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同是坑道作战,同是装备后勤劣势,为什么硫磺岛战役和上甘岭战役结果差距巨大?

许寅69087390


与硫磺岛战役类似,上甘岭战役中,中国志愿军在装备后勤劣势的情况下,利用坑道作战,为何能够取得与硫磺岛战役不一样的结果。细细思考下,上甘岭战役与硫磺岛战役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的不同。

士气方面,日本偷袭了美国珍珠港,美国本土受到威胁,美国上下同仇敌忾,士气固然高昂,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许多英勇战斗的事迹也是可歌可泣的。反观对朝战争中,美军是在千里之外干涉别国的内政,美国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国内反战情绪强烈,对朝战争不得人心。

中国方面,因为是自家门口受到威胁,志愿军士气非常高昂,能够克服后勤不足装备落后等困难,作战勇猛且机智。对比硫磺岛中的日军,日军同样也是不怕死,但他们是一种绝望下的不怕死,许多日军为了解脱而自杀或发起自杀式冲锋,美其名曰“玉碎”。以致指挥官栗林忠道不得不下令禁止“玉碎”。

战斗过程中上甘岭与硫磺岛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硫磺岛战役日军的实际情况是被大本营抛弃了,处于孤立无援的状况。日本大本营并不指望他们打赢,只是让他们拖延时间,因此让他们“务必玉碎,好自为之”。而上甘岭战役不同,志愿军并不是被包围,双方只是围绕山头进行拉锯战争夺,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双方各自有炮火支援。

不同于硫磺岛中日军完全没有补给支援了,上甘岭战役中对志愿军的补给支援没有断过。的确,在“联合国军”炮火的封锁下,对上甘岭前线的物资支援非常困难,上甘岭前线战士也是经常缺水缺粮,但是志愿军的后勤部队非常重视对上甘岭的补给工作。“送进一个苹果就立二等功”是上甘岭相持阶段的立功标准,为了给前线送去补给,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派去一个班,往往只有三分之一进了坑道,送去一壶水,可能要牺牲几个人。就这样,在整个战役期间,上甘岭志愿军的弹药补给勉强得到了满足。别看这“勉强满足”,正因为这样,上甘岭的战士们心中才有希望和信念坚持作战。

据统计,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供应各种物资1.6万吨,实际消耗1.1万吨。为保障后勤供应,共投入运输车辆2163台次,火线运输人员8500余人,动员民工6万余人。上甘岭主要指挥官秦基伟说:“打罢上甘岭,给后勤记头功。”

最后要提的是,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的情报工作也做得较好,他们通过抓来的战俘了解到敌人也是受到了很大的伤亡,士气低落,更加坚定了志愿军的斗志,他们有了反攻的底气。反观日本,日本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可谓是“不知己不知彼”,非常的狂妄自大,导致了他们的失败。


萌叔观世界


有网友问:同是坑道作战,同是装备后勤劣势,为什么硫磺岛战役和上甘岭战役结果差距巨大? 其实,这2个战役,还是有非常大的不同。首先是美军并没有合围整个上甘岭阵地,这是一个最大的不同点。

(硫磺岛这座山,折钵山其实开战4天就丢了,硫磺岛战役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山下的平地进行的。)


上甘岭志愿军第15军的第29,44,45师都有专门的兵站和医疗所进行补充。在主阵地上,第一线步兵连都有各种武器3-20个弹药基数,后面的团级单位,还有2-4个弹药基数,后面师和军,还有相应的弹药基数。以及3个月的粮食储备,,包括737只羊,7000斤鸡蛋,500斤水果糖,5万盒藕粉。

第15军的3个医疗所设置了救护3000名伤员的规模,准备,相应的救护药材。在战役第一阶段,为增加第15军反击力量,志愿军后勤部运输了11万发炮弹,同时在10月18日为反击攻克志愿军表面阵地敌人反击,再运输5万发炮弹。

(照片是上甘岭地区,由多个山头组成的军级阵地)

