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有人覺得詩情+畫意+書法=極品之作。好的作品源自平日的積累還是迸發的靈感呢?

俏漁妹海鮮


好的書法作品主要源於技能技法+文人學識+性情涵養。好作品既因於平時書法學養的厚積,也來源於對忽然迸發的靈感的捕捉,事理上有點像“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味道。但這裡面有個前提,“機會總是留給預有準備的人”,書法學養是基礎,靈感起到的是“畫龍點晴”的作用。藝術家們所謂的“代表作”,就是靈感突現妙手偶得的佳品。

好的書法當然不只是技法,而且最終對實現作品“質的飛越”起昇華作用的往往是文化內涵層面的東西,當然,技法作為基礎的支撐之一,其地位不容抺煞。因此,從這個方面上講,沒有獨立書法意識、不具獨創精神的人是不可能成為書法大家的。換個角度而言,即便具有創新思維,技能技法的基礎不過硬,再好再多的靈感,你也抓不住。

技法與涵養是書法藝術的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它以技法為基礎,又以文化為元神。在純技法論者的眼裡,技法就是王道,而在文化論者養裡,學識更為可貴。抱庸認為,二者都有些偏頗,合起來就全面了。技法是可學的東西,屬於字內之功;學識在於積累,屬於字外的功夫。一個有志於長期從事書法藝術研究的人,兩個方面要齊抓共進。而靈感的東西,可遇不可求。

抱庸淺談。


抱庸詩書


來自積累







玉郎江楓21044727


書法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和悟性,既是等於極品之作。






網絡時代256481411


一幅質量上乘的書法作品,不僅要從局部書體的單字去衡量,還要側重於整篇的章法佈局是否符合書法的基本要件。既要從“點”(單字局部)到“面”(整體佈局)都要”五臟具全”,更重的要有強烈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即詩情畫意)。既要給人賞心悅目的美感,又要給人夢幻般的回味無窮。這就是書法藝術的魅力所在。

從寫字到書法,從書法到藝術,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經過漫長收集、練習、觀察、比較、感悟、……日積月累,才能提高自已的書法修養,達到一定的書法境界。

所謂迸發出創作靈感,那是指作者在書法領域已積累了豐富的書法“素材”,而在某一時段突然產生了強烈而濃厚的創作性趣。這一靈感時段不會太長,但抓住這一靈感創作的作品往往會有所突破,有所昇華。許多藝術家們(不限於書法領域)的經典之作不乏出自突如其來的創作靈感。[呲牙]











以心相見


95%基礎累積+1%靈感+4%好運氣=極品之作

一個人在文學造詣上,到底能走多遠。怎樣才能成就極品之作,和平時的努力堅持,辛勤勞作,點滴積累是分不開的。

所謂的琴棋書畫和平日的菸酒糖茶一樣,都是容易讓人成癮的東西。

沒事兒願意寫兩筆的人,和沒事喜歡喝兩口的人沒有本質區別。但真正的好作品,少不了水滴石穿,日積月累的堅持。在我看來,靈感只佔到百分之一。

其實如若都是同樣的基礎累積,能夠成為極品之作的,不在乎在於細節把握上要更進一步。當然要得到大家的認可,還需要一絲絲的好運氣。



再慢一點


1.平常積累和迸發靈感不是互相對立的,它們必須互為補充,同時存在,才能創作出“詩情、畫意、書法兼具的極品”來。

2.靈感,是指文藝活動中瞬間產生的富有創造性的突發思維狀態。是可遇不可求的極品狀態,是文藝作品顯現爆發的生命力的必備條件。

3.平常積累是基礎,是蓋房子的地基,是基礎設施,所以平常積累是文藝創作中首要的必不可少的。

4.迸發靈感相對於基礎,便是上層建築。它不是憑空而來的,是在大量的平常積累的基礎上,突然在某些事物的場景下出現的,靈感是作品迸發出迷人的景緻的必經之路。





百合邊走邊看


相信大家都非常喜歡齊白石老先生的作品吧?我們看他的畫,詩意盎然、情趣交融,讓人百讀不厭。這與他豐富的生活積累是分不開的。

年輕時,白石老人是個木匠。木匠有粗活與細活之分,細活便是在傢俱上刻出各種生動的圖案,寓意吉祥或祝福。當他偶然得到一本《芥子園畫譜》時,如獲至寶。得空不僅細讀,還將畫譜逐頁臨摹下來,積累了豐富的傳統繪畫技法,為後來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他老人家住在湖南鄉下,兒時便在河邊水塘,抓魚弄蝦,草叢樹下,逮蟈蟈拿螞蚱,盡得自然天趣。這從他大量的畫作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可見要創作出好的藝術作品,離不開長期的知識積累和情趣的培養。

