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汶川地震十週年,採訪了一個地震親歷者 至今心裡邁不過那個坎

今天,跟遠在成都理工學院的老同學微信聊天,說起汶川地震十週年的事。他說他採訪過一個地震親歷者楊一。楊一說起這段滿目瘡痍的記憶時心情難以平復。作為一位北川羌族女子,她是幸運的,因為活著;但曾幾時她又會懷疑自己是不幸的,因為那段經歷太過慘痛——

汶川地震十週年,採訪了一個地震親歷者 至今心裡邁不過那個坎

“一陣劇烈搖晃後,我迅速打開大門,樓梯不見了,樓道里全是灰塵,什麼也看不見,逃出去是我唯一的信念。”慌亂中的楊一來不及穿鞋就直接從三樓跳下來,此時的她才發現,整個小區已經垮了,樓體傾斜著沉入地面。強震一波接著一波,人們只得全身緊貼著地面,趴在地上以保持身體的平衡。地震後,鎮上的房屋垮了一大半,通往外界的公路被山上滾下的巨石堵住了,整個鎮子變成一片與世隔絕的瓦礫場。

傍晚,下起了小雨,縣城內仍舊絲毫沒有外界的消息。此時的溫度越來越低,四周餘震不斷,不時的滾石聲令人們不約而同用驚恐的眼神望著彼此,但大家儘量保持平靜,沒有哭喊、沒有混亂,甚至連8、9歲的小學生也很安靜的坐在草坪上,將自己的紅領巾解下,用作包紮傷員。期間,楊一與父親、母親投入自救與搶救他人的工作中,有陌生人看她光著腳,踢給了她一雙小了許多的拖鞋。

汶川地震十週年,採訪了一個地震親歷者 至今心裡邁不過那個坎

過分的寧靜反而令人不安,次日凌晨四點,始終無法與外界取得聯繫的人們決定:自己走出去,往綿陽走,總會遇見人的。於是大家分成四個小分隊,每支隊伍裡有青壯年,也有老人和小孩。考慮到餘震不斷,人們決定分開行動,每隊出發間隔十分鐘,為的是如果有不幸遇到滑坡滾石,大家不至於來不及分散逃生。

從北川老縣城到綿陽約有70公里,這一路上他們需要躲避山上不時滾下的足球大小的碎石,還要攙扶著老人,揹著孩子,深一腳淺一腳翻過早已砸毀的道路,朝山外走去。楊一穿著不合腳的拖鞋,強行鎮定地走了30多公里後,終於看到了第一批救援的隊伍。然而,由於救援車隊有限,這批救援隊只能先行接走老人和孩子,其餘人員只能靠自己繼續前行,等待下一批救援。

汶川地震十週年,採訪了一個地震親歷者 至今心裡邁不過那個坎

“2008年對我十分重要,我經歷了生死,我研究生畢業了,同時我也來到成都理工大學工作,開始了自己的教師生涯。”在最為艱難的時光裡,同事的關心和學生的體貼令楊一感到溫暖,只是在夜深人靜之時,噩夢和失眠卻常常擊中她內心的脆弱。

女兒的到來讓楊一開始對生命有了全新的認識。2008年畢業結婚後,對生命的無力感令她結婚八年中,始終不敢迎接一個新生命的到來。八年裡,她嘗試重遊故居、找人傾訴、諮詢心理醫生……一次次用力與自己和解,去接納生命的不可知。 “2016年,我覺得我準備好迎接自己的孩子了,我想讓她感受這個世界的豐富多彩,每份經歷無論喜悲都將是她一生中的一個部分。”新生命的到來讓楊一逐漸對過去釋然,“我現在不會帶女兒回舊城,那些殘垣斷壁對於一個2歲的孩童而言還太過直接。但我會在女兒18歲時帶她回北川老縣城,作為送給她的成人禮,告訴她這就是媽媽成長的地方。”

汶川地震十週年,採訪了一個地震親歷者 至今心裡邁不過那個坎

在汶川地震十週年到來之際,楊一與父親商議上是否要回到家鄉看看。想到即將回到家鄉,楊一眼中泛起了光。這個或許會令旁人害怕的地方,楊一的卻分外想念,她想念北川溫暖的陽光,還有帶著紫荊花香味的山風。

思考半月後,楊一艱難地決定暫不回北川。也許是近鄉情怯,也是更多不足為外人道來的情愫。“我可能暫時還邁不過那個坎,但我知道那裡就是我的家。”楊一如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