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当年如果一鼓作气全军北伐,是否能打下北京?

彭时坚

如果太平天国全力北伐,只有五成的把握打到北京城下。

第一点,太平天国机动能力不足,全力北伐,旅途崎岖遥远,军队供给困难等等都会限制太平天国的北伐。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后,对于以后怎么进攻清朝产生了两派观点,一派主张集中全力兵力北上,长驱直入北京,另一派则主张打下南京进行修养发展。最后的结果是洪秀全进攻南京,派李凤祥等人北伐。如果太平天国集中全力北伐,就像集合成一个拳头和清朝死战,那清朝也必定集中全力对抗,这样就会打成一个消耗战。在国力上面,清朝虽然腐败,但是财力上是比太平天国要强的,打成消耗战,对太平天国是不利的。太平天国初期为什么那么顺利,就是因为打了清朝一个突击,让清朝反应不过来,当清朝挽过一口气,那就可以调动兵力进行对抗了。历史上有游牧部落包围过北京城,那包围的军队是骑兵。骑兵因为速度快,同时离北京城不远,可以长驱直入北京,再者就是骑兵队伍的人数不多,只有上千人,人数少补给不困难,这就是能包围北京的原因。太平天国都是步兵,行进的速度肯定慢,再者就是离北京很有远,道路崎岖难走,再说了数万的军队的补给就是个难题,去抢老百姓是不行的,去打坚墙难攻的省城更是耗费兵力,所以太平天国一旦北伐,清朝就会层层设防,一点点消耗掉太平天国的实力,最终灭亡太平天国。现实也是这样,太平天国北伐的军队曾经一路打到了天津,只是因为孤敌深入,最终还是失败了。

第二点,就是清朝的汉族地主团练很强的。其实纵观整个清朝和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担当主力的都是汉族官员的团练,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清朝的晚期,八旗的士兵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锐气了,基本上就是个废物了,打仗还是靠汉族的团练。团练开始于道光年间的鸦片战争,正是由于八旗士兵不行,才有地方的团练。如果太平天国全力北伐,清朝肯定会加大对地方团练的扶植,要钱给钱,要权利给权利,这会刺激地方的团练武装奋力对抗太平天国,给太平天国很多麻烦。团练的士兵战斗力是比较强的,毕竟他们大部分都是强悍的平民,只要管理得当,将会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李鸿章的淮军,刚开始还不是被人嘲笑是乞丐军吗,却在上海面对着上万的太平军,最终竟然胜了。因此,如果太平天国全力北伐,将会面临着很多地方团练的围剿,这将会给太平天国的进军造成极大的困扰,在和团练的对抗之中不断消耗军力,最终导致灭亡。

太平天国建都南京,无非就是拿下一个根据地以此发展实力,来和清朝进行消耗战,可惜的是太平天国一路到头都是和清朝打仗,哪有时间去发展啊,最终撑了十几年还是灭亡了,真是让人叹息啊!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真的有可能!

太平军犯得错误是,行军路线出现错误!

占领金陵后,太平军迅速攻占了镇江和扬州,一举奠定了铁三角格局。

东王杨秀清亲自到扬州视察,排兵布阵,意欲沿运河北进。

这一招,实在是高明。因为,京杭运河直通北京,且是运粮要道,将其作为行军路线,既便捷高效,又经济实惠。

如果东王能够坚持这一进攻路线,那么占领北京真不是梦!

有人或许会说,清廷也不是吃干饭的,难道看不出太平军的意图?

当然能看清,而且迅速派出琦善赶往扬州,扎下江北大营。

与此同时,向荣的江南大营分兵五千,驻守镇江。彼此互为犄角,以应对太平军北伐。

漕运总督杨殿邦甚至想出放水制敌的损招:

“启放各闸坝,泄尽淮水,使贼舟滞行,不能上窜;只须在两岸堵御,较易为力。若贼匪窜至高(邮)宝(应),或竟决洪湖使水下注,该匪自当全股淹没。”

奏折里说的湖水,指的是洪泽湖和高邮湖。其实,太平军多为水师,损失不会太大,但老百姓就会遭殃。

要注意,琦善的江北大营,仓促上马,中看不中用,根本不足以抵挡太平军。如果太平军沿运河北上,结局真的很难说。

来看清人的两段记载:

“彼时若大队乘锐北渡,琦相何能抵御?”

