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三國裡你喜歡誰?

用戶2739558380736


三國裡最喜歡曹操!

曹操是三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人物。雖然一部《三國演義》將曹操寫成奸詐小人,可縱觀歷史其他文獻,如:《三國志》《後漢史記》《資治通鑑》等對曹操的評價均是正面大於負面。《三國志》中說曹操:曹公“明略最優”,成事則“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御軍十餘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於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勳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此正是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所特有的丰采。作者遙想在那金戈鐵馬的年代,一個並非出身於名門望族大家(孫武之後的孫堅),也無皇室血統(所謂天子皇叔的劉備),也非有三公四卿資歷的家族(袁家兄弟),僅僅是宦官的過繼之子的後人,本家也不過是有些錢財而已,於亂世之中,挺身而出,刺董卓,(《魏武略》還說他去刺殺過張讓)聚義眾,發矯詔。靠個人魅力自立於亂世,進而戰略明確,進京城,挾天子以令諸侯,一統北方,成就大業。 自古以來,罵曹操者無非兩個藉口:一,汝南許劭曾經評價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既然如此,三國又是亂世,曹操當然便是奸雄。況且曹操自己說:寧我負天下,不可天下人負我。這便是奸雄的確鑿證據,故天下義士以此為依據,視曹操為不義之人;其實,許劭的原話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也。後來的反對者特別是那個寫《魏氏春秋》的史家,東晉的孫盛,為了自己貶魏抬蜀的目的,將英雄改成了奸雄。(我很奇怪,對於孫盛的書,歷史上認同的人還很多,連司馬遷在寫《資字通鑑》的時候,都選用了他不少的章節和資料。包括這句話。)一字之差呀。唉,有時候,一個人就毀在一個字上,曹操就是這樣的。 二,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一些人看來,世上之人,天子為大,天子事便是天下人的事。不是有句話嗎:天下乃皇帝的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至於這個天子有沒有本事,是不是明君都無所謂,作為他的臣民,就要聽他的,要你活,你才能活,要你死,你就得死,死還要謝恩。而曹操竟敢挾天子以令諸侯,上朝配劍,把皇帝當傀儡,當然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曹操便成了不忠不孝的奸臣,應該下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翻身的。 當然現在的很多人(也有不少人還是這樣認為的)不這樣認為:曹操生於東漢未年,民不聊生,農民起義頻繁。人與人之間真情少,利用大。作為一個想要在亂世中生存並有所作為之人,警惕性是很重要的,雖然曹操做的過分了點(史說其性格多疑)所以才有“寧我負天下,不可天下人負我”一說(連這個說法都找不到史料依據),然而這也是情形所逼。世間多少人不是如此想的?卻只有曹操敢於直說。而曹操之所以形成這樣的性格也是上當多了造成的。作者寧喜歡曹操這種真小人的性格,卻不喜歡劉備這種偽君子。 至於挾天子以令諸侯不過是曹操的戰略措施。作者本人設想如果生於那種亂世,也寧可選擇作一方霸主,成就一凡事業,也不會對一個行將就木的腐敗無能的政府寄予希望。況且就如曹操所言:如果不是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不知當時的中原大地有幾人稱霸,幾人稱帝,天下大亂幾時休。整個三國一百年左右的歷史,真正動亂時代前後不過二,三十年,過後雖然分為三國,民眾的生活相對反而比較安定。反觀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時期,國內的動亂長達百餘年,戰火不斷,比三國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實三國初期諸侯稱霸,國內的動盪遠比戰國時期還亂,沒有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動亂的局面的確無法控制。所以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僅不是罪,反而對民眾而言是功。 同時作為一個諸侯霸主,曹操身上的霸氣未見,倒是文氣逼人。曹操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文學大家。不提他本身的詩詞歌賦的成就,看他促進民族大融合,取文姬歸汗的一系列重文政策,也是三國時期其他霸主所不能相比較的。即使是把他打的一敗塗地,在歷史上享有盛名的諸葛亮和有著顧曲周郎之稱的小輩英豪周瑜又留下幾部詩篇,著作?除因政治原因殺了幾個文人(如孔融等)外,曹操對士族是極其容忍的,也未曾迫害文人才子,否則就沒有建安七子的存在了。