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你記得最熟的一句詩是哪句?

雲南王小夏


您這個問題問得格外考驗人性,就像是對靈魂的叩問。而回答這個問題,一定不能多想,一多想就辜負出題者的初衷了。所以,一定要忠實自己的第一想法。

看到這個題目,我頭腦中跳出來的第一首詩是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緊接著甚至在想,回答這首詩是不是太膚淺了,要不要換一首?比如:“十年生死兩茫茫”“鋤禾日當午”“白日依山盡”等。

而當我正視自己最初的選擇,仔細思考《靜夜思》的時候,我才真正理解到,這首詩其實特別符合我們中國人的審美習性和文化特質。怪不得能夠家喻戶曉。

1.它透出的意境特別乾淨唯美

我們傳統的詩歌文化從《詩經》開始,追求的就是唯美清新、淡雅脫俗的境界,比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悽清,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都是這樣的,言語少而意無窮。

李白的《靜夜思》就有這個文化特質,它純潔得像天邊之明月,像山中之清風,更像一縷若有若無的思鄉之情。空曠而寂靜,輕淡卻不消散。

2.它表達的方式特別淺顯易懂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有時觸動我們靈魂的,恰恰不是轟轟烈烈的戰火硝煙,而是清理戰場時發現的戰士手裡拼死捏住的女兒的照片;恰恰不是思念家鄉時的嚎啕痛苦,而是夜半夢迴時的一聲長嘆。

《靜夜思》用小學二年級學生都熟悉的文字,安安靜靜的抒發了一種“人皆有之”的思念之情,它平實普遍,像鄰家大叔的一次失眠。它以表達的極致淺顯,讓山野村夫都忍不住抬頭看天,更別說背井離鄉的遊子了,哪一個受得了這種心靈的孤寂和期盼!

它寄託的感情特別有中國元素

《靜夜思》中的明月、遊子和故鄉三個意象,從古到今,一定是詩詞中出現最多的,也一定是我們中國人最熟悉的,它早已經深入骨髓,深埋進了我們的文化基因,就像親人一樣,一看到就特別想要親近。

《靜夜思》寄託的不只是李白的思鄉之情,更應該說是整個中國人的“鄉愁”。在我們古往今來的詩詞中,鄉愁是一個永遠不過期的話題,如果說它是一壺老酒,那這壺酒,一定有李白醉過哭過的淚;如果說它是一片月光,那這輪月,一定留有李白的感傷。

文化,特別是古詩詞,真是個怪東西,不能果腹,不能禦寒,可是如果沒有它,即使我們吃飽穿暖,也會覺得內心空虛寂寞,猶如行屍走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故鄉的你,可好?是否也在望著這輪明月?而手,剛好牽著月光!


武哥說文


我記得最熟的一句詩

我記得最熟的一句詩便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應該是小學一年級時背會的,自此再也不曾望掉。

小時沒有幼兒園,我們兄妹5人是跟奶奶一手帶大的。

因為是農村孩子,奶奶只負責我們吃喝,不弄丟了就行。

村上孩子都沒有提前識字的,就三五成群在一起玩耍。

春天來了。

圍著田地亂跑,追逐著蝴蝶,互扔泥巴,看草兒發綠,盼花兒盛開。

夏天到了。

爭著下河扎猛子,摸魚撈蝦。揹著簍子,帶著鐮刀,去割豬草。

蜻蜓飛舞,舉著大掃帚撲打。每捉住一個,便放在手中玩耍。

那時唯一副業,是拔茅草。曬乾了,搓成繩子,一斤能賣5分錢。為拔茅草,手被劃破了,臉被馬蜂扎腫了。

晚上院子裡乘涼,睡在席子上,望著月亮,數著星星,纏著奶奶講故事。

奶奶邊用芭蕉扇為我們扇風,邊為我們講故事,直到我們睡著。

秋天來了。

我們白天跟著媽媽去地裡幹活。掰過玉米棒,拾過黃豆等等。

晚上直奔麥場,玩起捉迷藏遊戲。

冬天來了。

天氣特別冷,孩子們幾乎都有凍瘡。耳朵、雙手和腳都被凍壞了,但擋不住孩子們好動天性,跟在大人後邊,去野外打野鴨和鴨兔,甚至爬上屋頂掏麻雀窩。

玩夠了,終於到了上學年齡。

記得是被媽媽帶到了學校,書包是奶奶用布縫的,第一個老師至今還記得,叫王元倫,住在同一個莊子。

自18歲起,我便遠離故鄉,成了遊子。每當思鄉時,便會想起這首詩。

屈指一算,7歲背會了這首詩,48年過去了,不知背過了多少遍,也不知寫過多少遍。

今天想起此事,真是感慨萬千啊。

(錢詩貴庚子日記)



左筆書法錢詩貴


你好,我是眉畫張敞。你這一問讓我想起了一句詩,也勾起了我的很多回憶。

我記得最熟的一句詩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李紳的《憫民》詩二首,全詩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詩意很好懂: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一粒粒都是農民辛辛苦苦用汗水換來的呢?