“斯时北路尚未设防,城堞不坚,地无险阻,若杨酋长驱而北,扰乱情形,不堪设想。”

可惜的是,杨秀清最终放弃了这一路线,改由安徽北伐。为啥?

他先入为主地认为,清军在运河一线必然布置层层重兵。加之密探报告说,扬州有重兵,安徽则防守空虚。即:

“时兵勇络绎过境,云集扬州。贼图北窜,遂由金陵改道浦口。”

结果大家都知道,北伐军最终全军覆没。战场如棋局,一招错,满盘皆输。

清军最终借助运河大水,淹没北伐军。李开芳被俘,所受酷刑,不忍直视。

放弃运河,使得战线被大大拉长,不能一蹴而就。补给也发生困难,以致于寒冬季节,北伐军只能着夏衣作战。

还有一点,当初杨秀清是要亲自带队北伐的,即:“金陵已破,洪杨二贼议欲分军,洪留南而杨往北。”

结果,航王唐正才劝杨秀清留在了南京。

《李秀成自述》载:

“一老年湖南水手大声扬言,亲禀东王,不可往河南,云‘河南水小而无粮,敌困不能救解。而今得江南,有长江之险,又有舟只万千,又何必往河南。南京乃帝王之家,城高池深,民富足余,尚不能立都,尔而往河南何也?’他又云‘河南虽是中州之地,足备稳险,其实不及江南,请东王思之。’后东王复想,见这老水手之言,故而未往。”

综上,如果太平军全力北伐,未必不可能占领北京。当然,占领北京与灭亡清朝,是两个概念。


读史品生活


太平天国如果全军北伐,能打下北京城,但不会北伐成功。

首先我们以现实战事来推理一番。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局势初步稳定后并没有一鼓作气的北伐!而是象征性的派林凤祥和李开芳等人率两万多人北伐,兵力少而且都没有派一个王来统领,可见其敷衍。

即使如此,这两万多人的北伐军面对腐朽的清军也是一路势如破竹,一度攻至天津西郊区杨柳青。根据史书记载,当时北京人心惶惶,每天都有大部分的人出逃,短短几天时间,就逃出了三万多户十几万人。咸丰帝上朝时也是悲哀不已,甚至说出要重蹈前朝崇祯帝覆辙的丧气话,可见北京之危急。


咸丰帝虽然平庸至极,但用人方面还是有些水平的,危机时刻重用僧格林沁并且从东北和蒙古调来大批精锐,最后反败为胜,将太平天国北伐军剿灭。(来自今日头条宋安之首发,以防抄袭。)

根据太平天国北伐军的真实战例来看,太平天国如果全力北伐,肯定会攻下北京城,但不会北伐成功。

首先北伐成功的标准并非是攻下敌方都城,打天下易守天下难。像历史上唐朝的都城还有清朝京师也是几度失守,也并没有代表这个朝代的灭亡。太平天国时期的清朝并非人心涣散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而且太平天国的宗教式统治方式也迎合不了官绅阶层,所以就算攻下北京城也不代表北伐会成功。

再说说如果太平天国全力北伐为什么会攻下北京

以真实战例来看,两万多人就差点打到北京城下,还是清廷从东北和蒙古调来精锐靠着人数优势勉强将北伐军镇压。如果太平天国全力北伐,北京是肯定可以拿下的,虽然北伐时咸丰帝成天说什么会成为明之崇祯帝,但如果真的大军打到北京城下,咸丰帝肯定会跑的比兔子还快,绝不会像崇祯帝那样有骨气的以身殉国,他的想法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个可以参考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咸丰帝弃都而逃的事件。太平天国大军一旦攻下天津或者突破天津防线,咸丰帝绝对会逃,到时候皇帝都逃了,北京城更是不堪一击了,打下北京是手到擒来的。


宋安之

这个方略恐怕就没有执行的可能!

