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湖湘實業風雲錄丨近代中國實業的嫩芽,在一群湖南人的墾荒下萌發

湖湘實業風雲錄丨近代中國實業的嫩芽,在一群湖南人的墾荒下萌發

導 讀

實業是推動人類進步的重要力量。

湖南歷史悠久,湖湘文化源遠流長,心憂天下、經世致用的湖南人,不僅會讀書、會打仗,也會開礦辦廠搞實業。近代中國實業的嫩芽,正是在一群湖南人的墾荒下萌發的。

近代以來,湖南人前後接力、經世濟國,創造了非凡的偉業。早在清末,湖南就湧現了錫礦山、水口山等一批百年企業;新中國成立後建設的株硬、株冶、長煉、嶽化、湘鋼、漣鋼、嶽紙等企業,至今仍然是湖南的重點工業企業;改革開放至今,湖南更是建立起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農業大省正在向工業強省演進。

百年滄桑,彈指一揮間。

如今,湖南正在大力實施製造強省戰略,工業總量擴大、產業結構優化,中車株機、中車株洲所、中聯重科、三一重工、泰富重裝、長泰機器人、華曙高科等一批知名企業,群星閃爍,軌道交通裝備、工程機械、3D打印、智能機器人等已經成為中國製造的亮麗名片。

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傳承,才會不斷創新。

今年,是我省“產業項目建設年”,為弘揚湖湘實業文明,感受湖湘實業魅力,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湖南日報》即日起連續推出大型系列深讀報道“湖湘實業風雲錄”,今天推出了《歷史篇——晚清湖湘近代工業掃描》,完整回顧了湖南近代工業啟蒙歷程。湘伴君特為小夥伴們薦讀。

湖湘实业风云录丨近代中国实业的嫩芽,在一群湖南人的垦荒下萌发

這是未死將生的混亂時刻,一些事物正在迅疾坍塌,另一些以不可阻擋的勢頭新生。萌生於晚清時期的湖南實業,雖然多數倒在了嚴寒與戰火中,卻以先驅者的姿態,在日薄西山的時代,發出了其可貴的光亮。

01

湖南人,在中國近代工業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晚清,風雲激盪,歷史的聚光燈,機緣巧合地打在了湖南身上。

一群放眼世界、師夷長技、經世致用的湖南人,在封建王朝的暮色中熠熠發光。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這群識時務者,提出了一項龐大的復興工程,試圖讓垂暮的大清王朝重新振奮起來,後世稱之為“洋務運動”。

因為眾多湘籍洋務派的湧現,湖南,成為洋務運動的主陣地,在中國近代工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師夷長技以制夷”,邵陽隆回人魏源首倡之功,最值得提及,其《海國圖志》為實業救國作了最初的探索,成為後來洋務運動和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啟蒙著作。

湘軍領袖曾國藩、左宗棠,將魏源的“師夷長技”付諸實踐,倡導洋務運動,建立了中國第一批近代新式工業企業,堪稱中國近代工業的拓荒者。

去過上海世博會的參觀者,不少人會對那形似龍脊樑的船舶館留下深刻印象。

船舶館所在的世博園區,原是江南造船廠的廠區,其前身便是1865年由曾國藩規劃創建的江南製造總局,是清末洋務運動創辦最早、規模最大的近代民族工業企業。

江南製造總局造出了中國近代的第一艘機器動力兵船,曾國藩為之命名“恬吉”,取“四海波恬,廠務安吉”之義。其後,江南製造總局又相繼製造了3艘輪船,分別由曾國藩命名為“威靖”“操江”“測海”。

曾國藩去世後,“留學之父”容閎評價:“世無文正,則中國今日不知能有一西方機器廠否耳。”

1880年,我國第一家使用近代機器進行織呢的毛紡織廠——甘肅織呢總局建成投產,由湘陰人左宗棠籌建,在100多年前,將沿海近代科學技術帶到了偏僻的西北地區。

洋務運動時期,曾國藩、左宗棠、劉坤一等湘籍洋務運動先鋒,在全國各地先後創辦了近200個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

曾國藩創辦或參與創辦的主要有安慶軍械所、江寧機器局、江南製造總局等;

左宗棠創辦或參與創辦的主要有福州船政局、西安機器局、蘭州機器製造局、甘肅織呢總局等;

