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準備復學啦,要告訴孩子們什麼叫PHEIC

申斯春 蔡懷平/文

準備復學啦,要告訴孩子們什麼叫PHEIC

本網訊(祖智慧)近日從江蘇省政策研究室瞭解到PHEIC已經常態化,全球進入疫情多發期,必須天天敲警鐘。

為了準備復學,我省疾控中心日前推出了中小學防疫手冊,這非常及時。與此同時,建議各學校結合當前防疫實際,給孩子們普及一下“PHEIC”這個概念。

PHEIC是“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的英文縮寫: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這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經過評估後發出的正式聲明,指的是“通過疾病的國際傳播構成對其他國家的公共衛生風險,以及可能需要採取協調一致的國際應對措施的不同尋常事件”;該事件狀態在“情況嚴重、突然、不尋常或意外”、“公共衛生影響超出了受影響國家的邊界”、“可能需要立即採取國際行動”時啟用。

自2009年以來,危及全球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共計發生了六次,分別是: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2014年脊髓灰質炎疫情、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2015年至2016年寨卡病毒疫情、2018年至2019年剛果埃博拉疫情,以及於2020年1月31日宣佈的2019年至2020年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要讓孩子們知道,正是武漢疫情被世衛組織命名為PHEIC,才給我們的生活按下了暫停鍵,必須瞭解疫情,才能戰勝疫情。

一是瞭解PHEIC的突發性,它沒有任何前兆,比地震還難預測,最發達國家美國也未能倖免。

2009年3月底,甲型H1N1流感開始在墨西哥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德克薩斯州暴發,不斷蔓延。4月底,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CDC對於新變種,疑似人傳人的風險及在墨西哥的高致命性都表示十分關注。4月25日,時任WHO總幹事的陳馮富珍宣佈把這次疫情定位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其原因是對於病例中的臨床、流行病學及病毒學報告缺乏認識。4月27日,世衛組織將流感大流行疫情警戒級別從3級提高到4級。4月29日,世衛組織將流感大流行的警戒級別從4級提高到5級,表明大流行迫在眉睫。6月11日,世衛組織將全球流感大流行警戒級別升至6級。這是世衛生組織40年來第一次把傳染病警戒級別升至最高級別。世衛生組織確認全球75個國家和地區,共確診27737例患者,死亡141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截至2010年7月),該病毒自2009年4月出現以來已經導致18,000多人死亡,但他們指出,H1N1毒株的總死亡率(包括未經證實或未報告的死亡)為“無疑更高”。在2011年8月5日的《公共科學評論》一文中,研究人員估計2009年的H1N1全球感染率為11%至21%,低於先前的預期。然而,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在內的專家已經同意,估計有284,500人死於該病,遠高於最初獲得的死亡人數,因為原始人數僅包括了通過實驗室確診的死亡人數,這意味著沒有確診但卻死於該次流行的人屬要遠大於確診的人數。這些死亡大多數發生在非洲和東南亞。此次疫情至2010年4月10號基本結束,為時大約一年。

二是瞭解PHEIC的長期性,象脊髓灰質炎和埃博拉病毒,進行了跨世紀的傳播,前者有數千年曆史,後者也爆發40多年了。

脊髓灰質炎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403-1365年,一塊埃及石碑(直立石雕)上展示了的神職人員形象,手扶權杖、右腿明顯萎縮,俗稱小兒麻痺證,就是千年例證。

人是脊髓灰質炎病毒的惟一自然宿主,隱性感染(佔99%以上)和輕症癱瘓型病人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1916年,紐約暴發脊髓灰質炎第一次大流行,最終導致了數千人死亡。使脊髓灰質炎病毒聞名於世的是二戰時期的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羅斯福在1921年被脊髓灰質炎病毒感染,憑著驚人的毅力與骨髓灰質炎抗爭,終於戰勝了病魔,但終身只能坐在輪椅上。此後,該病在20世紀裡頻繁爆發,迄今又有復發的勢頭。調查顯示,二戰後的若干年間美國人民的恐懼排行榜上,脊髓灰質炎排名第二,僅次於核戰爭。

埃博拉病毒是人類發現的“絲狀病毒”之一,和大多數病毒的球形顆粒狀不同,絲狀病毒猶如纏結的繩索、頭髮、蠕蟲或者毒蛇。1967年首次在德國一個叫做馬爾堡的地方發現了第一種“絲狀病毒”。9年之後,1976年在剛果的埃博拉河畔爆發了類似馬爾堡病毒,但致死率是馬爾堡病毒數倍以上的絲狀病毒,導致了多個村莊被病毒殘暴的“吞噬”。後來這一病毒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在美國著名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頓撰寫的紀實作品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中有精彩而透徹的描寫。

