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二戰中蘇聯的人海戰術厲害不?

fivesevenloser


雖不厲害,但只要坦克夠多,依然奏效……

蘇德戰爭爆發初期,蘇俄紅軍不堪一擊,損失了大部分精銳和主戰裝備。被俘幾百萬,其中一百多萬被俘後加入了德軍陣營。蘇俄沒辦法將徵招條件一放再放,從17歲到55歲的健康男性都要到附近兵站報到……(這幾乎全民皆兵了)

他們大多沒經過什麼系統訓練,就投入了戰場。連基本射擊理論也不懂,用步槍基本打不中目標。甚至有的連槍都沒有……據老兵回憶,在聖彼得堡(當時叫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平均一名新兵上去只能存活9秒、任命一名班排連長平均10分鐘……

防禦戰還算好的。最大的傷亡是轉入反攻後……部分方面軍一仗下來,一個連還十多個人、20多個人!

如果人海戰術無效,肯定是坦克不夠。蘇俄紅軍X摩托化步兵軍曾包圍了一支德軍機步旅,這個旅在西撤途中沒跟上主力。包括其它單位掉隊的一個機槍營,被包圍撤進了一個小鎮,並佔領了旁邊一個小高地。全旅僅乘四輛三號突擊炮……

蘇軍方面則也僅剩下3、40輛坦克。德軍在房子下面挖了地下室準備過冬……精心佈置了防禦陣地……而蘇軍則發起了一次比一次規模大的進攻。進攻中,所有坦克被隱藏良好的三號突擊炮擊毀……

失去坦克掩護的步兵,伴隨著軍號、烏拉的吶喊,發起了集團衝鋒。冬將軍這次幫了倒忙……當他們在沒膝的雪地裡,衝到離小鎮約4、50米的地方。突然響聲一片撕亞麻布的聲音……

那是德軍機槍營和步兵班排的MG42開火兒了……蘇軍頓時像割麥子一樣成片的倒下……白雪變成了紅雪……

很快,傷亡的蘇軍屍體被凍僵。後面,更多的蘇軍踩著前面的凍僵者遣體發起了下一波衝鋒……這次小高地上的德軍迫擊炮和20毫米4聯高射炮也加入了收割……蘇軍再次倒下並凍僵了一層。就這樣,凍了一層又一層,凍了好幾層……

終於,蘇軍轉而進攻小高地……其實小高地己無價值。但蘇軍約一個旅,執著的進攻,付出巨大傷亡後,攻了下來。但德軍早己撤回了小鎮上……上面僅留了倆人和一挺MG42機槍……

兩軍陷入對峙狀態!四個月後,春暖花開,該旅在3SS黨衛裝甲軍骷髏師的接應下,從容衝圍,揚長而去!

(參考文獻:生命收割機)


太平洋水師


二戰中蘇軍震懾力之大毋庸置疑,但很多朋友詬病,蘇軍的強大是建立在巨大的人數基礎上的。話句話說,蘇聯軍隊指揮官戰術戰略素養實際上一般,完全靠“人海戰術”。

雖然開戰前蘇聯的軍隊實力對比很懸殊,即便如此,贏得戰爭的是蘇聯,那麼蘇軍的“人海戰術”到底有多大威力呢?

最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機槍手在面對蘇軍的人海衝鋒戰術時,蘇軍士兵屍體在火力點外堆得像山一樣。德軍士兵目睹此景,直接被刺激得精神崩潰了。

蘇聯二戰時的烏拉衝鋒。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個300人編制的隊伍,前方有280人負責衝鋒,後方有19名督戰官和1名政委。在武器匱乏的狀態下,戰士們每兩人一條槍,前面的人倒下,由後面的人把槍撿起來繼續進攻。如果敢掉頭後撤,就會立刻被督戰官擊斃。也就是說,前進可能生還,後退必死無疑。所以在烏拉衝鋒的陣容裡,後退一步比前進一步需要更大的勇氣。

這也是蘇聯雖然取得最後的勝利,但是會最後傷亡慘重的原因了!今天的文章就是這樣啦,謝謝您百忙之中抽空來看小編的文章,歡迎在下方留言區留下寶貴評論,不當之處還望雅涵,小編一定努力改進,寫出更好的文章。