为第一线的第45师补充3个炮弹基数,2个冲锋枪基数和1个步机枪基数。志愿军军定于10月30日开始实施决定性反击,为了确保反击,投入3个兵站部417辆卡车运输物资,确保第15军,每一门火炮每天都可以得到300发炮弹。15军还决定在2个高炮团和1个高炮营的掩护下,在以五圣山为屏障狭谷地带内实施汽车运输。

从10月30日-11月25日,志愿军后勤部增加第15军爆破筒和手榴弹供应,每天的供应量从3000枚,增加到1万枚。整个上甘岭战役,一共运输16000吨物资,消耗弹药5077吨。

其中包括炮弹40万发,子弹500万发和手榴弹爆破筒31万枚,而对手美军则消耗190万发炮弹。

(美军航拍上甘岭地区)

这其实就是2个战役最大的不同,硫磺岛是被彻底包围孤立的1个小岛,储备了10万发各种炮弹,当这些储备打光了,再也得不到补充,也就走到了失败的最后。


深度军事


虽然这两场战役都是围绕着坑道作战,可是它们是两场决然不同的战役!一个是背朝大海四面无援的必死之战;一个是背后有着源源不断的志愿军兵力补充和火炮支援。结果当然是天差地别了。


硫磺岛之战中日军除了轻武器外,最大的火力不过是一些便于隐蔽的轻型火炮,而他们的对手美军不仅拥有威力巨大的舰炮火力,地面部队的火力也是非常强大。日军利用坑道和坚固工事尽可能减少美军炮火造成的伤亡,待美军地面不对接近后果断打近战、野战。可是无论日军再怎么减少伤亡,节省弹药,其兵力和物资都是越来越少,失败是必然的。尤其到了后期最后连药品和食物都用光,部队连基本的生存都难以为继,更不用说作战了。饿死、病死和自杀的人非常多。


上甘岭战役就不同了,虽然美军的炮兵和空军火力依旧非常猛烈,可是志愿军利用坚固坑道躲于地下大大降低了伤亡,同时减少阵地上部队的数量,采取“添油加醋”的方法始终保持阵地的部队的兵力。同时集中相当力量的火炮在美军步兵集结或者占领我表面阵地时,急促的猛烈的炮火打击,给予敌进攻兵力以巨大杀伤。

虽然上甘岭战役我志愿军打的极其艰苦,部队伤亡也非常惨重,可是始终保持住了对上甘岭阵地的兵力和物资的补给,同时有力的杀伤了美军的有生力量。进入了典型的消耗战,最终导致了美军的绝望和失败!


所以硫磺岛之战对于日军来说是必死之战,而上甘岭战役虽然美军优势依旧很大,可是在志愿军正确的战法打法和有力的后勤补给下还是取得最终的胜利!相比于日军的绝望,上甘岭的志愿军从来都没有对这场战斗失去信心,一直是怀着必胜的信念在战斗!


战略论


首先,虽然同样都是坑道作战,但是硫磺岛上的日军和上甘岭上的志愿军面对的美军火力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在硫磺岛战役中,美国海军战列舰编队的一众406MM、356MM大管不仅仅保持24小时支援。而且数不过来的火箭炮支援舰和数百艘驱逐巡洋舰也在不间断的覆盖硫磺岛上的日本坑道工事。

图为硫磺岛战役

相应的,对上甘岭炮击的美国火炮最大口径也没有超过203MM,并且这种203自行火炮由于弹药运输的问题其实发射数量极其稀少,所以上甘岭深达5米的坑道工事自然而然就没有得到破坏了。而在硫磺岛炮击支援作战中,1吨级重型炮弹则可以轻松的贯穿日本在硫磺岛上的防御工事,火力投送的差距可以说是两场战役结果相差如此之大的最主要原因。