我對這首詩記得熟,是因為我對這兩句詩體會深刻。

我從小生活在農村,也當了多年的農民,深知農民的辛苦和不易。

我上小學的時候,也就是七八歲的年紀,每年麥收時就要挎著籃子,頂著烈日跟在大人後面撿拾麥穗。

秋種時,也要挎個布袋兒跟著大人,大人用鋤頭鋤一個坑兒,我就要把兩粒玉米或者幾粒豆子丟進坑裡,一干就是半天。

等到上初中時,也就是十三四歲的年紀,麥收時節,我就要上陣了,也拿上一把鐮刀,父親會分配我割兩壟小麥。頭上是火辣辣的太陽,前面是似乎沒有盡頭的麥田,小麥杆上很髒,弄得人渾身刺癢。割麥子要彎著腰,不一會兒功夫就腰痠背疼,只好蹲下割,割過的麥茬扎著你的腿,汗水流進眼睛,火辣辣地。

割完了小麥,還要把小麥運到打麥場裡去,小小年紀就得拖著一輛“架子車”,車絆深深勒進肩窩,紅腫疼痛,但是你還得扯著脖子一步步地往前掙。

所以我覺得,如果你沒有在驕陽下割過小麥,沒有在冬夜瑟縮著灌溉過麥田,沒有在大雨天去搶收過,沒有在泥濘中去補種過,是不會對這兩句詩深有感觸的。


我不相信感同身受這種說法,就像我覺得我不能體會蠶婦“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的辛酸,我也無法體會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的悲涼。如果你沒有在農村生活過,而只是風和日麗遊春時,在路上看過兩眼農民的勞作,或者到農莊裡面體驗過一把所謂的“採摘”,你是不會體會到我讀這兩句詩的心情的。


不希望人們再這樣辛苦和勞碌,只希望每個人都知道糧食來之不易,知道糧食的珍貴,在讀這兩句詩時,把珍惜糧食落實到行動上。

希望我的回答能讓您滿意,謝謝!


眉畫張敞


以前讀書的時候最怕聽到老師說的一句話的就是:這首古詩詞包括意思都要全文背誦,明天抽背。下課之後馬上拿著同學寫的翻譯來抄,放學回家飯都來不及吃,就開始背課文,背到半夜,第二天上課生怕背老師抽到,到現在都是記憶猶新啊!

在我印象中最深刻,也是最喜歡的一句就是“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意思是:不管遇到什麼事情的時候要學會冷靜,忍一下也就什麼事都沒有,再退一步,一切都當做沒發生過一樣,只有為人寬容,才能夠求同存異,尊重彼此的個性。

以前小時候不懂事,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就跟別人吵架,甚至有時候氣不過還跟別人動手,現在想想還挺後悔的,覺得完全沒必要。

在現在的生活中我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事,道理大家都懂,但又有幾個人是真正做到的,大家都說“衝動是魔鬼”,可有時候就會有那麼幾個魔鬼出現,一拳下去打到鼻青臉腫、頭破血流。更有甚者還來了個拘留所七日遊的,當時是打的爽了,解氣了,可你想過這一拳下去的後果嗎?先不說拘留了,打了人總要負責的吧,各種各樣的賠償金要拿,唉!好不容易掙點錢,又沒了。後悔了吧!早知現在,何必當初啊!

所以大家遇到事情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要等變成了魔鬼再去後悔,那時一切都晚了,來不及了,記住“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母女打工記


我最熟悉的一句詩是“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記得是在高中時,我的語文老師是個年近半百的小老頭,非常的和善,非常的認真。一次語文課,他給我們講唐代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原。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在講到“僧敲月下門”這句詩時,老師給我們講了“推敲”的典故。那時課外書少的可憐,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加上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解,同學們別提有多麼興奮了,因此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從小就喜歡閱讀和寫作的我,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閱讀和寫作習慣,即便是工作和家務纏身,對文學創作的興趣和熱情從未降低過。因此我希望能成為文化領域的創作者,與大家一起分享精彩的文學作品。



呂冬似水流年


我記得最熟的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我從識字開始背的第二首詩,第一首是李白的《靜夜思》,但給我留下深刻映像的還是《登鸛雀樓》。

白日和明月

也許是少年不識愁滋味,對於只有幾歲的我來說,明月雖皎潔,但太過陰暗,而且9點就上床睡覺的孩童,哪裡注意過窗口的明月,更別說灑落的冷光。

而白日對我來說,確是熾熱的,就像孩童的那顆好奇心。從小就愛天上的火燒雲,傍晚時分便追著晚霞跑,直到太陽落山,才意猶未盡地走回家,我喜歡太陽熱烈地炙烤,也喜歡在陽光下大汗淋漓地奔跑。和現在喜歡寂靜的夜不同,孩童時候的我屬於白日。

