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为何清朝晚期不敢抵抗列强却敢消灭太平天国?

静夜史


原因很简单,列强要钱,太平天国要命。

无论从186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还是后来的八国联军,这些个歪果仁来中国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钱,要钱,要钱,他们并不是要把清政府全部赶尽杀绝,自己坐上中国的皇位,反而他们通过各种手段,要挟这个能控制中国绝大数人的朝廷同意他们的请求,说到底歪果仁的要求只是开辟通商口岸,最惠国税费待遇,允许他们对中国商业贸易,所以他们求的是财,根子上不是为了害命,但这除了日本人,小日本这个民族是心狠手辣的家伙,他们属于既要求财也要害命,恨不得自己统治中国,事后,他们确实主动挑起了侵华战争,并且种种迹象表明,他们打算对中国人种族灭绝,把属于中国的大好河山尽数占领。

太平天国和列强的目的可是大不相同,洪秀全这帮人的诉求特别简单,那就是革了皇帝的狗命。自己做皇帝,也就说他们是以要命为目的的,所以清政府对于他们来讲是没有办法谈判的,只有一条路-杀个你死我活,在这样的氛围下,清政府肯定要集合全部的力量,哪怕放权给汉人曾国藩建立汉人武装,他们也要保住自己的江山和荣华富贵,甚至不惜割地讨好洋人,从他们那边借贷购买武器来维持自己的特权。


当然,清政府后期不敢和列强硬碰硬也有一个根本原因-打不过,在两次的鸦片战争中,清国是既输了面子也输了里子,自己锻炼出的八旗劲旅在列强的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是真被打怕了。


老猪的碎碎念


原因很简单,列强打清朝是为了经济利益,只要给足了经济利益,就可以保住自己,太平天国是为了颠覆清朝政权,是要消灭清王朝,两者想比,肯定太平天国是必须要抵抗到底的,前者不会要了自己的命,后者会要了自己的命。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可以让清朝统治者知道,那些洋人跟他们打仗,不会颠覆他们的政权,打败了最多赔点钱,割让一小块地方,就不会有事,他们照样还统治全国,照样是全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但是太平天国这种性质不一样,历史上几千年无数次的经验教训证明,农民起义的目标就是为了颠覆统治者的政权,夺取他们的合法统治地位,一旦农民起义胜利,不仅合法统治地位没有了,所有的王公贵族都会性命不保。

相比之下,一个图财,一个害命,肯定站在清朝皇室的角度,害命的比谋财的更恐怖,当然要对抗到底了。


烟郭说历史


列强是要钱,太平天国是要命啊,满清朝廷能不拼命吗?

咱们先说满清对列强的态度。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铁马金戈的朝廷军队面对着洋枪洋炮,开始的时候也是不停的冲锋,不过真皮真肉还是挡不住钢铁弹药。认识到了枪炮威力后,他们只能选择不停的逃跑,结果只能是求和赔款。

第二次鸦片战争也是一样。咸丰一听英法要重新签合同,非常生气:我爹输了我不一定输,必须打一仗。结果大家都知道,咸丰跑到了热河,英法联军进了北京。



其实我们能看出清庭对列强的态度:打了知道打不过,那对方要钱就给钱,要租地就租地!

太平天国可就完全不同了,他们金田起义后迅速北上占领了南京,洪秀全成了太平天国的开国天王,接着有派大军北伐、西征,一副要推翻满清王朝的架势!这是要命啊!

况且太平天国信奉的是拜上帝教,留起了头发改变了服饰,甚至对男女关系都进行了有效管理(天王和和上层人员是不用管理的),这是要变天啊!

再者,双方的武器装备自己人员素质都相差无几,最后拼的是战略、意志、人数等等因素。

满清王朝和太平天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没有妥协的余地,所以只能死磕!

不过满清最后胜利了,也是惨胜!经过太平天国这一场动乱,人口大量减少,国库如同水洗,大清帝国摇摇欲坠。


李飞叨


与是不是清朝无关,和满族汉族的民族矛盾也无关。

事实上,这是人类素来的欺软怕硬劣根性和统治阶级的剥削本性连同作用的结果。

就以中国历代王朝为例,当一个王朝刚刚开国,其各个方面都是欣欣向荣的,各项指数健康而有力地上窜。

随即,来到中期,王朝的各项指标打到巅峰,百姓的生活最为稳定、富足,但同时社会阶层开始固化,寒门开始难出贵子,国家的权力开始渐渐的向一小部分人手里收缩。

随着阶层进一步固化,在王朝后期,掌握权力的人往往都是从他们父辈手里接过权力,根本不懂民间疾苦,不管百姓死活,差一点儿的只知快活享乐,好一点儿的就算有心重振朝纲,也往往因为接收的教育一般、斗争经验不足而越忙越乱(对,我说的就是崇祯爷)