图为美国火箭炮支援舰

并且,虽然都是装备后勤劣势,但是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无论是T-34坦克还是火炮支援哪个都是不缺的。在战役一开始,志愿军的炮兵部队甚至就消耗了5000吨左右的炮弹用来对美国军队打击。而在硫磺岛上的日军别说是炮兵部队支援,连食物和水都不可能得到任何渠道的保障。

图为上甘岭战役

所以虽然是坑道作战,志愿军炮兵的支援和有限的后勤补给可以支撑志愿军在上甘岭阵地上进行反复争夺,而日本军队则只能在没有任何支援和补给的情况下选择被动防守而最终被美军歼灭。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任何一次岛屿防御作战都没有过兵力优势。而志愿军在次次作战则可以经常用兵力的优势让一个军和联军一个师交战,一个师再和联军一个旅交战,所以硫磺岛和上甘岭结果的差别就可以理解了。


双马尾班长


一个是困死在孤岛上后勤增援全部被切断,一个是有兵力增援和后勤运输;一个是日本军队困兽之斗,一个是保家卫国,所以二者肯定不一样。

先说一下硫磺岛战役:硫磺岛是位于太平洋上的一座岛屿,面积不到21平方公里,因为岛上的死火山折钵山喷发硫化物气体而得名。日本在之前的马里亚纳海战中丧失了制海权和海上制空权,而且美军在1944年8月开始对硫磺岛机场和硫磺岛物资中转地实施轰炸,对硫磺岛日军实施海空围困,所以战役开始之后日军实际上根本得不到兵力、弹药、粮食、淡水、药品等物资的增援。到1945年3月3日,日军人员损失已经非常严重,大量粮食被炮火烧毁,饮用水越来越少,剩余士兵的体能不断下降,伤员得不到救治,而补给和援兵无法送上岛。所以日本守着这一堆坚固的碉堡和工事却没有吃的喝的,最后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情况,所以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而且日军由于在之前的海空战中丧失了制空制海权,而硫磺岛配属的30多架飞机在轰炸中损失殆尽,所以硫磺岛战役对日本来说就是以陆地防御对付美军的海陆空三个位面的打击。而美军在硫磺岛的支援部队包含15艘战列舰、4艘重型巡洋舰、12艘轻型巡洋舰、92艘驱逐舰、1000多架飞机。大口径406、203、155毫米火炮可以随时覆盖岛上任何区域,而航空兵可以从空中对日军阵地发动攻击。海军406毫米大口径炮弹可不是105、155这些陆炮能比拟的,在电影《父辈的旗帜》中我们也能看到406毫米炮弹直接将制高点上的日军炮兵阵地送上天。守岛日军指挥官栗林忠道中将也很清楚日本的海空劣势,放弃了企图将美军歼灭在海滩的方案,选择了将美军放上岛,然后依托工事和碉堡与美军进行胶着,弱化美军海空支援的优势,再然后跟美军同归于尽(栗林忠道实际上对自己失败的结果早有预料,所以他只能尽可能想办法在死前多杀伤美军,事实证明他的做法对日军来说是正确的)。但是困兽永远是困兽,日军在弹尽粮绝又遭到美军海陆空联合打击,失败是必然的,最终只能不断发动敢死攻击耗尽自己最后最后一点希望。

而抗美援朝中的上甘岭战役则与日军不同,最关键的兵力补充和后勤通道是畅通的,志愿军抓住一切机会向上甘岭地区输送物资和兵员,这与硫磺岛战役中的日军有着本质区别。在战役第三阶段期间15军后勤每天向前线输送弹药达到80汽车,手榴弹每日供应数量为1万支。最残酷的第二阶段期间,联合国军为了阻止后勤部队向志愿军前线坑道输送物资动用飞机和火炮不断轰炸志愿军补给路线,志愿军物资输送人员伤亡率高达50%以上。而志愿军后勤人员随后制定各种灵活物资输送策略,将后勤部队化整为零,减小各组规模,减轻每个人的负重,路线选择灵活,硬是用蚂蚁搬家的方式将物资送到前线。小学课文《一个苹果》就是记录向上甘岭地区坑道抢送物资的真实写照。而上甘岭战役期间,后勤部队提供物资总量达到16178吨,志愿军消耗弹药5077吨,合计子弹504万发,炮弹45万发。而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第15军和12军大量兵力一直在支持上甘岭防御和后期的反攻。

