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書中的「崑崙奴」到底是什麼人?

屯蒙秋水


“崑崙奴”在中國史書中有大量記載,如《舊唐書·南蠻傳》裡記載的“在林邑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崑崙’”。而且出土的文物中也有黑人陶俑,加上敦煌石窟的壁畫上也有非洲黑人的形象出現。

可見古代的“崑崙奴”類似於今天的非洲黑人。那麼他們是什麼人種?又來自於哪裡呢?

“崑崙奴”的種族:

一、東南亞一帶的土著人,棕色人種或膚色比中國人黑的黃色人種。

二、馬來半島以南諸海島上的尼格利陀人,又叫矮黑人,黑色人種。

三、北非的“僧祇(Zangi)奴”,即桑給巴爾人,黑色人種。

一、來自奴隸市場

據考證,中國歷史上的“崑崙奴”主要來源於西貢奴隸市場(即現在的外海崑崙島)。它自公元三世紀以來就是亞洲最大的奴隸市場,它販賣的是亞洲馬來黑人,主要向中國銷售,這種販奴行為一直持續到明代,由於大量的黑奴從崑崙販賣而來,於是在中國便有了“崑崙奴”的名稱。

二、外國進貢

唐朝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國力強盛、文化昌盛、經濟繁榮,世界各地的國家都前來巴結,爭相進貢各種物品。

當時的朝代奴隸是沒有地位沒有尊嚴的,被像物品一樣送來送去,所以奴隸也是貢品之一。

三、跟隨東南亞或南亞使節入華被遺留。

古代的“使節”相當於現代的外交官或駐地官員,他們帶著奴隸一同來到中國,臨走前把奴隸送人,這種事情很有可能發生。

四、非洲黑奴是被阿拉伯國家擄掠販賣,然後被作為“貢人”或奴隸流入唐朝社會。

唐朝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非常繁盛,交通發達,北非土著被作為奴隸抓獲後,又被送往中國,也是完全有可能。

“崑崙奴”在唐朝非常受歡迎,而且數量極多。他們大都充當奴僕和藝人,另外還有一部分黑人充當水手、馴獸師和農夫的角色,職業定位可謂五花八門。

當時的長安街頭流行這麼一句話“崑崙奴,新羅婢”,說的是新羅的婢女(類似於今天的菲傭),因受過訓練,乖巧能幹,很受歡迎;而“崑崙奴”因為體格健碩、性情溫順、忠誠勇敢,在豪門貴族非常吃香,往往成為搶手貨。

而且在當時,帶著兩個“崑崙奴”保鏢上街,是相當時髦有面子的。

“崑崙奴”多存在於中國經濟、交通比較發達的時期。宋元時期,中國的海外貿易空前發達,所以境內依然存在有“崑崙奴”。

但明清時期,隨著“海禁”和“閉關鎖國”的頒佈實施,數量減少,漸漸銷聲匿跡。

可是,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國門的打開,黑人再次在中國出現,他們主要聚集在廣州。他們主要來自中東、非洲等較落後的國家,一般從事外貿生意,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很多黑人也定居在廣州,並且有部分黑人還與中國人聯婚。

“崑崙奴”也是人,卻被當作物品進行買賣、送禮,離家千萬裡,到另外的國家繼續從事奴隸生活,真是可憐又可悲!這是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造成的,也是貧窮落後造成的。

可見,唯有國家富強了,人民才能夠安居樂業,不再流離失!