而他殺孔融等人是因為他們阻礙了自己的政治抱負,不是因為這些人太忠於皇帝,而是因為這些人容不得他。政治鬥爭是你死我活的。歷史上這種血腥的政治鎮壓難道只有曹操曾經做過?不提太遙遠的事情,就是近代一,兩百年的歷史上的這種政治鎮壓我們知道的還少了嗎?這些鬥爭的殘酷性恐怕比曹操有過之而無不及吧。為什麼對曹操便如此苛刻呢?相反,曹操對有才之士是非常喜歡和寬容的。對關羽和趙雲的喜愛,對殺死陳宮的不得已,對殺死沮授的痛心無一不表現出曹操的愛才之心。反對曹操的人說他這一切都是惺惺作態。可是這樣的惺惺作態,袁紹,張魯,孫權等以及歷史上的許多人都做不出來。劉備到是哭出來了,真假幾分相信現在的人們都看出來了。而且在諸葛亮時代,蜀地能留下的人才恐曲指能數。 作者再來說說這千古討論最多的曹操的大罪:挾天子以令諸侯。千百年來,對於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對還是錯的爭論是最多的。特別是現代,更是討論的非常之多。作者略作了一下統計,竟是贊同的少,反對的多。 在這裡,讓我們一起回顧下曹操這個政策的出臺前後。當時,漢獻帝經過了董卓將他挾恃到長安,後又被李傕、郭汜搶來搶去,好不容易被韓暹和楊奉救回了長安,可已經被嚇怕了。當時漢室不興,典籍盡失,連皇帝的面子都沒什麼人去理了。當漢獻帝他們被韓暹、楊奉帶回洛陽的時候,人都快被餓死了。漢獻帝這時候先想到的是呂布,他發昭書,封呂布為平東將軍和平陶侯,請呂布去勤王保架。可是呂布也餓的夠嗆,有心無力,所以給漢獻帝回書,說自己找到糧食就去。漢獻帝想等你找到糧食我就餓死了。正沒辦法的時候,派去找呂布的使者對漢獻帝說有個叫曹操的很有本事,試試找他。漢獻帝是抓個稻草就不會放手的,馬上就給曹操去了昭書。曹操時在許昌,與眾謀士們商量是否迎接漢獻帝,許多人對此不感興趣,有人認為洛陽守將韓暹、楊奉自恃有功於漢室,恐難以控制。唯獨曹操的首席謀士荀彧主張迎接漢獻帝,他說:“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影從,漢高祖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蒙塵,將軍首倡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遑遠赴。今鑾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懷感舊之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人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雖有逆節,其何能為?韓暹、楊奉,安足恤哉!若不時定,使豪傑生心,後雖為慮,亦無及矣。”於是,曹操作出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決定,也是讓後世爭論不休的決定:將漢獻帝迎至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荀彧是個忠於漢室的人物,他鼓動曹操迎漢獻帝,並非為曹操著想,純是欲挽狂瀾於既倒、扶漢室於傾危。他想借曹操的手扶助漢室。他真誠地希望曹操能匡扶天下、振興漢室,他列舉的迎獻帝的理由有三,即“奉主上以從人望,秉至公以服天下,扶弘義以致英俊”。後來,當曹操逼迫漢獻帝封自己為“國公”,荀彧還要公開反對,認為:“曹公本興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其實在當時,漢室已經沒有任何號召力,人們都認為漢朝“氣數已盡”,早已不堪扶持。正如郭圖和淳于瓊所言:“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可曹操不這麼想,當時的他還真有做名臣的心。他大概覺得漢室再危,也是正統。骨子裡的曹操還是那種文人的氣質,士大夫的思想。既然已經決定迎接皇帝了,曹操馬上命令曹洪帶兵前往。可惜,曹洪的兵被袁紹堵住了。跟皇帝聯繫不上了。就在曹操嘆氣的時候,有個叫董昭的傢伙早就看上了曹操,所以他都沒跟曹操打個招呼就用曹操的名義給楊奉寫了封非常恭敬的信,表示了曹操勤王的決心。這個楊奉正和韓暹爭權呢,接到信,大喜,立即派人聯繫了曹操,並在皇帝和董承這些大臣面前說曹操的好話。皇帝聽的高興呀(你快餓死了,有人送飯,你能不高興嗎?),馬上封曹操將軍,並讓董承親自迎接曹操前來勤王,伴駕。好。這下曹操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找皇帝了。帶著大批的口糧,曹操見到了皇帝,自然是皆大歡喜。曹操隨後的工作就是藉口洛陽距離他的根據地太遠,請漢獻帝遷都許昌。這點漢獻帝是完全贊成的,洛陽連個象樣的房子都沒有,召見朝臣的時候一幫士兵就爬在牆頭上跟看耍猴似的看皇帝朝會。但是楊奉反對,他再傻也知道到了曹操的地盤上什麼都得聽曹操的。反對無效後,楊奉決定打,可惜又打不過,部下大將徐晃投了曹操,楊奉只好自己逃跑。漢獻帝到了許昌以後終於可以住上好房子,吃上飽飯,還可以“宗廟社稷制度始立”,再擺擺譜。曹操也並沒有學董卓“劍履上朝,參拜不名”,照常給漢獻帝下跪,漢獻帝自然更是得意,就馬上加封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這個時候,兩人的關係還很不錯。真正的交惡要在三年以後了。現在的漢獻帝還是心滿意足的。 開始的時候,漢獻帝挺配合曹操,讓封誰,就封誰,讓下昭就下昭。那些小軍閥還是不得不聽皇帝的。