除了后勤保障之外,志愿军在工事和坑道设计上有着自己的一套。首先上甘岭工事分为地表和坑道,坑道部分修建在山体反斜面上,背对着山体正面,这一措施能够有效地躲避联军火炮打击。在联军炮火进攻时志愿军只留几个观察哨在地表工事,其余人员撤离到坚固的坑道中,等到联军开始冲击阵地,志愿军离开坑道进入阵地阻击联军。而且志愿军的工事根据美军之前的火力急袭的等特点进行了专门的加固。

在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硬是扛过联军900多次冲锋,在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地区,联军倾泻了190万发炮弹,硬是没能击垮志愿军,上甘岭战役也算是阵地战中的一个奇迹,这些前辈们真正的打出了中国的国威!


雏菊西瓜Peterpan


在开始分析之前,必须说明倭奴国的硫磺岛战役跟大天朝的上甘岭战役根本没有可比性。

我们单从两场战役的双方力量对比就会一目了然。硫磺岛战役发起前,美集结陆上作战力量7万余人,美海军集结各型登陆舰艇500余艘,作战舰艇400余艘(其中以12艘航母,8艘战列舰,15艘重巡洋舰,77艘驱逐舰等作战舰艇组成的分舰队负责阻挡来自日本本土方面的任何可能的救援行动,完全切断日军大本营与硫磺岛守军的联系。以12艘航母,6艘战列舰,10艘重巡洋舰,46艘驱逐舰等作战舰艇组成的分舰队为美登陆部队实施火力支援),空中力量方面美军亦集结2000余架各型作战飞机。此时日军守岛部队中陆军1.5万余人,海军岸防部队仅7千余人,总共2.2万余人,作战飞机只有20架。而且战役期间日军增援部队从没有进入到硫磺岛周边500海里范围内。这样悬殊的力量对比,日军能赢吗,靠战斗意志?在战前,美军还有计划的进行了先期火力打击,倾泻各种弹药6800余吨,破坏了守岛日军的防御准备,迫使日军挖掘坑道近18公里。战役期间,美海空军向硫磺岛投弹平均每平方千米1600余吨(其中美海军战列舰靠近海岸3千米范围内抵近射击,用406毫米舰炮将一吨重的炮弹射入日军工事和掩体,巨大的爆炸直接融化了日军的身体,并将碎片抛向几十米的空中),这还不包括美陆军火炮发射的弹药。这就是神仙也得尿啊。

反观上甘岭战役,我军集结4.3万人,战役后期集结火炮170余门,高射炮47门。联合国军集结6万余人,105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300余门,坦克170余辆,飞机100架。战役期间,美军发射炮弹190万枚,我军发射弹药40余万发。交战地区面积3.7平方公里,我军防御阵地,不仅表面阵地体系完备,地下更是挖掘了坚固的坑道体系,我军被美军形象的比喻为各个都是土木工程的天才。这仗美军想打赢太难了。此时,在沿38线附近中朝军队部署80余万人,我军入朝参战兵力达到130余万人,联军方面80余万人。兵力方面我占优势,武器装备方面联军占优势,但我军武器装备大幅改善,后勤补给较为充足。战役初期我军陷入被动的原因,一是我军在上甘岭附近的白马山战斗中意外与美韩军形成胶着态势,大批兵力兵器被牵制在这一地区(原38军114师由于作战计划遭叛徒泄露,被美军的超强火力和南朝鲜军的人海对人海的战术所压制,始终无法牢牢控制白马山)。二是,志司没有判明联合国军会在上甘岭地区投入如此规模的力量与我争夺防御要点,对战役的规模和艰苦程度估计不足。美军判断我志愿军王牌部队在白马山战斗中消耗极大已经表现出疲态,遂决定以美第九军为主迅速集结陆空力量,抓住我兵力空虚的有利战机,选择白马山翼侧的上甘岭地区,对志愿军实施突袭,企图达成意想不到的战果,一举在我防线中央打开缺口。但后期我军及时调整部署,果断结束攻打白马山的战斗,迅速调集力量将交战地区敌我力量的态势扭转了过来,美军一看战机已失,大批共军小伙伴赶来围观,于是也就被迫放弃了攻占上甘岭的作战计划,收兵回营,至此,战役结束。