太平天国自从广西突围进入湖南之后,并一直全力北上攻至湖北,随后沿江向南京发展,队伍也不断进行扩充,攻克南京后人数已经发展到50万,虽然在人数方面来看数量似乎很庞大,但兵员的质量和素质非常差,绝大部分甚至可以算得上是乌合之众,所谓的扩充也只是所到之处将所能抓到的百姓全部拉入到军中,没有战斗力的充当后勤人员,有战斗力的这个所谓战斗兵,是所谓的50万大军中,绝大部分只是没有战斗力的老人女人和孩子,真正的男性青壮年大概也就在10万人左右,但即便是这10万青壮年,由于都是匆匆聚集而来,军队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整训,军队的战斗力,凝聚力纪律性都很混乱,从当时的历史记录来看,沿途太平军的军纪也并不好,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土匪,延途攻城掠地时,出现了很多城镇内的居民的上下一心,合力抗击太平军的情况,可见太平天国当时也并不是那么得人心,所以为了长期发展,太平天国必须要停下来并且花费一定的时间对队伍进行整训,如果盲目地继续进行军事行动,不但会让自己的队伍编制越来越混乱,还会让太平天国的军事纪律和人心变得越来越坏,甚至加速自身的消亡!



此外太平天国自从广西发展以来,就开始建立了一支水军部队,由于南方水网密布,这只水军长期来都存在在太平军的编制内,从广西到两湖,再到南京,太平军水军的规模也是越来越大,南京战役时太平天国的水军已经发展到拥有大小船只两千只的庞大规模,光是水军人员就有数万之多,这支部队在需要整训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就是在中国南方水网密布,水军一直可以顺着河道,跟随太平军主力不断发展前进,但如果北上,这只水军根本没有合适的道路来前进,这些江船和河船更不可能出长江口,沿海而北上,所以从当时太平天国的军队构成来看,全力北上肯定是不可能了,至少这支数万人的水军部队根本走不,只能在长江一带发展。


事实上,太平天国出广西的时候,也曾有过全力北上进陕西或者进北京的方针,最终都没有实现,其中的一个重要现实因素就是太平天国所组建的水军,根本无法前进到北方,如果只是陆军北上,就容易犯分兵的大忌,所以最终太平天国还是制定了水陆两军共同作战的方案


辽宁资深球迷

【答案是不可能成功】洪秀全等率领的太平军占领南京,定都天京后,当起了天王。太平天国真正有战略眼光的就是东王杨秀清。为了减轻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对天京的压力。杨秀清派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为主将等率2万多人从扬州出发,开始北伐。

天平天国初期,永安封王,在当时天官副丞相和地官正丞相也是数一数二的人物,这2万兵马虽然不多,但是都是广西起家的老营兵马,是天平军真正的精锐,战斗力彪悍。

太平军北伐部队只用了3个月就从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地区,前锋一度打到天津西杨柳青,这种进展速度不但让清廷大感震动,也在洪秀全和杨秀清的意料之外。因北伐军并非太平军主力,而是一支深入敌境的孤军,陷入僧格林沁数十万清军的重重包围。最终全军覆没。倘若太平军主力出击一鼓作气全军北伐,是否能打下北京?

答案是不能的!洪秀全定都天京。清廷便在天京外围建起江南、江北两座大营。可以说清朝和太平军领导阶级的注意力都在这两座大营上。林凤祥、李开芳的北伐军就是一支奇兵,出其不意之下,取得了惊人的战果。可以说太平军能打到天津是清军疏忽的结果。就像当初吴三桂三藩之乱,以有备之师打无备之敌,半年间占据半壁江山。但是当清朝缓过劲来,调兵遣将,全国布局,举国之力与吴三桂大战,吴三桂顿显颓势,继而灭亡。

若天平军倾巢出动,开始北伐,江南江北大营的清军岂能按兵不动,各省的清军也不会像江南、江北两座大营集结,而是盘踞各省,据险节节阻击,则太平军主力推进速度不会如北伐军一样快。且当时清朝大将胜宝已经从东北、亲王僧格林沁也从蒙古调来大批看家底的精锐,全是清朝号称弓马骑射最强悍的老底军队进关。

清朝具有强大的经济基础,而太平军则变成没有根据地的流寇,后勤补养跟不上,所以很难打到北京。就算打到北京,只能扩大政治影响,清朝也不会灭亡,清朝皇帝还有一项看家本领,那就是“跑”,对于这一招,英法联军、八国联军、都一筹莫展。所以杨秀清派少股部队北伐,牵动清朝兵力,以主力大破江南、江北大营,在战略上是成功的。


睁眼看西安

太平军如果全军北伐,是一件十分冒险的军事行动。

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金田起义,两万多人浩浩荡荡开始造反,到年底在永安建制,天王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各王,俱受东王节制。

当时洪秀全想要进入河南,而杨秀清主张:"专意金陵,据为根本"。根本就没有想过全力北伐的事情,杨秀清的建议还是很有战略性眼光的,就是以南京为根据地,再做下一步打算。