那么,这个时候,整个国家就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退敌无方,扰民有术。怯于外战,勇于内斗。

尤其以清朝为甚,因为清朝本身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他本身就害怕汉族人造反,因而一直都在利用汉人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打压汉人。

后来来了外国人,清朝统治者就更害怕汉人借机推翻自己。要知道,在统治者的眼里,民族大义算什么?国家主权又算什么?都不如他屁股底下那把椅子!在他们眼里,丢些国土算什么?赔些银子算什么?只要自己坐北朝南、称孤道寡足矣!在清朝统治者的心中,就是土财主心态,这些资源宁可被人抢走,也不会分给他们原本的奴才!

所以,清朝晚期对洋人毕恭毕敬,对自己的子民却大开杀戒。


不出名的陈导1


从清末到民国,各届政府所奉行的政策多为“攘外必先安内”。民间通常认为,内斗内行,外斗外行。自清朝统治者以来,他们认为列强入侵所谓不过是特权和岁贡,而国家内部的民众运动往往呈现出摧枯拉朽之势。明亡于李自成,清自然忌惮会亡于太平天国之手。

慈禧太后有一句话,“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但凡中华有的东西,我统统可以给你,只要你们能顾及表面上的礼仪,大清朝廷能够给民众一个交待,自然都是皆大欢喜。

所以自鸦片战争以来,满清朝廷割地赔款不断,却没有丝毫“羞耻感”,倒是汉臣李鸿章、林则徐等人,倍感屈辱也。

清政府认为威胁统治的不是外贼而是内贼

其实很多人都忘记了一个事实,满清起于关外东北,称那边是龙兴之地,禁止汉人进入。而对于山海关以外的土地都是满清侵占统治的,所以割让一个台湾,割让一个青岛,对于他们来说无非是侵占的土地少点。


至于赔款,只要能保证八旗子弟的优渥生活,剥削剥削百姓,结交一些列强又有何不可呢?清末,列强中不乏军火贩子、传教士、掮客们想要维系大清朝廷从中取利。大清朝得到统治权威事实上只要皇室得到承认,政权不被侵犯就成。

列强事实上并没有想要取而代之,可是太平天国却是实打实的口号,要推翻满清,建立新朝,这危及到八旗子弟的利益,清政府自然不能容忍,所以他们宁愿勾结外贼,组建洋枪队来剿灭太平天国,也不愿与列强对抗。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是真心想对抗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大清的倾尽全力要对抗的,为什么呢?日本自古都是中原王朝番邦属国,可今天却想着侵略大清,扩大疆土,危及满清朝廷,大清备感屈辱,自然要抵抗。

列强坚船利炮,非大清所能抵抗

大清闭关锁关200多年,境内国民也跟着闭关锁国,清末起义用的还是菜刀斧头,这对于武器装备相对先进的清政府来说小菜一碟。

但是上百万大清军队在数万列强面前却是如此的弱不禁风,敌人总是以少胜多,大清军队早已丧失了斗志。所以李鸿章要搞洋务运动,买列强的武器装备和军舰,可大清实在太腐烂了,再好的武器装备也是给别人做了嫁衣。

大清自知与西方诸国差距甚大,崇洋媚外一时兴起,加之列强要钱不要人,也都不愿抵抗了。

当然最重要的是,列强还愿意帮助满清朝廷镇压太平军,这对于清朝政府而言实在是求之不得!


陆弃


为何晚清不敢抵抗列强,却敢消灭太平天国?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有趣的问题。晚清是有抵抗列强入侵的,抵抗不过随后陆续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太平天国相对晚清来说那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所以说太平天国不得不平。

总体来说,晚清对列强实力不足,抵抗不过,太平天国对晚清来说却不得不除。

晚清和入侵列强

1900年,慈禧想列强宣战,不言而喻大家都知道结果,清帝国这个纸老虎不堪一击,战败了。慈禧下诏书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开始了晚清对列强妥协,不抵抗的序幕,正式的成为列强入侵中国的工具和代言人。

1: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的综合国力和武器现金程度都有了飞速的提升,而此时清政府还在执行闭关锁国和愚民政策。综合国力对比列强远远不足。

自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晚清政府早已经将仅有的积蓄用完了,而为了平定太平天国又将大部分的税收抵押了出去,也可以说是西方列强扼住了晚清的经济命脉,所以为后来的不抵抗政策打下了经济基础。此时的晚清还在沿用八股取士,只能出奴才而没有真正挽狂澜于既倒,夫大厦将倾的人才。

统治阶级的奴性算是不抵抗政策得以施行的温土。

2东南互保条约的签订。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东南重镇的地方实权大员,使得晚清政府威信扫地,也为后来南方军阀的兴起打下了基础。地方随意截留朝廷税收,更加使晚清这个帝国雪上加霜。晚清已经没有了抵抗列强的实力和经济。宁予友邦,不予家奴此话或许跟此密不可分吧!