综上所述,硫磺岛战役与上甘岭战役根本不能相提并论,首先规模不同,硫磺岛战役的规模较大,参战兵力较多,上甘岭战役规模较小,双方围绕3.7平方公里反复争夺,参战的力量也较少。其次,力量对比悬殊较大,硫磺岛战役美军占绝对优势,日军那是困兽犹斗的垂死挣扎,最后被美爹虐杀,纵观二战日本的各种战役,硫磺岛战役太惨了(之后还有更惨的),守岛日军坐了各种土飞机上天,可把美爹开心坏了,至于美军的伤亡,个人观点纯属轻敌所至,老爷兵没见过玩命的,日本人真是玩命,但是屁用都没有,只能博得一声叹息。而在上甘岭战役中,中美之间局部的差距并不是那么悬殊,我军那是老虎打盹被豺狼咬了屁股,反过来扯掉了豺狼的尾巴,大家算是打了一个平手,我没拿下白马山,你没站住上甘岭。







硫磺岛战役





上甘岭战役


o七杯茶o


看了很多回答,真是是高手在民间,有非常多的达人都能从战略到战术,从政治大环境到双方作战特点进行层层分析,厉害,致敬!

个人并不热衷回答问题,只是发现大家可能遗漏了一个方面,所以做一下补充:

上甘岭战役(称其为战斗更合适,因为规模较小),和硫磺岛战役的不同大家都说了,不在赘述。这里从美军的角度聊聊~太平洋战争中的美军士兵是以志愿兵为主体的(受到珍珠港的刺激),他们热爱国家,辛苦训练,勇敢作战,意志坚定。这就使得美军的作战能力非常强大,战术素养之高,堪称举世无双。而上甘岭战役的时候,美军是1/4老兵与2/4的新兵组成(大体上,每个师不同),作战能力不可同日而语,而作战意志更是一般般。我们能看到很多随军记者和回忆录中对美军士兵在遭受攻击时手足无措,丢盔卸甲,哭爹叫娘的场景进行了尖酸刻薄的描写。

第二,得益于美军自我宣传的影响,士兵对自身的火力强度有着强烈的痴迷,认为自己天下第一(事实上也真是的),别人不可能达到与之相等,所以当志愿军44万发炮弹砸落头顶的时候,美军士兵甚至不会做战术规避,而是跪地祈祷或者乱跑。

第三,整个朝鲜北部就是山山山,是最不适宜大兵团机动作战的,也就是说上甘岭战役美军是以彼之短攻彼之长,没有发挥自身优势。

第四,中国军人土工作业的完美。在学习了日军的土工以后,农民出身的中国志愿军把这种落后又先进的作战方式发挥到了极致。美军对付坑道作战的办法不多,现场条件也制约了美军手脚!

综上所述,美军在上甘岭的战役目标失败,是有其必然因素的。


浴火狂舞


硫磺岛战役和上甘岭战役不仅时期不同,结果也完全不同,当时硫磺岛战役日军被围困在硫磺岛上,按照美军最初的估计如果想要拿下硫磺岛,美军需要牺牲至少两万人的生命,而硫磺岛对整场战役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只有攻下硫磺岛才有可能登陆日本本土。



因此美军非常重视,派出了多艘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等,对硫磺岛形成了海陆空三维一体的包围,日军在岛上没有补给,没有弹药,更没有医疗,什么都没有,饿极了甚至连尸体都吃,就算美军只围不打,日军也熬不下去,要么饿死,要么病死,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整场战役前后也就一个来月的时间,美军只损失了6000多人,而日本则是这个数字的三倍多,除了被俘虏的1083人,其余的日本人全部阵亡。