較晚從事洋務的湘人劉坤一,接辦了廣州機器局,創辦了廣州火藥局,購買了黃埔船塢,配合李鴻章建設津滬電線和籌資開辦金陵火藥局,助推張騫創辦南通大生紗廠……

03

救國熱忱與實業思潮結合,開啟湖南近代工業的不凡起步

3月,餘寒未盡。

婁底錫礦山,去冬覆土撒下的草籽,開始冒出片片綠意,抗汙的構樹、臭椿、翅莢木、楸樹均已成活,雖然長得不甚偉岸,卻已挺過寒冬,萌發新葉。

湖湘实业风云录丨近代中国实业的嫩芽,在一群湖南人的垦荒下萌发

(“世界銻都”——冷水江錫礦山。 童迪 攝)

作為湖南近代工業萌芽的代表,這個開採了120多年的“世界銻都”,山頭曾積著灰黑色的礦渣,人們正在努力還原其山清水秀的本來面貌。

拂去錫礦山身上厚厚的礦塵,晚清“實業救國”歷史煙雲重現,湖南近代實業發展的脈絡漸漸清晰。

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國潰敗,大清王朝國勢頹微。“實業救國論”成為流行的理念。

維新派人士譚嗣同、熊希齡等在湖南倡導實業,提出“富強的捷徑就是工業化”。

強烈的救國熱情與實業思潮結合,湖南近代工業於此間開始了不凡的起步。

光緒二十一年(1895),湖南新任巡撫陳寶箴上任後,即在湖南推行新政,興辦實業。

這位“識力恢閎、肇開風氣”的贛籍湘撫,以“惟天下非常之變,必有度外之舉”的改革氣魄,在湖南“通商惠工,百廢俱舉”。1895年至1911年,湖南省內出現了第一批真正具有近代企業性質的工業。

陳寶箴把開發礦山當作經濟方面的首務。

1896年4月設立湖南礦務總局。至1897年,即建起了常寧水口山鉛鋅礦、新化錫礦山銻礦、益陽板溪銻礦、平江黃金洞金礦等大型官辦企業。

常寧水口山鉛鋅礦是清末開辦得最有成效的礦業之一。湖南鉛鋅出產在國內列居首位,而常寧水口山為鉛鋅礦蘊藏量最豐富的地區。1896年,該礦產量佔全省鉛鋅總產量的90%以上,水口山遂有“鉛都”之稱。

寧鄉人廖樹蘅從1896年起主持常寧水口山礦務,依靠技術改進促進了採礦率增長。1903年其子廖基植等人接辦水口山鉛鋅礦,並不斷改進工藝設施,至1909年每日可出砂數十噸。廖氏父子勤勉奉公,於湖南礦業發展貢獻頗巨。

湖南礦產豐富,號稱“中國有色金屬之鄉”。中國的銻礦產量為世界的70%,而湖南的產量則為全國的90%。

錫礦山產銻。但在1896年以前,人們都把銻誤認作錫,錫礦山由此得名。直到1896年,陳寶箴姻親劉鶴齡請洋行檢驗始知為“銻”。

至1908年,錫礦山產銻已佔全世界產額之半,被冠以“世界銻都”之名。

這一年,梁煥奎在長沙成立了華昌煉銻公司。

梁煥奎曾經是湖南礦務總局的文案,因預見銻礦業前途廣闊,多方籌措資金,甚至變賣了妻子的首飾,接辦了銻礦,設立煉銻廠。

梁煥奎三弟梁鼎甫在英國留學,得知法國有一個叫赫倫士米的專家已初步研製出一種能將低品位銻提純的方法,1908年,梁煥奎兄弟以白銀7萬兩購得此“秘法”,在長沙南門外反覆試驗,終於成功,這就是湖南煉製純銻的肇始。

華昌煉銻公司總廠就設在長沙南門外碧湘街一帶。工廠最盛時,從長沙碧湘街到西湖橋河邊一帶,機聲喧擾,煙囪林立,湘江沿岸,火輪電艇,絡繹於途,均為華昌所有。公司總資本最多時達銀300萬兩,每24小時可煉純銻30至40噸,每年可產1萬多噸,還在上海和紐約都設有分銷處,直接進行國際貿易。

