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立體作戰誰主沉浮,二戰空軍如何演繹劃時代的空中變革

作為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慘烈性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主要參戰國先後動用飛機近70萬架,投彈約500萬噸,運用“戰場支援”和“戰略轟炸”模式對人類戰爭的進程和結局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空中作戰與陸上、海上作戰相結合,改變了人類戰爭的時空觀,使戰爭由二維平面轉化為三維立體,由線式推進轉化為縱深機動,從而引起了現代空軍作戰樣式和方法的深刻變革。

立體作戰誰主沉浮,二戰空軍如何演繹劃時代的空中變革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作戰飛機執行的任務只是偵察、炮校,起著“指揮官眼睛”的作用。後來逐漸發展到雙方爭奪制空權的空戰和對地面目標的原始轟炸,飛機也逐漸分成轟炸、驅逐和偵察等專業機種,同時建立了專業部隊。戰爭後期出現了戰略轟炸的初步嘗試和單獨編成的空軍組織。由於當時飛機的時速、航程、機載武器的殺傷效能都很有限,加之作戰方法不完善,航空作戰活動對戰爭的進程和結局並沒有起多大作用,但它的發展前景已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

一戰後,對飛機這種新式武器在未來戰爭中處如何發展和使用等問題,各國軍政界意見不一。1921年,意大利的軍事理論家朱里奧·杜黑髮表了《制空權》一書,最先全面、系統地論述空軍在戰爭中的作用、地位、建設方向和使用方法。他認為,飛機用於戰爭將徹底改變戰爭面貌,使戰爭進入新的空間領域,在未來戰爭中掌握制空權就是勝利……因此,建立一支與陸、海軍並列的獨立空軍是絕對必要的,空軍在未來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力量。

立體作戰誰主沉浮,二戰空軍如何演繹劃時代的空中變革

隨著航空技術的發展,以杜黑為代表的“空中制勝論”思想引起了當時軍政界人士的激烈爭論。在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性軍備競賽中,空軍成為發展的一個重點,各國建立不同類型的空中力量和作戰方式,並逐漸形成不同的空戰思想,大致可分為兩大流派:

——以德國、日本、蘇聯為代表的“戰場支援”流派,強調建立戰場支援的空軍部隊,用於戰區支援、協同陸、海軍作戰。

——以英、美為代表的“戰略轟炸”流派,強調空軍戰略轟炸的作用,主張以戰略轟炸為主,集中力量摧毀敵人後方的重要目標,並從物質和精神上摧毀其作戰能力,贏得戰爭的勝利。

究竟兩大流派誰能“獨佔鰲頭”,這還有待於全面戰爭的檢驗。

波蘭戰役是二戰歐洲戰區的起點,也是著名的“閃擊戰”。納粹德國在閃擊波蘭行動中集中2000多架Ju87“斯圖卡”轟炸機配合地面部隊作戰。其任務是:首先,殲滅敵人空軍,掌握絕對制空權;與陸、海軍協同作戰;利用戰鬥間隙攻擊敵戰鬥力源泉。據此,德國空軍首先對波蘭的機場、交通樞紐、通信指揮中心和屯兵要地等進行了大規模空中突襲,第一天消滅了波蘭空軍的1/3,打亂了波蘭的指揮、通信和交通體系,同時以轟炸機開路,掩護地面部隊向波蘭縱深快速推進,迅速分割、包圍和殲滅波軍主力。其間,德軍對被圍困在維斯瓦河與布格河交會口以西的波蘭波茲南集團軍進行猛烈空中突擊,使該集團軍喪失戰鬥力;德軍對被圍的華沙實施大規模轟炸的第二天,波方便要求投降。

立體作戰誰主沉浮,二戰空軍如何演繹劃時代的空中變革

此次戰役證實了奪取制空權和大量使用飛機協同坦克作戰,能充分發揮飛機和地面機械化部隊的作戰能力,展示了現代戰爭“快、準、狠”的特點。波蘭戰役後,德軍進一步總結經驗完善“地空一體作戰”遂行戰術模式——奪取制空權,實施陸、空協同的“閃擊戰”,並將它如火純青地運用於對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蘇聯的作戰中,幾乎橫掃整個歐洲和北非。

但是,隨著戰爭的進展,德國空軍也暴露出不少軟肋。儘管德國奉行杜黑“空軍制勝論”的思想,但並未相應發展戰略轟炸機和組建戰略空軍部隊,使其空中的作戰能力受到了限制。 如空軍過於強調優先發展支援陸軍作戰的俯衝轟炸機, 而忽視遠程殲擊機、重型轟炸機及運輸機的發展。由於兵種比例嚴重失調, 德軍很多重大戰略遲遲打不開局面,最終陷入多線作戰的被動局面,如德軍 “海獅” 行動就因為海軍力量弱, 又沒有戰略轟炸機, 而難以完成對英國的戰略轟炸, 不能保證登陸作戰, 導致計劃破產。

