,全國房價物價看漲不跌,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在地理位置重要的大街地段或馬路邊上有片地方,那真是香勃勃,升值了,城市的徵用拆遷補償是“寸土必金”每平米上萬元都不是問題,靠拆遷一夜暴富的數不勝數。

在人流熱鬧的大街,即使擺個水果灘,開個小吃店等小生意,一年能有三.五.八萬的收入,做生意的門道,地理位置是決定成功的先行官,即使你做生意在有能力,把你的門市放在人煙稀少的偏僻地段,照樣失敗,所以說交通方便人流熱鬧的地段是黃金地段。


即便不做生意,靠租房,一年也有不扉的收入,一次性投入,永久受益,汗澇保豐收,岀租屋成了聚寶盆。

農村的大街路口或大路邊有片地方,也值錢了,你想想,緊靠大街或大路邊上有片宅基地,蓋房進料或秋天五月收穫莊稼都非常方便,農村人炫富想法大,大街大道蓋的樓房能顯示主人的能力,博得路人的眼球和羨幕。在大街開個小門市或其它小生意佔絕對的優勢。


說說種十畝田的收入吧,種地起早搭黑,風吹日曬辛苦不說,種十畝地,一年兩季小麥玉米,除去種子化肥收耕,澆地等成本,每畝純收入有七八百就不錯了,這還是風調雨順的年景,還不計人工成本,那十畝地就是七八千的收入。

兩種方式一比較,就知道話中的內含,大家對這句老話有什麼好的理解方式嗎?


生活就是五味醋


農村老話說“街頭一席地,勝種十年田”,有沒有道理?

街頭一席地,勝種十年田。從字面上看,說的是街頭隨便擺個小攤,都比你種地強。這句話說的有沒有道理?小夥子覺得非常有道理,這是大實話,大家怎麼認為呢?


現在是經濟社會,社會繁榮離不開商業體系。在我們農村你會發現,身邊做生意的大多都比種地強,就算在大街上擺攤賣個水果,也是有車有房的。反觀我們這些種地的,辛辛苦苦大半年,還不如人家一個月的收入。

所以很多人在農閒時候,都會選擇出去打工賺錢貼補家用,如果種地可以的話,誰會捨得妻兒出去打工啊。尤其是這幾年糧價的下跌,農民種地就更沒有優勢了,而且你會發現,在我們身邊的有錢人大多都是做生意的,真正種地致富的例子很少!所以說種地的不如做生意的。



現在已不是小農時代了,農民想要種地發財,除非大規模科學種植,單打獨鬥的小規模種植已經沒有優勢可言了!所以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種地,有點資本的都想做生意!

我是賣柚子的小夥子!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轉發!


賣柚子的小夥子


農村老話“街頭一席地,勝種十畝”,有沒有道理?



這句老話自古以來皆能用,大實話,而且是確實有道理。“街頭一席地,勝種十畝田”說明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宗元簡單分析一下:

一、在發達地區,可以說是“寸土寸金”!比如城中村拆遷補償款,去年太原市區一舊村改造拆遷,每一位農戶補償款為600多萬,這是農民種地近200年的收入,十畝地一年賺三萬燒高香了,可見街頭這一席地的價值。


二、街頭一席地,可以蓋房子做小買賣,主要是街裡的人流量大,人口居住密集,消費多,營業額大,能賺錢。一般街頭店鋪每年賺十幾萬塊錢沒問題,勝比頂烈日冒嚴寒種植幾十畝地。

三、街頭一席地的位置好,蓋上房子出租都可以,不用勞動,坐享其成。農民種十畝地,目前糧食價格低,基本是農民種地不賺錢的。



總之,農村老話都是祖祖輩輩經過貼身體驗總結出來的經典語錄,這也是需要的沉澱,都有一定的道理!關注宗元!🙏👍🙏


三農一姐


農村老話說“街頭一席地,勝種十畝田”有沒有道理?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這是古代形容經商的老話,我認為有一定道理。

在 明清之際,中國人就逐漸衝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織布”的傳統觀念,形成“家有良田萬頃,不如日進分文”、“街頭一席地,勝種十畝田”的意識。從古代就可看出,一個人要想富,光靠種田是很難達到的,必須要通過經商才能成就家業!大家一定還記得《喬家大院》裡那些家大業大的晉商,還有江浙一帶富的冒油的浙商及寧波商幫……等等,他們哪個不是通過經商而發達起來的!

