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算不算心理學悖論?心理老師每天誇自己,心理就會往好的方向發展,我知道原理懂他誇的是假的還有用嗎?

佛經緣


你好同學,明確的說這不是悖論,而是關於心理學理論如何應用的問題,換句話就是同一個原理如何在不同個體身上起作用。

你說的這個原理被稱為“期望效應”,是指老師對學生的期望能夠使學生向著老師期望的方向發展。(當然也可以從行為主義的強化論原理來解釋)

那麼“他誇的是假的”還有用嗎?

這個問題就要從“期望效應”是如何起作用的角度來討論了。

首先,期望一定是有具體內容的。也就是老師表揚你一定要有匹配你的實質內容,而不是“你真棒!”之類的空話。要結合具體的行為表現來表達表揚和鼓勵。當然表達期望還要分年齡段,分學生性格特點。有些敏感的學生老師的一個眼神都能起作用。

其次,你要相信自己。老師的期望表達了對你的信任,但最重要的是你的自我信任。如果你不信任自己,老師也幫不了你。

最後,相信科學研究。


21點心理學


這個不算悖論,心理學上有一種效應叫羅森塔爾效應(也稱皮格馬利翁效應):教師對學生的心理期望會真的按照預期的實現,比如老師心理期望學生們都考好,結果真的實現。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但這個已被心理學家證實。

這個效應的發現背後有一個有趣的心理學實驗: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來到一所小學,說要進行7項實驗。 他們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並且給老師提交了一份他們認為以後會有大成就的學生名單,並且要老師嚴格保密。但實際上這份名單的學生是隨機安排的,但意外的是8個月後,羅森塔爾對這些學生進行測試,發現在名單上的學生在成績上比沒在名單上的有很大提高,而且性格比較開朗也更加自信。

怎麼解釋這一現象呢?難道真的心想事成?其實是因為拿到名單後的老師對學生有了期望,然後在對待這些學生的行為上也會有所差異,比如更多的肯定、認同,學生也感受到了老師的反饋所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學習上,就有了最後的結果。


回到您的問題,如果您知道這個原理,那麼還有用麼?

首先效果肯定是有影響的,但不能說沒用,因為人都有一種潛意識,就是喜歡別人讚美、肯定自己,雖然有一些是知道不切實際的,但我們還是樂在其中。

其實這個效應起作用的關鍵是雙方的正向反饋和行動,如果只停留在想想的層面,這個效應是不會出現的。


一看就懂的心理學


全世界大約有200多種心理治療方法。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操作方式,但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為了緩解心理痛苦,提高人們的幸福感。

有些心理治療方法確實會存在相悖的情況。例如心理暗示的辦法就是像你所說的每天誇自己。直到把這種印象壓到潛意識裡邊,潛意識就會真的認為自己很好。比如有一些雞湯文裡邊總是會寫一個段子:說每天出門前對著鏡子多喊幾遍,我是最棒的。因此來提高自己的自信度。

人本主義療法,會強調讓你接納這種自己的不足。如果你能客觀的承認自己存在不足,那麼就等於你面對了現實。你只有面對了現實,才會有改變的動力。而且當你坦然的承認自己不足以後,這種不足就不會對你造成焦慮的影響。畢竟事實就是如此焦慮,也沒有用啊。

這就是不同的心理流派會採用完全相反的辦法。

你說的這種情況,一個人天天暗示自己很棒很好。如果有確實證據,那的確會起到好的效果。如果沒有確實根據,一個人天天暗示自己自我感覺良好,那就是洗腦。

這種自我暗示的辦法不是不能用,但是得找到一些客觀事實做依據。效果會更好一些。





曲奇483


懂的原理與誇獎是假的,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根本作用並不在於你懂得原理,而在於是不是真心誇讚,誇讚的點是不是被認同。

羅森塔爾效應(期待效應)的根本是期待,內心的渴望,而不是誇獎。

誇獎不等同渴望。

誇獎是語言表達方式,渴望是內心需求。

每天誇獎你,不代表期待你成功;每天嚴加管教,即便不誇獎,你也可以體會老師的良苦用心,這才是期待。


陽光點津心理


我不敢評論這算不算心理學悖論,至少有很多心理學的所謂“效應”,都是天方夜譚,尤其是一些將人頭的行為傳到一起,而所形成的一種"效應",有自欺欺人的成分在裡頭,如果一個人知道某件事情明明是假的,還要把它當成真的來對待,那麼這個人是不是有毛病?