孫子說:“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建安元年到建安五年初的四年間,曹操充分利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以伐謀、伐交為主,開始了對周圍各個小集團的兼併。曹操倒黴就倒黴在了袁紹身上。這傢伙,在當初漢獻帝窮困潦倒的時候,也打過這個主意的,出主意的是沮授。沮授對袁紹說“今州域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以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這是明目張膽地提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可郭圖和淳于瓊不同意:“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英雄並起,各據州郡,連徒聚眾,動有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也。”都知道袁紹是個牆頭草的,最拿不定主意的一個人。好了,現在這個事情被曹操做了,袁紹不高興了。心想我不做的事情你居然敢做,那我肯定不給你好果子吃的。所以,當不知道那個傢伙出主意讓漢獻帝封了袁紹一個太尉的時候,袁紹氣極了,破口大罵。把本來是沮授說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安在了曹操的身上。從此世人就開始說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了。曹操知道了沒辦法,趕緊把自己的大將軍讓給袁紹,並且還讓皇帝封他做鄴侯。夠低聲下氣的了。可袁紹接受了大將軍的稱號,因為他不讓曹操做,但拒絕了鄴侯,也不知道出於什麼心思。 漢獻帝當然也明白這其中的名堂。其實他就是不明白,他身邊的那些所謂忠臣些也會讓他明白。這些董承之流,作者想他們定是對曹操十分不滿的。為什麼呀?很簡單,他們看不起曹操的,你一個閹官的後代,憑什麼那麼橫?曹操呢,自己有本事,當然看不起這群吃白飯不會做事的傢伙。好,有了袁紹的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了的說法,再加上這些忠臣的攛掇,漢獻帝不高興了。不是有俗話說的嘛:升米恩,鬥米仇呀。你給我一升米,沒讓我餓死,我感激你,你是我的恩人;可你給了我一斗米,就能給更多,你不繼續多給,那你就是仇人。好,這下曹操開始吃苦頭了。為了這個所謂的天子和朝廷,曹操付出了大量的財力,人力和物力,可不僅不討好,還受了不少的氣。在漢獻帝和那些吃了飯不做事的忠臣眼裡,你曹操既然供給了我這些吃的,用的,還恢復了典章制度,你就應該再知趣點,把你的權利完全放棄了,全部獻給我好了,至於你,功勞已經太大了,可以自動去了,歸隱也好,死了更好,就是不要在我這裡指手畫腳了。曹操當然明白,可曹操又怎麼放心把權利交給這麼一群什麼都不懂的廢物,那簡直就是將自己一生的辛苦白白打了水漂?所以他就是不放手。這樣一來,那個漢獻帝就多次欲殺了他而後快了。可曹操不能讓人把自己殺了呀,他就只有去殺那些人。好了,殺人,再加上文人的渲染,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罪名就傳了開來,一傳就是几上千年。那些反對曹操做天子以令諸侯這件事情的討論的依據就是這樣來的。 贊同的呢?除了曹操在開始階段是有過一點好處以外,作者認為主要的是,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策對他自己的好處不大的,真正得到好處的還是中原的老百姓。因為不論怎麼爭論,有一個事實是明擺的,那就是沒有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漢室早玩完了,(那個漢獻帝多半會餓死在洛陽。如果真那樣,曹操會怎麼樣?)那天下真的不知幾人要稱帝,幾人要稱霸了。就像張魯之輩就說漢室尚在,安敢稱帝?在遼東稱霸幾十年的公孫度父子也沒敢稱皇帝。真正稱皇帝的只有袁術這個不學無術的傢伙。劉備那麼想做皇帝,在曹丕稱帝前,他都不敢動。眾所周知,要是真的稱皇帝的人多起來,人民的生活將受到更大的影響。因為大家都可以做皇帝了,你有你的政策,我有我的方法。那就會回到戰國時代。當然文字是不會亂了,可經濟呢?錢幣自然混亂,社會秩序一點都沒了。戰亂更加頻繁,中原的混亂局面將更加不堪。三國的歷史也會重寫。所以作者堅決支持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因為他帶給了老百姓實惠。可惜曹操竟然為了這個背付了上千年的罵名。 哼,這些所謂的文人墨客只不過是當權者的口舌,他們怎麼會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看事情呢?還有那個羅貫中,真是個顛倒黑白的主,就是他,讓本來應該感激曹操的百姓竟也恨曹操入骨。而那時候的老百姓不會寫字,更沒有戲曲之流,當然留不下他們的感激。不過當時的青州,幽州的百姓聽到曹操滅了袁紹父子可是很高興的。所以我喜歡曹操的原因也是這個。 曹操在當時的社會情形下,其實是沒人能理解他的。因為他的思想已經超越了那個時代了,正所謂曲高和寡也。而後人所認識的曹操不過是文人筆下的曹操。文人,特別是古代的文人,在忠君思想下洗腦過的文人,誰敢說曹操的好話?自然是人云,我雲,將曹操貶之又貶,乃至於貶到十八層地獄,不能再貶了,就讓曹操在那裡受罪好了。我為曹操一哭爾。


