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亂世,窮世》:姜淑梅,忍飢挨餓時候,婆婆毫不心軟,心如鐵石

《亂世,窮世》:姜淑梅,忍飢挨餓的時候,婆婆毫不心軟,心如鐵石

《亂世,窮世》:姜淑梅,忍飢挨餓時候,婆婆毫不心軟,心如鐵石


六十歲學寫字,七十五歲學寫作,姜淑梅從文盲成長為作家,這自然是一個勵志的傳奇。關鍵是,歲月的手指點石成金,大器晚成的她出手不凡,行文乾淨利落,以細節講述故事,以故事塑造人物,有赤子之心,無酸腐之氣。借用她教育艾苓的話,她的文字並未塗脂抹粉,卻會讓許多作家汗顏:“早些年,俺那兒去個生人,都在門外問:‘家裡有人嗎?’要是男人不在家,女人就答:‘沒人。’男人不把女人當人,女人也不把自己當人。”


《亂世,窮世》:姜淑梅,忍飢挨餓時候,婆婆毫不心軟,心如鐵石


“二兒子出生三天,身上一個布絲都沒有。廠子裡沙土多,俺就把沙土溫熱了,把他放到沙土裡頭,上面蓋著他哥哥的舊衣服。尿了,就把尿溼的沙土扔出去,拉了也一樣。窮人家的孩子好活,吃足了奶就不哭,沒耽誤俺幹活兒。”姜淑梅吸納了形象生動的民間言語,“汗滔滔的”、“活養死葬”、“口攢肚挪”、“跑得慢了被狼咬,跑得快了攆上狼”、“沒事時躲著事,事來到頭上不怕事”等,記錄裹腳、放腳、守寡、改嫁、跪門等舊時鄉村習俗,描摹流動不居的時代裡命運各異的眾生相。在數十個人物裡,我印象深刻的,是亂時候的娘與窮時候的“俺”。


《亂世,窮世》:姜淑梅,忍飢挨餓時候,婆婆毫不心軟,心如鐵石


娘勸阻孩子趁亂搶物,她說:“外財不發咱命窮人。”娘接濟鄉鄰、勸架斷案,她說:“千萬不要瞧不起窮人,窮沒紮下窮根,富沒紮下富苗。”娘為幹活多年的長工買了幾畝地,在井邊蓋了兩間房,她說:“以後歲數大了打水方便,別人幫著打水也方便。”民心如鏡。如此點點滴滴的鄉紳作為,換來了土地改革時一家人的平安,以及娘出殯時全村人的送行。


《亂世,窮世》:姜淑梅,忍飢挨餓時候,婆婆毫不心軟,心如鐵石


姜淑梅舐犢情深,在捱餓那兩年,“俺看不見自己,看得見兒子,他小臉焦黃”,她想盡辦法,甚至不惜提出分家,與吝嗇的婆婆鬥智鬥勇;在感覺實在過不下去的時候,她也是為別人著想,“俺沒哭,俺都想好了,回家就抱孩子跳到澆地井裡,跳到吃水井人家害怕”;跑“盲流”至東北,在山林看見傳說中的野獸,她同樣先想到孩子,“拿好榛柴棵,離豆角地遠點兒。要是俺叫狼吃了,孩子還有菜吃”。

“寧可累死在東北,不能窮死在東北”,為此,她在月子裡就熬鹼來賣,貼補家用,以至幾十年之後,她依然清晰記得熬鹼的方法,並歷數不同地方的鹼土熬出的大牙子鹼、小牙子鹼、葡萄牙子鹼;“人窮的時候最有勁”,賣鹼時,面對百貨商店的工作人員,她據理力爭,其言語頗具公民意識,其精氣神令人肅然起敬。


《亂世,窮世》:姜淑梅,忍飢挨餓時候,婆婆毫不心軟,心如鐵石


姜淑梅敘述的事,多發生在半個世紀之前,比如她寫饑荒年月的生活:“集上的大公雞和幹榆樹皮一個價,都是八角錢一斤,都買榆樹皮,沒誰買大公雞。買雞損失大,骨頭和雞毛都不能吃,榆樹皮是乾的,可以多吃幾天。”“大兒子比二兒子大六歲,因為在山東捱餓,俺四年沒來月經。到東北吃飽了,三個月就來了月經,有了二兒子。”


這些話,非親歷者不能言也。顯然,帶著體溫的記憶,要比官方發佈的統計數字,更能讓人觸摸到真實的歷史。她如數家珍般回味洋槐葉子、桑樹葉子、臭椿葉子、榆樹葉子的不同口感,讀來讓人唏噓不已。這個國家虧欠民眾的實在太多了。十幾年前,不少人批評舊版《現代漢語詞典》,提及許多動植物詞條愛拿“可食用”說事,不符合環保、和諧的現代理念云云,而在我看來,這便是兩個時代的隔膜。


《亂世,窮世》:姜淑梅,忍飢挨餓時候,婆婆毫不心軟,心如鐵石


姜淑梅的《亂時候,窮時候》,無疑是民間述史的可貴收穫。她是那個亂窮時代的受難者與見證人,她的描述未必全面,但畢竟離現場與真相更近一步。歷史只有化為個體的感受,才能對人發生作用。那些富於感性的材料,能讓讀者對過去的事有更具體、更親切與更深刻的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