上甘岭战役中,美军和我军的火炮密集程度都很高,已经远远超过了二战时期,非常惨烈,但是此时的志愿军是有补给的,虽然补给有限,但是比完全围困孤岛的日军要强的多,武器补给有专门的兵站,最重要的是后方源源不断送过来的炮弹,而且有医疗设备,医疗所,各种肉食,糖类营养品,鸡蛋,粮食等都有储备,虽然运输起来阻碍多,速度慢,但是好歹可以运进去,人数也可以得到补充,但是硫磺岛物资有限,人也有限,吃完喝完用完就没有了,死完人也得不到补充,日军最后失败只是时间问题,所以这次战役就是差在物资上了。


琅琊利剑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硫磺岛战役美军是海陆空三位一体的对日本打击,损失6000千,杀敌2万,上甘岭战役也很惨烈,上甘岭战役的弹药投放量是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光炮弹就170万发,山头都被削低200米,但是日军毕竟不是志愿军,志愿军当时完全是靠顽强的意志力,打赢的这场战争,志愿军付出的代价和痛苦是非常巨大的,粮食短缺,医药匮乏,伤口发炎溃烂等一系列恶性环境的逼迫下仍然没有退缩,打赢了这场战争,以下是我的看法:第一:邪不胜正,历史上凡是邪恶的战争方,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最后都会失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抗日战争,不列颠空战等等,哪场战争不是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取得的胜利。第二:虽然二战结束以后,武器装备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没有强大的信息指挥系统,情报搜集系统,精确制导武器,导致陆、海、空、天、电五维化的作战空间并没有形成,包括马岛战争以前的几场战争,战争的模式都没有改变,都是炮火掩护下的短兵相接,战争的格局没有到现代化高科技战争的模式,短兵相接的战争,总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第三:联合国军当时对朝鲜的严寒环境是相当不适应的,战争意愿也是不坚定的,他们其实在心理上是一种被动接受战争的状态,没有牺牲自我,誓死守家卫国的战争情怀,不像志愿军,不但适应环境,而且保卫祖国的情怀非常高涨,正是这种情怀和意志力使他们战胜了恶劣的战争环境,打赢了这场战争。


小城的小程


很简单啊!一个有后勤有支援、一个没有!

我们先来看下,硫磺岛战役:

其实抛开战争背景,粟林忠道中将指挥的硫磺岛防御战就是一个奇迹,在没有补给、没有支援、没有海空军配合,干净的水都没有,当时日军只有2.4万人左右,几乎可以说是在完全孤立的岛屿上进行抗登陆战,仅仅是凭借坚固而隐蔽的工事,战术得当的情况下,让美军原计划5天就能够攻占的弹丸小岛,足足打了36天,最后美军终于以伤亡2.1万人的代价,占领了硫磺岛,击毙日军2.3万人,俘虏1000余人。

战争开始时,粟林忠道就知道是一条死路,因为在天皇绝不投降的前提下,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拼死反抗美军进攻,给本土、给大本营多争取一些喘息的时间,毕竟硫磺岛一旦陷落,美军的轰炸机将成为日本天空的常客,日军的一切防御准备都是为了这个战略服务的。

我们再来看下双方的兵力对比:

日军:粟林忠道的第109师团、第2独立混成旅团和加强第145步兵联队共2.3万人,另外还有海军陆战队约7000人,飞机30架也归他指挥。

美军:陆战5军+800余艘舰艇+2000余架飞机,大约22万名人。

既然是防御战,哪么再说下日军的地利:

栗林忠道设想将硫磺岛变成一个超级大要塞:依托牢固的地堡实行纵深防御,五步一个堡垒,三步一个地垒,建立起完善设施的地下通道。以折钵山为核心阵地,以两个机场为主要防御地带,在适宜登陆的东西海滩,构设了以永备发射点和坚固支撑点为骨干的防御阵地。