半同先生談收藏


三國裡我現在最喜歡劉備,以前我最討厭的人也是劉備。有的人喜歡劉備可能是因為他“仁義”,可是我覺得劉備“假仁假義”。

1.臨終託孤,劉備對諸葛亮又愛又怕,臨終前的君可自取蜀國,他知道諸葛亮是名節如聲明,不可能自立為帝。成功的把諸葛亮架到道德制高點,成為了諸葛亮的枷鎖。諸葛亮幸虧他,慌忙跪下說,“不竭股肱之力,死而後已”。當時劉備如果發現他有一絲不軌,就回馬上殺掉諸葛亮。

2.三讓徐州,為了維持表面的仁義放棄自己既得的利益,得不償失事後後悔,實為假仁假義。

3.劉備逢人就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之玄孫”這個有待考證的身份。高舉興復漢室的旗號,但劉備從未真正奉迎天子,後期也是建立了蜀國,興復漢室只是旗號,而且是明知不可能的假仁假義。

由此三點可以看出劉備非常聰明,以“仁義”和“光復漢室”為口號!雖然假仁假義,但是這是一個帝王應該擁有的智慧!我在來說說劉備的優點,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仁德。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仁德。

以知人善用為例:劉備曾三顧茅廬請諸葛亮輔佐他,得到了諸葛亮,如魚得水,為三國鼎立的局面奠定基礎,還有就是劉備沒殺過大臣,沒殺過手下,在劉備手下的人可以隨意發表言論 。

相比曹操、孫權。劉備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從一個賣草鞋的成為蜀國的一個帝王,不得不讓人佩服。因此我喜歡劉備。


福爾摩小黑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聽風。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時代是一個烽火連年,民不聊生的年代,同時又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無論提起諸葛亮,劉備,曹操,孫權,周瑜,張飛,關羽等等,哪一個都是如雷灌耳的大英雄,深受人們喜愛。

那這些大英雄們都被你們喜歡去了,我就喜歡三國裡著墨不多,但在歷史上也鼎鼎有名的甄宓吧,甄宓在三國中筆墨不多,幾筆匆匆帶過,我是從開始讀曹植的《洛神賦》才熟悉起來,在詞賦裡曹植用了大量的如″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這樣的華麗辭澡來形容甄氏之美貌,雖說是不是真的寫甄宓,值得商榷,但甄宓的美貌在當時的確是較為出色的。

後來又看了各種關於甄宓的電視劇,又翻了一遍歷史上真實的甄宓,甄宓自幼就秀麗聰慧,據記載,她十來歲的時候,到處烽火連天,再加上天災不斷,很多百姓沒有糧食充飢。作為一個大族,甄家倒是囤積了不少糧食。甄宓就勸父母捐了這麼糧食,認為在民不聊生的時代,屯積糧草,本身就是一種罪過,倒不如拿給窮人充飢,既能避免招致災禍,還能夠贏得好名聲。可見她有多麼聰慧。長大後嫁給袁紹次子袁熙為妻,袁紹戰敗後,她成為俘虜,被曹丕納入後宮,過了十幾年後因失寵口出怨言,被曹丕賜死。

