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乱世,穷世》:姜淑梅,忍饥挨饿时候,婆婆毫不心软,心如铁石

《乱世,穷世》:姜淑梅,忍饥挨饿的时候,婆婆毫不心软,心如铁石

《乱世,穷世》:姜淑梅,忍饥挨饿时候,婆婆毫不心软,心如铁石


六十岁学写字,七十五岁学写作,姜淑梅从文盲成长为作家,这自然是一个励志的传奇。关键是,岁月的手指点石成金,大器晚成的她出手不凡,行文干净利落,以细节讲述故事,以故事塑造人物,有赤子之心,无酸腐之气。借用她教育艾苓的话,她的文字并未涂脂抹粉,却会让许多作家汗颜:“早些年,俺那儿去个生人,都在门外问:‘家里有人吗?’要是男人不在家,女人就答:‘没人。’男人不把女人当人,女人也不把自己当人。”


《乱世,穷世》:姜淑梅,忍饥挨饿时候,婆婆毫不心软,心如铁石


“二儿子出生三天,身上一个布丝都没有。厂子里沙土多,俺就把沙土温热了,把他放到沙土里头,上面盖着他哥哥的旧衣服。尿了,就把尿湿的沙土扔出去,拉了也一样。穷人家的孩子好活,吃足了奶就不哭,没耽误俺干活儿。”姜淑梅吸纳了形象生动的民间言语,“汗滔滔的”、“活养死葬”、“口攒肚挪”、“跑得慢了被狼咬,跑得快了撵上狼”、“没事时躲着事,事来到头上不怕事”等,记录裹脚、放脚、守寡、改嫁、跪门等旧时乡村习俗,描摹流动不居的时代里命运各异的众生相。在数十个人物里,我印象深刻的,是乱时候的娘与穷时候的“俺”。


《乱世,穷世》:姜淑梅,忍饥挨饿时候,婆婆毫不心软,心如铁石


娘劝阻孩子趁乱抢物,她说:“外财不发咱命穷人。”娘接济乡邻、劝架断案,她说:“千万不要瞧不起穷人,穷没扎下穷根,富没扎下富苗。”娘为干活多年的长工买了几亩地,在井边盖了两间房,她说:“以后岁数大了打水方便,别人帮着打水也方便。”民心如镜。如此点点滴滴的乡绅作为,换来了土地改革时一家人的平安,以及娘出殡时全村人的送行。


《乱世,穷世》:姜淑梅,忍饥挨饿时候,婆婆毫不心软,心如铁石


姜淑梅舐犊情深,在挨饿那两年,“俺看不见自己,看得见儿子,他小脸焦黄”,她想尽办法,甚至不惜提出分家,与吝啬的婆婆斗智斗勇;在感觉实在过不下去的时候,她也是为别人着想,“俺没哭,俺都想好了,回家就抱孩子跳到浇地井里,跳到吃水井人家害怕”;跑“盲流”至东北,在山林看见传说中的野兽,她同样先想到孩子,“拿好榛柴棵,离豆角地远点儿。要是俺叫狼吃了,孩子还有菜吃”。

“宁可累死在东北,不能穷死在东北”,为此,她在月子里就熬碱来卖,贴补家用,以至几十年之后,她依然清晰记得熬碱的方法,并历数不同地方的碱土熬出的大牙子碱、小牙子碱、葡萄牙子碱;“人穷的时候最有劲”,卖碱时,面对百货商店的工作人员,她据理力争,其言语颇具公民意识,其精气神令人肃然起敬。


《乱世,穷世》:姜淑梅,忍饥挨饿时候,婆婆毫不心软,心如铁石


姜淑梅叙述的事,多发生在半个世纪之前,比如她写饥荒年月的生活:“集上的大公鸡和干榆树皮一个价,都是八角钱一斤,都买榆树皮,没谁买大公鸡。买鸡损失大,骨头和鸡毛都不能吃,榆树皮是干的,可以多吃几天。”“大儿子比二儿子大六岁,因为在山东挨饿,俺四年没来月经。到东北吃饱了,三个月就来了月经,有了二儿子。”


这些话,非亲历者不能言也。显然,带着体温的记忆,要比官方发布的统计数字,更能让人触摸到真实的历史。她如数家珍般回味洋槐叶子、桑树叶子、臭椿叶子、榆树叶子的不同口感,读来让人唏嘘不已。这个国家亏欠民众的实在太多了。十几年前,不少人批评旧版《现代汉语词典》,提及许多动植物词条爱拿“可食用”说事,不符合环保、和谐的现代理念云云,而在我看来,这便是两个时代的隔膜。


《乱世,穷世》:姜淑梅,忍饥挨饿时候,婆婆毫不心软,心如铁石


姜淑梅的《乱时候,穷时候》,无疑是民间述史的可贵收获。她是那个乱穷时代的受难者与见证人,她的描述未必全面,但毕竟离现场与真相更近一步。历史只有化为个体的感受,才能对人发生作用。那些富于感性的材料,能让读者对过去的事有更具体、更亲切与更深刻的体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