有書博物館


中國古籍中常見崑崙奴一詞,其含義為膚色較黑之人則無可疑義,色黑是普遍特徵。

《太平廣記》中的《崑崙奴傳》 中,就記載了一位崑崙奴磨勒的故事。洛陽博物館藏有一件北魏彩繪陶“崑崙奴”俑,便可以作為其在華的文物學證據。

唐宋元時期黑人奴隸主要分佈在關中、廣東、四川等地,服役於中國的宮廷和富豪之家。在古人的世界認知裡:崑崙,山名也,在西北,其高萬千裡,崑崙已經屬於很遠和未知的範疇,而且黑人來華多以底層、缺乏教化的蠻夷面孔出現,故而以崑崙奴來指代黑人。

《晉書》有載:晉簡文帝妃、孝武帝母李陵容,本出微賤,大貴之前,乃宮廷織坊中的一名普通宮人,其形長而色黑,宮人皆謂之崑崙。胡三省注曰:謂其人如崑崙也,崑崙國在南海外;《舊唐書·林邑國傳》: “自林邑以南,皆捲髮黑身,號為崑崙;《真臘國傳》:真臘在林邑西北,本扶南之屬國,崑崙之類。

崑崙奴可見早期的全球貿易特徵。大約從9世紀開始,黑人奴隸作為阿拉伯人的“商品”被運到了中國,成為官私奴脾。我國古籍稱這些來華的黑人奴隸為“崑崙奴”或“僧祗奴”。因為唐時對其疆域以南、捲髮黑膚居民稱呼為“崑崙” ,大概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一帶,故得此名。

從古籍的記載中可以找出黑人奴隸的來源,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海島(據考,此島應為今東非桑給巴爾島)多野人,身如黑漆,拳發。誘擒之,動以千萬,賣為藩奴。這些被誘捕的黑人大多被賣給阿拉伯人,然後由阿拉伯人將他們販賣至世界各地。

在華的黑人奴隸的境況可分為二種:一部分是一些阿拉伯國家或王朝進貢給中國宮廷充當官家奴婢的“貢品”;另一部分黑人是由西亞諸地轉賣到中國的私家奴婢。因其性淳不逃徙、無親屬之戀 ,忠誠不二,故可以“託以管鑰”。

唐宋時所謂崑崙奴,既可能為非洲的黑人,也可能為南海各地捲髮黑身的崑崙人,也可能為南海的矮黑種人或印度人,其來源比較多元化。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我們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鑑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

歷史傳訊社


中古史籍中常見“崑崙奴”的記載。根據記載,“崑崙奴”來自海外,捲髮黑膚,形象酷似今天的非洲黑人。那麼,這些黑皮膚的“崑崙奴”究竟是什麼人種、來自何方呢?
榆林窟壁畫中的崑崙奴


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弄清“崑崙”一詞的演變。

“崑崙”一詞最早可追溯至《尚書•禹貢》:“織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敘”。此處的“崑崙”僅僅是指極西之地。《穆天子傳》記載:“吉日甲子,天子賓於西王母。……天子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瑤池位於崑崙,崑崙是西王母的居所,此時的“崑崙”開始具有神話的色彩以及國家的屬性。《淮南子·地形訓》又載:“(崑崙)中有增城九重,……傾宮、旋室、縣圃、涼風、樊桐,在崑崙閶闔之中,是其疏圃。” “崑崙”在此又進化成一座城池。之後,隨著漢代以來道教的發展,“崑崙”又逐漸神化為海外一島。到了魏晉隋唐之際,我國與南洋各地的交往日益密切,而這一地區的島國正合乎古籍中“崑崙”的記載,故此時“崑崙”一詞開始用以指代南洋各國。來自這一地區的奴隸,遂被稱為“崑崙奴”。
唐代海上交通圖


黑色人種分為兩種,一種是分佈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尼格羅人種,另一種是廣泛分佈於東南亞及南亞地區的尼格利陀人種(矮黑人種)。那麼,“崑崙奴”究竟屬於哪一人種呢?近代學者有“東南亞說”和“非洲說”兩種觀點。