到1853年太平军带打带跑,一面发展自己,一面躲避清军的围追堵截。到天京的时候冯云山和萧朝贵已经死了,能打的天王估计就剩韦昌辉和石达开了。

这个时候如果全力北伐,不能说没有成功的可能,但是机会太渺茫了,而且也太冒险,没有任何的根据地,没有长久的粮草供应,没有固定的组织建设,就想打到北京,那和捻军或者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有什么区别。

纵观历史上的政权,没有根据地最后夺取天下的朝代,我实在想不到,像元末朱元璋就是占据南京,高筑墙最后夺得天下;清军能够入主中原,也是有东北作为根据地;像刘备奔走多年,一直没有成气候,直到入蜀后有了根据地后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所以,定都南京,以长江天险为阻拦,最终达到与清朝南北对峙的局面,才是根本,这也是太平天国在1856年天京事变后,还能坚持八年的原因。如果太平军全力北伐,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直接失败;第二种推翻清朝,群雄并起,军阀割据。但是无论是哪种,太平军都是给他人做嫁衣。


史论纵横

答案是不能。

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太平军而言,一鼓作气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首先,东下南京,已经失去了战术的突然性

太平天国作为农民起义的典型,在起义时也有着中国历朝历代农民起义的特点,即依靠强大的号召力,短时间内迅速聚拢大批的农民起义者,这个数量一般能达到数十万的级别,这样的力量,即使是一群乌合之众,对于朝廷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太平天国自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金田起兵,经过了永安建制,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个政权的构架,此时虽然清军不断围剿的,但是由于清军之间互补协调,加上天平天国军队善于流动作战,围剿效果并不明显。

从某种意义上说,清军地方官吏的思维,和明朝末年各地官僚明哲保身的思维一样,即太平天国只要不在自己的辖区内折腾,就老天保佑,所以他们并不会全力围剿,只求太平军能够离开自己的辖区即可,即驱逐太平军就算完成任务,这些导致太平军一直以来都没有受到巨大打击,相反,太平军一直在流动作战中不断壮大。

从广西起兵以来,太平军一路北上,进入湖南境内,在湖南境内继续发展,再进入湖北,占领了湖北首府武昌。

占据武昌是太平军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此时洪秀全助长继续北上,到河南境内,进而拿下北京。然而此时东王杨秀清认为,此时的太平军没有能够长驱直入北京的资本,退而东下南京,占据清朝的赋税重地,再图北伐较为适宜,因此太平军遂大军东下,直捣南京。

如果此时的太平军,能力利用清军地方官吏避战怯战的思想,继续扩大兵力,大举北伐。清军的八旗早已经腐朽不堪,北方绿营和北部的蒙古军队都不能及时调防北京,拿下北京是有很大可能的。

而此时太平天国急于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让清朝有了调兵遣将的时间,此时的北伐难度就大大增加。

但是,如果太平军自武昌北伐,是很容易拿下北京,但不代表就可以彻底消灭清王朝,清朝可以像元朝一样退守关外,联合蒙古部落疯狂反扑,而此时没有固定根据地的太平军势必和陈胜、黄巢一样,最后被清朝的反扑彻底击败,也就不会有后面十多年的斗争了。

2、气候条件不利于太平军行动,贸然北伐只会损兵折将

1853年1月12日,太平军攻克武昌,此时正值寒冬时节,太平军基本都是广西及湖南、贵州地区的人,此时大部分还穿着单衣。

而清朝晚期,中国再一次进入了小冰期时期,此时的平均气温比今天要低1-2度,冬季的0摄氏度等温线比今天要靠南很多,因此武昌地区毫无疑问也是气温非常低的。

如果太平军此时大举北上,缺少过冬需要的棉服等物资,不需要清军的围剿,光是严寒的天气就足以让太平军减员大半。

在历史上,因为严寒的天气导致战争天平倾斜的例子不胜枚举,1812年,拿破仑的几十万大军就是因为在沙俄的严寒中最终彻底丧失了斗志,最后兵败如山倒;而1941年开始的苏德战争,装备精良的德军也是被苏联的严寒天气最终生生拖垮,从此一蹶不振。

所以,杨秀清的做法是有科学依据的。而且,吸取以往农民起义不知建立根据地的教训,太平军的选择有更多的可操作性。

不过杨秀清应该也没有认识到,定都天京后,他会很快成为内斗的牺牲品!