效果:日军疯狂的在岩石中修建工事。总计开凿了超过1500座的石室工事,总长超过18公里的地下隧道。折钵山几乎被掏空,筑有的坑道有九层之多。同时在海滩的纵深地带埋设了大量地雷,用机枪、迫击炮、反坦克炮构成了非常密集的火力网,而且所有武器的配置与射击目标都进行过精确计算,要求是:既能够最好的隐蔽自己,又能够最大限度的杀伤敌军,并且炮兵阵地也都建成了半地下式,重炮要塞还使用水泥和钢筋混凝土进行了特别加固(在后期日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这种必死的地方,投入这些物资,栗林忠道目的就是让硫磺岛成为血肉战场)。

弱点:折钵山和元山之间坑道未能接通,夜间反击和两山之间增援不便,当然就修通了两山之间的地道。对最终成果也不起什么作用,最多是美军多死一点人。

最后再说下战术,美军就不用谈了,飞机上、坦克上、大炮上,最后才是步兵上,说说栗林忠道的计划,先来看个他的命令:严禁手下的指挥官,吹冲锋号,因为人数差距太大,一个日本士兵最少要杀死两个美国兵才能选择求死,否则算违规军纪(毕竟日本陆军的猪突冲锋太有名了)。

栗林忠道战术很简单:不开展开展滩头反登陆作战,不主动出击,近距射击、分兵机动防御、诱伏等,还严禁自杀冲锋,就是躲在地下工事里等美军来!利用坚固的工事来大规模消灭敌人,夜间有利时短促出击,延长防御时间,为本土为大本营争取时间。

最终结果是:硫磺岛战役是二战唯一一个大规模登陆防御战中,登陆攻击方伤亡超过防御方的。

下面再来看看上甘岭:

这场战役原本双方都以为是一场小规模的攻防战,志愿军为守方,“联合国军”为攻方。谁知结果演变成了绞肉机战场,历时43天,双方伤亡40600余人。

但是据后期一些资料解密:美军实际只在597.9高地打了12天,后面就移交棒子了,后面实际是”宇宙大朝民国“操办的,既要攻537.7高地北山,又要守597.9高地。只是指挥从始至终都是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和美九军军长詹金斯指挥的。不得不说美国人这事儿干得漂亮。

但是”宇宙大朝民国“军史学家把上甘岭战役界定为42天,而我志愿军则认定为43天,”宇宙大朝民国“的《朝鲜战争》记载:11月8日“这天是‘狙击’棱线战斗42天中唯一没有交战的一天。敌人总是夜必攻昼必撤,而今天却在整个战场不见影子。”,原因其实很简单:这一天因597.9高地局势稳定了,我志愿军第十五军正在筹划动用第十二军的第九十二团收复537.7高地北山,所以没有任何小规模攻击行动。为此,”宇宙大朝民国“军史学家把上甘岭战役算成42天。但是这一天没有步兵交战而已,但双方的炮击实际上还在进行终日未停。

在战斗中高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终因敌强我弱,志愿军的弹药供应不上,被迫转入坑道,坚持斗争。联军利用有利地形对15军坑道采取筑垒封锁、石土堵塞、轰炸爆破、断绝水源、施放毒剂和烟熏等毒辣手段,妄图消灭坑道中的志愿军。

  不少的坑道里,我们的战士每人每天只能吃到半块饼干,同时最困难的是喝水,只好喝尿,勇敢的志愿军同志还戏称为“光荣茶”。最困难时把饼干放入嘴里能把舌头割破,人丹放在嘴里竟化不了。甚至有一个坑道,有10多名战士直到饿死,还端着冲锋枪守在坑道口。

