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長達8小時的作戰總結報告,秦基偉親力親為自己寫

浴血上甘嶺前奏③:經驗與教訓

第五次戰役結束了,志願軍上下都認為這是一次並不圓滿的勝利,雖然給予敵人很大的打擊,但是志願軍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其中以180師的損失最為明顯,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在其自述中說,180師損失3000多人。志願軍政治部主任杜平回憶,180師突圍戰鬥傷亡2000多人,被俘大約600人,吃野草野菜中毒及餓死一部分,失散了一部分。

長達8小時的作戰總結報告,秦基偉親力親為自己寫

對此戰役,志願軍上下都做了總結。尤其是15軍從1951年6月12日至7月4日系統地總結了第五次戰役中的經驗與教訓。秦基偉將第五次戰役分為三個階段總結,即為:進攻,進攻,後退阻擊。1951年7月3日15軍召開全體師團幹部會議,7月4日,秦基偉利用8個小時做了第五次戰役的總結報告。

長達8小時的作戰總結報告,秦基偉親力親為自己寫

秦基偉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這8個小時的報告文稿都是他親力親為自己寫的。他認為不認真研究敵人,不認真進行戰役總結,勢必會造成過大的傷亡乃至吃了大虧也難以取勝。為了搞好戰役總結,秦基偉走到戰士中間,與基層官兵座談,讓戰士們介紹好的經驗、壞的教訓。

秦基偉認為,在第五次戰役中15軍收穫最大的不是擊斃敵人多少,繳獲物資多少,而是15軍官兵經受住了第五次戰役的考驗,部隊服從性、進取心較強,有朝氣,部隊在第五次戰役中獲得了比較全面的與美軍作戰的經驗,部隊入朝後得到了實際性的鍛鍊,這都是推動15軍繼續前進的力量。

與收穫和經驗比起來,15軍在第五次戰役中的教訓也是沉痛的,代價是巨大的。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的戰鬥中,15軍斃傷俘敵8000多人,擊落擊傷敵機44架,擊毀戰車13輛,汽車若干,但是15軍也付出了傷亡6320人的代價。秦基偉覺得這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結果。

長達8小時的作戰總結報告,秦基偉親力親為自己寫

秦基偉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戰爭流血犧牲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流血犧牲需要換來勝利。付出這樣大的代價,客觀原因是與美軍作戰敵我裝備條件不同,但是我們絕不允許把這驚人數字的流血教訓都推之於客觀原因,那是不負責任的態度。秦基偉認為,必須認識到有些傷亡是可以避免減少而由於我們指揮與戰鬥動作上有錯誤而沒有能夠避免與減少,這就是沉痛教訓所在。基於這一點,秦基偉從4個方面對15軍在第五次戰役中的表現做了分析總結。

一、各級指揮員戰術水平太低。

勇敢有餘,智慧不足”,是秦基偉對第五次戰役中15軍各級指揮員的評價。具體表現在實戰中接敵運動不講隊形,不善於選擇道路,不能隨著敵變我變趨利避害。44師在大水洞戰鬥中,132團通過敵炮火封鎖地帶時無一傷亡,而131團則被敵炮火殺傷200餘人。兩者之間的區別是,132團通過敵人炮火封鎖區的時候採取了有利隊形,選擇了避開敵炮火鋒芒的另一條路,避免了遭敵炮火打擊時部隊擁擠成一堆。

長達8小時的作戰總結報告,秦基偉親力親為自己寫

二、戰術思想與戰鬥動作不能適應客觀情況的變化而及時改變。

秦基偉認為,這個問題15軍在國內作戰時就存在,只是當時打的是腐敗透頂的蔣軍,單單勇敢就能奏效,入朝之後地形、民情、語言、供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面對的敵人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是主觀指導上、戰術思想上、戰鬥動作上,仍然是國內的老一套,這是增加傷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報告會上,秦基偉告誡15軍幹部,我們的敵人是狡猾的、具有現代裝備技術的美軍,與其戰鬥,必須建立在高度靈活機動的基礎上才能發揮勇敢的作用。

長達8小時的作戰總結報告,秦基偉親力親為自己寫

總結大會上,秦基偉講了樸達峰阻擊戰135團4連4班的例子。這個班在樸達峰陣地上與敵人戰至最後包括班長在內的4人,4班長將4人分為2組,一組警戒掩護,一組構築完善防禦陣地,研究發現敵人特點,制定出擊路線,安排火器位置,擬定射擊時機,鼓舞戰鬥士氣,4人堅守陣地8天8夜,擊退敵人從排到營規模進攻15次,主動襲擊敵人4次,殲敵200餘人。秦基偉認為,這才是勇敢和智慧的典範。

三、部隊初下級幹部及個人技術底下長期沒有訓練,加之渡江戰役之後至出國前,因追擊作戰及分散打土匪養成的遊擊習氣,缺乏集中的正規作戰經驗。

秦基偉說,平時沒有訓練,又剛剛換了新裝備就馬上參加打仗,實際上等於一個剛入伍的農民上戰場一樣。關於遊擊習氣的問題,在一些後勤保障單位和第二批入朝部隊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就在第五次戰役開始前,彭德懷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問題,但是箭在弦上,沒來得及解決這一問題。

長達8小時的作戰總結報告,秦基偉親力親為自己寫

三登倉庫被炸後,志願軍專題研究第五次戰役後勤保障問題,聽完洪學智和解方的發言後,彭德懷沉重而嚴肅地說:“我們某些部隊和一些同志中,存在著嚴重的遊擊習氣和本位主義,這是一種對戰爭、對人民缺乏責任態度的表現,必須迅速糾正,堅決克服。”那時候第五次戰役已經開始了,落實這一指示難度可想而知。

四、急於求成,缺乏“知己知彼”。

在這方面,秦基偉認為比不知情況更嚴重的是思想上的輕敵,犯了嚴重的經驗主義錯誤。從志司的戰略指導上,以及下面各部隊的具體表現上,都折射出一種現象:對抗美援朝戰爭的長期性估計不足。

志願軍總部有縮短戰爭的想法,下面各部隊指戰員有拼命思想,想早打完、早回國。彭德懷在第五次戰役總結時說:“這次因疏忽吃了一些虧,大家都嚐到了味道。”對於第五次戰役,志願軍的認識也是一致的,第五次戰役的勝利很不圓滿,沒有達到預期目的。這是因為部隊雖然大為增加,但是第二批入朝部隊缺乏對美軍作戰經驗,又是一進入陣地就打,準備不足。更重要的是,我們提出的消滅敵人幾個師,縮短戰爭時間的要求,在目前條件下是過高的,是不易辦到的。

看完15軍關於第五次戰役的總結,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秦基偉認為此次戰役收穫的經驗教訓,遠比斃傷敵人多少、繳獲物資多少更有意義,因為有些問題暴露得越早越徹底,對往後的作戰越有利。正是因為這問題的暴露,才讓15軍在上甘嶺戰役中能夠堅如磐石。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