3、地形不利于太平军北伐的进行

中国自古以来,除了朱元璋的北伐,剩下的都是自北向南统一天下。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原因,除了气候,最重要的就是南北方的地形差异。

南方的地形多山起伏,而北方的地形则相对平坦,平坦地形适合大兵团作战,因此太平军如果贸然北上,势必要与清军在北方平原、草原上进行决战,如果胜利还好,惨胜也是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败了,太平天国也就真正败了。

更重要的是,清军此时无论在兵员还是在资源上都占据着巨大优势,即使决战输了,清军也可以卷土重来,而孤军深入的太平军则不会有这样的好运气。

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太平军的北伐都不可能完全成功!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Yes



能!能!能!大家注意一下,这里说的可是“全军北伐”,所以推翻清政府是完全有可能的!为什么历史上的太平天国北伐会失败呢?其理由如下:

1.定都求稳,消磨锐气

咸丰3年(1853年),太平军从湘攻打到江宁(南京,并且在此定都),此举给了清政府喘息之机,同时也消磨了太平军的锐气。据说,当初洪秀全在起义前就很向往两江地区的繁富,仰慕金陵为“小天堂”,这也为此后的太平天国定都埋下了伏笔。俗话说:“人一旦安稳了,就便会被安稳所麻痹”。太平天国失败就是被安稳日子所麻痹导致的!

2.孤军北伐,没有“奶水”

在太平天国进行北伐之前,诸王中很多人都清楚:要想巩固革命政权首先要平定南九省,要取得最终的胜利必须全力北伐。然而事实却大不如人意,东王杨秀清并没有按照大多数人的意志实行,而是派罗大纲、林凤祥、李开芳等人率约2万多太平军直接北上。罗大纲听闻后提出:“欲图北必先定豫。东驾驻汴(河南开封),军乃渡河。若悬军深入,放险无后援,臣不敢奉诏”。即便如此,东王杨秀清和天王洪秀全都没有采纳。所以北伐孤军深入,无异活生生地把几万军队送进了敌人的虎口。



倘若太平军全军北伐,一刻都不停歇,岂能让原先没有准备的清政府集结兵力、卷土重来的机会?可是事实确实洪秀全和杨秀清被花花世界所迷惑了自己的双眼,定都江宁也造成了农民起义革命的停顿。所以,农民起义,太平不败,清朝不胜,天理不容!

(爱生活,爱历史。祝您一切安好!)

(敬请关注:小鲲论史)


小鲲论史

多年来,每当我们研读那段火热的历史,每当我们反思太平天国那段惨痛失败的教训时,痛定思痛,我们无不不为其战略决策失误而扼腕叹息!

但是,“是否全军扑向北京”,这个战略决策是各有利弊的!我们先说全军北伐的优势:

其一,最大的成功在于直接避免了内讧的发生。众所周知,由于过早建都天京,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在争权夺利、腐化堕落道路上渐行渐远,最后不惜刀兵相向,把屠刀举向了自己的战友,两万多骨干力量含冤被杀!而一旦放弃建都天京,以洪秀全的号召力,以拜上帝教的煽动力,以杨秀清的军事指挥才能,凭借石达开,韦昌辉,韦俊,秦日刚。。。。等一大批得力将帅的实力,他们将一往无前,无往不胜。

他们每天在战火中燃烧青春,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争权夺利?


而洪秀全等人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涯中,也不可能带着庞大的“嫔妃团”征战疆场,这就是条件不允许!减少了腐化堕落的机会,自然让胜券在握!

其二,可以因势利导,在山东等地建立根据地。由于争取到大好时机,太平天国可以取得战略主动!尤其是,拜上帝教可以在北方发动群众,由于这些地方长期被外国列强觊觎,欺凌,外国势力正在一步步蚕食鲸吞中国这个巨无霸,老百姓的怒火很容易被点燃,他们缺少的正是火种!缺少的正是理论的引导!而资政新篇的理论奠基人洪仁轩的理论可以更好地和斗争相结合,有的放矢,真正地产生革命性影响!