“崑崙”在唐代已成為一種泛稱,史籍中的“崑崙國”所指的地方不止一處, 包括恆河以東及馬來群島;荼陵東南的佔筆羅或佔不牢島;緬甸、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等地的崑崙國;南詔附近的崑崙國。可見我國唐代前後, 泛稱南洋各地為“崑崙”。依此觀點,“崑崙奴”當是來源於南洋各地的奴隸。
尼格利陀人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 “崑崙”一詞是外語的譯名或譯音, 不僅包括南洋諸地,也包括非洲東岸的桑給巴爾、馬達加斯加島。這種觀點,最早可追溯至1932年陳寅恪在研讀《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疾品演義》後所提出的“骨侖即崑崙”的觀點。從語源來看,“崑崙”一詞與《舊約》之“古實”有關。“古實”(Cush)在《聖經》中常用以指稱埃及東部之人,後被波斯商人轉稱為“古侖”。隨著波斯商人在世界各地販賣非洲東海岸之黑人,此詞傳至印度、南洋等地。因尼格利陀人形貌肖似非洲黑人,印度人遂將其與黑人並稱為“骨侖”。“骨侖”傳入中國後,又被轉譯為“崑崙”。“崑崙奴”之語源可能由此而來,“崑崙奴”因此也可能包含非洲東海岸之黑人。

總之,“崑崙”一詞在中古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其範圍極為廣泛,包括南洋各地,我們並不能否認其不包括非洲東海岸。且“崑崙奴”也是一種來自南洋的黑皮膚人群的泛稱。所以,似乎可以認為“崑崙奴”既主要包括南海各地、印度群島尼格利陀人, 也可能包括來自東非的黑人。


(清)孫星衍撰:《尚書今古文註疏》,中華書局,2004
(晉)郭璞注:《穆天子傳》,中華書局,1985
劉文典撰:《淮南鴻烈集解》,中華書局,1989
週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中華書局,1985
岑仲勉:《中外史地考證》,中華書局,1962

歷史研習社


有關崑崙奴的記載多出現在唐朝,因“崑崙”在古代除了指崑崙山之外還指黑色的東西,故唐朝以“崑崙奴”稱皮膚黑色的人。《新唐書》卷二二二《南蠻傳》曰:“盤盤,在南海曲······其臣曰勃郎索濫,曰崑崙帝也,曰崑崙勃和,曰崑崙勃諦索甘,示曰古龍。古龍者,崑崙聲近耳。”慧琳的《一切經音義》卷八一中提到:“崑崙語,上音昆,下音侖,時俗語使亦作骨論,南海州島中夷人也。”所以,古龍、骨侖、骨論等都指崑崙。

崑崙奴的長相與中原漢人有很大的不同。捲髮、黑皮膚是崑崙奴的主要特徵之一。《隋書》卷八二《南蠻傳·真臘》:“人物小而色黑。婦人亦有白者。悉捲髮黑身,性氣捷勁。”崑崙奴的身體並不高大,但身體素質較好,力氣大,性情溫和。從出土的崑崙奴俑看當時的崑崙奴多赤裸上身或斜披帛帶,穿短褲,社會地位並不高。當時的社會上層都以用崑崙奴來顯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崑崙奴,新羅婢”成為了社會上的流行趨勢。

有關崑崙奴的來歷,學界有諸多研究,主要的觀點有三種:一為南洋的黑人,二為非洲黑人,三為兩種黑人都有。從《舊唐書·南蠻傳》和《新唐書·南蠻傳》等書中都提到了崑崙來自真臘、林邑、扶南等南洋國家。如林邑在今越南中南部。該觀點被西方學者接受。日本學者桑原鷺藏和中國的吳春晗也對該觀點進行了論述,認為從體格差異和當時對運輸條件來看,來自南洋更為合理,記載也更多。而我國也有學者持不同的看法,認為從唐朝之後,中國與外界的聯繫越來越緊密,與非洲大陸的交通條件已經較為發達了,是有可能把非洲黑人帶到中國的。唐朝有關於“僧祇奴”的記載,僧祇即“Zangi”,指桑給巴爾人,是唐朝的人對非洲黑人的稱呼,這證明了當時有非洲黑人。(謝弗在《唐代的外來文明》)但也有人指出,當時應該是兩種黑人都有了,只是中國人對兩種黑人不會區分,所以統稱為“崑崙奴”。(孫機在《唐俑中的崑崙與僧祇》)