看過這些心裡對這個女子更充滿了憐愛,如甄宓這般美貌與智慧並重,且善良賢德的女子可惜生在了那樣的年代,自已的命運也不能掌握,如果在現代,那應該是怎樣的一個集美貌,才華,善良於一身的女子啊。


聽風軒主


三國時期,是一個英雄倍出的時代,一段驚奇迷離的歷史,為後人茶餘飯後所願意津津樂道的話題。《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宏偉鉅著。書中,曹操的雄才偉略,劉備的仁君形象,孔明的機智謹慎,周瑜的心胸狹隘,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的深刻描寫,似乎讓我們覺得這些人物都在這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讓我們的心情也隨著故事的情節變的跌宕起伏,猶如身臨其境。在中華民族廣闊的歷史長河中,展現出那個時代極具特色的戰國演義,在統治,論事謀略方面,對現代人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像。

要對比三國中人物更喜歡誰,個人認為必屬“毒士”賈詡了,要問為什麼,因為生在亂世之中,一個能獨善其身就無人能及了,更有賈詡奇謀百出,算無遺策,又成為開國元勳,了不得。賈詡當年是董卓的部將,董卓敗後又入李傕郭汜一夥,獻計反攻長安,結果呂布敗走,王司徒自殺,漢獻帝逃難。李傕郭汜敗後又投了張繡,兩次獻計打敗曹操,縱使曹操的兒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殺,曹操落荒而逃。後來曹操征馬超,賈詡又獻離間計,使那馬超韓遂反目,曹操一舉定關中。

曹操在繼承人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最後賈詡以袁紹,劉表之列暗示曹操,最後確定了曹丕的繼承人位置,(獨具慧眼,看中了曹丕的能及,為),賈詡三國曆史中活了七十七歲才壽終正寢,可謂是三國謀術第一人。《唐會要》中尊賈詡為“魏晉八君子之首”,而且賈詡極為精通兵法,著有《鈔孫子兵法》還為《吳起兵法》校注,為後世軍事家貢獻極大。





木子撩電影


小時候喜歡呂布長大了喜歡貂蟬,小時候喜歡劉備長大了喜歡尚香,小時候喜歡周瑜長大了喜歡小喬…小時候喜歡蔡邕,長大了喜歡蔡文姬,呵呵先開個玩笑,最喜歡的還是劉關張,還是小時候的三國志遊戲引導的,估計有不少人跟我一樣,一樣的朋友留言加關注哦 ~一起討論


靈玉一休


三國里人物栩栩如生,性格特點鮮明,每個人物都有明顯特徵和行為方式。但曹操在眾多人物中,更具有凡人的品質和軌跡,他的行為方式也更符合普通人的特點。曹操家境一般,年少時也曾頑劣,但他的《觀滄海》中卻讓我們見識到不凡的氣度與胸懷;他曾力圖挽救國家,但螳臂擋車,一己之力無法力挽狂瀾;他也曾屢屢戰敗,但能在關羽面前苦苦哀求,赤壁之戰後重振旗鼓,最終完成大業。他能屈能伸,既有梟雄威武之態,也有小人奸詐詭計之時,妥妥展現一路奮鬥上位的鬥爭史,雖然殘酷但卻更顯真實。





小手手工坊


最喜歡諸葛亮了!

1.謀略過人。從三顧茅廬開始到最後的三分天下!就好比一個無名小團伙開始戰火中拼殺最終幹到三國時代的巔峰戰力,諸葛亮的高明長遠的佈局謀劃能力技壓群雄,冠絕一時。劉備集團靠著這顆腦袋能夠在虎狼中生存並且開國立業,諸葛亮居功至偉!

2.提攜俊才。作為一國核心管理層,諸葛亮還是非常注意培養後輩人才的。一個國家的基業長青需要源源不斷的人才去維持,註明的揮淚斬馬謖,雖然馬謖被殺,但是從另一角度講,諸葛亮是敢於提攜才俊的,馬謖不能否認的是,他是有實力有真本事的!諸葛亮用錯而已,因為努力有時候不見得有好結果,再比如費禕董允之列,這些實力派人士都是諸葛亮的用心培養,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後,靠著這些人才才能續命!