二戰中,日本的空軍思想與德國大致相同。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空中力量奪取制空權,掩護陸、海軍作戰,所向披靡。但日本的空中力量基本上是戰術性的,當其戰線延長、擴大,作戰任務要求超出戰術範圍時,它就無能為力了。從德、日的戰爭實踐看,空中力量有效地遂行戰場上的戰術任務是極其重要的。但在一場全面戰爭中,空中力量如果僅能遂行戰術任務,則對戰爭進程和結局的影響還是有限的,仍然不能保證戰爭勝利。

立體作戰誰主沉浮,二戰空軍如何演繹劃時代的空中變革

英美兩國在二戰中一直重視空軍的戰略作用,對德國和日本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略轟炸。在歐洲戰場,從1940年5月起,英國就對德國本土進行戰略轟炸,“斯特林”、“哈利法克斯”和“蘭開斯特”重型轟炸機空襲德國縱深地帶,戰損率接近10%;1942年8月,美國加入對德戰略轟炸,但轟炸效果並不明顯。1943年1月,英美雖然加大了轟炸規模,但由於沒有遠程戰鬥機護航,未能奪取制空權,遭到德國防空力量的阻擊,轟炸機損失很慘重,德國的軍工生產仍在上升。從1944年2月起,由遠程戰鬥機護航,才逐漸奪取了德國上空的制空權,擴大了轟炸效果,給德國造成巨大破壞。從1944年半年起,德國工業生產迅速下降,經濟瀕於崩潰邊緣。

立體作戰誰主沉浮,二戰空軍如何演繹劃時代的空中變革

二戰中的戰略轟炸在造成巨大破壞的同時,也讓進攻者傷亡慘重。在歐洲戰場,英美空軍共出動轟炸機144萬架次,損失兩萬架,轟炸機的平均壽命只有160天。陣亡的空勤人員達10萬之眾,傷亡率在各軍兵種中高居前列……

美國B-29戰略轟炸機對日轟炸是從1944年4月開始的。“鬼畜”李梅實施恐怖“火攻閃擊戰”對日本的工業、交通、中心城市等戰略目標進行轟炸。由於美國一開始就掌握了制空權,轟炸效果顯著,共造成傷亡554350人,毀壞房屋244萬棟,800萬人無家可歸,使日本喪失了繼續戰爭的基本能力。戰爭末期,美國在日本投下兩枚原子彈,又造成數萬人喪生。隨後,日本天皇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實行無條件投降。

從英、美對德國和美國對日本的大規模戰略轟炸的結果來看,雖然戰略轟炸需要巨大的航空力量,掌握制空權,經較長時間才能奏效,但它能給敵方的戰爭潛力以嚴重的打擊,創造最後戰勝敵人的重要條件。

通過二戰, 各國的空軍學術思想相互吸收, 並在新的基礎上得到了發展:

立體作戰誰主沉浮,二戰空軍如何演繹劃時代的空中變革

一是戰略地位,使空軍真正成為獨立的軍種

空軍是現代化三軍當中成立最晚的一支,獨立空軍的出現對戰爭的進程和結局產生重大影響。

英國是世界上發展戰略空軍力量最早的國家!1918年英國建立了獨立於陸、海軍的皇家空軍,這使後來英國在二戰中得到了極大好處。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英國在國防建設上大力向空軍傾斜,投入大量資源發展轟機,尤其是蘭開斯四發重型轟炸機,並且深入研究對歐洲腹地實施戰略轟炸的戰術戰法。轟炸機強硬派人物阿瑟·哈里斯1942年2月掌管轟炸機司令部後,大力推動“千機大轟炸”,從此,戰略轟炸進入轉折時刻。

德國從1933年開始建立獨立空軍,這是德國在二次大戰初期能集中使用空軍,配合地面部隊成功地搞閃擊戰的一個重要條件。希特勒撕毀“凡爾賽和約”後,古德里安等德軍將領總結出了一套初步的地空協同支援戰術理論,並讓Ju87 “斯圖卡”成為世界大戰爆發的敲鐘人。

立體作戰誰主沉浮,二戰空軍如何演繹劃時代的空中變革

法國雖於1934年就建立了獨立空軍,但並沒有發揮獨立空軍的作用。由於一戰極大地消耗了法國的國力,經濟基礎遭到嚴重破壞,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緩慢,在航空技術上的進步趨緩,更重要的是一戰磨掉了法國人的進攻意識,整個國家的軍事戰略思想轉入守勢,在這種戰略思維下,靜態防禦的要塞顯然要比深入敵國進攻的轟炸機更受重視,所以法國不會也不能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發展獨立空軍上,而是費盡心機地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堅固的馬奇諾防線。