“街頭一席地”按照現在的話,就是說在熱鬧的城鎮上有房產,我們再看看當下社會,假如你在鬧市有房產會是什麼情況?

第一,先不說那些城中村,通過政府徵地拆遷補償“一夜暴富成千萬富翁”,就是一些小縣城城郊,一旦有地被徵用,那就是大大的鈔票啊,比你在深山裡種幾百畝地都強。

第二,就算不拆遷,如果你在鬧市街頭有席地,如果你會經商,隨便開個什麼店都強,因為位置就擺在那。假設你不想經商,你租出去,每年吃租金就夠你享福的啦。

第三,雖然現在農村也有成功的。比如,承包山地種植藥材或養殖什麼等,但真正成功的畢竟是少數人,這些人也值得我們學習。但在這個社會,怎樣都比不過在鬧市街頭有處房產啊。

“街頭一席地,勝種十畝田”這句老話,道出了最低層農民的苦,每日背朝黃天的幹活,到頭來卻比不上天天玩著吃租金的城裡人,農民苦啊!但話又說回來,人的出生是不能選擇的,我們能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最大的幸運。所以不是每個人都會在鬧市有房產,大多數人還是生活在農村裡。我們無法選擇出生,但我們可以通過自己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我們成功後,同樣可在鬧市買房產。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如果大家喜歡或想了解更多農村見聞,請關注我的頭條號“閏土說農”,同時歡迎積極點評、留言或私信!謝謝!





閏土說農


農民的田地,雖然不是商品,但是也有價值的。這就好比,同樣一塊石頭,放在菜市場可能無人問津,但把這塊石頭放在寺院,那它就是無價的。當然,同樣的一塊地,在農村的田地與在街頭的田地的所創造的利益也有差異。

那麼,農村老話“街頭一席地,勝種十畝田”有什麼道理嗎?

農民在農村裡種植十畝田的水稻,按照現在農村水稻的收購價與產量折算,一斤水稻的收購價也就1.2元左右,一畝田的水稻畝產最多也就1500斤,也就是說,將十畝田的水稻全部賣掉,農民也只能獲得接近2萬元的收入。

但是,對於街頭的一席地而言,其價值會翻上一番。街頭的一席地,可以打造成一個門面,用來出租給商戶或自己經營都是可以的。假如將街頭的一席地裝修成門面出租給商戶,那麼每年的租金起碼在3萬元左右,假如地段好的街頭,其租金會更高。

再者,土地的徵收價格被分為三等,即城市土地,城市郊區土地和農村土地,這三種土地在徵收時,其價格大不相同。一般而言,城市土地的徵收價格高於城市郊區土地,城市郊區土地的徵收價格又高於農村土地。

按照普通農村土地徵收時一畝1.7萬的補償款來看,街頭的一席地的徵收補償款也許接近於1.7萬元,也許會更高。故而,農村老話“街頭一席地,勝過十畝田”是很有道理的。


贇子曰


農村老話說“街頭一席地,勝種十畝田”,有沒有道理?傳統的封建社會最早一直是以農耕經濟作為經濟主體,最初國家是抵制商品的經濟發展的,重農輕商的思想一直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最早人們的思想是要想富,男子耕田女織布,一直到明末清初才有所改變,開始重視起商業商品經濟的作用。

街頭一席地,可以代指街頭擺攤做買賣的地方,也可以代指經商的行為。一個是名詞,一個是動詞。

勝種十畝地,這句話的含義有兩方面解釋,一個可以解釋為做買賣的收入要大於農村種十畝地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解釋為如果在街頭能有一個擺攤做生意的地方,那麼要比種十畝地的效益還大。

兩句話,我論從哪個方面論證都證明了經商擺攤做生意要比農業種地收入要高,所以現代社會基本也維繫這個觀念,農民老百姓經常唸叨在嘴邊上的一句話就是:“出去乾點啥不必種地強呀”。乾點啥都比種地強,那何況是擺攤做買賣了,

但是從另一方面考慮,我們也應該清楚,凡是都要有個度,過猶不急,會給社會變革造成很大的影響。比如最初的重農輕商的思想嚴重地阻礙了封建社會的經濟發展,使中華五千年泱泱大國竟然會被外國凌辱。而當今社會人們形成了過度的重商抑農思想,那麼誰來種地,誰來養活十幾億人口。所以國家應該從從業發展方面入手,讓農民獲得更多的收入,最後形成“家種十畝地,勝街頭一席地”。這樣才有利於農村的發展。

農村老話說“街頭一席地,勝種十畝田”,有沒有道理?歡迎大家討論,更多精彩,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我覺著太有道理了,在街頭繁華地帶有一塊地方,碰上拆遷老值錢了,古人真厲害,這都知道。哎呀,說偏了!