雞史


事實上,正宗"人海戰術"只有一戰才用了,局部集中優勢兵力,這是任何一種戰術學說的通用辦法而已。

現在看電影學歷史的人太多,美國投資法國導演拍的《兵臨城下》誤導了太多人,也不想想,辛辛苦苦十幾天從遙遠的西伯利亞拉來的兵員,照電影這樣半個小時不到浪費光,照這打法打一仗2000萬兵員都不夠啊。。

227命令實際上是後退的軍官政委槍斃,逃跑的士兵送進懲戒營用鮮血洗刷恥辱,打散的部隊就近整編補充到周圍其他部隊而已。。

至於打到後期,那是德國自己的人力跟不上,像美軍滿編10萬人打日軍2萬,這樣算不算人海?後期蘇聯大縱深機械化浪潮才是閃電戰完全體(除了少點突然襲擊),一浪一浪打得德國死去活來

總之,戰爭就是盡最大能力發揮自己的優勢去擊敗敵人的事情,老子籌碼有2000萬人,你的籌碼只有500萬人,憑什麼要自我閹割只出500萬和你打?老子生產力是你的十倍,資源比你多幾倍,憑什麼要自我閹割壓生產力一樣來和你打?(說戰爭要公平競爭的就是在搞笑)


自己說到


這個問題十分沉重。

二戰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而蘇德戰爭又是整個二戰最慘烈的戰爭。

從1941年6月22日到1945年5月2日,歐洲第一強國德國和世界上唯一的共產主義國家蘇聯進行了空前慘烈的廝殺,最終蘇聯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在蘇德戰爭中,德國陣亡人數達到595萬人,法西斯統治基礎徹底被摧毀,而作為對手的蘇聯,根據蘇聯自己公佈的資料,陣亡總數為2700萬人,而根據近年來解密的資料,整個蘇德戰爭,蘇聯陣亡的人數超過了4000萬。

在二戰前,蘇聯已經完成了第二個五年計劃,由落後的農業國一躍成為強大的工業國,國民產值也達到了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但為什麼蘇聯的傷亡還這麼慘重?“靜夜史”認為有一個因素至關重要,這就是“人海戰術”。

這是二戰中蘇聯最常被人詬病的地方。很多人評論說,蘇德戰爭的勝利,是“人海堆出來的勝利”!可見人海戰術在蘇軍中的巨大市場!

那麼,人海戰術到底有多厲害呢?“靜夜史”用一句話總結,就是:蘇聯用人海戰術最終取得了蘇德戰爭的勝利!

多麼可怕的勝利!

關於蘇聯的人海戰術,“靜夜史”有幾點認識:

1、為什麼蘇聯的人海戰術這麼流行呢?

首先,蘇聯實行的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就是能夠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國所有的資源,投入到蘇德戰爭中去。在整個蘇德戰爭中,蘇聯動員的軍隊數量,最高時一度達到了4000多萬人,要知道,當時的蘇聯總人口,也不過1.6億人。

這種動員能力是可怕的,龐大的軍隊數量保證了蘇聯可以在武器裝備不足的情況下,拿著士兵的生命去爭取勝利;

其次,斯大林模式除了帶來高度集中的效果外,還衍生出了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在蘇聯人民心中,聽從領袖的號召,參軍作戰是光榮、勇敢和愛國的行動,所以無數蘇聯青年投身到蘇德戰場,蘇聯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兵員。

再次,二戰前,蘇聯內部進行了長達數年的大清洗,這一席捲全國的運動是斯大林為打擊異己而進行的,大量的軍事將領被處決,軍隊精英被席捲一空。這導致一個嚴重的後果,就是蘇聯軍事幹部的大量缺乏。開戰前,蘇聯的基層,還有超過一半的連排級幹部沒有達到初中畢業水平,這樣的軍事主官,對於新知識根本就缺乏接受和學習能力,導致蘇聯各部隊的協調作戰能力大大下降,戰鬥力大打折扣,蘇芬戰爭的慘重傷亡就是證明。