同时由于医疗条件差,伤员送不出来,药品送不进去,伤员有很多按伤情其实是不会牺牲的。

  补给:“谁能送进坑道一个苹果,就给谁立二等功!”上甘岭战役坚持坑道战阶段的立功标准。两个高地的各个坑道,距五圣山主峰最近的地方大约500米,最远也不过1000多米,但敌人在路上设置了10道封锁线。,就是坑道口,要进去也不容易,为送一壶水,甚至要付出几条生命(大家可以参考电影《上甘岭》)。

  十五军后勤部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组织机关和部队靠“匍匐运输”、“接力运输”等方式,将3万发迫击炮弹和大量食品、物资送入坑道。整个上甘岭战役运输人员伤亡就达1700余人,占我军整个伤亡人数的14%。秦基伟曾对尤继贤说:“打罢上甘岭,给后勤记头功。”

  结果 :双方共投入了10多万兵力。“联合国军”向上甘岭两个小小的山头共倾泻了190万发炮弹和5000枚炸弹。最多的一天高达30万发炮弹,“联合国军”伤亡25498人,伤亡率在40%以上;同时还有300架飞机被击落击伤;坦克40辆,大口径炮61门被击毁。志愿军伤亡11529人,伤亡率在20%以上。

1952年,志愿军第十五军司令部发布上甘岭战绩公报:在43天的战斗中,打退敌排以上的进攻900余次,与敌打大规模争夺战29次,以11529的伤亡代价,毙、伤、俘敌25498人。其中包括志愿军第十二军伤亡4263人,毙、伤、俘敌6774人。

但是美军只承认伤亡两千余人,反正美国人的伤亡计算方式是全世界最牛B的,最严格的,什么都必须有证明,是在交战的时候被打死的,被炸没影的还不能算,结果失踪人都超过阵亡人数了,死在医院的都不能算在内,只要是没有战场上死亡的都不算死亡。

综合上述,虽然志愿军补给困难,但是并不是没有一点补给,同时后方阵地还有人员和炮火的支援,因此结果是不一样的!

最后给大家还是补习下美军阵亡标准吧(转帖):

一个美军士兵需满足以下条件才能阵亡:   

1,必须在执行作战任务时当场毙命,如果还剩一口气被拖上担架,即使旋即咽气,也只能记入“其它原因死亡”。有个例子:越战时,游击队的火箭筒击中美军一座脱衣舞厅,里面50多名美军非死即伤。但是美军公布的阵亡名单里找不到这些人。理由嘛,是当时他们正在“欣赏艺术”,并非处在战斗状态。 

2,必须有确凿证据证明此人是被敌方命中因而丧命,否则记入“事故死亡”。比较著名的例子是美第八军军长沃克中将,乘坐吉普车因躲避追击而来的志愿军流弹,跌入深沟摔死((一说撞车),美军战史上的正式死因是:车祸。   

3,死者的尸体必须被其战友发现,起码面部可供辨认,并有效收集了死者的身份标牌。也就是说,如果你被敌人的炮弹打的稀烂,或者你的身份牌飞出去挂在了一只狗的脖子上,或者你的尸体跌入一个粪坑而无人愿意下去捞你辨认,哪么恭喜你,你将被记入“失踪”而非死亡。  

4、是死者必须死在战地。如果你中枪中炮负伤急救,但是却被直升机接到战区外(比如日本)抢救无效死亡。抱歉,你算“韩战以外地区死亡者”。

5、是战机必须在空中被敌机打爆,同时飞行员一并被炸死才能确保“阵亡”。如果飞行员在空战被击中昏迷、飞机却是后来才坠毁的,抱歉,这种死亡也可能叫“机械故障”。 

所以嘛一名美军要想阵亡真的不容易。于是美军在战争中阵亡率一直很低,充分现实了美军的强大实力和对人权的重视。

同样道理,美军的作战飞机,坦克,战舰,战损率也低的吓人,以至于在朝鲜战争中,美军因事故自行坠落的战机是被敌人击落的三倍。

造成这样计算方式的原因:美军士兵阵亡后军方需要付巨额抚恤金,但是事故死亡不用 。各位明白了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