是不是有了知識的積累和生活的體驗,就能創作出氣韻生動的藝術作品呢?也不盡然。

還是以白石老人為例。

因時局所迫,老人家來到了北京。雖然歷經磨難,終於以別開生面的作品站穩腳跟。北京人當時的一些生活場景和習慣,給他的創作帶來許多靈感。比如,養蟈蟈,鬥蛐蛐,冬天的大白菜,等等。如果沒有這些靈感的觸動,也不會有老人家那麼多“似於不似之間”的傳世之作。

由此可知,沒有大量的長期的知識和生活積累做基礎,再好的“靈感"也無從下筆。反之亦然,就是再多的積累,不融入到現實生活去觀察體驗,所謂“靈感"也不會迸發。

古人所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正是此理吧。






林邊書屋


有人覺得詩情+畫意+書法=極品之作,好的作品源自平日的積累還是迸發的靈感呢?


好的作品是用寫心出來的,在於平時的積累也在於迸發的靈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觀點呢?


我從十幾歲就喜歡讀書,各種各樣的書都讀,特別是一些經典的古典小說,外國小說還有當代一些比較有名氣的作家的成名長篇小說。看他們的作品之前我有一個習慣,那就是這本書的序言,小說評論家對於這本書的作者,對於這本書的評論我都會找來看過以後再讀小說。


所以我得出一個結論,寫出好的作品之前很多作家會深入生活,考證手裡的資料,做大量的採訪後才會構思作品。一部好的作品他們會用一兩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寫出來。好的作品是用心用全部的情感寫出來的。


詩情+畫意+書法=極品之作,這樣的結論我不支持。這樣出來的作品只能說美觀,不是評判作品是不是極品的標準。極品之作當除了要具備詩情畫意加上書法這樣的要求,還要看讀者的評判,還要看作品帶給世界什麼樣的社會影響。


那麼什麼是極品呢?


我所認為的極品是那些流傳了千年白百年的經典之作。比如【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比如【巴黎聖母院】,【簡愛】,比如最近讓我們腦洞大開的【三體】等等這些偉大的作品,才能被稱為極品。


最近在讀蔡俊老師的【蔡俊24堂寫作課】,他在書中闡述了這樣一個觀點:‘靈感,是天才的女神,像在空中警覺飛過的烏鴉,一閃而過,不會帶給作者太多能抓住的東西。而要在靈感的引導下寫出好的作品,是需要從靈感開始發散,不斷豐富直到完成一個作品所有的創作‘’,靈感是寫作的好的點子或創意,是寫好作品的因素之一,不是寫好作品的唯一因素。



有靈感了平時還要不斷的積累素材,那麼怎樣積累素材呢?我給記錄了一些,分享給朋

友們。


第一

好書爛書都要讀


作家的靈感除了來源於個人的生活體驗還來自閱讀,要一邊讀書一邊做筆記,還要把讀過的書再一自己的方式寫出來,日積月累寫的多了,慢慢也可以寫出好的做品了。


第二

模仿大家寫作,大量的練習習作特別是命題類的寫作。


這樣做的目的是把好的創意寫出來,好靈感好創意寫出來才能實現它的價值,才會被更多人認識,才能帶給更多人需要的知識點、。


第三

融入周圍的人和事情中


只有能完全融入周圍的一切,才能感知周圍的一切,才能把感知正確的表達出來。


好的作品總會被人多次閱讀,是作家自我價值的釋放,是好的創意靈感加上平時的積累,用心用感情寫出來的。


而評判是不是極品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能傳多久,能帶給這個社會多大的價值,能影響多少人走上正確的人生路。



跛腳的貓


藝術的功能是表達情感,陶冶情操,淨化心靈。詩情,畫意,書法本身也是這樣的功能。詩,是內在的情感,思想。畫是外在的,具象的,通過想象,讓人走進一個和自己靈魂統一的世界。書法又是個人氣質,修養的提升。三者結合,產生共振,形成合力。則成了塑造人格的最高境界。所以說,詩情畫意書法結合,成了人們追求的終極目標。這三者能碰撞在一起,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要勤加練習,多感悟,多體驗,多學習。要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關注社會,與人為善,與古為師,日積月累,先沉澱,而後迸發!靈感是在積累和沉澱的基礎上而迸發的,二者不能簡單地被孤立,相輔相成,互相讓自己彼此成為可能!


墨美


靈感來源於生活。當你深入到生活中,腦海裡自然而然的就會把感受到的生活去分析、研究並將信息儲存起來,使腦海形成藝術“倉庫”,成為日後創作的積澱。隨著你的創作靈感來臨時,你就可以迅速地搜索積累在“倉庫”中的有關信息,將其靈活的運用,向創作思維靠攏、逼近、誘出若干思想火花。當突然爆發奇想妙想時,整個思路就會融會貫通,由此形成靈感,這就是靈感產生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