其三,太平军浩大的声势不但可以极大地打击清廷,更可使其因没有足够的时间组织起有效的军事反击,而彻底放弃北京城的抵抗,还不得不惶惶如丧家之犬,成为败走的“游寇”。据记载,太平军建都天京之时,清廷整个朝堂之上已经乱作一团,哭声震天,咸丰皇帝早就做好了出逃准备。他可不是崇祯的想法,什么死守一城,守住基业,说白了,该认怂时还真得怂。

其四,他们可以迅速和捻军联合,对清廷形成夹击之势。如此,必然势如破竹,摧枯拉朽,改变了双方的力量对比。更重要的是,外国势力不能不面对现实,即便清廷以各种利诱之参战,将迫不得已始终采取中立态度,而不会越雷池一步!



那么,既然全军北伐有很多的理由,洪秀全等人为什么却宁愿放弃这个重要决策,而仅仅派出了一支两万多人的孤军深入呢?

原来,并非洪秀全等决策层没有全军北伐的考量,实际上,当时一线将士无不摩拳擦掌,大有挥师北上、一展拳脚的雄心壮志!然而,从金田起义以来,太平军还只是“叛贼”,他们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没有国号,充其量还只是一群人在“造反”罢了!洪秀全等人急需以对等的姿态出现在清廷和外国列强面前,必须尽快摆脱“流寇”、“反贼”等一切草台班子的做法!所谓“名不正言不顺”,他们要先立国,立国者,必有京师之地。从这点来说,洪秀全等人是有政治智慧的,他们深深懂得儒家思想的奥妙,“齐家治国平天下”,就要打下王师重地,所以,要打下南京,建立天京,并依据周礼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正规的军事制度和国家制度。


这样一来,他们首先解决了“名正言顺”的名号问题。

另一个,建都天京最大的贡献是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和大后方。这两点,毫无疑问,在太平天国的建国和建军思想中,他们很明显吸取了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不想再当流寇。而江南地区的富庶是出了名的,他们完全不用像李自成那样,建国了还必须依靠“追赃助饷”的方式筹集军饷。太平天国圣库制度的建立,正是基于江南“鱼米之乡、富甲一方”的现实条件为其强大的国力打下了良好基础!其富裕程度完全可以支持其大量采购先进的洋枪洋炮,事实证明,太平军多次取得大捷,建都天京,是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的!

综上,若太平军全军北伐会缺乏战略后方,没有根据地,后勤补给得不到保障,但若指挥得当,最后或可以成功,机会是很大的!而因不是全军北伐,又因腐化堕落导致了内讧分裂,直接削弱了太平天国力量。而两万人的北伐军因缺乏支援,没有后勤保障,虽然不可谓不英勇,付出了巨大牺牲,也取得了不俗的战绩,但失败是迟早的事!


卓尔艾米

我的答案是基本不可能,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大家且听我慢慢道来。如有不同意见,也请各位网友广泛留言讨论。


北方清军实力强大

1853年,当洪秀全的起义取得初步成功,在天京(今天的南京)定都之后,就开始了北伐的行动。到了5月份的时候,洪秀全派遣的北伐军经过林凤祥,李开芳等的领导,一路势如破竹,长驱直入,从天京直接打到了天津,离北京非常的近了。然而,由于北伐军是孤军深入,林凤祥等担心不利,所以便在天津固守待援,打算让洪秀全再派遣一支军队一起合围北京。

可惜,还没有等到洪秀全派出援军,北伐军就陷入了僧格林沁率领的清军的包围之中,最终落得个全军覆没。从这其中就可以看出,虽然南方的清军战斗力都比较差,一般遇到北伐军都是一触即溃,但是北方保卫京师的王牌清军,战斗力还是非常强悍的。北方清军实力强大,不容小觑,北伐军已经全军覆没了,洪秀全当然不敢再轻易北伐了。


南方天国内政不稳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挟兵威迅速的攻破了南方的很多城市,而且还建立了政权,选定了首都,但是太平天国的政权却并没有得到南方士族阶层的认同。太平天国在文化建设上是相当失败的,洪秀全发动起义时,其实靠的是宗教力量,而且还是被阉割后的基督教。

本来太平天国内部有文化的高层就没有几个人,主要策划人冯云山还在定都的前一年,也就是1852年死了,所以真正有能力稳定内政的人越来越少。被阉割的基督教显然是无法对抗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对于南方百姓思想混乱,内政相当的不稳,洪秀全需要大量兵力来维护稳定,因此北伐失败后,他也就不敢轻易的再次发兵了。


我的结语

太平天国的政治高层,带兵打仗也许还行,但是治国理政确实是差很多的。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因此,天平天国最终失败也是很有预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