晚清和太平天国

相对列强而言,太平天国却是晚清政府的心腹大患。太平天国打着反清反帝的口号,一路势如破竹,更拿下了南京这座重镇。列强或许是为了掠夺中国的经济而太平天国却是为了推翻晚清这个政府。所以晚清又不得不平定太平天国的理由。

相对列强而言,太平天国对统治阶级的损害更大,往往太平军所过之处,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的。所以说各地的团练和地主阶级,官绅家族也不得不联合朝廷平定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占据的城市,占据了清朝不少的赋税来源。本来国库已经捉襟见肘。再说太平天国各天王的奢靡生活连慈禧都有些羡慕,为了拿回税收,稳固国本,慈禧也不得不命令曾国藩前去平定太平天国。

总体来说,列强对晚清统治阶级的利益损害只是疥癣之疾,而太平天国的起义却是心腹大祸。而且平定已经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太平天国,晚清也有这个实力。所以列强不是不抵抗,而是能力不够,但太平天国却不得不平。


我不是胡婻婻


对清朝来说,列强只是要钱,要割地,要开埠,要特权,并不是真的要命,所以是可以谈价钱的。太平天国就不同了,太平天国是来要命的,只能是你死我活。

对于这一点,清朝无论是道光皇帝还是慈禧太后,都非常清楚。所以,清朝的态度也完全不同,对洋人可以妥协让步,可以要钱给钱,要地给地,可以签城下之盟,但是对太平天国必须下死手,坚决剿灭,斩草除根,不留死角。

在清朝君臣眼里,他们其实只是暂时统治中国的外来者,所以内心对中原汉人始终内心是不信任的,也很恐惧。清朝始终认为,自己不可能千秋万代,总有一天混不下去,是要回到关外去的。所以,清朝才始终坚持禁止汉人向东北和内蒙移民垦荒,进行开发。

而且,汉人的这种抗争从清朝入关之后,就一直不绝如缕,而且经常是表面上看风平浪静,底下却暗流涌动。从康熙时期的朱三太子,到乾隆时期的白莲教,再到太平天国起义,在清朝眼里,都是汉人对满人统治的反抗。

慈禧太后说过一句名言,宁与外人,不予家奴。什么意思呢?就是清朝如果非要亡国,宁可把中国交给外国人,也不能交给家奴,这里的家奴说的就是汉人。清朝在根子上始终是把中原汉人当成自己通过战争征服的奴隶,而不是真正的把自己当成民之父母。这和历代汉人王朝始终把自己视为民之父母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清朝从鸦片战争开始,就开始算账,发现打仗不如签合约划算,那就签合约。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洋人要羊毛,无非就是多从老百姓身上再多搜刮一些就是了,毕竟羊还是自己的。但是太平天国起义就不一样了,这是羊要造反,那就不能容忍了。

清朝把什么人当成自己人呢?其实就是蒙古人和满人。现在很多人经常说明朝灭亡,就是因为明朝的宗室造成的财政负担实在是太重了,拖垮了明朝。清朝其实也一样,而且清朝不只是用财政供养宗室,而且用财政供养整个满族的男女老幼,以及蒙古的王公贵族。

明朝把宗室分遣到各地进行镇守,清朝也是一样的。清朝并没有把满族人都聚集在一起,而是分散配置在全国各地的军事和战略要点上,并且在各地普遍修筑满城,和汉人分开居住和生活。比如成都的宽窄巷子,就是清朝满人居住的地方,和成都其它城区是隔离开的。

哪怕是清朝到了鸦片战争之后,财政越来越紧张,满族人口已经很多了,清朝也从没想过动一动满族和蒙古的这种特权,仍然坚持继续供养着。哪怕是在所有战争中,满蒙八旗兵已经完全腐化堕落得不能用了,也还是坚持供养着。

那么清朝供养着这些人干什么用呢?辛亥革命的时候,清朝的第一反应就是先调发在各地镇守的满蒙壮丁充军,组成军队,去镇压当地的武装起义。因为在清朝眼里,这是自己人,是最信得过,最靠得住的。只不过,当朝廷下令调发的时候才发现,八旗兵早已经不复祖先往昔的勇武了,只会提笼架鸟看戏斗蛐蛐。

