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 發這樣一篇文章,就再也不愁職稱了?

發這樣一篇文章,就再也不愁職稱了?

現在當醫生的,總要惦記著發論文——當然論文不是重點,重點是論文帶來的晉升、教職、基金、學術地位……儘管,將發表 SCI 論文作為評價醫生的主要依據,歷來都有著巨大的爭議。

每天都說 IF,到底是什麼?

IF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影響因子」。

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就是 IF 值。這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相對統計量,用於測度期刊的學術水平,乃至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

在近幾年,有些雜誌影響因子不斷跳水(比如著名的 PloS One),中國學者高呼「躺著也中槍」……

「本來能畢業/晉升的,現在不夠啦……」

可是,如果能發篇 100 分的文章,豈不是爽翻了。

一百多分?沒問題

在今年 6 月發佈的《2015 年影響因子榜單》中,有一個雜誌的高分仍然不可撼動: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IF = 131.7,超過第二名 NEJM 一倍有餘。

而就在今年 1 月 25 日,國內的學者第一次登上了這份「殿堂級」雜誌,發佈了文章《2015 中國癌症統計數據》。

做到這一點的,是陳萬青教授(第一作者)。

發篇 131 分的文章有多難?

每一位從事腫瘤研究的大夫,都對這個名字不陌生。沒錯,陳萬青教授就是每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的作者。

這一篇《2015 中國癌症統計數據》,正是脫胎於陳萬青教授近 20 年的中國腫瘤統計工作——

依據中國癌症中心(NCCR)腫瘤註冊數據庫,收集了 72 個地區,22 個註冊單位的數據,生成 2000 年到 2011 年的趨勢分析,估算在 2015 年中的新發腫瘤病例和死亡病例。

憑什麼這雜誌 131 分?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是一份由美國癌症學會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主辦的一份綜述性、履行同行評議的學術期刊,論文內容涉及癌症診斷、治療和預防。

發這樣一篇文章,就再也不愁職稱了?

只看這個好像並不值這麼高分啊……

可是人家是約稿制,基本上約的都是大牛,這帶來了高水平的綜述與權威的臨床觀點。雙月刊,每年僅有 20 餘篇文章發表。

好,這是一本好雜誌,可是這好像還是不值這麼高分啊……

然而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每年會發表一篇文章,叫做 Cancer Statistics,這篇文章中會有詳細的美國腫瘤發病數據統計。這一篇文章的引用數,在 google scholar 中可以到達一萬次以上……

所以如果少了這一篇的話,根本就是一份普通雜誌啊!

只是一篇統計,為啥這麼多引用?

我們每個曾經做過腫瘤研究、寫過腫瘤文章的人,大概都會在第一段中說:「某某腫瘤發病率百分之多少,致死率多少,在全部腫瘤中排多少位……」

每一項細緻專業的研究,都是建立在海量統計基礎上的。醫學有自己的特點,依據科學方法彙總的大樣本、多中心的臨床研究,可以用既往的數據指導臨床決策,提升治癒率。

另一方面,這些大數據會揭示各地區癌症發病的差異,推測癌症病因學、預防成效、早診和癌症治療情況,也為更貼合實際的預防措施提供了線索,併為將來評估癌症防控工作成效提供基線參考。

其他專業領域,也有類似的統計

艾滋病等傳染性疾病,世界衛生組織每年會進行統計和報告。

在心血管領域,美國心臟學會(AHA)旗下的 Circulation 雜誌,會發布 AHA statistical update,包含全球心血管病和中風的統計數據與分析,而這一篇統計的引用數,同樣可以上萬……(再次仰望)

另外,美國 CDC 和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NCHS)也會提供最新的美國地區疾病和健康相關的統計數據。

你所屬的專業、亞專業或研究方向中

有哪些權威統計數據發佈的途徑?

留言和大家分享吧!

如有專業內容進展、醫生生活趣聞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