早在先秦時期,有“僬僥”(矮黑人)的記載,可以看出當時已有黑人在中國境內。之後有關記載不多,但從印度的史書可以側面印證中國一直有接收黑奴。大量的記載是在唐朝時,“崑崙奴”的說法出現,崑崙奴在上層社會流行一師。崑崙奴一是來自奴隸貿易,再者來自外國對中國的朝貢,還有一部分是作為戰利品被擄掠到中國,也有少部分是跟隨外國遣唐使到中國後留在中國。崑崙奴也多存在於中國經濟、交通比較發達的地區。宋元時期,中國的海外貿易空前發達,所以境內依然存在有“崑崙奴”。但明清時期,隨著“海禁”和“閉關鎖國”的頒佈實施,數量減少,漸漸銷聲匿跡。


國家人文歷史


崑崙奴到底是什麼人?唐宋之間,在中國的古籍裡曾經大量提及“崑崙奴”這個人群,比如《舊唐書·南蠻傳》裡記載的“在林邑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崑崙’”。而從唐朝開始,無數中國文學作品裡也都有崑崙奴的生動形象,比如最有代表性的唐朝裴鉶的小說《崑崙奴》裡面的磨勒,巧救紅綃,使有情人終成眷屬。也包括最近這幾年讓崑崙奴這個名稱又火起來的《大明宮詞》裡太平公主“找崑崙奴”巧遇薛紹的情節。那麼讓中國人上千年都忘不了的崑崙奴到底是些什麼人呢?

來自東南亞?

其實如果用比較現代化的語言簡單地說,崑崙奴的定義很簡單,就是有著黑色膚色的家奴。但只是這樣說還是沒人知道崑崙奴是從哪來的,因為世界上有黑色人種分佈的地區很多。不過其實中國古籍曾有相關記載的,《舊唐書》裡說“林邑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崑崙’”,林邑是現在越南的中部地區,漢朝時曾經是歸屬中國,是象郡象林縣,屬於東南亞地區。

從這個角度推測,似乎崑崙奴應該是來自東南亞。這樣說應該也有道理,因為東南亞確實有一個黑色人種存在,叫尼格利陀人。而且史書上記載許多崑崙奴是東南亞各國進貢來的,所以是東南亞人也很正常。不過這裡有個問題,就是東南亞雖然有尼格利陀人,但人數非常少,只是分佈在印度安達曼群島和菲律賓、馬來西亞及泰國的個別區域。所以如果說中國古籍裡的崑崙奴都是尼格利陀人似乎也不太可能,因為尼格利陀人歷史上其實是和外界接觸非常少的。

一位白人男性和兩位尼格利陀男性形成的最萌身高差

此外,尼格利陀人又被稱為矮黑人,顧名思義,這個人種有個非常顯著的特徵,就是身高非常低,男性的平均身高也只有1米5,如上圖所示。但中國史書上卻曾有記載說崑崙奴個個體壯如牛這就明顯不可能是尼格利陀人了

“體壯如牛”的崑崙奴會是身材普遍矮小的尼格利陀人?

來自非洲?

除了來自東南亞王國的進貢,還有相當一部分崑崙奴是當時穿行於印度洋做生意的阿拉伯商人賣到中國的,而這些崑崙奴應該主要是來自非洲的黑人了。現在喜歡看NBA或者田徑的朋友都知道,黑人裡身材高大,身體強壯的人數比例非常高,而且因為天生的肌肉素質,其身體的協調性和柔韌性都非常好,而這些特徵其實是正好符合中國古籍裡對崑崙奴的描述的。比如在小說《崑崙奴》裡就曾經提到:

磨勒遂持匕首,飛出高垣,瞥若翅翎,疾同鷹隼。攢矢如雨,莫能中之。

意思是這位叫磨勒的崑崙奴手拿匕首,跳越出高牆,好像插了翅膀一樣,比鷹隼還敏捷,如雨一樣射出的箭都射不到他。

能夠輕鬆跳越高牆,身體靈活性和柔韌性出眾的特點,可以說和非洲黑人的普遍特徵是完全一樣的。

揹著兩個人還能翻牆的磨勒只能是身體強壯的非洲黑人,不可能是尼格利陀人

而在古籍裡,除了崑崙奴,還曾提到一種叫“僧祇童”的黑奴,據現代學者考證,“僧祇”其實就是非洲桑給巴爾(Zangibar)的音譯,也就是現在的坦桑尼亞。

但“僧祇童”這個名稱跟“崑崙奴”相比名氣就太小了,而古代普通的中原老百姓其實是根本沒有世界地理的概念的,看到黑黑的家奴就順嘴都叫成了“崑崙奴”,所以導致後世從名稱看以為東南亞才是崑崙奴的主要來源地。

綜合來看,石頭君認為唐宋時期的崑崙奴其實主要是阿拉伯商人從東非海岸地區販賣到中國的非洲黑人,因為他們天生身體強壯,而且運動天賦出眾,所以很受當時富人的歡迎。而來自東南亞的矮黑人應該也有,因為矮黑人雖然身材矮小,但天生“長不大”這種特點可能也會讓一些有錢人家覺得有意思,因此可能會留在家中做家僮。所以,雖然都叫崑崙奴,但其實他們的來源是非常複雜的,東到菲律賓,西到非洲東海岸,都是崑崙奴的故鄉。

這個圖裡這樣身材矮小,跟著小姐做跟班的崑崙奴倒很有可能是尼格利陀人

最後還要強調一點,本文裡的內容只是根據史料的分析,絕無種族歧視之意中國視角看世界,世界視角看中國,文化歷史,古今中外,歡迎關注“桃花石雜談”。


桃花石雜談


崑崙奴?看到這個詞,很多人可能會直接望文生義,覺得是崑崙山來的奴隸,但是自己知道的崑崙奴膚色又比較黑,崑崙山怎麼會有這樣的人種?於是更加想不通了。


其實這裡的崑崙並非是指的崑崙山,在古代崑崙除了指崑崙山外,還指黑色,所以崑崙奴的意思就是黑色的奴僕的意思,這就好理解多了吧

那麼這些崑崙奴是從何而來呢?


其實根據史書記載崑崙奴大都來自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

因為地處熱帶,當地人的皮膚比較黑,所以稱之為崑崙奴,崑崙奴其實還是黃種人(棕色人種),

當然有一部分阿拉伯人帶來的崑崙奴是黑人,來自非洲,應該是阿拉伯人在非洲搶掠來的人口,販賣為奴隸,唐朝人並不講究奴隸的出處,

據說崑崙奴在古代很受貴族追捧,因為崑崙奴性情溫和,身強體壯,吃苦耐勞,對主子的話很是遵從

所以當時流傳這樣一句話“崑崙奴,新羅婢”,新羅指的是今天的朝鮮半島,可見崑崙奴也是紅極一時啊。


前文思沿


古代記載的崑崙奴有三種,其中兩種是人,一種是神話生物。

神話生物出現得比較早,後世便把形象上與神話生物接近的人,也稱作崑崙奴。但是這個時候,“奴”並非奴隸的意思。

“崑崙”一詞最早可追溯至《尚書·禹貢》:“織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敘”。《穆天子傳》記載:“吉日甲子,天子賓於西王母。……天子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瑤池位於崑崙,崑崙是西王母的居所。

漢朝時候,印度宗教傳入我國。在印度古婆羅門教裡,有一個神話人物,叫作“摩奴”。而我國很久以來,便認為西方為崑崙所在之處,西方最高等的神是西王母,摩奴在國人的觀念裡,自然要居西王母之下,便等於西王母的奴僕,意義上,相當於後期神話裡的金甲力士之類。因其居於崑崙,亦稱崑崙奴。