很多人說,即使德國不實施“巴巴羅薩計劃”閃擊蘇聯,蘇聯的“大雷雨計劃”也會主動加進攻德國。說實在的,蘇聯這樣的戰鬥力水平,主動進攻必敗無疑。

最後,除了以上的因素,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即蘇聯的軍事思想長期僵化,不懂得變通。在波蘭拍攝的影片《華沙之戰》中,對蘇俄的進攻方式有較為精確的刻畫,俄國人的衝鋒方式,就是讓士兵保持密集的隊形,向敵人的重火力陣地發起衝鋒。蘇聯的大清洗只是加重了這一趨勢,因為在大清洗中活下來的將領能力普遍平庸,根本就不可能有更新鮮的戰法。

所以,除了用士兵的生命,蘇聯沒有其他的戰法。

蘇德戰爭前4個月,蘇聯軍隊損失將近300萬,在斯大林“不允許後退一步”的僵化戰法下,基輔戰役蘇聯軍隊超過60萬人被俘,創造了戰爭史上被俘人數的新紀錄!

所以可以說,蘇聯有人海戰術的傳統,再加上蘇聯的體制,導致蘇德戰爭前期蘇聯的人海戰術登峰造極。

2、人海戰術有多厲害?

之前“靜夜史”說過了,依靠人海戰術,蘇聯取得了蘇德戰爭的最後勝利。

某種意義上說,德國是被這樣的戰術耗死的。因為大量的精銳被人海戰術殺傷,到1944年,德國精銳部隊已經損失殆盡。

相比而言,蘇聯的軍隊損失更大。但是,依靠蘇聯的體制,大量的新兵被充實進來。在1941年,蘇德雙方的戰損比為10:1,而到了1945年,這一戰損比降為1:1。

但是要記住:不是因為蘇聯戰法革新了或者戰鬥力提升了,而是因為對手德國已經無兵可用了!

在蘇德戰爭中,最可怕的,不是斯大林的固執,也不是蘇聯軍隊後面拿槍指著自己戰友的督戰隊,而是在於蘇聯上下,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什麼意思呢?就是以超過4000萬士兵的生命,來悟出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即:如何學會打一場現代化戰爭。

而很明顯,蘇聯軍隊學習的還不夠深刻,尤其是蘇聯二戰的主帥朱可夫。作為蘇軍的最高統帥,朱可夫打仗的特點是必須集中數倍於德軍的人員和裝備,才有可能打贏一場戰役,而且付出的傷亡是德軍的數倍。而一旦德軍佔據上風,蘇軍的傷亡將更加慘重。

這些不靠譜的指揮水平,才讓很多戰例成為經典,比如庫爾斯克會戰。按照《亮劍》中李雲龍的說法:“130萬對90萬,人數比對方多40萬,這叫大致相等?”

所以,指揮官水平的平庸,直接導致了蘇聯軍隊在戰場上的巨大傷亡,很多對陣的德國將領甚至被眼前堆積的蘇軍士兵嚇得精神失常。

這,也許就是人海戰術的最大作用!

人海戰術,被蘇聯軍隊反覆使用,所幸最後取得了勝利。

而在二戰時期的太平洋戰場,面對日軍瘋狂的人海衝鋒,美軍強大的火力徹底將這些鬼子送入了地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人多,不代表就是人海戰術。我覺得更應該說,蘇聯是用海量的物資打贏了戰爭!

在冷兵器時代,人多肯定就佔優勢。因此,人海戰術是每個軍隊都在使用的作戰方式。而到了二戰時期,機槍已經普及,沒人再用人海戰術了。大家拼的是武器,是後勤供應。

蘇聯打敗德國,靠的是“海量”的裝備物資:其中包括,10.28萬輛坦克;1.3萬門自行火炮;1200萬支步槍;553萬支衝鋒槍;96.5萬挺機槍;82.52萬門火炮(含迫擊炮34.8萬門);158218架飛機;20萬輛汽車!