三是瞭解PHEIC的反覆性,象骨髓灰質炎雖然有了疫苗並基本被滅絕,但仍然會死灰復燃,捲土重來。

在2014年低傳播季節期間,野生脊髓灰質炎病毒通過3個國際傳播途徑傳播到了相關國家中:中亞(從巴基斯坦到阿富汗),中東(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到伊拉克)和中部非洲(喀麥隆至赤道幾內亞)。在2014年5月、6月高傳播季節到來之際,採取協調一致的國際對策被認為對於遏制野生脊髓灰質炎病毒的這種國際傳播和防止新的傳播至關重要。2014年脊髓灰質炎病例中有60%是由於國際傳播造成的,其中大部分是成年人攜帶的。這是因為即使是首次感染脊髓灰質炎病毒,每1000人中只有一到五人會出現脊髓灰質炎的症狀,而其他所有人都能產生免疫力。由於脊髓灰質炎現在已從世界上許多地方消失,這種自然暴露和免疫已基本停止。同時,疫苗引起的接觸免疫正在下降,因為人們忽視了長期接受兒童期接種的加強免疫力,或者越來越多的人從未接種過脊髓灰質炎疫苗。這是造成WHO聲明PHEIC的根本原因。由於全世界的對脊髓灰質炎的免疫力一直處於歷史低位,因此脊髓灰質炎的任何再發現在都可能造成巨大影響。

2019年全球確診的野生脊髓灰質炎病毒病例為168例,雖然與2000年的719例確診病例相比仍減少了77%,比1988年開始進行根除工作前估計350,000例減少了99.95%,仍然是自2014年以來的最高病例。目前仍有三個國家將其歸類為地方流行的傳染病,即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尼日利亞。在這三個國家,雖然只有少數病例,但仍然被認為對全球根除計劃造成了嚴重威脅。

2019年10月,除了非洲和亞洲的新疫苗衍生病例外,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野生脊髓灰質炎持續病例也得到了審查,仍然是PHEIC,該期限於2019年12月11日延長。這表明,PHEIC在經過了5年半後的今天目前依然有效,尚未結束。

四是瞭解PHEIC的滯後性,社會對病毒的最初反應總是被動反應的,只有在對病毒採取一致的行動後才可以戰勝它,但付出的代價是難以估量的,不分地域、種族和貧富。

2015年5月,巴西境內開始出現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不斷蔓延至全球59個國家及地區。它被認為是一種溫和的傳染疾病,主要傳播途徑為伊蚊叮咬,被感染者的臨床反應大多是出現斑丘疹、發熱、關節及肌肉痠痛等症狀,全球平均致死率極低。但2015年10月,巴西衛生部門發現患有小頭症及其他神經系統病變的嬰兒數量激增,畸形嬰兒數量和寨卡病毒的蔓延呈現一種正相關的聯繫。直到2016年1月,來自巴西巴拉那州的科學家才發現寨卡病毒能夠在孕婦懷孕期間穿透胎盤,干擾胎兒神經系統發育,導致胎兒流產、新生兒小頭畸形甚至死亡,人們才確認寨卡病毒對胎兒的發育有嚴重影響。基於病毒的傳染範圍之廣和影響之深,WHO在2016年2月18日宣佈寨卡病毒疫情的傳播為PHEIC。同年3月,巴西衛生部門宣佈巴西境內寨卡疑似病例達到91387例,到5月16日,疑似病例增至138108例。

此次事件歷時10個月,巴西在此期間確診了150萬起病例,有超過4000例感染孕婦分娩了小頭畸形兒。

最後,要明白PHEIC已經常態化,全球進入疫情多發期,必須天天敲警鐘。

去年,在武漢疫情爆發之前,世界衛生組織衛生突發事件計劃執行主任邁克爾瑞安博士就說:“我們正在進入一個高影響傳染病的新階段,世界衛生組織正在全球追蹤160個疾病事件,其中9個是三級緊急事件,我們從未遇到過同時應對這麼多緊急情況的時候。”作為專家,他提醒全球所有人說,這是一種新的常態,事件的頻率不會降低。

可惜當時沒有多少人去重視他的警告,今天,疫情就發生在我們每個人的面前,已經有了血的教訓,必須讓所有的孩子都樹立自我防範的意識,千萬大意不得呀!

(作者單位:江蘇省委研究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