所以,清朝被推翻之后,溥仪最恨的就是袁世凯,而为了清朝复国,什么都可以,哪怕是给日本人当傀儡,也在所不惜。在这种心态背后,就是溥仪为代表的满清皇室始终并没有真正的把自己当成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是把自己当成外人。


萧武


晚清镇压太平天国后期,英法趁机侵略中国,然满清抵抗不坚,将重点发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上,最后与英法美俄签订了更具屈辱性的条约。至于满清为何更执着于镇压内部的起义,不敢过多的抵抗列强,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



满汉之防

满汉一家亲一直都只是清政府为了便于统治而宣传的口号而已。自满清立国开始,愚昧和提防汉人一直是满清的根本政策,在中国,唯有汉人能够推翻其统治。历来汉人取得政权后都会对欺压汉人的民族展开报复,满清害怕失去政权,遭到清算,因此极力提防汉人,镇压汉人的起义,太平天国不过是起义中势力比较大、比较难打的一个而已。一个小故事,鸦片战争期间,普通的农民站起来抵抗英国侵略,可能打死的英军比满清打死的都多,这群人没有得到褒奖,而是遭到了清政府的清算。汉人才是满清最大的敌人,这是满清上下的共识。




汉与夷狄

中国自古就自称天朝上国,四方皆是夷狄。在传统的观念中,满族也是夷狄,满清自己也是如此认为的,而英法等列强,在当时观念中,也是夷狄。对于满清来说,它和西方列强才是一伙的,既然确实是打不过列强,那只要列强没有取代其政权,不危急到其对中国的统治,没有什么是满清不能想让的,对于我们来说是丧权辱国,对于满清来说不过是吐出一部分利益而已。这就是量中国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由来。不只是慈禧这么认为的,满清上下都是这么认为的,慈禧只是满清的代表而已。




太平天国与列强

相对于列强来说,太平天国危急的是满清的政权,自然是头号敌人,且太平天国的敌人更熟悉,使用的武器、战法和满清是一样的,双方才算得上是一个维度的对手。太平天国再厉害那也是大刀配长矛,没有先进的蒸汽战船,没有利害的火枪大炮,这样的对手要比列强好对付的多,且敌人就在那里,有个明显的目标,而列强在哪?看不到也不知道。


总结;从始至终,满清从来不曾将汉人当做自己人,汉人才是满清永远的敌人,至于列强,对于满清来说不过是同为夷狄,属利益纠纷而已,让一让,没什么大不了的。



达达说历史


简单的说,列强无非是要一些土地和钱财,而太平天国运动则是想让清政府直接下台,所以不管怎样清政府也会打压太平天国


那么太平天国为什么会被灭掉呢,有这么几个原因

1.太平天国实行的是政教制度,而在中国多年的制度中都没有出现个,太平天国仿佛就是一个邪教,所以说注定不会太长久。

2.太平天国后期取得了一些成就会自己就非常轻敌,定都后,太平天国开始放纵了起来,首领洪秀全更是每天淫乱,没有心思在去打仗,导致后来太平田国节节败退。

3.在一些战斗中,战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怀庆之战,太过于轻敌而且围而不打的战术也没有很好的使用,导致战斗失败,在北伐问题太过于大意,如果太平天国派重军北伐,那么胜利的概率还是挺大的,可惜太平天国没有这么做

4.内部领导人不够团结,太平天国发展到后期,内部领导人开始不后团结了,于是就导致各自分裂,根基不稳定。

太平天国有可能胜利嘛?

答案是,有可能的,就是太平天国没有把握好,不过就算太平天国胜利中国也不会变好,只会变差,变得更差,而且太平天国短时间内还是会被其他势力消灭,不过太平天国确实是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的贡献。


小柯谈历史


清政府是外战外行,内战内行,农民起义和抗争一直在持续,到了清朝的时候,

他们已经经历了那么多的农民起义,所以说最高阶层已经有了丰富的斗争经验,

但是和西方列强作战的时候就懵逼了,

他们之前从来没有过那个作战经验,和太平天国作战的时候,

都是一些地主官僚组建的团练武装和太平天国作战这些人,

和太平天国作战的积极性非常高,因为一旦太平天国推翻了清王朝,这些官僚地主们的权益就会全部失去,

所以说他们殊死拼命。但是外国列强就不一样了,他们只不过是为了赚钱,

关键他们不会要了利益集团的命,所以说他们在反对列强的时候,不会统一作战,

有的是希望妥协的,而上层也是左右摇摆的,所以说在大多数的战争中一触即溃根本就没有抵抗能力。

清政府一直认为给列强送点钱送点力就可以安逸发大财,

没有想到列强没有满足的时候,一直压榨清政府,直到榨干他的所有的油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