且由於印度人眾所周知的形象,他們的神話人物也是那個樣子,即皮膚較黑,毛髮有些捲曲。自此,便奠定了“崑崙奴”在國人心目中的形象。

後來,由於地理觀念逐漸進步,越來越擴大的情況下,再提到“崑崙國”,所指的地方就不止一處了。

古籍中記載的崑崙,包括恆河以東及馬來群島;荼陵東南的佔筆羅或佔不牢島;緬甸、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等地的崑崙國;南詔附近的崑崙國。

我國唐代前後, 泛稱南洋各地為“崑崙”。“崑崙”在唐代已成為一種泛稱,“崑崙奴”則是來源於南洋各地的奴隸。

在《舊唐書·南蠻傳》中記載:在林邑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崑崙”。

可以看出,這些人不是來自西邊的崑崙上,而是來自南邊。至於黑身,倒並不是說是黑人,而是相對中國人來說是比較黑的。這些人大多來自於南洋諸島和非洲地區,被販運到唐朝的,至中土後,或精習樂舞,供人娛樂,或為奴僕,供主人役使,時人通稱其為崑崙奴。

據現代考古和史料考證,中國歷史上的“崑崙奴”主要來源是來自西貢(現在叫崑崙島)上的亞洲馬來黑人。而據印度歷史記載,西貢自公元三世紀以來就是亞洲最大的奴隸市場,主要向中國銷售奴隸,這種販奴行為一直持續到明代。

那,有沒有真正的黑奴呢?可能也有。1932年,陳寅恪先生在研讀《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疾品演義》後所提出的“骨侖即崑崙”的觀點。隨著波斯商人在世界各地販賣非洲東海岸之黑人,因尼格利陀人形貌肖似非洲黑人,印度人遂將其與黑人並稱為“骨侖”。“骨侖”與“崑崙”讀音相近,“崑崙奴”因此也可能包含非洲東海岸的黑人。


純鈞LHGR


崑崙奴,是指從事奴僕工作的黑人。唐傳奇中,有一篇很動人的故事叫《崑崙奴》,在西安南郊的唐代墓穴中,出土過黑人陶俑。因此,至少唐代開始,黑人奴僕就已經在我國出現。

盛唐的長安是國際化大都會,外國人中不僅有各國的遣唐使,還有崑崙奴、新羅婢,供富貴人家驅使。

全唐詩中,張籍有一首《崑崙兒》有這樣的描述“金環欲落曾穿耳,螺髻長卷不裹頭。自愛肌膚黑如漆,行時半脫木棉裘。”

他們耳戴大大的金環,頭髮都是小圈的卷卷,皮膚漆黑,只有眼白和牙齒是白色的,和今天的非洲朋友是不是很相似?

他們精通水性,可以修船造舟;精通音律,彈奏樂曲;力大無比,可以耕田種地,還曾經在鄭成功家族的軍隊中效力,忠誠勇猛戰鬥力強,是鄭家軍中的精銳部隊。

我今天想說唐傳奇中的“崑崙奴”,這是一位武藝高強的忠僕。



實際上,“崑崙奴”在歷史上的名聲一直是可靠的。 唐代宗大曆年間,有一位崔生,他父親是地位顯赫的官員,與當時的重臣一品很要好。一次,一品患病,崔生的父親命他去探視。崔生很年輕,容貌不凡,舉止得體。崔生拜過一品後,傳達了他父親的關懷之情。

一品很喜歡崔生,讓崔生坐在面前,這時有三個貌美的使女站在前面,手捧金甌,金甌中是甘酪鮮桃。一品讓一位身穿紅綃衣的使女端了一碗給崔生吃。到崔生告辭的時候,一品命紅綃使女送崔生出院。紅綃女伸出三個手指,又連續翻了三掌,然後又指了指胸前的小鏡子,說:"記住。"

崔生回家後茶飯不思,反覆思索,不得其解。

崔生家有一個叫磨勒的崑崙奴,憂心崔生身體,願意為他排解,崔生於是把這段經歷告訴了磨勒。

磨勒說:"這是小事一件。"崔生又把紅綃姬的隱語說了。磨勒說:"這有什麼難的,伸三個手指,是說一品家有十院使女,她是第三院的。翻掌三次,正是十五,是說十五日後。胸前小鏡子,是說十五的月亮圓如鏡,叫你去相會。"