3.忠誠敬業。諸葛亮輔佐兩代君主,忠心耿耿,一心為蜀國。做到了鞠躬精粹,死而後已!這種精神放到現在極其難能可貴,所以諸葛亮作為忠誠的代表一直是我國人學習的楷模!

諸葛亮是我輩的學習模範,向優秀的學習才能進步!


浪費口水的魚


三國裡的人物我最喜歡關雲長,因為關二爺的義氣擔當,被後人供奉為財神!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在人生道路上,講義氣的人,永遠會得到大家的認可!從2012年開始因為生意的失敗,導致我落魄到舉債度日,是寶明,衛東,建康,二寶,建峰,楊正,來柱,阿娟,妹妹們,以及許多這幾年幫助我的人(不一一列舉了),感恩義氣雲天的好友和家人。通過這幾年的經歷(差點失去生命),讓我覺悟很多,明白了為人需講義氣義,為他人考慮,忠義乾坤在,大愛是真情!



艾中頤


當然是周瑜了。 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21歲追隨孫策平定江東。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我要喝奶牛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會被裡面的英雄人物所感動,裡面的人不論是屬於哪一派的,那種為了自己國家所表現出來的英勇,智慧,那種奮不顧身的精神,是我們現代人所缺失的,裡面的很多人有一身的勇猛勁,很多人沒有武力卻集了一身智慧,智謀很多時候是比有武力更重要的,這裡麵塑造了很多讓人無比敬佩的英雄人物,有人是智慧的化身,能為主公出生入死,將每件事情都算的十分準,萬無一失、有人是一代梟雄,此人雄才大略,有很大的野心,“寧教我負天下人,也休教天下人負我”憑著這股子勁在亂世中活著。有人重視感情,善待每一個他遇見的人,還有很多值得敬佩的人

1:劉備: 劉備,是一個仁義明君,忠厚長者。魯迅曾批評過劉備,說他善於偽裝,也是十分中肯的,他的話說劉備是很恰當的,但是他作為蜀漢的開國皇帝,除去自身實力,得民心相助也是重要原因,就說當初曹操大軍南下,劉備寧願拖慢行軍速度,仍然堅持要帶10萬百姓共同逃命,這個善良的勁,誰能比得上,尤其是在亂世的時候,每個人都想保護自己,更不會管別人的死活,能做到這個地步也是十分不容易的。

2:曹操:當時的魏蜀吳我覺得最強大就是曹操所在的國家,而且最喜歡的也是曹操,他是一代梟雄,不管他是奸詐也好,能力出眾也好,他的軍事能力是不可以被蔑視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對於曹操的評價,而且曹操在那個時代來說,他做的僅僅是對於一個政治和軍事家最基本的東西,可能很多人覺得曹操太奸詐了,但是很多人最喜歡的就是曹操,曹操他對於祖國的統一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讓人民實現了安居樂業,也是一個非常厲害的政治家。他從基層做起,一直到權利的頂峰,雖然有很多為後世所詬病的地方,但總體來說曹還是很有戰略眼光的,看看三國時期,各路英雄的部將就知道了。曹能籠絡大批名將,還是比較有智謀滴。三國演義本身就有明顯的抑曹褒劉的手法,曹操還是比較有遠見的軍事家戰略家。

3:諸葛亮:在智慧方面,自三國演義問世來,諸葛亮已成為我們中華民族中智慧的象徵。從一出場帶給人的神秘感,讓劉備為他費盡心思,到後來,為了劉備一心一意做事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對諸葛亮一生的概括,這是後人對他很高的評價,也是他的代名詞,而且對於蜀國所做的一切都代表了他是一個忠臣。佩服他是因為他如此機智,而且對自己的主公也足夠忠心,當時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的時候,劉備就已經認定此人是他的知音和伯樂,但是對於很多人來說,諸葛亮就是一個傳奇。

4:趙雲:只要是知道趙雲的人都會覺得趙雲是長得非常好看的,而且他單槍匹馬衝入曹營殺死了曹操幾十人,完全靠的是實力,人帥馬帥武器帥,這對於看臉的世界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雖不如關羽等人的業務能力強,但一身的膽氣是十分令人佩服的,一身戎裝,單槍匹馬,多次深入敵後,他的武功不比其他猛將低,而且謙虛謹慎行事,話說真的是很優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