所以,雖然不知道奔流的黃河有多壯美,但我知道傍晚的落日有多美,從詩的意境來說,白日依山盡在我心中已經完勝床前明月光了。

登高樓和思故鄉

不用說,年少之時,誰不憧憬著登高樓,那時的我們,恐怕還不懂何為故鄉。初次讀到欲窮千里目的時候,我還天真的以為,只要登上高樓,便可以成為千里眼呢。於是我開始爬到樓頂去看落日,那種登高望遠的感覺,雖然當時無法言說,但我知道,高處看到的景色很美,我很喜歡。

那故鄉呢?應該是高中住校之時,才有了思念故鄉的感覺。不過,那時候的思念,只是兒時的玩伴,村口的大樹,家裡的小犬和外公做的飯。直到去遠方唸了大學,開始工作,思鄉之情才開始在心中愈演愈烈。回去的時間越來越少,兒時的同伴因為許久不聯繫,走散了,村口的大樹因為擋著致富路,被挖了,家裡的小犬因為陪著走親戚,跟丟了,外公呢?也因為生病,去天堂了。

如今,我才體會到《靜夜思》中,月光的冷冽和思鄉的濃烈。

我想,這兩首詩對大多數人而言都爛熟於心吧?只是對我而言,我依然覺得《登鸛雀樓》更勝一籌,我們一生都應該在不停地探索中"更上一層樓",思鄉,只是偶爾的調味劑而已。


書野


我記讀小學時老師教我一首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幸苦。

我初中沒有讀完,因生話困難所逼就離開了學校。回到農村就這當了一輩子旳農民,對於糧的情況非常瞭解。糧食來之不易,要經過春播秋收漫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農民曆盡千幸苦,從播種培育耕耘收割,起早摸黑日曬雨淋,因為糧食的得來是農民幸勤勞動和汗水換來的。所以說糧食是寶中之寶,這一點本人深有體為。大家愛惜糧食並要節約用糧,同時也常常提醒子女不要浪費糧。

所以對上面這首詩牢記心頭………

田野愚人:


用戶1301744626980普


床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之所以將此五言律詩,熟記於心,跟我的出身息息相關。我出生於農村,並在農村長大,說心裡話那時的我,每當扛起鋤頭,揮舞鐮刀,拿起挖銑,身負耕犁的那一刻,在一次次的趕超揮汗如雨的時刻,我都想即刻衝破這辛苦的樊籠,去當兵,去招工。因為擺在我面前的僅有這樣兩條出路,可是在那個年代又談何容易。正是我的經歷,我對農村農業農民有著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深情,我深知每一粒糧食的來之不易,和他背後艱辛的滴滴汗水。這樣的心情,這樣的徹骨感受,生活在城市裡的人是無法感受到的,所以他們與農民的付出可謂是冰火兩重天。


清流澎湃


01.

納蘭容若《虞美人》

迴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燈和月就花陰,已是十年蹤跡十年心。

小小回廊,不知承載多少相思,今夜,月華如練,人卻落單。轉眼十年,景依舊,心依舊,人已不在。

02.

王國維《採桑子》

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做連江點點萍。

人生如浮萍,由命不由己,悲也好,喜也好,漫天飛舞之後,都歸於沉寂了,都化作了一江春水上那點點隨波逐流的浮萍。

03.

李商隱《錦瑟》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誰不曾年少,不曾輕狂?再回首,也只是惘然。從不曾為過去後悔,只遺憾沒能走到最後。

04.

辛棄疾《鷓鴣天·代人賦》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世間最苦,不過別離:生離,苦,死別,傷。送客亭處,人已斷腸。

05.

溫庭筠《楊柳枝》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說不盡苦相思,唱不盡傷離別。天長地久,朝夕相伴竟也成了奢望。

06.

蘇軾《定風波》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人世幾多風雨,倒不如曠達一生,從此自在。

07.

杜秋娘《金縷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珍惜眼前,把握當下,不要給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留遺憾。

08.

歐陽修《玉樓春》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無怪乎風花雪月,怨只怨你在花下的一回眸,我失了心,丟了魂。

09.

李白《秋風詞》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不曾後悔與你相遇,分開後卻後悔與你相戀,想你,太苦。

10.

蘇軾《望江南》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何不置之一笑,“詩酒趁年華”?


韋氏天星風水


我最喜歡的一句詩是毛主席《憶秦娥·婁山關》裡的“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表現了作者面對失利和困難從容不迫的氣度和博大胸懷。當前全國人民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正在抗擊疫情,所表現出來的精神正如詩意。

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 ,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 ,喇叭聲咽 。

雄關漫道 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