隨之,磨勒還提出瞭解決方案,讓崔生用兩匹青絹,做一套緊身衣服。自己先夜行至一品家,把兇猛的惡犬殺掉。

三更後,崔生換上了緊身青衣,磨勒揹著他飛過了十多重院牆,到了使女院落停下了。紅綃女想要和崔生離開這裡,於是,磨勒先為紅綃姑娘把隨身用的衣服,妝奩揹出去三次,然後背崔生和使女,飛出高牆大院十幾處,一品家的守衛,都沒發現。



到這裡,似乎是個圓滿的故事,但是之後,使女隱居兩年放鬆警惕,去各處遊玩被認出來了,一品於是召來崔生。崔生把磨勒如何相救全盤脫出,為磨勒召開了殺身之禍。

一品命令五十名士兵,持兵器抓捕磨勒。磨勒卻手持匕首,飛出了高牆,頃刻之間,不知去向。

金庸曾說,崑崙奴的故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篇武俠小說。但是在讀者看來,這是個悲傷的故事,崑崙奴忠肝義膽,卻最終被主人犧牲了。


光明大先生


對於崑崙奴的來源,史學界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非洲黑人說。第二種是東南亞土著說。崑崙奴的主要記載出現在唐代文獻當中。而唐代時,阿拉伯商人頻繁來往在絲綢之路上。在歷史上,阿拉伯人長期從非洲向各地販賣黑奴。因此,非洲黑人經由阿拉伯人販賣至中國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第二種觀點主要依據在於文獻的記載中對於崑崙奴的描述更接近於東南亞土著。海上絲綢之路在唐代時也很興盛,而東南亞地區當時發展水準不高,社會制度較為落後,因此有可能向中原地區販賣奴隸。

對於崑崙奴的來源之所以產生如此大的爭議,我認為原因在於記載的文獻主要是文學作品。在唐代詩歌和唐傳奇中,崑崙奴的形象十分多變。有的是忠僕,有的是豪俠,還有的更為誇張已經具有神通。文學作品不講求真實,而追求藝術表現力。但這些誇張的敘述,為後世歷史學家的考證帶來了很大的麻煩。這也就是目前不能確認崑崙奴的具體來源的主要原因。


zyb38537240


崑崙奴,顧名思義,是指崑崙山以外的人,並不都指黑人,有些膚色是棕色的。而這個名字的來歷,就要追溯到唐朝了,由於絲綢之路的重新建設,加上的唐朝的國際影響力大大增強,西域以西的包括西域,很多外國人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了大唐,由此帶來了許多黑色皮膚的人,而這些人到了大唐,有的精於樂舞,供人取樂,有的沒有一技之長,只能為奴,因此唐朝的人將他們稱為崑崙奴。

那麼這些崑崙奴來自哪裡呢?

《舊唐書》中,就說過:“在林邑之南,皆捲髮黑身,通號崑崙。”因此這些黑人大多來於南洋諸島(現在的東南亞地區)和非洲東海岸。

其實崑崙就是一個泛稱,不是指某一個地區或者國家。

不過也有人說崑崙指的不是崑崙山,而是現在的東南亞地區,如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地,因為有人認為這些崑崙奴膚色並不是黑的。也是黃種人,只是處於熱帶地區,長期受到太陽直曬,因此皮膚較中國人黑。

但是並不是說崑崙奴沒有黑人,有,不過少數,因為非洲離中國太遠,不可能大批來到中國,當時又不是大航海時代,不可能出現販賣黑人的事情,黑人要來華,只能隨當時的阿拉伯帝國的人來到中國。

當然,在當時唐朝帝都長安,出現各色皮膚的人,早就不見怪了,誰叫大唐長安是國際大都市了。除了崑崙奴之外,還有一種,叫做“新羅婢”,等同於現在的菲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