華昌煉銻公司在煉銻技術上逐漸領先國內外,壟斷了全省的銻砂煉銷大權,客觀上也排斥了洋商對湖南銻業的把持。1908年,法國容母司會社本打算在湘設煉銻廠,也因競爭不過華昌煉銻公司而作罷。

至辛亥革命前夕,湖南先後創辦了鉛、鋅、銻、金和煤炭等礦30餘處,湖南礦業,一時風光無限。

03

“通商惠工,百廢俱舉”,湖南成為日暮王朝“最富朝氣”省份

月形灣窯靜靜伏臥於醴陵淥江邊的溈山之下,採泥礦井、洗泥池、繪畫室、薪柴堆坪、辦公房、起居室等一應保存完好,兩側窯眼被煙熏火燎,像是剛剛熄滅了窯火,窯工明天還會來上工。

這座始建於清末的古窯,是醴陵窯保存最完好的古窯址,見證了亂世中醴陵釉下彩瓷的風流歲月……

清末亂世之中,湖南的工業企業不顧環境的嚴苛與連年戰火,紛紛倔強地冒出頭來。

除了開礦,湖南人還辦交通、投資設廠、改良手工業。

1899年嶽州開埠,1904年長沙開埠,1905年湘潭成為“寄港地”。

正是“通商惠工,百廢俱舉”,湖南成為晩清改革的模範地區、全國“最富朝氣”的省份。

1905年春末夏初,湘西鳳凰人熊希齡到醴陵溈山考察,以期改良瓷業,作為湖南實業振興的試點。

考察中,熊希齡發現溈山等地土質甚佳,只要改革窯式和釉藥,就能產出上好的細瓷。於是聘請技師,興辦學堂,1906年,湖南瓷業學堂開學,設於醴陵城北,同年又成立湖南瓷業公司。

草青、海碧、豔黑、赭色、瑪瑙紅……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業學堂研製出多種釉下顏料,生產出“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釉下五彩瓷器。

1909年到1911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別參展武漢勸業會、南洋勸業會和意大利都朗國際賽會,連續獲得金獎。從此採購客商絡繹不絕,一批私營細瓷製造公司也相繼興建,湖南的瓷器業一度名揚全國,大有與景德鎮並駕齊驅之勢。

在今天的醴陵市陶瓷博物館,記者見到了復原的“扁豆雙禽瓶”,這是1911年湖南瓷業公司的經典之作,曾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被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

湖湘实业风云录丨近代中国实业的嫩芽,在一群湖南人的垦荒下萌发

(2月27日,醴陵市陶瓷博物館,遊客正在參觀。 童迪 攝)

瓷瓶上繪有攀援的扁豆藤,紫色的扁豆花叢下一對竹雞遊憩其中,瓶體潔白如玉,穿越百年風雲,閃耀著潤澤的釉光。

有“第一流人才”之譽的熊希齡,還參與籌組了當時湖南最大的內河航運公司鄂湘善後輪船局。

1897年8月,官督紳辦的鄂湘善後輪船局租用官輪,在湖南內河試航成功。隨後購置輪船,大輪對開於湘潭至漢口,小輪在本省境內航行,客貨兩運,盛極一時。

鄂湘善後輪船局開辦不久,湖南民營輪船業也開始發軔。1900年,安化茶商梁嘯嵐租賃小火輪4艘,開闢了長沙至株洲、長沙至靖港的短途航線。

機械、火柴、紡織等各類工廠如雨後春筍冒出來。1896年,湘紳王先謙、黃自元、張祖同等在湖南巡撫陳寶箴的支持下,自籌資金,在長沙創辦了湖南第一家機械工廠——寶善成機器製造公司。

1897年該公司從上海購回小型發電設備一套,在撫署附近(今長沙市先鋒廳附近)設廠裝機,發電試用,為學堂、報館、衙署、通衢裝燈400餘盞,這也是湖南第一批電燈。

湖南的火柴工業也在此時萌芽。1896年,陳寶箴撥工賑銀1萬兩,委託長沙土紳張祖同、劉國泰、楊鞏等創辦火柴廠,實行以工代賑。3位紳士又集資1.2萬兩白銀,另招商股近8000兩白銀,合計資金3萬兩白銀,成立善記和豐火柴公司,1897年開工,為湖南火柴工業之始。