再看德軍,衝鋒槍有100萬支,不到蘇聯的五分之一。坦克在戰爭期間生產了28000輛(戰前有3000多輛),還要分到西線戰場一部分,真是沒法跟蘇聯比。蘇聯的坦克大軍,絕對是德軍的噩夢。

例如:在1943年5月的東線,德軍的十八個裝甲師只剩495輛坦克,平均一個師只剩27輛。在兩個月後的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出動2 928輛坦克、9 966門火炮、2 110架飛機。而蘇軍的裝備數量是:5 128輛坦克,25 013門火炮,2 792架飛機!蘇軍坦克數量是德軍的1.5倍,火炮是德軍的2.5倍!

蘇軍的武器優勢,到1944年之後就更大了。佩特薩莫—希爾克內斯戰役中,蘇軍的火炮是德軍的2.8倍,坦克是德軍2.5倍,飛機是德軍6.3倍。

(齊射的喀秋莎)

(蘇軍一水的波波沙衝鋒槍)

柏林戰役:蘇軍出動6250輛坦克和突擊炮,42000門火炮,7500架飛機。而德軍只有火炮和追擊炮104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500輛、作戰飛機3300架。

蘇聯真是靠裝備數量優勢砸死了德軍。

當然,投入裝備多,意味著參戰兵力也多。蘇軍的士兵犧牲人數也是二戰參戰國最多的,達到1260萬人。在參戰的1418個日夜裡,蘇聯每天犧牲8886人!我軍一個標準團不到3000人,意味著蘇聯每天打沒3個團!不到一天半時間,就有一個師全員犧牲。

同時,蘇軍殲滅德軍數量也是最多的,在東線德軍共計陣亡和失蹤460萬人。再加上德軍還有僕從國的100多萬人也死在東線。蘇軍基本上每天消滅軸心國士兵4232人。

蘇德基本上是1比2的交換比,也不算差距太大。畢竟,德軍佔盡偷襲優勢,又有先進作戰理念指導。再看中國戰爭上,中日交換比能達到1比6。這真是拿命填!我軍的“火力不足恐懼症”,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目前為止人類史上最大的一次戰爭,這次戰爭造成人員傷亡人數過億,被捲入這場戰爭的國家高達60多個,造成直接或者間接經濟損失有十幾萬億美元之多。

  這次戰爭主要分:東西兩個戰場,東方戰場主要是由日本在亞洲地區發動的史無前例的一場大災難、西方戰場主要是由德國發動的一場席捲整個歐洲的戰爭。

  今天,主要給大家講講,在西方戰場上蘇聯之所以能夠取勝是不是依靠了人海戰術?

  在蘇德戰場上,蘇聯共投入3460萬兵力、德國投入了1420萬兵力。雙方的傷亡情況為:蘇聯傷亡2960萬人、德國傷亡1180萬人。

  就這些數據而言,大家不難看出在這次戰爭中,蘇聯的傷亡情況遠遠的超過了德國。

  據不完全統計,在這次戰爭中蘇聯幾乎每一個家庭都參加了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而且每個家庭都有傷亡,這場戰爭對蘇聯造成最大的傷害就是男女比例嚴重失調。以至於戰後蘇聯要用幾十的時間來恢復男女比例平衡。

由此可見,這場戰爭是多麼的殘酷。雖然,二戰是20世紀人類史上的第一場現代武器裝備的戰爭。從這些傷亡數據來看,如果沒有蘇聯軍隊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沒有蘇聯人民做強大的後盾,為這些軍隊提供後勤保障,那麼蘇聯還會戰勝嗎?

綜上所述,在德國不使用核武器或者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如果沒有蘇聯人民作為戰爭強大的後盾,那麼這場戰爭失敗方必將是蘇聯。所以,在一場戰爭中不管有多麼先進的武器裝備,最後取勝的還是要靠人。

一些二戰史學家,在二戰蘇聯之所以可打敗德國,離不開人海戰術。如果,沒有人海戰術失敗方將會是蘇聯。


歷史救生圈


有網友說,二戰蘇聯軍隊指揮官戰術戰略素養實際上一般,完全靠“人海戰術”取勝。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正確,首先在二戰,蘇聯是戰役學最先進的國家,其次在蘇德戰場,蘇軍與德軍及其僕從軍只有最多一倍人數優勢,根本玩不了人海戰術。