“街頭一席地,勝種十畝田”,街頭指的是買賣交易的地方,雖然古時重農抑商,但是做生意,擺攤,開店,仍然比種地強。

我們先來看看現在種十畝地能賺多少錢?像我們那裡主要就是種植小麥,玉米,小麥一畝地能收成800斤,一斤1.2元,一畝地能賺960元,玉米一畝地收800斤,一斤0. 72元,一畝地收入570元,再減去種子,肥料,打藥,收割,管理成本,一畝地一年估計連一千都難賺,十畝地一年差不多純利潤在一萬左右。種地非常辛苦,夏天高溫炎熱的天氣還要去田地裡工作,而且種地靠天吃飯,碰上大風,暴雨,乾旱等自然災害,能導致農民顆粒無收。



在街頭,繁華熱鬧的地方擺攤,隨便賣點小吃,玩具,胭脂水粉,那怕是冰棍,茶水等,一天少說能賺個100左右,一個月就是3000,一年就是3萬以上。

如果在街邊有個自己的店,房租不用交,甭管是什麼店,只要生意好,一年少說賺個十來萬,比種地強十倍,還沒有種地辛苦。做生意就是費心,種十畝地一個人忙不過來,有的生意一個人完全可以搞定。


種地賺錢的沒幾個,倒是做生意的都賺了大錢。


鄉間一抹陽光


農村老話說“街頭一席地,勝種十畝田”有什麼道理嗎?

其實我覺得吧,這樣的比較不好,容易傷害農民種地的積極性,只不過是人的職業和眼光問題罷了 。

古代人還有一句話,“家有萬貫,不如開店”。說的都是一個意思,和這個農村老話“街頭一席地,勝種十畝田”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社會發展的格局就是這樣,有人務農,有人經商,大家都去經商了,誰來種地的呢?都坐轎子了,誰來抬轎子呢?

這句話我查詢了一下,說的是明朝時期鼓勵經商的事情。在農耕社會,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舉措。農民生產糧食,除了交公糧,多餘的想還錢,這就要商人從中斡旋了。無本難求利,無利不起早。商人的作用就凸現出來了。

但是大家很容易被誤導。“街頭一席地,勝種十畝田”,這句話有什麼道理?很多人都會說,經商比種地好!在街頭佔個一席之地的攤位擺攤做買賣,每年賺的錢要比在家種十畝地強。商人有時候也很難的,要是風生水起的還行,生意不好的話還會賠錢賺吆喝的時候,喝西北風的倒是常見的。農民雖然辛苦,在家種上十畝地,每年也是收成收益不錯的。

生意人的錢是流通快,每天的流水不少,但是出去成本和稅收吃喝拉撒睡什麼的,每天也不一定能賺多少錢。農民只要天氣好,年成順利,十畝地也能見不少糧食,賣不少錢的。

總而言之,這句話也有道理,但不全對。你見過商人數錢的時候,沒見過商人哭的時候。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難處和好處,不入行是體驗不出來的。


農村老俗話


  • 同樣的一句話,不同的人解釋意思也不相同。

  • “街頭一席地,勝種十畝田”的原話出自,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風月瑞仙亭》中“街頭一席地,強似百畝田”。這句話的內在含義是傳統的重農觀念被追求財富的觀念所取代。

  • 在明朝初期,洪武帝朱元璋實行了一系列政策,促進了明朝工商業的繁榮發展。一方面,他對商業徵收低稅,儘可能減輕商業負擔,為商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另一方面他致力的農業經濟的恢復也為日後工商業的蓬勃發展奠定了一個重要的物質基礎。

  • 在民間,官府允許商品流通,不禁止買賣,極大的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豐富的商品在各地流轉,人們的思想變得開放,商人的地位得到提高,這裡指的是觀念的改變,是社會進步的標誌。

  • 放到現代的意思就是做生意的比你種地的眼光見識要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