現實的生活和工作當中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許多人明明知道某些東西或事情是假的,但是他依然還去做,當然這一定有特定的原因存在的,如果像這樣的一種方法,老師告訴你每天去誇自己,心裡就會向好的方向發展,那麼心理學研究人的行為體現和人的行為變化也就沒有意義了。

有可能是因為心理老師告訴你的,你可能就會相信,但是當你發現按照老師說的去做了,並沒有起任何作用的時候,你知道他是假的,那麼當然對你就沒有用了,因為你接受了去做了也是假的,而不是用真心誠意去接納了這種做法,而知道里面它存在著欺騙,是牴觸的心理去做的,那麼它還能起什麼作用。

當一種牴觸的心理在人內心生成的時候,不論什麼樣的鼓勵或者刺激,在這個人的身上已經就不起任何作用了,如果從表面你看似他接納了,那也是一種欺騙,是對外部的欺騙,因為他是在某種環境或者情景下才能這麼樣去做,因為他要維護自己的安全部分。

心理學當中所論述的一些所謂“效應”,確實存在著很多的瑕疵,有些甚至是人為,在沒有任何信效度的支持情況下編造出來的,其實有些效應所體現的人行為的體現不過是集合體的一種表現,應具備現實社會和現實文化及當時的人文情感等諸多條件而形成的,而非現實或實質性的存在於社會當中,只不過有些人是為了達到自己當時所處社會的狀況,更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創造”的。

當下社會對這些效應的運用,要有甄別的觀念去看待,一定要賦予現實性的意義,對於真與假的區分,特別要注意的是,人的思維和行為,跟著不同社會、文化等的變化,也都在變化,而非一成不變的。

在一般的情況下是比較好辨別的,只不過我們有的時候喜歡自欺欺人,願意用這些虛假的東西去欺騙自己,來滿足自己的期盼或者慾望的需求,這隻能是階段性的,有時甚至是瞬間的,而根本不可能達到實質性的目的,更無法能夠得到其真實的結果。

比如一個做傳銷人員,也許剛開始他不知道傳銷,所有的手段都是在欺騙自己和他人,經過一段時間後,他自己就能認清這些是真是假,因為他所聽別人教誨的和自己所感受到的,最後的結果是不相同的,這時候他會明白這些全是假的,但是他就是在明明知道這些全是假的時候,他還會繼續的去欺騙別人。

其目的是很明顯了,他欺騙別人就是為了收回自己所投入的成本,當然再有一些利潤那就更好了,所以傳銷人員明明知道這些都是假的,但是他還要繼續下去,將這些欺騙的手段延續到他所得的利益上來,這就是一種非常下作和利己的做法了,這也是明知假而當其真的心態,當然是為了欺騙。


5分鐘心理


這個問題很有趣,以我個人的諮詢經驗,這個問題存在兩種可能性:1、雖然你知道原理後,可能主觀上有意識牴觸造成阻礙,但是如果把焦點集中在“是什麼原因造成你的阻抗?”這個部分來探索,或許會有其它的可能性來解除你的阻抗,依然會達到稱讚的作用。

2、雖然你意識上有牴觸,但是你的心理老師如果運用了有效的稱讚方式,你的潛意識一樣會收到積極的暗示與引導,經過一定量和時間的積累,同樣會發生有效的作用。

通過你的描述,能夠看出你也是心理學的探索者,凡事都有很多種可能性,建議你先試試看進一步探索,也許得到的結果也會有很多不同。[祈禱]



珈me心理


悖論算不上,這應該算是自身過度暗示的表現,表象上看沒什麼,但同在表現出了不敢面對現實,缺乏理性,過於遮蔽的問題。



白開水養生


如果心理老師每天誇你,你覺得他誇得很假,關鍵是你自己的心理要不要往好的方向去發展。別人誇你,有的是真誠的,是比較真實客觀的,有的是假的,這都不重要,重點是你自己的選擇,你對自己的要求,別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他誇你是因為他從你這裡看到了他自己而已,這是心理學中的“鏡子原理”對方他人對你的心理投射而已


吳振偉美麗生活


據說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兩碗同樣的米飯,每天對著其中一碗飯說讚美之詞,另一碗說些消極的話,一個月後,兩碗米飯出現了不同的結果!那麼,你猜猜看會是怎樣的結果呢?


在愛中學會成長


這個東西有點想抗生素的耐藥性,有專家就提出來過說心理學的書籍不應該對大眾開放,比如有的去做心理諮詢的來訪者提起一些理論書籍自己很多都讀過,所以,諮詢師的一些方法對這個來訪者就有了“耐藥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