蘇聯的大縱深戰役理論,是二戰和二戰以後很長時間內最先進的戰役理論。大縱深戰役理論的一個重要前提是集中重兵打擊預定的突破口,這也就給了人們蘇軍人數多少倍於德軍的感覺。

其實只是蘇軍善於集中兵力於一點而已,如果突破口的敵軍數量是27個營,400門野戰炮,200門反坦克炮和60輛坦克的規模,那麼蘇軍就要投入一個有2700門火炮、1400輛坦克(1000輛用於縱深突破)。

700架戰機組成的突擊集團,首先進行前沿突破,打破其戰術防禦,隨後蘇軍機械化集群開始從突破口向戰役縱深發展,目標是60-100公里外敵軍的司令部和後勤基地。

航空兵則對對方預備隊進行打擊,蘇軍認為為了快速突破對方的大縱深防禦陣地,必須在主要突破口極可能多的積極絕對優勢力量一舉打垮對手的防禦體系,因此蘇軍規定在突破區域,要達到1個師的攻擊正面600-2000米。

每1000米正面,部署130-300門火炮,50-100輛坦克,並且航空兵轟炸密度是每平方公里投擲80-100枚炸彈。蘇聯只是集中兵力打開突破口,隨後進行連續的大縱深突擊,這和簡單的人海戰術完全是2個概念。


深度軍事


喜歡軍事歷史的朋友拜託點擊紅色字關注我

首先聲明,二戰蘇軍採用的不是人海戰術,雖然每次戰役的規模都是數百萬人的廝殺。但是蘇軍一直沒有使用所謂的人海戰術,因為蘇軍明白,在沒有裝甲力量的前提下,對德軍採用人海戰術無異於送死。



蘇德在二戰將陸地戰爭發揮到了極致,什麼裝甲集群突擊,什麼步坦協同。都被蘇德玩出了最高水平,這也是為什麼蘇軍在後來的對關東軍作戰中輕易取得勝利的原因。

整個二戰時期,蘇聯一共生產坦克達到10.8萬輛,質量一點不比德國的豹式差。而且還出現經典坦克T34,到了蘇聯反攻階段,基本上蘇聯就是用鐵甲洪流突破德軍了,而且背後還有強大的炮兵部隊。

可以說如果人多就是人海戰術了的話,簡直是對蘇軍的一種侮辱。蘇軍當時在陸地上,應該說是可以橫著走。畢竟英美等國對這種裝甲集群的運用沒有經驗,而且裝甲實力也不如蘇聯。

在冷戰時期,蘇聯在東德地區部署了超過最精銳的裝甲師,如果北約膽敢進攻任何一個地方。那麼蘇聯就會動員東歐華約成員國,在短時期內以200萬人,十萬輛坦克,2萬架飛機,一路把西歐給推平。鐵甲洪流的威力到底有多大,蘇聯沒展示,但是可以預見的是,西歐在這種打擊下是無法抵抗的。

所以說蘇聯是打人海戰術,簡直是對蘇軍的侮辱,畢竟你和當時的德軍打人海戰術,聰明人都不會這樣做。


小司馬遷論史


都說“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句話用在蘇聯身上可謂是在合適不過了,蘇聯在二戰時期使出的人海戰術,確實贏取了最後的戰爭勝利,但是付出的傷亡數可是德軍的10倍左右,這樣可怕的傷亡數字才能見證“人海戰術”的可怕。

根據蘇聯自己公佈的資料,陣亡總數為2700萬人,而根據近年來解密的資料,整個蘇德戰爭,蘇聯陣亡的人數超過了4000萬。而在蘇德戰爭中,德國陣亡人數只是達到595萬人。可見人海戰術對於蘇聯來說可算是動了老本了。要知道當時的蘇聯人口不過1.6億人。

蘇聯實行的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就是能夠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國所有的資源,投入到蘇德戰爭中去。這種方式最大的特色就是向戰場上投入了大量的兵力,當時有1.6億蘇聯人,而最大投入兵力就達到了4000萬,這還沒有算上已經不斷傷亡的數字,龐大的軍隊數量保證了蘇聯可以在武器裝備不足的情況下,拿著士兵的生命去爭取勝利。

