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廣東省雷州市建國前的縣城建設狀況

雷州市(原海康縣)位於廣東省西南,雷州半島中部。東臨南海,西瀕北部灣,北接遂溪縣與麻章區,南接徐聞縣。本縣幅員遼闊,東西相距67公里,南北距離83公里,總面積3662平方公里(366200.7公頃),海岸線長406公里,淺海灘塗面積(10米等深線以內)1005.65平方公里。

廣東省雷州市建國前的縣城建設狀況

雷州節孝祠


春秋戰國時期,雷州屬楚國邊界地。公元前355年楚滅越後,“楚子熊揮受命鎮粵,至此開石城,建‘楚豁樓’,以表其界”。這個石城就是雷州半島最早的城,城址在今雷州城城內。這是縣內最早、規模最大的建築。東漢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伏波將軍馬援率師徵交趾,駐師於縣城並於此修築郡城,開渠灌溉,興修農田水利。唐貞觀十二年,刺史陳文玉又主持修建雷州城。唐宋明時,已建有雷祖祠、真武堂、天寧寺、伏波廟、三元塔、蘇公亭、十賢祠、孔廟、東西聖宮、北門牌坊群、東嶽廟、天后宮等20餘座建築物。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雷州城又大規模擴建。明萬曆年間,雷州城街道縱橫,南北通街長2裡,稱迎秀路;東西長1裡,稱東西街。縱橫街道,還有大新街、朝天街、雙土地、柳絮巷。官署、學宮、寺廟、客棧、屋舍已成套發展。清朝時期的古建築有祠堂、樓亭、牌坊、各式居民住宅。古街道主要有蘇樓巷、大門樓、下河裡、大新街、十字街等。這些街道狹小,街道兩邊是小商鋪或住宅建築,富有地方特色。

廣東省雷州市建國前的縣城建設狀況

雷州蘇樓巷


清末民初,帝國主義侵略中國進一步加深,西方建築技術相繼傳入,縣城的同濟醫院、福音堂、道南印務局樓等,都是當時具有代表性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物。民國初年建成“民國一條街”,樓房沿街而築,店鋪相連,前鋪後宅,臨街有騎樓。

民國19年(1930年),縣城開始拆遷西街平房,臨街兩邊興建樓房。同年建有鎮中西騎樓、同仁醫院。民國20年(1931年),修建雷祖祠。民國22年(1933年)建海康體育場舞臺。民國29年(1940年)興建陳氏宗祠等工程。

廣東省雷州市建國前的縣城建設狀況

民國時期雷州城大改造


20世紀30年代初期,為了改造雷城的街道,海康縣成立建設局,其任務是改造雷州城的主要街道,開闢新街道。南北向的從雷城北門廣朝北路開始,通過廣朝南路,南亭街,一直到與雙土地街交界的龍舌橋。東西向的就有雷城城內的鎮中東街和鎮中西街,還有從南亭街通過一橋、二橋直接往白沙村的馬路。改造規格是街面寬7米,專走車馬,兩旁建有各寬1.5米的歐式騎樓當人行道。新建的街道路鋪填混凝土,同時將橫貫雷城的已經半堵塞的灌渠改造為用混凝土鋪填的下水道,把原來堵塞灌渠的垃圾髒物清理乾淨。

廣東省雷州市建國前的縣城建設狀況

雷州城曲街帶民國時期大改造


(本文內容源於相關本地歷史資料)

前幾期已陸續推出相關本地史料,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