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武威國際陸港為內陸經濟發展“開天闢地”

原標題:【中央媒體看甘肅】武威國際陸港為內陸經濟發展“開天闢地”

新華社蘭州5月24日電 (記者 王銘禹) 位於西北內陸的甘肅省武威市既不近海、也不沿邊,如今,國際陸港的建設正在幫助這座絲綢之路上的古城突破發展束縛。

武威國際陸港所在地三四年前還是一片戈壁荒灘,如今則呈現出一派繁忙的景象:陸港中心區道路、汙水處理、供熱等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推進;保稅物流中心封關運營;進口肉類指定查驗場、進境木材檢驗檢疫監管區等服務項目已經或即將通過國家有關部門驗收,等待投入運營。

武威地處河西走廊東端,古稱涼州,素有“五郡咽喉”之稱,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商貿重鎮。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這裡再次成為甘肅乃至全國向西開放的重要平臺。

2014年,武威保稅物流中心獲批,成為甘肅省第一個海關特殊監管區。當年12月,由武威開出的首列中歐班列“天馬號”開通運營,西北內陸企業出口不再輾轉到東部沿海港口,在家門口就能把貨物出口到國外。

甘肅正陽現代農業服務有限公司就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公司副總經理吳曉泉說,“天馬號”中歐班列開通當年,公司就運送了60多噸馬鈴薯雪花全粉出口到烏茲別克斯坦。

“我們的產品質優價廉,但因為品牌影響力有限,在國內市場競爭力不足,但在中亞國家卻有廣闊市場。”吳曉泉說,雖然出口數量不大,但對於企業來說是一次重要嘗試,為企業發展開闢了新路徑,今後還將加大出口力度,尋求國際合作。

甘肅武威國際陸港管委會副主任宋海安介紹,截至目前,“天馬號”國際班列已經累計發運126列,貨運總值達3億多美元。西北地區的農產品、鋼材和東部地區的家電、日用百貨商品在這裡中轉,搭乘班列出口到中亞五國及部分歐洲國家。

在宋海安看來,內陸地區建設國際陸港的意義不僅在於促進中小企業出口,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還在於吸引更多龍頭企業入駐,形成產業集群,變“通道經濟”為“落地經濟”,最終帶動內陸地區經濟發展。

甘肅路斯寵物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原本是山東省一家以寵物食品生產銷售和進出口貿易為主的上市企業。2015年,企業負責人刁樹貴在考察武威陸港建設後,決定在此設立分廠,擴大經營規模。

“以前我們的產品主要從青島通過海運出口到西歐國家,時間長達40多天。而通過‘天馬號’運輸,只需不到20天,而且當地勞動力充足,生產寵物食品所需的農產品原料充足,能節省很大成本。”刁樹貴說。

據瞭解,目前,武威國際陸港規劃範圍內已經入駐了包括食品加工、生物醫藥、精細化工等領域在內的70多家企業,其中,規模以上企業近一半,逐漸培育出了以生產性服務業、進出口加工業、現代製造業為主的產業體系,成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在加速國內企業“走出去”的同時,武威國際陸港在引進國外優勢特色產品、促進國內企業轉型升級、增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互通有無的功能也正在顯現。

2016年,武威國際陸港進境木材檢驗檢疫監管區獲批,成為繼江西贛州之後全國第二個內陸地區進境木材監管區,目前已經報請國家正式驗收。投入運營後,主要將從俄羅斯進口白樺、落葉松、樟子松等木材進行加工銷售。

“從遠期來看,這裡將實現年均加工銷售木材400萬方的規模,國內傢俱製造業將利用俄羅斯及歐洲的木材資源,拉動消費者對高品質木材製品需求。”宋海安說,這不僅能擴展武威保稅物流中心的口岸功能,提高班列經濟效益,還將進一步助推高端產業集聚發展,更好地滿足國內市場需求。

從拉動出口到產業集群,再到增加進口,三年多來,武威國際陸港的功能不斷優化,昔日西北內陸腹地的武威逐漸成為服務西北內陸、連接亞歐的國際物流平臺和加強向西合作的重要載體,為內陸地區經濟發展“開天闢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