斯大林模式除了帶來高度集中的效果外,還衍生出了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在蘇聯人民心中,聽從領袖的號召,參軍作戰是光榮、勇敢和愛國的行動,所以無數蘇聯青年投身到蘇德戰場,蘇聯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兵員。

還有蘇聯戰爭時期的最高主帥朱可夫,他的作戰理念就是必須集中數倍於德軍的人員和裝備,才有可能打贏一場戰役。說白了就是人海戰術,就這樣的戰術可謂是沒有什麼新奇的,畢竟多於敵人數倍的兵力投放到戰場上,估計已經把敵人嚇到了。


影視小窩軼事


我們一直在說質量,實際上,質和量,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很明顯,二戰中期的時候德軍在質的上面是遠遠超過蘇軍的。他的虎式坦克,他的豹式坦克以及他的戰機和一系列的後勤保障系統,這一切都是凌駕於蘇軍之上的。那麼蘇聯方面究竟是憑藉著什麼,能夠跟這樣一支德軍作戰呢。

說起冷戰,為什麼不打起來,大家恐怕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因為核武器的巨大的破壞力,由於大家都喪失了玩戰爭這個遊戲的本錢,所以大家就不玩戰爭了。但是再冷戰開始之前一段時間裡,蘇聯是沒有原子彈的,而美國擁有,為什麼這個時候美國不依靠著二戰時未受任何創傷這一條去進攻蘇聯呢?

答案就是前蘇聯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而他所信奉的模式,正是斯大林模式。有這兩條理由在秦素林就可以在戰時的,短時間內迅速集結器整個國家的力量為戰爭服務。同樣,人海戰術,也是因為這一特定的國情,才使得蘇聯能夠成為二戰之中,使用人海戰術最為強大的國家之一。

你想想當一個德軍士兵拿著毛瑟98k。蹲在戰壕裡面看著如同螞蟻般撲過來的蘇軍士兵,即使知道他們武器低劣,即使知道他們只有兩個人才只有一條槍。即使知道他們的炮火支援力度不如德軍本身。但是看見這麼龐大的聲勢,你不由得心裡就會產生懼怕。一個德軍士兵可以幹掉三個,蘇軍士兵,但是1000德軍往往抵擋不住3000蘇軍的衝鋒。這就是在某些時候量壓倒質的結果,因為在戰爭的時候,誰也不想被第一顆子彈撂倒,也不想被最後一顆子彈撂倒。

而蘇聯方面人海戰術有恰好印證了蘇聯的戰爭理念,那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戰勝對手,將對手趕出自己的國土執行領導的意志,將對手打疼,打怕甚至打趴下,你想想看就連最基本的作戰單位人都可以在短時間內調度起來,那麼更為龐大的戰爭資源來說,鋼鐵,石油,橡膠,前蘇聯政府想要召集起這些東西,豈不手到擒來。況且前蘇聯具有作戰經驗的部隊在德軍的第一輪打擊之中,早已損失殆盡。此後無數次的作戰。說白了就是練兵,在煉獄般的戰場上能夠活下來的都是精銳兒後期蘇軍的精銳,由於其處於戰略進攻狀態,能夠更多的回收那些戰略精銳部隊。而對於德軍遺留在戰場上的那些今日不對,也就是那些最富有作戰經驗的士兵可以實施毀滅性的打擊。這就導致了後期德軍越打越弱,而蘇軍越打越強。以戰代練,大浪淘沙過後的蘇聯軍隊,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陸軍部隊。

不單單是蘇聯陸軍衝鋒的時候會用人海戰術,包括蘇聯的空軍,包括蘇聯的坦克部隊也是使用人海戰術。這就導致了你得軍的裝備,無論多麼先進,無論另一些蘇軍有幾個代次的裝備。都會在體滾滾人流和滾滾鐵流之中被敵人念成廢墟。

當然,這一切的執行都要歸功於整個前蘇聯在斯大林模式之下所創造起的殷實的工業家底。正是有了這份底氣在蘇聯可以毫無畏懼的武裝自己的部隊。可以毫不忌憚地將自己的部隊拉出去歷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