紡織工業在人民生活中佔據著重要地位。20世紀初,湘鄉人禹之謨先後在湘潭、長沙等地籌設了湘利黔紡織廠,並設工藝傳習所,培養紡織技術人才,湖南近代織布工廠“一時創設不少”,“湘省工業之發達,蓋自此始”。

商品湘繡生產也開始於19世紀後期。最早的專業刺繡戶應推湘陰人吳健生之妻胡蓮仙。她先後在長沙開設了“繡花吳寓”和“彩霞吳蓮仙女紅”繡坊,接受訂貨和自產自銷。

這些遍地開花的工商企業,後來絕大多數都在戰火與動亂中湮滅,這也是作為先驅者的悲壯命運。但它們仍在黑暗的歷史深處,擎著微弱卻不滅的火把,照亮了湖南近現代工業來時的路。

湖湘近代實業大事記

湖湘实业风云录丨近代中国实业的嫩芽,在一群湖南人的垦荒下萌发

1861年

曾國藩創辦安慶軍械所,這是清朝官方興辦的第一所新式兵工廠,也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搖籃。

1896年

在湖南巡撫陳寶箴的支持下,湘紳創辦了湖南第一個機械工廠寶善成機器製造公司和第一個火柴工廠善記和豐火柴股份公司。

1896年

湖南礦務總局成立,水口山礦區設立礦務局,同年該礦產量佔全省鉛鋅總產量的90%以上。

1896年

朱昌琳與汪詒書、楊鞏等人合作創建了湘裕煉銻廠,開長沙煉銻業的先河。

1897年8月

鄂湘善後輪船局在湖南內河試航成功。

1898年6月

湖南官礦總局在錫礦山成立第一家官礦局。

1903年

禹之謨於湘潭創辦湘利黔織布局,為湖南近代織布工廠之始。

1906年

熊希齡等在醴陵創辦湖南瓷業學堂,培養人才。同年,創設湖南醴陵瓷業公司,始制細瓷。

1908年

錫礦山產銻已佔全世界產量之半。同年,梁煥奎在長沙成立了華昌煉銻公司。

慷慨激昂,情懷家國

——晚清那些湖湘實業家

“長沙首富”朱昌琳(1822-1912)

晚清末期的實業家,無不有著慨然之氣。

有“長沙首富”之稱的朱昌琳,出身貧寒、頭腦靈活,經營的米穀、淮鹽、茶葉三大商業項目成為晚清湖南商業貿易的支柱。

1896年陳寶箴登門造訪朱昌琳,請他出山“以維錢法、荒政之窮”。朱昌琳時年已七十有四,早已“謝絕世事”,仍然“慨然請從事”,從此以其雄厚的經濟實力與社會信譽,積極支持湖南的維新變法運動。

朱昌琳開設錢局,鑄造銀錢,不受薪水,“約己從公”。積極投資辦實業,長沙第一家近代工業企業湘善記和豐公司便有他的股份。他還與汪詒書、楊鞏等人合作創建了湘裕煉銻廠,開長沙煉銻業的先河。

朱昌琳樂善好施,耗巨資在長沙設保節堂、育嬰房、施藥局、置義山、辦義學、修義渡,捐資修路、疏浚新河,並多次捐贈大批糧食、布匹賑濟山西、陝西等省災民,是長沙近代慈善事業的開創者。

“狂生”禹之謨(1866—1907)

湘鄉人禹之謨潛心史學,好習劍練武,常“提三尺劍,挾一卷書”遊歷四方,得“狂生”雅號。

1897年在長沙結識譚嗣同、唐才常等維新志士,萌生“實業救國”之志。在東京研習紡織工藝與應用化學回國後,1903年,於湘潭創辦湘利黔織布局,1904年將設備遷至長沙荷花池,主要生產布匹、毛巾。

在他的織布廠裡,“首倡僱傭女工,移風易俗”。並設工藝傳習所,培養紡織技術人才,藝徒遍及省內,湖南近代織布工廠“一時創設不少”“湘省工業之發達,蓋自此始”。

1906年,禹之謨被清巡撫衙門逮捕,1907年從容就義。1912年被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追授為“陸軍左將軍”,安葬於嶽麓山陳天華烈士墓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