蘇聯、美國、日本和其他一些國家,受傳統軍事思想的影響,戰前均未建立獨立空軍。蘇聯在遭到德國突襲一週後設立空軍司令員一職,改組空軍體制。美國陸軍航空隊司令阿諾德吸取戰爭初期的經驗教訓,通過其擔任全國軍事委員會委員的身份,巧妙地把陸軍航空隊當作獨立空軍使用。由於空中力量在二次大戰中不僅對陸、海軍提供了大量的支援,還進行了許多獨立的空中戰役,空軍的戰略地位已顯而易見。1946年蘇聯空軍司令升格為空軍總司令,使空軍真正成為獨立的軍種。美國空軍於1947年正式成為獨立軍種。

二是制空權爭奪,空軍是一支多職能的軍事力量

二戰後, 各國對制空權問題取得了比較一致的看法: 制空權是保證戰鬥、戰役, 以至整個戰爭勝利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在現代條件下,奪取制空權要靈活運用空襲、空戰、地面防空兵器等多種戰法相結合。如蘇聯空軍擊毀的德軍飛機, 80%是空戰擊毀的; 而英、美空軍擊毀的德軍飛機, 68%擊毀於地面。另外,奪取制空權的鬥爭貫穿於戰爭全過程, 不可能一勞永逸,制空權得失易手, 必將影響戰局的勝敗。如美、英兩國奪取對德國制空權用了4年,蘇聯在蘇德戰場奪取制空權用了2年!

立體作戰誰主沉浮,二戰空軍如何演繹劃時代的空中變革

空軍要正確制定作戰計劃,注意合理配置兵力,及時做好作戰、工程技術和後勤等保障工作,以提高持續作戰能力。

經過二次世界大戰, 空中力量的職能和任務不斷擴大。諸如: 通過持續不斷的空中作戰, 打擊敵空中力量, 奪取和保持制空權, 以保障空中力量本身和整個武裝力量作戰活動的自由和主動權;進行防空作戰, 保護國家資源並使各種支持戰爭的活動得以有效地進行; 進行戰略轟炸, 打擊敵方戰爭潛力; 對陸、海軍提供空中支援,包括對陸上和海上作戰提供掩護和火力支援,阻滯敵人陸上和海上交通運輸; 進行反潛作戰,保護海上交通運輸; 進行空運和保障空降作戰;進行戰略和戰術航空偵察。此外, 空中力量還能遂行各種特殊任務, 如戰區通信聯絡、炮校觀察、救援、佈雷和敵後空投支援游擊隊作戰等等。

空軍不僅適於進攻, 也能進行防禦作戰,可執行戰術、戰役和戰略防禦的多方面任務。因此, 空軍的建設既要按照武裝力量建設的方針和目標保持一個恰當的比例, 又要在空軍內部各兵種中保持一個恰當的比例, 使它成為一支有機配套的、能執行多種任務和靈活轉換任務的有效作戰力量。

立體作戰誰主沉浮,二戰空軍如何演繹劃時代的空中變革

三是統一指揮、集中使用,合同作戰

二戰告訴我們, 哪個國家首先把空中力量當作一支戰略力量看待,對空中力量實行統一指揮、集中使用, 那個國家就首先得益; 反之, 就吃虧。由於空中力量具有高度機動性, 比陸、海軍受時空條件限制少, 可以迅速集中和轉移。在一個時期內, 由於很多人對這個特性缺乏認識,只希望空軍為陸上、海上作戰提供具體的掩護和支援, 因而往往分散使用空中力量,結果形不成強大的空中突擊力量, 奪取不了制空權,打擊不了敵方要害, 從而也不能有力地支援陸、海軍作戰。

二次大戰中, 戰爭一般已不是分別在陸上、海上和空中孤立地進行, 而總是協同進行, 互相配合, 相互支援,許多重大戰役, 取勝者無不是合同作戰, 密切配合的結果。戰爭初期, 德國陸、空聯合閃擊戰顯示的巨大威力, 開創了合同作戰成功的先例, 各國競相效仿。到1944 年6 月盟軍實施的諾曼底登陸戰役, 合同作戰已發展到高峰, 併成為軍事史上的範例。在這次戰役中, 盟軍集中了500 多艘艦船,1.3 萬架飛機, 由海、空運送了大量地面部隊和空降部隊, 完成了迄今戰爭史上最大的登陸戰役。這次登陸作戰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 是盟國空軍奪取了制空權。在戰役開始前2個月, 英、美空軍就對德國戰區縱深的交通樞紐、空軍基地等進行了反覆的、大規模的空中突擊。戰役開始後的12小時之內,盟軍空軍出動2.5 萬多架次飛機,以合同作戰方式完全壓制了德國空軍活動, 有效切斷了德軍的地面增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