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育儿学问:和孩子交谈大有学问,少用儿语,多用问句

育儿学问:和孩子交谈大有学问,少用儿语,多用问句

育儿学问:和孩子交谈大有学问,少用儿语,多用问句

成人与孩子交谈时往往不自觉地迎合幼儿说话的语调,这会造成孩子语言发育的障碍。因为幼儿的智力发育尚未发展到自如运用语言的程度,且发音机能未经训练,所说的话大多是片段而不完整的。如果父母刻意模仿幼儿的语调,会使孩子使用片段语言的时间延长,并停留在幼儿观点思考的阶段。特别是不要用“儿语”与幼儿说话,因为“看咪咪”“吃果果”“喝奶奶”这类叠音词,会使孩子的语言概念很模糊,因为同样的发声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含义。大人一定要用非常简洁、准确的语言与孩子交谈。

对幼儿来说,对物体的命名不仅是为了称呼方便,还可帮助他分辨物体的差异,培养辨别能力。因此,父母向孩子说明物体与名称的关系时,不要采取模糊不清的说法,而应该明确说出物体的名称,如此才能培养孩子科学性的思考模式。例如,当孩子问:“这是什么?”时,不要只是简单地说出总体名称,如“玩具”、“衣服”、“电器”、“汽车”,而是要说:“这是绒毛娃娃玩具”、“这是妈妈穿的棉布做的花裙子”、“这是爸爸学习、写文章用的电脑”、“这是能载好多人的大客车,你看,上面坐着有叔叔、阿姨、老人、小朋友,只要买票就可以坐车,星期天妈妈带你坐这种大客车到动物园去玩。”通过这种回答,一方面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给孩子关于这种物体的全面的认知和概念。

一般来说,小孩子的思想是天马行空的,比成年人更有想象力。他们的语言可能是跳跃的、不连贯的或是不真实的,很大程度上充满着孩子想象的成分。因此,当孩子说出与现实并不符合的语言时,成人千万不要误认为孩子是在说谎,要顺着孩子的思维和他交谈,更好地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如楠楠告诉阿姨“昨天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蛋糕。”其实,妈妈正生病卧床不起,根本不可能给孩子买蛋糕,孩子的话只是反应了心底的一个愿望而已。阿姨如果斥责孩子:“你怎么学会撒谎了,你妈妈不是病了吗?”这将会给幼小的心灵带来很大的伤害。大人可以这样和孩子说:“楠楠,你是不是想吃蛋糕了,妈妈都是什么时候给你买蛋糕吃呀?是不是过生日的时候?蛋糕是什么做的,你吃过的蛋糕是什么样子的?上面有什么图画?你过生日时和谁在一起?你知道爸爸和妈妈的生日是什么时间吗?”这样和孩子交谈,自然会引出关于“蛋糕”的话题,孩子会兴致勃勃地说出许多他知道的“蛋糕的故事”,这也必然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幼儿时期是好奇心最胜和求知欲萌动的时期,他们常常会提出许多大人似乎司空见惯的,却也并不好回答的问题,如“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人为什么不张翅膀?”“为什么爸爸是男的,妈妈是女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枚不胜举。再大的学问家,也难以回答孩子所有的问题,解开孩子所有的疑问。故此,父母回答地不完善也无须太在意,但最重要的是要以认真的态度、巧妙的技巧去回答孩子天真的问题,使孩子从大人的态度上感到自己提出的问题大人很重视,从而对自己更有自信,也更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相反,如果大人对孩子的问题采取漫不经心、轻率敷衍地回答,孩子会误认为大人不喜欢自己提问题或“轻视”自己,会压抑孩子的好奇心,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家长也不必“倾囊相助”,应趁机让孩子先想想答案。因为若孩子轻易得到解答,就丧失了思考的机会,也很可能养成事事依赖别人为他解答的习惯。因此,家长可以用“反问法”、“设疑法”与孩子交谈,如当孩子问到:“妈妈,我为什么必须吃饭呀?”你可以反过来问孩子:“假如人要是不吃饭,会变成什么样子?你不好好吃饭,有什么感觉?”使用“假如……”的反问句,对于培养孩子的思考,并找出可能产生的答案非常有效。但家长要注意,对孩子提问避免用“是”与“不是”这样简单地问法。如“这个小动物是不是很可爱呀!”而应该问“这个小动物有什么可爱之处呀?”当大人用“为什么?”“你觉得怎样?”“那么……”“可能会……”等用语向孩子提出问题时,孩子必须好好地思考以后才能回答,这样自然就锻炼了孩子的思考力和表现能力。家长要做一个耐心的聆听者,让孩子在家长信任、接纳、鼓励、关怀的氛围下,学会与人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