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吾家碑不昧”,唐朝最推崇自己先祖的詩人原來是他?


“吾家碑不昧”,唐朝最推崇自己先祖的詩人原來是他?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尊祖崇祖的傳統,不管是盛行幾千年的家族宗法制度,還是孔子所提倡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無疑都說明了這一點。祖先崇拜根植於血緣關係,更伴隨著家族文化的傳承和歷史記憶。

而一位顯赫的祖先,乃至聯繫著一個家族幾代或數代人的命運。無外乎屈原在《離騷》的開篇就寫到“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劉備在《三國演義》中也反覆重複著那句“吾乃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玄孫”。在唐朝也有這樣的一位的詩人,他用自己的身體力行來推崇著自己的先祖,他就是大詩人杜甫。

“吾家碑不昧”,唐朝最推崇自己先祖的詩人原來是他?

杜預像

01 “吾家碑不昧,王氏井依然”

杜甫推崇的第一位先祖是杜預。杜預在三國末期可是大大的有名,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的最後一回提到“薦杜預老將獻新謀,降孫皓三分歸一統”,此君可是結束三國紛爭實行天下一統的關鍵人物。

杜預,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西晉鎮南大將軍,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他曾長期駐守西晉荊州(今湖北襄陽)前線,力據東吳,多次勸說晉武帝伐吳,後為西晉滅吳三路大軍的統帥之一。

杜預博學多才,在軍事、經濟、政治、曆法、數學等方面都有很多建樹,時人譽為“杜武庫”。他和賈充等人一起制定了《晉律》,並親自完成了《晉律》所有的註解;他痴迷於《左傳》,曾撰寫了《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對後世研究《左傳》頗有影響;他曾在豫州、荊州等地興修水利工程,治理水患。他也是明朝之前唯一一個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的歷史人物。

對自己的這位13世祖,杜甫也時時渴望著能向杜預一樣功成業就。杜甫在詩中讚譽他:“尚書勳業超千古,雄鎮荊州繼吾祖。”杜預死後葬在了洛陽城東的首陽山南,青年時代杜甫也在首陽山下築室而居,直到後來移居長安,以示“不敢忘本,不敢違仁”的理念。

杜預滅吳後,感念於東漢竇憲燕然勒石的事蹟,為紀念自己的滅吳之功,曾在襄陽刻碑兩塊,一塊立於峴山之上,一塊沉於萬山潭下。晚年流落於荊楚一帶的杜甫,顛沛流離,多次表達了想回襄陽安享晚年的願望。《回棹》詩中“清思漢水上,涼憶峴山巔。吾家碑不昧,王氏井依然”,把這種想法表達得尤其強烈。後來杜甫之孫扶靈柩過襄陽,遂了其遺願,立杜甫衣冠冢於襄陽峴山腳下。


“吾家碑不昧”,唐朝最推崇自己先祖的詩人原來是他?

杜審言

02 “吾祖詩冠古,同年蒙主恩”

杜甫推崇的先祖,還有他的祖父杜審言。

杜審言,字必簡,襄州襄陽人,後遷徙於河南鞏義。他是唐初“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樸素自然,五言律詩格律嚴謹,與李嶠、崔融、蘇味道一起被人稱為"文章四友"。

杜審言恃才傲物,極端自負,他曾自稱他的文章讓屈原、宋玉做他的部下,他的書法讓王羲之當他學生——這就是成語“衙官屈宋”的來歷。由此他也多次得罪朝中權臣,被貶往吉安那樣的小地方,司戶郭若訥、司馬周季重也誣陷他,他被判了死罪,最終的結果是長子在這次事故中慘死。他的詩在當時也受到了武則天的賞識,一時使得女皇帝龍心大悅,但後來他竟然與張易之兄弟來往密切,被流放峰州,抑鬱而終。

對自己的這位先祖,早在唐初就聲名顯赫的大詩人,杜甫曾頗為得意地說:“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吾祖詩冠古,同年蒙主恩”,而且在《進雕賦表》中寫道:“亡祖故尚書膳部員外郎先臣審言,修文於中宗之朝,高視於藏書之府,故天下學士到於今而師之。”

可見,在注重詩歌創作的盛唐時代,杜審言也是足以讓杜甫自豪的。

“吾家碑不昧”,唐朝最推崇自己先祖的詩人原來是他?

附:杜審言代表作二首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登襄陽城

旅客三秋至,層城四望開。

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

冠蓋非新裡,章華即舊臺。

習池風景異,歸路滿塵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